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政论家李普曼曾提出著名的“拟态环境”理论,认为现代社会越来越复杂,人们对超出自己亲身感知的事物只能通过新闻媒介去了解,于是媒介就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可知可感并好像也能亲身体验的“拟态环境”。但拟态环境并不等于真正的现实环境,而是经传播媒介选择、加工并重新结构化后向人们提示的信息环境。但大众难以意识到这一点,往往把这个间接、虚化的拟态环境当作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并通过这个虚构中介发出行为。
关于拟态环境的成因,人们一般认为:新闻媒体在传递新闻时不可避免的主观倾向性导致提供给大众的是“被大众媒介选择和解释过的世界”,因而总是片面的,不完全真实的。其实,除了这种主观原因,拟态环境的形成还跟媒体传播信息的载体——语言有着重要关系。
一、语言是一套间接标记世界的符号系统
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套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语言符号连接的不是事物和名称,而是概念和音响形象。概念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其意义通过语言符号表达出来,因此语言符号和客观事物之间是一种间接标记关系,语言符号可以脱离事物本身进行概念和意义表达。这种超越时空的标记功能使语言成为人类最方便、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但同时又存在另一个问题,即语言表达的意义和实际事物之间总存在偏差。在新闻报道中,同一起交通事故,不同记者会用不同的语言将之记录下来,但即使是最高明的记者也不能保证用语言记录下来的情景就一定跟事实完全相符,并能让每一位读者通过他的报道完全看到真相。虽然摄影摄像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弥补这一缺陷,但人们不可能做到用摄影摄像记录所有事物,所以人们了解世界更多的还是依靠语言。因此新闻报道中用语言记录的世界与客观世界总存在着某种偏差。
二、语言的变化总是滞后于客观世界的变化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思维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产物,而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因而客观世界是第一性的,思维、语言是第二性的,思维的内容与语言的意义都只是客观世界的反映,语言里每一个新词的出现、每一种表达方式的变化,在根本上都是客观世界变化发展的结果,语言变化始终滞后于客观世界的变化。
这种滞后性导致了语言无法及时、准确地表达正在变化着的世界。新闻报道也是如此,我们看到的新闻往往是滞后的。如2004年美国总统大选中,虽然各大媒体不停地发出最新报道,刷新布什、克里两位候选人的得票数,但依然跟不上事态变化。大选最后时刻,当有些媒体还在报道克里票数领先布什的时候,白宫已经在发表声明宣布布什获胜了。所以在新闻报道中,特别是不能现场直播而需要用语言文字进行记录的时候,永远“慢半拍”的语言总会跟新闻事实有着时间上的差距。这也决定了新闻媒体为大众营造的拟态环境不能完全与真实世界完全合拍、一致。
三、语言是概括、抽象、模糊的
现实世界是丰富多样、错综复杂的,是无限的。而语言符号却是有限的。用有限的符号表示无限的客观世界,必然要求将现实中的各类事物进行高度概括和抽象,其结果是人们要表示某个确定事物或过程却不得不用模糊的语言来表达。正如传播学家沃纳·赛佛林等人所说:“除了专有名词之外,我们的语言中没有词汇可以表达单独的事件、情感和关系。我们以分类的方式说话、观察和思考世界上的事。这些分类存在于我们的语言和我们的头脑里,而不是存在于自然界中。”在语言中绝大多数词语都是模糊的,比如“上午”“水果”“远”“至少”等词语的意义范畴都是不确定的。
在新闻报道中,模糊的语言表达也随处可见。比如:
“十五”期间,长江干线水运有充足的货源,船舶流量增大,港口生产繁忙……长江干线运输生产的主要指标——货物吞吐量、外贸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均呈现出大幅增长的良好态势。(《人民日报》2005年12月21日第6版)
这里的“充足”是多少、“增大”指增到多大、“繁忙”到底有多忙、“大幅”又有多大幅度、“良好”指好到什么程度等等都是模糊的。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大致了解长江货运状况,但不够精确。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基本特征之一,任何人在表达时都不可能绝对排除模糊语言,那么用模糊语言传递的新闻信息也就难免失真了。
四、语言具有线条性
语言的线条性是指:在表达时语言符号只能一个接一个依次出现,只能在时间线条上延续而不能在空间层面展开。但客观世界是在四维空间立体展开的,要用线性语言反映立体世界,只能把立体共时的客观现实切割成一个个的要素碎片,让它们在时间的线条上延伸。例如有篇报道这样描写涅瓦大街:
涅瓦大街建于1710年,全长超过4公里,宽25至60米,从涅瓦河畔的海军总部一直延伸到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横贯莫依卡河、格利巴耶多夫运河及喷泉河。(《环球时报》2005年11月4日第21版)
随着文字的线性延伸,涅瓦大街的长短和大致位置被展现出来了,但展现出来的并非立体场景,而是线性的要素,即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被割裂开了。所以在新闻报道中,场面、景物的描写往往需要用图片和镜头来补充,单纯的语言描述很难做到十分直观、确切和真实。
总之,语言的符号性、滞后性、模糊性、线条性决定了语言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不可能绝对真实。因此,即使传播媒介能够做到全面、客观地反映现实,但它所使用的信息载体——语言也决定了这种反映不可能完全符合现实世界。从这个角度说,拟态环境的存在是一种必然。
新闻传播的主要任务是真实地反映现实世界,这要求新闻媒体在传播新闻信息过程中,不仅要全面、客观地反映现实,还要努力把握新闻语言的应用规律,用尽可能准确、形象的语言和真实、详实的图像为人类营造一个无限接近客观世界的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沃纳·赛佛林等.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车录彬 陈欢,湖北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师、广西师范学院05级研究生)
