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
某工程给水泵在运转过程中,#4号机A给水泵非驱动端轴承温度突升,且发现非驱动端轴承机械密封泄漏伴有油烟冒出。后经检修人员打开轴承端盖后,发现非驱动端两个推力轴承、机械密封、非驱动端大轴、推力轴承套以及泵体内各级叶片和平衡鼓套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磨损。经现场检修发现此次设备损坏质量事故为运行人员错误操作所致,为避免以后类似质量事故再次發生,为其它项目提供教训,特对此次事故进行分析,具体分析过程及结果如下:
一、事件经过:
2013 年 6 月 11 日下午 16:50 时,因 4#机高压汽包水位低(4#炉停炉,处于是保养状态。),需要给汽包补水。16:59 运行人员在 DCS启动 4#机 A高压给水泵给高压汽包上水,电流:34.6A,经运行人员现场检查高压给水泵 A 无异常;17:02:21 #4 机高压给水泵 A 非驱动端轴承温度上升到 72℃,电流 36.6A,其他参数均无异常;17:02:35 运行人员发现#4 机高压给水泵 A 非驱动端轴承温度上升至 88.5℃,电流 38.7A,随后非驱动端轴承温度又呈下降趋势;17:04 #4 机高压给水泵 A 非驱动端轴承温度突升至 109.92℃,#4 机高压给水泵 A 过流反时限跳闸,汇报值长。
检修人员打开轴承端盖后,发现非驱动端两个推力轴承均已损坏,继续检查发现机械密封损坏,非驱动端大轴磨损严重,推力轴承套也损坏。于是推断泵体内发生故障,拆开泵体发现 1 级导叶、1 级叶轮磨损严重,5 级导叶、5 级叶轮、6 级导叶、6 级叶轮、9 级导叶、9 级叶轮相继磨损,平衡鼓及平衡鼓套损。
二、原因分析:
事故发生后检修人员首先对给水泵进行解体,打开轴承端盖后,发现非驱动端两个推力轴承均已损坏,继续检查发现机械密封损坏,非驱动端大轴磨损严重,推力轴承套也损坏。于是推断泵体内发生故障,拆开泵体发现 1 级导叶、1 级叶轮磨损严重,5 级导叶、5 级叶轮、6 级导叶、6 级叶轮、9 级导叶、9 级叶轮相继磨损,平衡鼓及平衡鼓套磨损。
从损坏情况初步分析原因可能有如下几条:
1.设备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从事故的过程来看在 5 分钟内就出现问题,而在设备正常运行一年多,这种可能性非常小,排除设备质量问题。
2.启泵前,泵及系统未充分的充水、放气。暖泵时间较短,不均匀,引起筒体变形,内部动静间隙较小,特别是平衡鼓与平衡盘之间的间隙,仅为0.20mm 左右,非常容易发生内部摩擦,直至抱死,损坏设备。
3.凝結水、给水系统清洁度差 ,可能有各种硬质颗粒进入泵内 ,从而导致泵体内部动静部分发生摩擦 , 直至抱死,损坏设备。特别是平衡鼓与平衡盘之间,由于接触面大,间隙小,由于系统清洁度不够,发生摩擦,损坏设备的事故概率非常大。之前,无论我们公司或者电厂,由于这种原因,造成设备损坏的事故,有好几次。
最后经过查看现场运行记录和运行工况以及根据其它现场检查和信息数据收集,经专家分析,事故原因为 : 1、4#机 A 高压给水泵启泵前,泵及系统未充分的充水、放气,造成暖泵时间较短,受热不均匀引起筒体变形;2、内部动静环间隙小,特别是平衡鼓与平衡盘之间的间隙,仅为 0.20mm 左右,造成内部摩擦,直至抱死,损坏设备。
事故原因分析完成后于2013年7月30日提交损坏部件采购计划,进行现场更换。
三.纠正(预防)措施:
根据上述原因分析,为了避免再发生类似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应重点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1.启泵前,泵及管道系统要进行充水、放气,充水、放气要彻底,以连续出水无夹杂气体为准。暖泵要充分,按设计要求增加暖泵时间,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不间断地进行暖泵,控制好密封水压差,确保泵体暖得充足避免发生热分层现象。
2.加强运行监管,密切监视油位及加强对冷却水的检查,确保冷却水畅通。
3.从以下几个方面控制好系统清洁度。
(1)检查给水泵入口滤网是否装有细滤网,如果没有,马上加装。
(2)重视给水泵进口滤网的监督检查,在运行初期勤检查、勤清理,
使给水泵运行起来更加安全可靠。
(3)除氧器与低压给水管接口处,在除氧器内部加装 100mm 高的小接
管,避开除氧器底部的杂质。(详见图一)
(4)除氧器与低压给水管接口处,在除氧器外部加装磁棒,有效吸附
除氧器底部的杂质。(详见图一)
(5)在凝汽器热井凝结水出口挡板处加装磁棒。(详见图二)
(6)加强给水泵的运行管理和监督约束机制,严格控制给水泵壳体温
差以及泵壳与介质的温差不超过规定值。
四、总结:
针对本次事故,相关单位组织技术人员学习,加强对运行人员技术培训,制定事故预案并组织演练,并提交学习体会总结。通过本次事故要求各岗位人员提高认识,加强突发事故处臵能力,提升专业技能水平,加大设备管理要求。
参考文献
1黄冠平.#3给水泵轴承振动大的故障分析 科技信息 2011(22)
2关广伟.余热锅炉给水泵轴承损坏原因分析及解决 水泵技术2001(06)
