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论述了网络问政的内涵,分析了当前我国政府部门在网络问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升我国政府部门网络问政水平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政府部门;网络问政;问题及对策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应用的日益普及,网络问政己经成为党政官员了解民情、汇集民智从而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新方式。“惟问政于民方知得失,惟问需于民方知冷暖,惟问计于民方知虚实”。“网络问政”不仅是对传统民主形式的创新,而且对于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升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网络问政的内涵
随着网络问政的逐渐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网络问政”是各级政权机关和民众以网络为平台、以信息传递为内容的双向沟通过程。它包括两层含义,即民众“问事于政府”,政府“问计于民众”。具体来说民众“问事于政府”主要是指社会公民以网民的身份通过网络表达民意、建言献策,并监督政府行政行为。政府“问计于民众”主要是指各级政权机关和领导干部通过“触网”透明行政事务、接受群众监督,了解社情民意、汇聚民智,实现科学民主决策、解决实际问题。
二、当前我国政府部门在网络问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虽然各地在网络问政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网络问政毕竟是一个新生事物,尚处于发展阶段,特别是对于政府部门来说,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一是对网络问政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有的认为与网民打交道是宣传部门的事,与政府的中心工作关系不大,网络问政是额外负担,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2012年我国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中,领导干部和一般职员在整体网民中所占的比例仅为0.5%和4.2%。由此可见,政府公务人员触网用网情况不容乐观。
二是传统“官本位”行政观念严重。传统行政观念的惯性使部分官员倚仗公权,高高在上,“光说不练”,“只管回复不管解决”。虽然不少地方开设了网络问政的网站、电子信箱等,但却形同虚设。有的官员对网络上的民众呼声熟视无睹,只是简单的“上网访民意”,却没有做到“下网解民忧”。
三是政府部门和官员有消极抵触情绪。很多政府部门和官员习惯于传统行政管理工作方式,由于担心网络监督、网络问责等会对自身利益构成威胁,影响正常工作、生活和前途,因而漠视网民留言,面对网络不知所措、谈网色变,甚至患上了“网络恐惧症”,因而产生消极抵触情绪。
(二)网络问政能力不足
一是网络问政知识欠缺。网络问政作为一种新生事物,需要不断地学习才能熟练掌握,但是一些政府人员对网络问政这一时代新课题缺乏全面认识和了解,加之部分人员没有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和网络操作方法,对于网民的合理建议难以及时采纳和回复。
二是语言能力特别是网络语言表达能力不足。要想在网上达到较好的交流效果,适当的采用网络语言不失为一良策。像“灌水”、“拍砖”、“打酱油”等,形式多样的网络语言不断改变着网民的交流方式,如果不熟悉网络语言,就不能很好的和网民进行交流,政府与网民之间的互动就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是信息鉴别能力不足。由于网络上各种信息鱼目混杂,既有民众反映的真实问题,也有一些别有用心者的虚假乃至恶意的信息,甚至还有一些反党反政府的言论。由于部分公务人员鉴别能力不足,不能从海量的信息中获取关键有用的东西,导致了群众也被误导,失去了人们的信任,也使得网络问政工作更难以开展。
(三)工作方式有待改进
一是对于互联网言论采取简单粗暴封、堵、删的策略。一些地方政府对于互联网言论采取封、堵、删的策略,工作方式粗暴,形式手段单一,互动交流不够。面对网民正常的权利诉求,像“我办没时间跟你闲扯”、“已阅”等“雷语雷事”不时出现在网络上,网民因发贴遭拘留甚至遭跨省追捕的事件也时有发生。
