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文化瑰宝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c_t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代的阿拉伯世界孕育出3个辉煌的大都会,也就是三大文化中心,即巴格达、开罗和科尔多瓦。有人也许会问,科尔多瓦只是一个中等城市,怎么能与巴格达和开罗这样的名都大邑相提并论呢?今天,笔者就为大家讲述这座城市的千年沧桑,重温它曾经的灿烂辉煌。

明灯照亮中世纪


  科尔多瓦位于西班牙南部,瓜达尔基维尔河擦城而过。早在古罗马时期,科尔多瓦就是伊比利亚半岛的重镇之一。然而科尔多瓦的飞黄腾达是在711年阿拉伯人到来之后。8世纪中叶,西亚阿拉伯地区大乱,倭马亚王朝的一位王子阿卜杜勒·拉赫曼逃离大马士革,万里跋涉,经北非到达西班牙。756年,阿卜杜勒·拉赫曼定都科尔多瓦,成为西班牙的统治者,称拉赫曼一世(756~788年在位)。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把远离故土的阿拉伯文化移植到西班牙这块热土上,在中世纪蒙昧的陰影下营造出一片光明。深受东方古代文明熏陶的阿拉伯人带来了先进的农业技术,他们推广灌溉法,种植柑橘、稻谷、甘蔗、棉花;他们纺织,生产丝绸;他们建造精美的宫室民宅;他们制作精巧的金银镶嵌工艺品……这一切使当时多半还披着粗糙的羊毛织物、住在铺着干草的石头房子里的西欧人大开眼界。到第8代君王、中兴英主拉赫曼三世(912~961年在位)统治期间,科尔多瓦的繁荣达到了顶峰,成为当时欧洲最大最繁华的城市,基督教国家对更先进、更灿烂的阿拉伯文明羡慕不已。
大清真寺外墙
大清真寺内景

  10世纪时的科尔多瓦,就像一千零一夜故事里所描绘的豪华都会。据阿拉伯历史学家记载,当时科尔多瓦城人口达50万(那时巴黎、伦敦只有几万居民),建有700座清真寺、几百个公共浴池和无数有花园和喷水池的宫殿。手工业在当时的欧洲首屈一指,毛织业和丝织业都很发达,中国发明的养蚕业和造纸术也传到了这里。科尔多瓦的制革业更是远近闻名,至今英国人还把高级皮革叫作“cordovan”(科尔多瓦皮革),把鞋匠和硝皮匠叫作“cordwainer”(科尔多瓦皮革制造工人)。
  科尔多瓦还是当时的学术中心,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诗人和哲学家(其中有相当多的犹太人)云集该城,包括最重要的伊斯兰思想家阿威罗伊(1126~1198)。他们在数学、天文学、医学、植物学、化学等方面有高超的造诣。比罗马数字简便许多的阿拉伯数字经这里传到欧洲各国,大大推动了数学的发展。阿拉伯人把被欧洲人遗忘了几个世纪的智者亚里士多德重新介绍给欧洲,为黑暗的欧洲中世纪带来一线光明,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准备了精神营养。如果没有科尔多瓦学者们的努力,古希腊人的学问很可能在欧洲永远失传(早期欧洲教会把古典理论看成是异端,禁止基督徒接触)。
  天有不测风云。11世纪时,王朝内部纷争不断,国家分裂成许多称为“台发”的小邦国,科尔多瓦也由盛转衰。1236年,西班牙光复科尔多瓦,由于居民大批迁离,基督教徒又用漠不关心的态度对待本城赖以发展生存的工商业和灌溉农业,科尔多瓦的衰败如江河日下,无法挽回。其后几百年间,科尔多瓦一再沉沦,直至一蹶不振,成为一个徒有辉煌的过去而枯燥无味的小省会。清朝末年,康有为来此凭吊古迹时,科尔多瓦城仅余3万居民。
  近几十年来,科尔多瓦的固有精神似乎有逐渐复苏的迹象,城市的活力再度展现出来。特别是1992年高速铁路的通车,把科尔多瓦与马德里和塞维利亚快捷地联系在一起,为城市打造了一个发展经济的平台。

