苫匠,比大熊猫更珍贵

来源 :山东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utus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海草房,就不得不提起苫匠,他们有修葺海草房的老手艺,他们是海草房的营造者。海草房营造技艺是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如今这是一门濒临失传的手艺,在海草房的聚集地荣成也只剩下28个苫匠。这些苫匠大都已年过花甲,苦于没有传人,依旧在年久失修的海草房上辛勤劳作着。当地人戏称:苫匠比大熊猫珍贵多了。
  苫匠巧工筑房 只恨手艺无人传
  东楮岛年久失修的海草房上,到处都是忙碌的人,不要以为所有人都是苫匠,每一间房子周围只有一两个人是苫匠,其他都是干零活的小工。苫匠的手艺,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练就的。
  老苫匠说:“(苫房)像搭扑克牌一样,一层的边压着一层的边。”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却没那么容易。海草和麦秸都是提前捆绑好的,然后由苫匠们一层一层地压在房顶上,压得时候是讲究技巧的,一层麦秸一层海草,海草覆盖着麦秸,一般要压二三十层之多。层层叠压的海草整体性较好,冬暖夏凉,冬天风吹不进,夏天阳光照不透。
  这样的技艺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学会的,现在会这门手艺的都是上了年纪的人。荣成海韵海草房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的经理樊昌海说:“我们公司的苫匠,最大的82岁了,最小的也57岁了。”几乎没有年轻人会这门手艺,年轻人嫌这活脏累。以前这门手艺经常是父亲传给儿子,现在儿子们都不愿意学了。
  82岁老苫匠与他的三个儿子
  82岁的苫匠王振聚和他的三个儿子王书生、王书敬、王书礼,都参与了此次东楮岛的修复工作。年龄最小的三儿子干的不是苫匠的活,而是修路的活。老人说:“到三儿子这儿就不愿意学苫房子,上房顶,又脏又累人啊,更不要说孙子辈了。”
  对于年轻人来说,不要说修海草房,住海草房都不情愿。现在居住在海草房里的也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从王振聚的言语中能听出,他对于后继无人这件事的遗憾,但他还是希望孙辈们能过得更好。
  谈起儿孙,他满脸的骄傲。他说:“去问问谁是二队领头的,那就是俺家老二。”老人虽然年事已高,但是腿脚还是很灵敏,老人自己说:“别看我老了,我拽着檐上的草就能上房,只是儿子们都不让干了,就在下面帮帮忙。”老大和老二在一处忙碌,尽管手艺不如老人纯熟,但是依旧秉承了老人的一丝不苟。
  儿子的手艺是老人传的,而老人在那个年代为了学这门手艺,还是“走了后门”,拜的师傅。那时候海草房这样的手艺还是很受欢迎的,现在虽然工资高了,但是活少了。苫匠的工资是一天260元,但他们并不是每天都有活。现在修的海草房主要是需要保护的文物和新建的景观房。
  非遗海草房 未来如何苫?
  当地的小工戏说:“这苫匠现在比大熊猫还宝贝。”苫匠越来越少了,樊昌海曾经想过自己培养苫匠,每天掏一百五十块钱,雇年轻人来学,希望年轻人学会了手艺能为他的公司服务。起初来了一些年轻人,但都陆陆续续地离开了,都不愿意干这又脏又苦的活。
  不仅海草房建筑工程公司,政府也在积极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海草房苫一次能用几十年,几十年后谁来苫它们呢?用什么苫它们呢?
  除了苫匠,海草也越来越少了。原先海边的住户需要海草可以去海边捞,现在海里几乎已经捞不到了。这次东楮岛修海草房用的海草,大都买的别处老海草房上的旧海草。物以稀为贵,海草的价钱也与日俱增,现在已经卖到三块钱一斤了,修一次房子需要数万斤海草,成本远高于砖瓦房。
  买不起的海草,再过些年月可能有钱也买不到了。海边养殖业的发展,阻碍了海草的生长,使得原本多如牛毛的海草渐渐地越来越少。东楮岛当地人说:“政府多费心,苫匠还是可以培养出来的,但是海草没了,就不好整了。”
  苫匠和海草是海草房保护面临的两大问题,技艺需要传承,海洋需要保护。不能为了短暂的经济利益,一味地发展海产养殖,破坏海洋生态。宛如童话世界的海草房,在现实世界还能留存多久?要想长存,苫匠和海草的问题是时候需要解决了。
其他文献
李杜的言行是他们自己的问题,在千余年的中国文化史上如何看待李杜,则是我们的问题。我们最熟知的是后来从民间到庙堂,对李杜诗篇的热爱与自豪。这是自然而然的,是不言而喻的。  有一位西方的权力者曾经表达过这样的意思:一个民族记取她的辉煌和胜利,与记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令其耻辱和羞愧的事情,同样重要。这样的话令人警醒。对羞于启齿的伤疤,我们不愿记忆,而只想更快地将它忘掉。这不仅是虚荣的缘故,而且还希望让整