二是违法限制公众依申请公开获取信息的问题。依申请公开是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核心内容,但是有些政府部门宁愿把大量的时间、精力花费在与申请人联系沟通、要求提供材料等无意义的事情上面,也不愿意把既不涉密又不损害他人权益,更不影响本部门正常工作的信息提供给申请人。有的地方甚至通过技术手段,如要求以特定格式传送电子文件等,为公众申请信息公开增加成本。
(四)政府网站建设形式化
一是政府网站成“摆设”。一些政府部门仅仅是将与本部门、本行业相关的政策、法规、条例以电子文档形式代替纸质形式上传到网站,缺乏针对具体问题的跟踪反馈。有的政府门户网站更是“名存实亡”,网页打不开,电话打不通,成了一个空架子;有些政府网站被病毒感染甚至被链接到色情网站而不自知。
二是信息反馈上传不及时,反馈结果敷衍了事。有的网站内容长时间不更新,信息发布严重滞后,信息反馈上传不及时,有的反馈结果明显是为了应付了事、敷衍塞责。虽然我国有些地区将政府网站、有影響的问政平台等纳人了制度化的轨道,从制度上保证了民众通过这些渠道传递的信息能够得到快速回复。但是,这种现象只是出现在个别“网络问政”发展比较好的地区,而很多地区,民众反映的问题还是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答复。
(五)网络问政机制不健全
一是信息受理机制不健全。当前,网络问政带有极大的随意性,信息的受理程序还没有形成制度化,政府部门特别是领导干部收集网络舆情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有的领导不愿意收集网络上民众反映的问题,不愿意主动上网与网民交流,极大的延长了有效信息反馈到政府部门的时效性。
二是网络问政回应、交办制度缺乏。目前部分政府对网络民意的回应还停留在被动回应阶段,有的甚至是无回应,极大的打击了网民参政问政的积极性。尤其是对一些涉及多个部门的问题,问政单位缺乏相互协调处理意识,存在回复情况不理想,相互推诿和“踢皮球”现象,导致网民问政得不到有效解决。 三是网络问政监督评议机制缺失。目前政府部门对网络问政的各个环节缺乏有效的支持和监管,对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约束和监督力度不够,难以确保各个问政渠道的畅通;网民意见的处理缺乏有力的监督和跟进,办理效果缺乏有效的考核评价,导致“网络问政”效果不理想,影响了网民问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提高我国政府部门网络问政水平的对策建议
信息时代对政府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网络问政重要参与者、推动者的各级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应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提高网络问政能力。
(一)提高认识,真诚与民众沟通
一是提高认识,充分发挥网络问政的积极作用。各级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充分认识倾听网络民意、问政于民的重要意义,切实把网络问政当作了解民情、听取民声、体察民意、汇集民智的重要渠道,充分发挥网络问政的积极作用。
二是转变观念,正确认识网络媒体。网络时代,各级政府官员应该转变观念,改变以往轻视、回避甚至打压网络媒体的思想和认识,彻底摒弃封堵心理,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正确对待网络问政,及时听民声、察民情、顺民意,使网络问政平台成为政府和民众沟通交流的重要场所。
三是要克服恐惧心理,正确对待网络问政。对于政府官员来讲,要转变思想,以真诚和积极的态度和网民交流。要克服对于网络的恐惧心理,应认识到网民中的大多数都是理性的、有自己的思维和判断能力,而且随着教育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网民的素质也会越来越高。
(二)提高政府人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一是认真学习网络知识,不断提高信息搜集和整合能力。各级政府工作人员应该认真学习计算机和网络知识,不断提高利用网络搜集信息的能力。同时,还要善于对网络上的各种信息资源进行整合,能够进行理性思考和科学决策,为更好的进行网络问政打下基础。
二是提高网络舆论的引导力和包容力。一方面要学会辩证地分析和认识互联网存在的问题,采取各种措施,加大舆论的宣传和引导力度,为网络问政的积极推进创造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对于网络中存在的过激言论要辩证的加以分析,要以更多的包容性,在尊重宪法和法律的前提下,积极保护不同利益主体表达自身意见的渠道和权力,以实现公平和民主。