“扫描”大清真寺


  时间如大浪淘沙,抹去太多历史遗迹;在科尔多瓦却有一座宏伟的古建筑奇迹般地保留下来,这就是著名的科尔多瓦大清真寺。
  这座清真寺位于城南河滨,是西班牙伊斯兰教最大的神圣建筑,始建于785年。当时阿卜杜勒·拉赫曼一世欲使科尔多瓦成为与东方匹敌的伟大宗教中心,在罗马神庙和西哥特教堂的遗址上修建了这座清真寺。在以后的200年里,又经过3次扩建,直到987年,由权臣曼苏尔(940~1002)完成了全部工程。这样,清真寺的面积比初建时扩大了好几倍,一次就可容纳两万多名信徒做礼拜。1236年,该清真寺被改为教堂使用。
罗马桥和大清真寺(画作)

  阿拉伯人将伊斯兰教和西亚的伊斯兰建筑形制和手法带到了科尔多瓦,并运用到清真寺的建设之中。该清真寺虽经多次扩建,但伊斯兰建筑风格和特色并没有变,只是建筑面积越来越大,装饰越来越丰富。清真寺按阿拉伯清真寺(如大马士革的倭马亚清真寺)的传统风格修建,整座建筑为长方形,长180米,宽130米,宏大雄伟,可与麦加、麦地那和耶路撒冷的大清真寺相媲美。它的艺术成就以及宗教价值如此之高,因此本地的居民不必再长途跋涉、辛苦地前往麦加朝圣。
  清真寺四周建有9~20米高的围墙,一座拔地而起的宣礼塔与北墙连为一体。寺内的宣礼员可按时登塔呼唤信徒做礼拜。16世纪末,基督教徒认为此塔过于朴实,不能显示出神的风采,便将其改造成一座60米高的巴洛克式塔楼。塔楼内有阶梯可直通塔顶,从塔顶俯瞰全寺,四周的市容、瓜达尔基维尔河及延伸无垠的原野尽收眼底。
宣礼塔改建的教堂塔

  宣礼塔旁边的“赎罪门”是清真寺的入口。步入门内,眼前出现了一个美丽的大庭院,占整个清真寺面积的三分之一。庭院东、西、北三面均为回廊,院中栽种着一行行整齐的橘树和棕榈树,因而起名叫橘园。这是欧洲最早的一个阿拉伯式园林,相传是由拉赫曼一世从故乡河畔移到这里的几棵棕榈树仍迎风起舞。这位离乡万里的“移民王”(来自叙利亚)一直怀有浓厚的思乡之情,他那伴随着棕榈树的到来所写的诗诉说着乡愁:“你们在异国的土地上长着,正如同我一样,在世界一个遥远的角落。但愿晨霭的清凉,能冲淡这种遥远。但愿这里丰富的雨水,永远同你们作伴。”
  橘园中庭的位置辟有一个喷水池,是穆斯林在礼拜前履行净礼的地方。信徒们在这里洗了脚之后,才能進入礼拜殿。礼拜殿即内殿,正面原有19扇门朝着橘园,供信徒进出,后来皆被封死,只留下一个棕榈门。
  进入殿内,你会被林立的石柱所吸引。这是一个由856根石柱撑起的像丛林一般的厅堂。法国诗人戈蒂埃(1811~1872)曾经如此描绘它:“这里如同一座铺着地砖的森林,你的目光会随着布满圆柱的大道而迷茫—这些圆柱时而交叉穿错,时而又向前无穷地延伸。”这些石柱有的是大理石、有的是碧玉、有的是斑岩;或掠夺自一些欧洲城市,或从迦太基的古建废墟中精选而得,作为拜占庭皇帝献给拉赫曼一世的礼物。经工匠加工,石柱统一成科林斯式柱头和4米的标准高度;柱身并不粗,显得十分秀丽。这些石柱成18行,把殿堂分成19个南北纵长的跨间。每行石柱构成29个拱门,每个拱门又各有上下两层马蹄形的拱券,撑起11米高的天花板。这使清真寺的上方宛如深远无际的天空,寺内神秘的宗教气氛更加浓郁。拱券本身看上去像是漆成红白两种不同的颜色,实际上是白色的石料和楔形的红砖相互交叉形成的效果。玉柱林立、彩拱重悬、廊道纵横的礼拜殿,成为伊斯兰建筑艺术的一朵奇葩。
古城民居
阿尔莫多瓦老城门(塑像是哲学家塞内加)

