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浙江省2013年开始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各地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在几年的建设中,文化礼堂可持续运行一直是关注的问题。针对文化礼堂的建设和使用存在脱节、活动内容与村民需求有矛盾、组织管理能力有限等现象和问题,认为文化礼堂可持续运行要找准着力点、激发原动力:建立考核机制,明确责任,是文化礼堂可持续运行的制度保障;厘清村庄状况,了解需求,是文化礼堂可持续运行的基础;依据村民需要,适当拓展功能,是文化礼堂可持续性运行的重要措施;各种层次志愿者和新乡贤是文化礼堂可持续性运行的重要力量。
[关 键 词] 农村文化礼堂;可持续运行;新乡贤;原动力
[中图分类号] G249.2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編号] 2096-0603(2019)31-0072-02
可持续性是指一种可以长久维持的过程或状态。农村文化礼堂的可持续性运行,是指文化礼堂作为一种新生事物,能常态长效运行,能与当地经济收入、村民文化生活需要协调发展,既要重视规划建设,又要重视使用,避免重建设、轻使用,要求农村文化礼堂建、管、用、育一体化,使文化礼堂真正成为村民的精神家园。
一、可持续运行是农村文化礼堂使命的必然要求
建设农村文化礼堂要“有利于夯实农村文化建设基础,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农民群众综合素质,有利于打造农民群众共有精神家园。”发挥其传承传统文化、弘扬主流价值、丰富文体活动等功能,成为传播现代文明、弘扬主流价值的新平台。2019进一步明确:“努力推动文化礼堂建设惠及更多农民群众,成为繁荣农村文化生活和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与文化浙江和‘两个高水平’建设相适应的文化地标,与美丽乡村和美好生活相契合的精神家园。”
浙江省2013年全面部署建设文化礼堂,2014年提出“提质扩面”,2015年提出培育礼堂文化,2016年提出打好“建管用育”组合拳,2017年部署农村文化礼堂长效机制建设工作,切实推动农村文化礼堂可持续发展。浙江宣传部印发的《2019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农村文化礼堂要“大门常开、活动常态、内容常新、队伍常驻”的工作要求。
二、农村文化礼堂可持续性运行的问题
在迅猛发展的文化礼堂建设中,重建设轻使用现象也一直存在。从大量的调查和经验总结报告中可以发现一些共性的问题:“资金匮乏,没有稳固的资金来源,缺乏文化礼堂长期运行的经费保障;村民认同感较低,参与文化礼堂积极性不高;礼堂活动形式较单一,为农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形式没有被充分利用和挖掘;礼堂管理机制不完善,没有建立健全长效机制。”[1]
三、文化礼堂可持续运行要找准着力点、激发原动力
如何让文化礼堂可持续运行,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及村级管理者着重思考的问题。思考的原点是村民以及村级经济水平、产业结构、自然人文等。文化礼堂是村民的公共文化空间,活动的内容当以满足并提升村民的精神需求为导向,以村民为主角来设计开发活动内容,引导村民热情参与,在此基础上通过政府和村民良性互动来实现文化礼堂的可持续运行。
(一)完善考核机制,明确责任,是文化礼堂可持续运行的制度保障
乡镇政府及村级两委是农村文化礼堂可持续运行的执行者,他们的积极作为与否最终决定文化礼堂运行的持续性。从《2019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要点》看,政府在资金支持和文化礼堂内容的组织方面表现出足够的热情,在管理和文化礼堂运行方面也提出了具体的指导,要使文化礼堂持续运行,需要基层政府及村级两委的积极主动作为。要制定精细化的考核细则,对不同人口规模、不同村级经济收入提出不同的考核要求,不但在硬件建设上有要求,更要在内容建设和持续运行发面提出具体的考核要求,对初级层次文化礼堂的升级也要有时间要求,明确相应的奖惩措施,促使其积极作为,推动文化礼堂的可持续运行。
(二)厘清村庄状况,了解需求,是文化礼堂可持续运行的基础
在文化礼堂建设和运行中,不难发现存在“上热下冷”现象,虽有多种原因,但不了解乡村所需、简单把城市文化生活简单复制到乡村是重要原因。村民是文化礼堂的服务对象,也是各种文化活动的参与者。调查研究村民的实际构成,了解它们对文化礼堂的实际需求,是文化礼堂开展活动的基础。长期生活在一起的村民有共同的文化需求,同时由于职业身份、收入水平、生活方式、消费水平、年龄层次的原因,也会对文化礼堂有各自的需求。乡村可能缺乏文艺人才,但有很多行业能手:种养殖、手工业等产业能手,自然经济下产生的各种工匠,甚至传统菜肴点心制作能手等,他们可以成为许多文化活动的主角,而他们的参与对村民更有吸引力,同时使文化礼堂的活动内容更富有乡村味。