三是讲究语言艺术。在与网民交流时,要讲究一定的语言艺术包括适当地使用一些网络语言。只有生动、形象、被民众所熟悉的大众化语言,才能增强感染力,引起网民共鸣。此外,还要善于运用富于个性的、有独特风格的、形象化、人文化的语言,这样的“话”才能更精彩、更感人。只有用心沟通、真诚互动,才能真正了解群众的呼声。
(三)转变工作方式,自觉接受网络监督
一是勤于上网,主动问政。各级官员要加强同网民的交流,主动地问。在积极与网民交流的同时,还要勤于上网,善于利用网络主动向网民问计、问策,要深入网络社区,关注网络信息,及时掌握时事动态,了解群众心声,充分听取民意,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二是认真对待,积极处理。首先,对于网民关注的热点话题,要及时作出回应,化解公众质疑,有效解决网上热点问题。其次,解决问题要及时,不能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要实现“有贴必回、有问必答、有事必办”,形成常态化的网络民意解决机制。同时,还要加大政府工作透明化、信息公开化的力度,降低公众获取政府信息公开的成本。
三是调整心态,自觉接受网络监督。网络监督作为一种新型的监督方式,是对传统监督方式的有效补充和拓展,政府工作人员要自觉、主动地接受网络监督,把自己置于民众的监督之下,置于网络的监督之下;要开辟更多更畅通的网络监督渠道,以积极的姿态正视来自网民的监督。
(四)加快网络平台建设,拓宽问政渠道
一是加快网络平台建设,确保网络问政广泛、畅通、互动和及时。要以多种形式实现网上政务公开、官民互动交流,充分发挥政府电子政务平台的主渠道作用,建立网络问政平台、领导干部留言板、电子邮箱、博客等,努力把公众吸引到主流、权威的交流平台上来。政府网站要不断提升服务功能,设立各种互动栏目,便于民众表达诉求,建言献策,使政府网站真正成为了解民情民意、官民互动交流的重要载体。
二是网络问政平台与传统媒体实行互动,优势互补。对于网络问政平台而言,传统媒体介入后,通过记者的深入调查能够快速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容易把问题弄明白。同时,媒体的监督还可以对相关部门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能够使许多由于各种原因长期久拖不决的问题在短时间内得以解决。因此,政府网络问政平台应与传统媒体建立长效联动机制,通力合作,共同提高知名度,实现优势互补。
(五)加强网络问政制度化建设
一是完善信息的收集、处理、反馈制度。各级政府部门要成立专门的网络问政管理机构,负责网络问政信息的收集、整理、汇报、交办、反馈、评议等工作环节;要积极推进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及时、主动、准确地发布权威信息,解疑释惑,澄清事实,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导向;要加强对网络民意的吸纳、反馈,形成有效的网络信息受理和反馈机制,增强网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二是建立健全网络问政考核和问责机制。各级党政机关要对网络舆情工作进行督导,明确责任,通过可量化的指标体系,把处理问政信息的情况作为部门政绩考核的重要标准,设立网民回复评议制度。考核时结合民众的评议对那些相互推诿、扯皮,导致群众诉求长期得不到解决的,要进行通报批评;对由于处理不及时或根本不处理,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对表现突出、问政效果显著的单位和个人要进行表彰、奖励。
三是完善網络问政的立法机制。为了实现网络问政的制度化、常态化和科学化,推进有序民主政治的建设,政府部门应该制定和完善网络问政相关法律法规,使网络问政在法制化的轨道上健康发展。通过“网络问政”立法,对政府、组织和个人在网络问政中的权利和义务做出明确界定,加强对网络问政信息的管理,维护正常的网络秩序,营造一个和谐、有序的网络问政环境,从而促进我国“网络问政”的快速、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宪福.网络问政的发展状况与应对措施[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6).
[2]刘军汉.网络问政的作用及其局限[J].行政与管理,2011(3).
[3]陈纯柱,吴利平.“网络问政”在实践中的困惑和破解之策[J].领导之友,2012(7).
[4]中国政府透明度年度报告(2012)[R].中国社会科学院,2013,2.