  走到礼拜殿的尽头,眼前是一堵面向圣地麦加(即东南方)的墙。坐落于墙中部的是清真寺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米拉间。这是一个装饰极为华丽的小间,一般只有哈里发(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帝王)才能来此做礼拜。
  16世纪初,礼拜殿中部的石柱和拱门被拆掉一部分,从中建起一座教堂,把清真寺变得不伦不类。当卡洛斯五世国王看到工程结果时,气愤地说:“你们毁坏了举世无双的东西,而兴建的却是在任何地方都能建造的。”尽管遭到局部破坏,科尔多瓦大清真寺仍不失为伊斯兰建筑艺术的代表性杰作。

科城内外访古


  以大清真寺为中心的城市一角,集中了科尔多瓦的大多数历史遗迹。
  寺南河上,古老的罗马桥跨越滔滔水面,恰似长虹卧波。这座由阿拉伯人扩建为17孔的老石桥,至今仍可行车走人。桥南的桥头堡现在成为历史博物馆,通过各种音像资料为我们讲述科尔多瓦城市的历史变迁。石桥的下游还有几座阿拉伯人的水磨坊遗址。
  寺西宫堡是阿方索十一世于1328年主持修建的,但部分宫墙、塔楼、浴池和花园则是哈里发宫殿旧迹。西班牙天主教“双王”伊莎贝尔和费尔南多曾在此指挥收复格拉纳达、驱逐阿拉伯人的最后一战;航海家哥伦布也是在这里谒见国王寻求支持的,至今这间会客厅仍保留着当年的风貌。15世纪末,在此设立了宗教法庭,审讯迫害异端分子达330年之久。这是西班牙历史上黑暗的一页,多少勤劳的阿拉伯人、犹太人被赶出家乡,这也是科尔多瓦长期不振的重要原因。
宫堡