期刊
大海让青岛享誉世界,位于西海岸的青岛之海是一片蓝潮涌动之海,旖旎的海岸线,像大地的经脉一般,自如吞吐、存储、消涨着大海的赐予。蓝潮涌动的背后,是一个正在酝酿巨变的青岛。大潮涌动中,青岛前湾保税港区加紧部署“蓝色”步伐,旖旎海岸线边不断增添新的浪漫与壮观。在这种浪漫与壮观中,一列列整齐的汽车,一辆辆豪华进口车,像等待检阅的士兵,站成青岛前湾保税港区最亮眼的风景。  自2013年7月8日正式运营以来的
期刊
7月18日,2015全国生态文明建设高峰论坛暨城市与景区生态文明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召开,垦利县胜坨镇荣获“中国最具潜力绿色经济发展城市”称号,这是我省唯一获此殊荣的乡镇。这是对胜坨镇坚持生态建设,实现绿色发展的高度肯定。  从油区重镇、工业强镇,全国最适宜人居名镇、全国文明镇,到2014中国生态强镇,再到2015年中国最具潜力绿色经济发展城市,胜坨镇展示了一个生态文明强镇的发展轨迹,探寻着工业强镇绿
期刊
“那松软的草的质感,调和了坚硬的石头,又令房顶略具缓缓的弧线身段。有的人家将废渔网套在草顶上,大概是防风吧,仿佛妇女的发网,却也添几分俏丽。”  五十年前,著名画家吴冠中到威海写生。在看到数量众多的海草房后,他不禁写下以上话语。自此,威海荣成的海草房成为南北美术学院学生最重要的写生基地之一。  二十多年前,一位年轻人骑着自行车,吹着海风,独自行走在荣成的海岸边。不远处,原始石块垒砌的屋墙、高高隆起
期刊
《人民日报》曾发文称,自从中国有了共产党、有了红色文化以后,这头“睡狮”便一跃而起,把懵懂、萎顿远远抛进了历史的垃圾堆里。近百年来中华民族赢得的光荣和骄傲证明,红色文化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以领袖像章、图像照片、报刊书籍等为载体的红色收藏,虽然历史不长,却承载着中国特殊历史时期的精神文化,成为国人独特的红色记忆。在邹城正东孟子湖畔,一座由中央军委原副主席迟浩田亲自提名的中轴对称
期刊
策划/谢治秀 李运才 王立  执行策划/许鑫 程洪建 王立群  “一山一水一圣人”。泰山、黄河、曲阜,千百年来,人们对山东的印象,似乎依然停留在这几个热词上。泰山与曲阜,中国庙堂文化的标示性存在;黄河,让山东与中原一起分享中华文明的起源。它们厚重,它们珍贵,但是它们无法弥补山东乡野文化符号的缺失。一如福建的土楼,陕西的窑洞,更不用说苏皖的灰瓦白墙……  乡村,承载着华夏乡土文明千百年的兴衰与嬗变,
期刊
聊城创新农村环卫体制,打破城乡壁垒,最大限度地放开农村环卫保洁市场,实行行政购买服务、农村家庭垃圾有偿处理的市场化管理运行机制,保证了农村环卫工作的常态长效运行。  聊城作为著名的中国江北水城,其卓越秀美的城市环境早已声名远播。而今,聊城乡村文明的美丽变革再次引起海内外各界人士的瞩目。  2014年以来,聊城人民高扬“作风引领、团结实干、争先进位、科学发展”的旗帜,坚持协调、绿色、共享,上下联动,
期刊
2012年11月,潍坊职业学院以显著的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和鲜明的办学特色,从全省高校中脱颖而出,被确定为山东省名校工程首批立项建设单位。历经三年建设,学院在校企合作、教学改革、实习实训条件建设等方面成效显著,学院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办学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示范引领现代职业教育建设上发挥出日益显著的作用。  黄炎培先生曾言:“职业教育,一为谋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
期刊
相关链接二  当怀旧成为整个社会的一种集体性情感期待,回望乡愁就变成了当下最无需动员的“社会运动”。我们极度渴望重温记忆中村畔潺潺的碧水,抬头可见的青山,乡野里翩翩起舞的蝴蝶,温抚心肺的麦香……却总被现实无情击溃,青山已逝,碧水无踪,家乡早已不是记忆中的样子。于是我们疯狂蔓延的乡愁带来了乡村旅游的空前繁荣。那一个个被开发的村落,被重建的“老房旧屋”暂时安置了我们的愁绪,却无法带来精神的完全回归与灵
期刊
冯骥才说,中国平均每天有100个传统村落消失,而在山东,未来十五年,这个数字可能是10。  2014年末,《山东省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发展规划(2014~2030年)》(下称《规划》)发布,其中明确提出到2030年,山东省建设约7000个农村新型社区,保留3万个村庄。而《规划》的数据显示,截止2013年,山东仍保留有8.6万个自然村。这就预示着未来十几年,将有约6万个传统村庄可能消失在城镇化的洪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