作者简介:黄新建(1977—),男,河南平舆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现供职于中共驻马店市委党校,研究方向:电子政务。
【关键词】政府部门;网络问政;问题及对策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应用的日益普及,网络问政己经成为党政官员了解民情、汇集民智从而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新方式。“惟问政于民方知得失,惟问需于民方知冷暖,惟问计于民方知虚实”。“网络问政”不仅是对传统民主形式的创新,而且对于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升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网络问政的内涵
随着网络问政的逐渐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网络问政”是各级政权机关和民众以网络为平台、以信息传递为内容的双向沟通过程。它包括两层含义,即民众“问事于政府”,政府“问计于民众”。具体来说民众“问事于政府”主要是指社会公民以网民的身份通过网络表达民意、建言献策,并监督政府行政行为。政府“问计于民众”主要是指各级政权机关和领导干部通过“触网”透明行政事务、接受群众监督,了解社情民意、汇聚民智,实现科学民主决策、解决实际问题。
二、当前我国政府部门在网络问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虽然各地在网络问政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网络问政毕竟是一个新生事物,尚处于发展阶段,特别是对于政府部门来说,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一是对网络问政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有的认为与网民打交道是宣传部门的事,与政府的中心工作关系不大,网络问政是额外负担,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2012年我国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中,领导干部和一般职员在整体网民中所占的比例仅为0.5%和4.2%。由此可见,政府公务人员触网用网情况不容乐观。
二是传统“官本位”行政观念严重。传统行政观念的惯性使部分官员倚仗公权,高高在上,“光说不练”,“只管回复不管解决”。虽然不少地方开设了网络问政的网站、电子信箱等,但却形同虚设。有的官员对网络上的民众呼声熟视无睹,只是简单的“上网访民意”,却没有做到“下网解民忧”。
三是政府部门和官员有消极抵触情绪。很多政府部门和官员习惯于传统行政管理工作方式,由于担心网络监督、网络问责等会对自身利益构成威胁,影响正常工作、生活和前途,因而漠视网民留言,面对网络不知所措、谈网色变,甚至患上了“网络恐惧症”,因而产生消极抵触情绪。
(二)网络问政能力不足
一是网络问政知识欠缺。网络问政作为一种新生事物,需要不断地学习才能熟练掌握,但是一些政府人员对网络问政这一时代新课题缺乏全面认识和了解,加之部分人员没有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和网络操作方法,对于网民的合理建议难以及时采纳和回复。
二是语言能力特别是网络语言表达能力不足。要想在网上达到较好的交流效果,适当的采用网络语言不失为一良策。像“灌水”、“拍砖”、“打酱油”等,形式多样的网络语言不断改变着网民的交流方式,如果不熟悉网络语言,就不能很好的和网民进行交流,政府与网民之间的互动就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是信息鉴别能力不足。由于网络上各种信息鱼目混杂,既有民众反映的真实问题,也有一些别有用心者的虚假乃至恶意的信息,甚至还有一些反党反政府的言论。由于部分公务人员鉴别能力不足,不能从海量的信息中获取关键有用的东西,导致了群众也被误导,失去了人们的信任,也使得网络问政工作更难以开展。
(三)工作方式有待改进
一是对于互联网言论采取简单粗暴封、堵、删的策略。一些地方政府对于互联网言论采取封、堵、删的策略,工作方式粗暴,形式手段单一,互动交流不够。面对网民正常的权利诉求,像“我办没时间跟你闲扯”、“已阅”等“雷语雷事”不时出现在网络上,网民因发贴遭拘留甚至遭跨省追捕的事件也时有发生。
二是违法限制公众依申请公开获取信息的问题。依申请公开是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核心内容,但是有些政府部门宁愿把大量的时间、精力花费在与申请人联系沟通、要求提供材料等无意义的事情上面,也不愿意把既不涉密又不损害他人权益,更不影响本部门正常工作的信息提供给申请人。有的地方甚至通过技术手段,如要求以特定格式传送电子文件等,为公众申请信息公开增加成本。