一个村庄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产业传统一定是这个村庄独特性所在,与村民的生活休戚相关,文化礼堂的内容建设只有在其中挖掘内容,才有区别于他人的特色,才会有对村民的感召力,强化村民的文化自信。
村级两委以及文化礼堂管理者应该充分掌握这些数据,为承接城市反哺、政府决策和各个层级志愿者服务提供有效数据,确保文化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吸引村民积极参与文化礼堂活动,提高村民对文化礼堂的粘性。 (三)依据村民需要,适当拓展功能,是文化礼堂可持续性运行的重要措施
经过几年的建设实践,浙江省把文化礼堂的基本功能定位为“满足村民集会、文化节庆、宣讲教育、技能培训、展览展示等”,在此基础上,各个文化礼堂应当根据村庄实际情况,拓展文化礼堂的功能,既利于文化礼堂可持续运行,同时又切实服务于村民。
1.养老服务
相对于城市,农村养老问题更加凸显。现在一般村庄都有老年协会,但功能有限,有些只是提供聚会娱乐的场所。借助文化礼堂平台功能,既是城市老年大学向农村的延伸,也是提供养老服务的场所,礼堂聚老——精神文化服务,礼堂养老——生活服务,礼堂乐老——娱乐服务,礼堂孝老——传播与实践孝道礼仪,礼堂用老——参与志愿或有偿管理服务。同时,现在农村住房宽裕、空气新鲜、农产品丰富,对城市老年人有一定吸引力,文化礼堂可以发挥养老信息服务,引导城市老人来农村养老,不但增加人气,还可以让农民增收。
2.旅游服务
随着交通的发展和美丽乡村的建设,旅游已经突破景点旅游的局限,全域旅游深入人心。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故事、古老的建筑、特色农渔产品、农渔生产养殖作业、古道、古树、传统的节日活动、特色菜肴点心等,这些都是乡村旅游元素,在尚未形成产业时,文化礼堂可以兼有乡村旅游接待点、旅游信息服务中心、家庭种养殖产品信息服务中心等功能。也可开展村民说家乡故事、农产品及特色菜肴点心烹调制作、传统工艺品制作展示等活动,既是文化礼堂服务村民的文化活动,又丰富旅游内容。
(四)各种层次志愿者和新乡贤是文化礼堂可持续性运行的重要力量
在近些年快速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农村的资源向城市流动,乡村从人力和财力上的缺失,导致自身发展能力严重不足。
在学界的调查研究中,有两类人被认为是文化礼堂运行中重要的力量,其一为志愿者。在城市反哺乡村路径中,城市中各种层次志愿者队伍是重要的力量,“积极鼓励专业文化工作者、文化名人、高校学生、大学生村官、乡村教师等文化志愿者进礼堂,构建参与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机制健全的文化志愿服务体系。”在财力、人力相对空心化情况下,政府通过调动、鼓励各种层次志愿者队伍力量向农村文化礼堂提供服务,既可行又必要。
其二是乡贤。一般认为,乡贤指的是乡村当地的经济精英或德高望重的长者,他们以经济能力或在品德、才学方面形成的影响力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村民的生活以及村民自治。在乡村振兴背景下,2017年和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都提出了要培育新乡贤文化,积极发挥新乡贤作用。“培育乡贤服务礼堂队伍,充分发挥新时代乡贤回乡反哺作用,推动乡贤文化进农村文化礼堂,推举一批新时代乡贤”。从传统乡贤到新乡贤,一方面指乡贤外延的扩大,“新乡贤是指拥有直接的乡土渊源关系、德才兼备、事业有成,愿意为家乡发展办实事的人”。[2]与其他志愿者比较,他们与乡村有直接的乡土渊源,有剪不断的情感关系,他们最渴望乡村的发展和家乡人的生活幸福。另一方面则是指新乡贤在乡村发挥作用和参与方式的多样化。文化礼堂作为村民公共文化空间,是承接政府、城市以及外界服务的平台,基于新乡贤对乡村的天然情感,他们的经济能力、生产技能、文体才艺以及广泛的人脉与信息资源可以更精准地服务乡村文化礼堂,可以财务资助、献计献策,或直接参与活动组织,甚至是信息传播等。
综上所述,文化礼堂能可持续性运行,除了政策推動、财政支持外,基础政府及村级两委的主动作为是关键,在深入调研村民的结构,充分了解村民文化需求的基础上,找准着力点,激发原动力,才能有效保障文化礼堂可持续运行。
参考文献:
[1]陈晓艺.文化礼堂建设对乡村秩序重构的意义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15.