关于拟态环境的成因,人们一般认为:新闻媒体在传递新闻时不可避免的主观倾向性导致提供给大众的是“被大众媒介选择和解释过的世界”,因而总是片面的,不完全真实的。其实,除了这种主观原因,拟态环境的形成还跟媒体传播信息的载体——语言有着重要关系。
一、语言是一套间接标记世界的符号系统
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套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语言符号连接的不是事物和名称,而是概念和音响形象。概念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其意义通过语言符号表达出来,因此语言符号和客观事物之间是一种间接标记关系,语言符号可以脱离事物本身进行概念和意义表达。这种超越时空的标记功能使语言成为人类最方便、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但同时又存在另一个问题,即语言表达的意义和实际事物之间总存在偏差。在新闻报道中,同一起交通事故,不同记者会用不同的语言将之记录下来,但即使是最高明的记者也不能保证用语言记录下来的情景就一定跟事实完全相符,并能让每一位读者通过他的报道完全看到真相。虽然摄影摄像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弥补这一缺陷,但人们不可能做到用摄影摄像记录所有事物,所以人们了解世界更多的还是依靠语言。因此新闻报道中用语言记录的世界与客观世界总存在着某种偏差。
二、语言的变化总是滞后于客观世界的变化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思维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产物,而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因而客观世界是第一性的,思维、语言是第二性的,思维的内容与语言的意义都只是客观世界的反映,语言里每一个新词的出现、每一种表达方式的变化,在根本上都是客观世界变化发展的结果,语言变化始终滞后于客观世界的变化。
这种滞后性导致了语言无法及时、准确地表达正在变化着的世界。新闻报道也是如此,我们看到的新闻往往是滞后的。如2004年美国总统大选中,虽然各大媒体不停地发出最新报道,刷新布什、克里两位候选人的得票数,但依然跟不上事态变化。大选最后时刻,当有些媒体还在报道克里票数领先布什的时候,白宫已经在发表声明宣布布什获胜了。所以在新闻报道中,特别是不能现场直播而需要用语言文字进行记录的时候,永远“慢半拍”的语言总会跟新闻事实有着时间上的差距。这也决定了新闻媒体为大众营造的拟态环境不能完全与真实世界完全合拍、一致。
三、语言是概括、抽象、模糊的
现实世界是丰富多样、错综复杂的,是无限的。而语言符号却是有限的。用有限的符号表示无限的客观世界,必然要求将现实中的各类事物进行高度概括和抽象,其结果是人们要表示某个确定事物或过程却不得不用模糊的语言来表达。正如传播学家沃纳·赛佛林等人所说:“除了专有名词之外,我们的语言中没有词汇可以表达单独的事件、情感和关系。我们以分类的方式说话、观察和思考世界上的事。这些分类存在于我们的语言和我们的头脑里,而不是存在于自然界中。”在语言中绝大多数词语都是模糊的,比如“上午”“水果”“远”“至少”等词语的意义范畴都是不确定的。
在新闻报道中,模糊的语言表达也随处可见。比如:
“十五”期间,长江干线水运有充足的货源,船舶流量增大,港口生产繁忙……长江干线运输生产的主要指标——货物吞吐量、外贸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均呈现出大幅增长的良好态势。(《人民日报》2005年12月21日第6版)
这里的“充足”是多少、“增大”指增到多大、“繁忙”到底有多忙、“大幅”又有多大幅度、“良好”指好到什么程度等等都是模糊的。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大致了解长江货运状况,但不够精确。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基本特征之一,任何人在表达时都不可能绝对排除模糊语言,那么用模糊语言传递的新闻信息也就难免失真了。
四、语言具有线条性
语言的线条性是指:在表达时语言符号只能一个接一个依次出现,只能在时间线条上延续而不能在空间层面展开。但客观世界是在四维空间立体展开的,要用线性语言反映立体世界,只能把立体共时的客观现实切割成一个个的要素碎片,让它们在时间的线条上延伸。例如有篇报道这样描写涅瓦大街:
涅瓦大街建于1710年,全长超过4公里,宽25至60米,从涅瓦河畔的海军总部一直延伸到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横贯莫依卡河、格利巴耶多夫运河及喷泉河。(《环球时报》2005年11月4日第21版)
随着文字的线性延伸,涅瓦大街的长短和大致位置被展现出来了,但展现出来的并非立体场景,而是线性的要素,即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被割裂开了。所以在新闻报道中,场面、景物的描写往往需要用图片和镜头来补充,单纯的语言描述很难做到十分直观、确切和真实。
总之,语言的符号性、滞后性、模糊性、线条性决定了语言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不可能绝对真实。因此,即使传播媒介能够做到全面、客观地反映现实,但它所使用的信息载体——语言也决定了这种反映不可能完全符合现实世界。从这个角度说,拟态环境的存在是一种必然。
新闻传播的主要任务是真实地反映现实世界,这要求新闻媒体在传播新闻信息过程中,不仅要全面、客观地反映现实,还要努力把握新闻语言的应用规律,用尽可能准确、形象的语言和真实、详实的图像为人类营造一个无限接近客观世界的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沃纳·赛佛林等.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车录彬 陈欢,湖北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师、广西师范学院05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