(四)政府网站建设形式化
一是政府网站成“摆设”。一些政府部门仅仅是将与本部门、本行业相关的政策、法规、条例以电子文档形式代替纸质形式上传到网站,缺乏针对具体问题的跟踪反馈。有的政府门户网站更是“名存实亡”,网页打不开,电话打不通,成了一个空架子;有些政府网站被病毒感染甚至被链接到色情网站而不自知。
二是信息反馈上传不及时,反馈结果敷衍了事。有的网站内容长时间不更新,信息发布严重滞后,信息反馈上传不及时,有的反馈结果明显是为了应付了事、敷衍塞责。虽然我国有些地区将政府网站、有影響的问政平台等纳人了制度化的轨道,从制度上保证了民众通过这些渠道传递的信息能够得到快速回复。但是,这种现象只是出现在个别“网络问政”发展比较好的地区,而很多地区,民众反映的问题还是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答复。
(五)网络问政机制不健全
一是信息受理机制不健全。当前,网络问政带有极大的随意性,信息的受理程序还没有形成制度化,政府部门特别是领导干部收集网络舆情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有的领导不愿意收集网络上民众反映的问题,不愿意主动上网与网民交流,极大的延长了有效信息反馈到政府部门的时效性。
二是网络问政回应、交办制度缺乏。目前部分政府对网络民意的回应还停留在被动回应阶段,有的甚至是无回应,极大的打击了网民参政问政的积极性。尤其是对一些涉及多个部门的问题,问政单位缺乏相互协调处理意识,存在回复情况不理想,相互推诿和“踢皮球”现象,导致网民问政得不到有效解决。 三是网络问政监督评议机制缺失。目前政府部门对网络问政的各个环节缺乏有效的支持和监管,对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约束和监督力度不够,难以确保各个问政渠道的畅通;网民意见的处理缺乏有力的监督和跟进,办理效果缺乏有效的考核评价,导致“网络问政”效果不理想,影响了网民问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提高我国政府部门网络问政水平的对策建议
信息时代对政府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网络问政重要参与者、推动者的各级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应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提高网络问政能力。
(一)提高认识,真诚与民众沟通
一是提高认识,充分发挥网络问政的积极作用。各级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充分认识倾听网络民意、问政于民的重要意义,切实把网络问政当作了解民情、听取民声、体察民意、汇集民智的重要渠道,充分发挥网络问政的积极作用。
二是转变观念,正确认识网络媒体。网络时代,各级政府官员应该转变观念,改变以往轻视、回避甚至打压网络媒体的思想和认识,彻底摒弃封堵心理,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正确对待网络问政,及时听民声、察民情、顺民意,使网络问政平台成为政府和民众沟通交流的重要场所。
三是要克服恐惧心理,正确对待网络问政。对于政府官员来讲,要转变思想,以真诚和积极的态度和网民交流。要克服对于网络的恐惧心理,应认识到网民中的大多数都是理性的、有自己的思维和判断能力,而且随着教育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网民的素质也会越来越高。
(二)提高政府人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一是认真学习网络知识,不断提高信息搜集和整合能力。各级政府工作人员应该认真学习计算机和网络知识,不断提高利用网络搜集信息的能力。同时,还要善于对网络上的各种信息资源进行整合,能够进行理性思考和科学决策,为更好的进行网络问政打下基础。
二是提高网络舆论的引导力和包容力。一方面要学会辩证地分析和认识互联网存在的问题,采取各种措施,加大舆论的宣传和引导力度,为网络问政的积极推进创造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对于网络中存在的过激言论要辩证的加以分析,要以更多的包容性,在尊重宪法和法律的前提下,积极保护不同利益主体表达自身意见的渠道和权力,以实现公平和民主。