[2]祁红亭.新乡贤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思考:以浙江省海宁市为例[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18(6).
编辑 陈鲜艳
[关 键 词] 农村文化礼堂;可持续运行;新乡贤;原动力
[中图分类号] G249.2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編号] 2096-0603(2019)31-0072-02
可持续性是指一种可以长久维持的过程或状态。农村文化礼堂的可持续性运行,是指文化礼堂作为一种新生事物,能常态长效运行,能与当地经济收入、村民文化生活需要协调发展,既要重视规划建设,又要重视使用,避免重建设、轻使用,要求农村文化礼堂建、管、用、育一体化,使文化礼堂真正成为村民的精神家园。
一、可持续运行是农村文化礼堂使命的必然要求
建设农村文化礼堂要“有利于夯实农村文化建设基础,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农民群众综合素质,有利于打造农民群众共有精神家园。”发挥其传承传统文化、弘扬主流价值、丰富文体活动等功能,成为传播现代文明、弘扬主流价值的新平台。2019进一步明确:“努力推动文化礼堂建设惠及更多农民群众,成为繁荣农村文化生活和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与文化浙江和‘两个高水平’建设相适应的文化地标,与美丽乡村和美好生活相契合的精神家园。”
浙江省2013年全面部署建设文化礼堂,2014年提出“提质扩面”,2015年提出培育礼堂文化,2016年提出打好“建管用育”组合拳,2017年部署农村文化礼堂长效机制建设工作,切实推动农村文化礼堂可持续发展。浙江宣传部印发的《2019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农村文化礼堂要“大门常开、活动常态、内容常新、队伍常驻”的工作要求。
二、农村文化礼堂可持续性运行的问题
在迅猛发展的文化礼堂建设中,重建设轻使用现象也一直存在。从大量的调查和经验总结报告中可以发现一些共性的问题:“资金匮乏,没有稳固的资金来源,缺乏文化礼堂长期运行的经费保障;村民认同感较低,参与文化礼堂积极性不高;礼堂活动形式较单一,为农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形式没有被充分利用和挖掘;礼堂管理机制不完善,没有建立健全长效机制。”[1]
三、文化礼堂可持续运行要找准着力点、激发原动力
如何让文化礼堂可持续运行,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及村级管理者着重思考的问题。思考的原点是村民以及村级经济水平、产业结构、自然人文等。文化礼堂是村民的公共文化空间,活动的内容当以满足并提升村民的精神需求为导向,以村民为主角来设计开发活动内容,引导村民热情参与,在此基础上通过政府和村民良性互动来实现文化礼堂的可持续运行。
(一)完善考核机制,明确责任,是文化礼堂可持续运行的制度保障
乡镇政府及村级两委是农村文化礼堂可持续运行的执行者,他们的积极作为与否最终决定文化礼堂运行的持续性。从《2019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要点》看,政府在资金支持和文化礼堂内容的组织方面表现出足够的热情,在管理和文化礼堂运行方面也提出了具体的指导,要使文化礼堂持续运行,需要基层政府及村级两委的积极主动作为。要制定精细化的考核细则,对不同人口规模、不同村级经济收入提出不同的考核要求,不但在硬件建设上有要求,更要在内容建设和持续运行发面提出具体的考核要求,对初级层次文化礼堂的升级也要有时间要求,明确相应的奖惩措施,促使其积极作为,推动文化礼堂的可持续运行。
(二)厘清村庄状况,了解需求,是文化礼堂可持续运行的基础
在文化礼堂建设和运行中,不难发现存在“上热下冷”现象,虽有多种原因,但不了解乡村所需、简单把城市文化生活简单复制到乡村是重要原因。村民是文化礼堂的服务对象,也是各种文化活动的参与者。调查研究村民的实际构成,了解它们对文化礼堂的实际需求,是文化礼堂开展活动的基础。长期生活在一起的村民有共同的文化需求,同时由于职业身份、收入水平、生活方式、消费水平、年龄层次的原因,也会对文化礼堂有各自的需求。乡村可能缺乏文艺人才,但有很多行业能手:种养殖、手工业等产业能手,自然经济下产生的各种工匠,甚至传统菜肴点心制作能手等,他们可以成为许多文化活动的主角,而他们的参与对村民更有吸引力,同时使文化礼堂的活动内容更富有乡村味。
一个村庄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产业传统一定是这个村庄独特性所在,与村民的生活休戚相关,文化礼堂的内容建设只有在其中挖掘内容,才有区别于他人的特色,才会有对村民的感召力,强化村民的文化自信。