某工程给水泵在运转过程中,#4号机A给水泵非驱动端轴承温度突升,且发现非驱动端轴承机械密封泄漏伴有油烟冒出。后经检修人员打开轴承端盖后,发现非驱动端两个推力轴承、机械密封、非驱动端大轴、推力轴承套以及泵体内各级叶片和平衡鼓套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磨损。经现场检修发现此次设备损坏质量事故为运行人员错误操作所致,为避免以后类似质量事故再次發生,为其它项目提供教训,特对此次事故进行分析,具体分析过程及结果如下:
一、事件经过:
2013 年 6 月 11 日下午 16:50 时,因 4#机高压汽包水位低(4#炉停炉,处于是保养状态。),需要给汽包补水。16:59 运行人员在 DCS启动 4#机 A高压给水泵给高压汽包上水,电流:34.6A,经运行人员现场检查高压给水泵 A 无异常;17:02:21 #4 机高压给水泵 A 非驱动端轴承温度上升到 72℃,电流 36.6A,其他参数均无异常;17:02:35 运行人员发现#4 机高压给水泵 A 非驱动端轴承温度上升至 88.5℃,电流 38.7A,随后非驱动端轴承温度又呈下降趋势;17:04 #4 机高压给水泵 A 非驱动端轴承温度突升至 109.92℃,#4 机高压给水泵 A 过流反时限跳闸,汇报值长。
检修人员打开轴承端盖后,发现非驱动端两个推力轴承均已损坏,继续检查发现机械密封损坏,非驱动端大轴磨损严重,推力轴承套也损坏。于是推断泵体内发生故障,拆开泵体发现 1 级导叶、1 级叶轮磨损严重,5 级导叶、5 级叶轮、6 级导叶、6 级叶轮、9 级导叶、9 级叶轮相继磨损,平衡鼓及平衡鼓套损。
二、原因分析:
事故发生后检修人员首先对给水泵进行解体,打开轴承端盖后,发现非驱动端两个推力轴承均已损坏,继续检查发现机械密封损坏,非驱动端大轴磨损严重,推力轴承套也损坏。于是推断泵体内发生故障,拆开泵体发现 1 级导叶、1 级叶轮磨损严重,5 级导叶、5 级叶轮、6 级导叶、6 级叶轮、9 级导叶、9 级叶轮相继磨损,平衡鼓及平衡鼓套磨损。
从损坏情况初步分析原因可能有如下几条:
1.设备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从事故的过程来看在 5 分钟内就出现问题,而在设备正常运行一年多,这种可能性非常小,排除设备质量问题。
2.启泵前,泵及系统未充分的充水、放气。暖泵时间较短,不均匀,引起筒体变形,内部动静间隙较小,特别是平衡鼓与平衡盘之间的间隙,仅为0.20mm 左右,非常容易发生内部摩擦,直至抱死,损坏设备。
3.凝結水、给水系统清洁度差 ,可能有各种硬质颗粒进入泵内 ,从而导致泵体内部动静部分发生摩擦 , 直至抱死,损坏设备。特别是平衡鼓与平衡盘之间,由于接触面大,间隙小,由于系统清洁度不够,发生摩擦,损坏设备的事故概率非常大。之前,无论我们公司或者电厂,由于这种原因,造成设备损坏的事故,有好几次。
最后经过查看现场运行记录和运行工况以及根据其它现场检查和信息数据收集,经专家分析,事故原因为 : 1、4#机 A 高压给水泵启泵前,泵及系统未充分的充水、放气,造成暖泵时间较短,受热不均匀引起筒体变形;2、内部动静环间隙小,特别是平衡鼓与平衡盘之间的间隙,仅为 0.20mm 左右,造成内部摩擦,直至抱死,损坏设备。
事故原因分析完成后于2013年7月30日提交损坏部件采购计划,进行现场更换。
三.纠正(预防)措施:
根据上述原因分析,为了避免再发生类似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应重点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1.启泵前,泵及管道系统要进行充水、放气,充水、放气要彻底,以连续出水无夹杂气体为准。暖泵要充分,按设计要求增加暖泵时间,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不间断地进行暖泵,控制好密封水压差,确保泵体暖得充足避免发生热分层现象。
2.加强运行监管,密切监视油位及加强对冷却水的检查,确保冷却水畅通。
3.从以下几个方面控制好系统清洁度。
(1)检查给水泵入口滤网是否装有细滤网,如果没有,马上加装。
(2)重视给水泵进口滤网的监督检查,在运行初期勤检查、勤清理,
使给水泵运行起来更加安全可靠。
(3)除氧器与低压给水管接口处,在除氧器内部加装 100mm 高的小接
管,避开除氧器底部的杂质。(详见图一)
(4)除氧器与低压给水管接口处,在除氧器外部加装磁棒,有效吸附
除氧器底部的杂质。(详见图一)
(5)在凝汽器热井凝结水出口挡板处加装磁棒。(详见图二)
(6)加强给水泵的运行管理和监督约束机制,严格控制给水泵壳体温
差以及泵壳与介质的温差不超过规定值。
四、总结:
针对本次事故,相关单位组织技术人员学习,加强对运行人员技术培训,制定事故预案并组织演练,并提交学习体会总结。通过本次事故要求各岗位人员提高认识,加强突发事故处臵能力,提升专业技能水平,加大设备管理要求。
参考文献
1黄冠平.#3给水泵轴承振动大的故障分析 科技信息 2011(22)
2关广伟.余热锅炉给水泵轴承损坏原因分析及解决 水泵技术2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