三是讲究语言艺术。在与网民交流时,要讲究一定的语言艺术包括适当地使用一些网络语言。只有生动、形象、被民众所熟悉的大众化语言,才能增强感染力,引起网民共鸣。此外,还要善于运用富于个性的、有独特风格的、形象化、人文化的语言,这样的“话”才能更精彩、更感人。只有用心沟通、真诚互动,才能真正了解群众的呼声。
(三)转变工作方式,自觉接受网络监督
一是勤于上网,主动问政。各级官员要加强同网民的交流,主动地问。在积极与网民交流的同时,还要勤于上网,善于利用网络主动向网民问计、问策,要深入网络社区,关注网络信息,及时掌握时事动态,了解群众心声,充分听取民意,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二是认真对待,积极处理。首先,对于网民关注的热点话题,要及时作出回应,化解公众质疑,有效解决网上热点问题。其次,解决问题要及时,不能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要实现“有贴必回、有问必答、有事必办”,形成常态化的网络民意解决机制。同时,还要加大政府工作透明化、信息公开化的力度,降低公众获取政府信息公开的成本。
三是调整心态,自觉接受网络监督。网络监督作为一种新型的监督方式,是对传统监督方式的有效补充和拓展,政府工作人员要自觉、主动地接受网络监督,把自己置于民众的监督之下,置于网络的监督之下;要开辟更多更畅通的网络监督渠道,以积极的姿态正视来自网民的监督。
(四)加快网络平台建设,拓宽问政渠道
一是加快网络平台建设,确保网络问政广泛、畅通、互动和及时。要以多种形式实现网上政务公开、官民互动交流,充分发挥政府电子政务平台的主渠道作用,建立网络问政平台、领导干部留言板、电子邮箱、博客等,努力把公众吸引到主流、权威的交流平台上来。政府网站要不断提升服务功能,设立各种互动栏目,便于民众表达诉求,建言献策,使政府网站真正成为了解民情民意、官民互动交流的重要载体。
二是网络问政平台与传统媒体实行互动,优势互补。对于网络问政平台而言,传统媒体介入后,通过记者的深入调查能够快速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容易把问题弄明白。同时,媒体的监督还可以对相关部门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能够使许多由于各种原因长期久拖不决的问题在短时间内得以解决。因此,政府网络问政平台应与传统媒体建立长效联动机制,通力合作,共同提高知名度,实现优势互补。
(五)加强网络问政制度化建设
一是完善信息的收集、处理、反馈制度。各级政府部门要成立专门的网络问政管理机构,负责网络问政信息的收集、整理、汇报、交办、反馈、评议等工作环节;要积极推进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及时、主动、准确地发布权威信息,解疑释惑,澄清事实,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导向;要加强对网络民意的吸纳、反馈,形成有效的网络信息受理和反馈机制,增强网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二是建立健全网络问政考核和问责机制。各级党政机关要对网络舆情工作进行督导,明确责任,通过可量化的指标体系,把处理问政信息的情况作为部门政绩考核的重要标准,设立网民回复评议制度。考核时结合民众的评议对那些相互推诿、扯皮,导致群众诉求长期得不到解决的,要进行通报批评;对由于处理不及时或根本不处理,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对表现突出、问政效果显著的单位和个人要进行表彰、奖励。
三是完善網络问政的立法机制。为了实现网络问政的制度化、常态化和科学化,推进有序民主政治的建设,政府部门应该制定和完善网络问政相关法律法规,使网络问政在法制化的轨道上健康发展。通过“网络问政”立法,对政府、组织和个人在网络问政中的权利和义务做出明确界定,加强对网络问政信息的管理,维护正常的网络秩序,营造一个和谐、有序的网络问政环境,从而促进我国“网络问政”的快速、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宪福.网络问政的发展状况与应对措施[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6).
[2]刘军汉.网络问政的作用及其局限[J].行政与管理,2011(3).
[3]陈纯柱,吴利平.“网络问政”在实践中的困惑和破解之策[J].领导之友,2012(7).
[4]中国政府透明度年度报告(2012)[R].中国社会科学院,2013,2.
作者简介:黄新建(1977—),男,河南平舆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现供职于中共驻马店市委党校,研究方向:电子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