村级两委以及文化礼堂管理者应该充分掌握这些数据,为承接城市反哺、政府决策和各个层级志愿者服务提供有效数据,确保文化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吸引村民积极参与文化礼堂活动,提高村民对文化礼堂的粘性。 (三)依据村民需要,适当拓展功能,是文化礼堂可持续性运行的重要措施
经过几年的建设实践,浙江省把文化礼堂的基本功能定位为“满足村民集会、文化节庆、宣讲教育、技能培训、展览展示等”,在此基础上,各个文化礼堂应当根据村庄实际情况,拓展文化礼堂的功能,既利于文化礼堂可持续运行,同时又切实服务于村民。
1.养老服务
相对于城市,农村养老问题更加凸显。现在一般村庄都有老年协会,但功能有限,有些只是提供聚会娱乐的场所。借助文化礼堂平台功能,既是城市老年大学向农村的延伸,也是提供养老服务的场所,礼堂聚老——精神文化服务,礼堂养老——生活服务,礼堂乐老——娱乐服务,礼堂孝老——传播与实践孝道礼仪,礼堂用老——参与志愿或有偿管理服务。同时,现在农村住房宽裕、空气新鲜、农产品丰富,对城市老年人有一定吸引力,文化礼堂可以发挥养老信息服务,引导城市老人来农村养老,不但增加人气,还可以让农民增收。
2.旅游服务
随着交通的发展和美丽乡村的建设,旅游已经突破景点旅游的局限,全域旅游深入人心。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故事、古老的建筑、特色农渔产品、农渔生产养殖作业、古道、古树、传统的节日活动、特色菜肴点心等,这些都是乡村旅游元素,在尚未形成产业时,文化礼堂可以兼有乡村旅游接待点、旅游信息服务中心、家庭种养殖产品信息服务中心等功能。也可开展村民说家乡故事、农产品及特色菜肴点心烹调制作、传统工艺品制作展示等活动,既是文化礼堂服务村民的文化活动,又丰富旅游内容。
(四)各种层次志愿者和新乡贤是文化礼堂可持续性运行的重要力量
在近些年快速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农村的资源向城市流动,乡村从人力和财力上的缺失,导致自身发展能力严重不足。
在学界的调查研究中,有两类人被认为是文化礼堂运行中重要的力量,其一为志愿者。在城市反哺乡村路径中,城市中各种层次志愿者队伍是重要的力量,“积极鼓励专业文化工作者、文化名人、高校学生、大学生村官、乡村教师等文化志愿者进礼堂,构建参与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机制健全的文化志愿服务体系。”在财力、人力相对空心化情况下,政府通过调动、鼓励各种层次志愿者队伍力量向农村文化礼堂提供服务,既可行又必要。
其二是乡贤。一般认为,乡贤指的是乡村当地的经济精英或德高望重的长者,他们以经济能力或在品德、才学方面形成的影响力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村民的生活以及村民自治。在乡村振兴背景下,2017年和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都提出了要培育新乡贤文化,积极发挥新乡贤作用。“培育乡贤服务礼堂队伍,充分发挥新时代乡贤回乡反哺作用,推动乡贤文化进农村文化礼堂,推举一批新时代乡贤”。从传统乡贤到新乡贤,一方面指乡贤外延的扩大,“新乡贤是指拥有直接的乡土渊源关系、德才兼备、事业有成,愿意为家乡发展办实事的人”。[2]与其他志愿者比较,他们与乡村有直接的乡土渊源,有剪不断的情感关系,他们最渴望乡村的发展和家乡人的生活幸福。另一方面则是指新乡贤在乡村发挥作用和参与方式的多样化。文化礼堂作为村民公共文化空间,是承接政府、城市以及外界服务的平台,基于新乡贤对乡村的天然情感,他们的经济能力、生产技能、文体才艺以及广泛的人脉与信息资源可以更精准地服务乡村文化礼堂,可以财务资助、献计献策,或直接参与活动组织,甚至是信息传播等。
综上所述,文化礼堂能可持续性运行,除了政策推動、财政支持外,基础政府及村级两委的主动作为是关键,在深入调研村民的结构,充分了解村民文化需求的基础上,找准着力点,激发原动力,才能有效保障文化礼堂可持续运行。
参考文献:
[1]陈晓艺.文化礼堂建设对乡村秩序重构的意义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15.
[2]祁红亭.新乡贤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思考:以浙江省海宁市为例[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18(6).
编辑 陈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