  清真寺以北的坦蒂里亚斯广场是今日科尔多瓦城的繁华市中心。这一带车水马龙,来购物的人熙熙攘攘。走到这里就算告别了中世纪的科尔多瓦,重新回到了现实世界。
  然而科尔多瓦的古迹之旅尚未全部结束。在市西郊区还有一处闻名遐迩的古迹,这就是坐落在莫雷纳山林麓的阿萨哈拉宫城。宫城兴建于10世纪阿拉伯文化全盛期,是第一位尊号为哈里发的君主拉赫曼三世为其钟爱的妃子阿萨哈拉(意为花容)所建造,有“哈里发的凡尔赛”之称。宫城依山坡而建,依次梯级延伸,共分三级。最高的台地为宫殿所在,第二级台地是花园和亭台楼阁,最低的一级则是清真寺和御林军兵营。整个宫城长1500米,宽750米,占地达110多公顷。
  这项工程极为浩大,据史书记载,共动员了1万人、2600头骡马、400匹骆驼,花了近25年才完工(936~960)。但是这座宫城的寿命就像秦代的阿房宫一样短促。1010年,柏柏尔人攻下此城并将其焚毁。从那个时候起,残存的大理石、宝石柱以及雕饰精美的设施被有系统地窃取搬走,成为其他地方的建筑材料。如今在宫殿遗址只能见到一片残垣断壁,但通过修复的晋见厅仍可窥见当年宫殿的辉煌。
宫堡御花园
其他文献
昆虫吃什么,是与它们有什么样的口器相关的。或者说,口器构造是与食性相适应的。蚊子是刺吸式口器,下唇延长成喙,上下颚特化成针状,适于刺入动植物组织中,吸取血液和细胞液。叮咬我们并吸食血液的是雌蚊子,它们是世界上危害最大的昆虫。不过,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雄蚊子却不叮人,它们只喜欢啜饮植物的汁液。家蝇是舐吸式口器,粗短的口器由发达的下唇特化而来,下唇端部有两片圆形的海绵状唇瓣,像吸盘一样,很适合取食发酵
风筝最初是军事用具  风筝是中国传统工艺品之一,在古代被称为“纸鸢”“纸鹞”“鹞子”等。古人很早就幻想着制作出像小鸟一樣在天上飞的工具。《渚宫旧事》中记载:鲁班“尝为木鸢,乘之以窥宋城”,说鲁班发明了木鸢,可以载人,乘着它,可以窥探宋城的情况。唐代以前,风筝一般被看作是用于测量、通信等军事功能的工具。宋代高承《事物纪原·纸鸢》中记载:汉代的韩信曾利用风筝测量未央宫,打算趁着刘邦不在家,挖地道进入宫
“十一黄金周”,外出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人们选择的旅行形式也各不相同。其实早在20世纪初,近代中国就已诞生了第一个民间旅行团体。那么,中国第一个民间旅行团与现在的“驴友团”以及自驾游、背包游有何区别呢?蓬勃兴起  1915年,在近代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上海,孙宗源、姚元干、陈继刚、俞载赓和马剑笙五人,“鉴于沪上烦嚣浮靡,无可作正当之消遣”,于是相商组建旅游小团体。随着五人小团体旅行活动的开展,陆续有许
在2016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休战纪念日活动当天,伴随着慷慨激昂的马赛曲,玛丽娜·勒庞第一个向法国阵亡将士纪念碑敬献花圈。“我们正走向一个崭新的时代!”现年48岁的法国总统候选人玛丽娜·勒庞和她所领导的极右翼政党国民阵线的支持者们难掩兴奋的神色。  玛丽娜·勒庞被称为“法国最危险的女人”,她善于利用独特的个人魅力和敏锐的政治嗅觉扩大影响力,挑战主流政治。2017年法国大选将近,随着难民危机
帕金森病被证实起源于肠道  美国研究人员通过小鼠实验,发现了帕金森病起源于肠道并经迷走神经传输到大脑的证据,这为帕金森病研究提供了一种更为准确的新模型。帕金森病的最大特征在于大脑细胞中错误折叠的α-突触核蛋白的累积。此前研究发现,患有帕金森病的人其控制肠道的中枢神经系统部位也积聚了错误折叠的α-突触核蛋白。为了研究这种蛋白是否可以沿着被称为迷走神经的神经束传播,研究人员将实验室合成的该蛋白注入数十
英国律师事务所Henley
2016年1月1日,中国正式终结了实施30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步入“全面两孩”时代。2016年12月,全国妇联发布了一项针对北京、辽宁等10省(市)21个市(区)0~15岁儿童父母的调查显示,53.3%的受访一孩家庭不想生育第二个孩子。  生育的正反馈  为什么现在中国人不愿再生育?调查的归因是,生育成本、经济负担、照料负担都极为沉重。这些情况表明,人们的生育基本上是一种受自然和社会环境调控的行为
近日,美国人口资料局推出了2016年世界人口数据表。该机构预测,到2053年,世界人口总数将达到100亿。展望未来,地球对人类的支持会不会在某个时候达到极限?我们能否一直有足够的食物和水资源,让每个人都开心健康地生活?答案肯定是不能。早在18世纪晚期,英国人口学家托马斯·马尔萨斯就在文章中这样写道:人口的负担已经远远超过地球的承载能力,迟早有一天,地球将因不堪重负而给人类带来毁灭。那么,人类数量为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台彩色电视机在天津通信广播电视厂诞生,从此,我国便拉开了彩色电视生产制造的序幕。第一台彩电开启彩色电视的新时期  天津通信广播电视厂是新中国成立后电视机研发生产的摇篮。1957年,国家决定发展电视广播业,并把研制电视接收机的任务交给了国营天津无线电厂—天津通信广播电视厂的前身。当时天津无线电厂的专家们在资料极其匮乏的情况下迎难而上,边学边干,终于在1958年,实现了
1988年3月10日8时56分,一个特殊的新生儿在“北医三院”诞生。那一刻,产房外已经站满了各大媒体的记者,产房内67岁的妇产科专家张丽珠教授正在亲自为这个初生女婴进行详细的检查。张教授首先观察婴儿外表是否正常,又对孩子全身进行了触摸式检查,最后,终于露出笑容。  这个女婴就是中国第一例试管婴儿,她的名字叫郑萌珠。张丽珠教授则是“中国的试管婴儿之母”,她怀抱孩子的瞬间定格,成为张教授最广为流传的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