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学习的人是你,而不是外部顾问!

来源 :创业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lfmi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开设的精益创业课程“Lean LaunchPad”学员中,Roominate是我最喜欢的创业团队之一。这个团队的两位创始人是斯坦福大学研究生爱丽丝(Alice)和贝蒂娜(Bettina)。爱丽丝和贝蒂娜希望女孩子们像她们当初在课堂上搭建玩具一样,激发出对于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兴趣。她们为此创立Roominate公司,开设了电子商务业务,很快还将推出零售业务。她们的产品“娃娃屋(dollhouse building kits)”已经卖给5000多位狂热的家长和他们的女儿。
  她们设计自己的产品后,在中国找到一家合同制造商。爱丽丝和贝蒂娜都是亲力亲为的机械和电子工程师,她们不打算当甩手掌柜。于是,她们做出一个聪明的决定:飞赴中国东莞,与制造工厂一起工作。她们学到了一箩筐东西。
  她们来找我,谈到自己的零售渠道和公关策略,以及想雇用什么样的顾问。
  “那么,什么是销售渠道顾问该干的事情?”我问她们。爱丽丝盯着我,似乎在纳闷我是不是有点反应迟钝,然后回答:在主要的零售终端,比如塔吉特百货、玩具反斗城、沃尔玛超市等,拿着产品看能否说服顾客掏钱购买。“听起来很不错。”我说,“你们打算什么时候出差?”
  她们看上去很困惑。“我们不会去这些终端,销售渠道顾问会去的,然后向我们提交报告,告诉我们那些终端售卖我们产品的意愿”。天哪!
  我说:“让我说说看我是否理解对了。如果一位顾客问你们能否提供特殊定制的产品,你们的顾问可以在现场回答这个问题吗?如果顾客说不,你们的顾问知道怎么去提问题,争取回顾客吗?”
  我停顿一阵,接着说:“请稍稍思考一下,你们打算付钱给别人帮助了解产品是否适合这个销售渠道,而不打算自己从中领悟学习任何东西吗?你们没有错过学习产品如何制造,你们专门乘飞机去中国。为什么不在销售渠道也做同样的事情呢?”她们想了一会儿说:“我们觉得我们应该了解如何构建产品的事情,但销售渠道需要雇佣专业人士去做。”
  在话题转到雇用公关机构时,我发现对话中出现的问题与雇用销售渠道顾问如出一辙。贝蒂娜说:“我们希望将客户的需求引导到我们的销售渠道”。我觉得这是聪明的想法,公关机构在这方面也确实有用武之地。“那么,公关机构要为你们做些什么?”我问。她们告诉我:“我们询问的所有公关机构都告诉我们,他们会调查我们的顾客,为我们提出定位,然后帮助我们传播给那些合适的博客、意见领袖和传媒。”
  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我深吸一口气,然后说:“这看起来,就像我们谈论聘用销售渠道顾问时遇到的问题一样。这个问题在你们谈论聘用公关机构时甚至更加明显。你们难道没有先做产品测试,了解女孩子们使用的感受?你们不是有5000名真实客户吗?你们不是说和他们进行过持续的交流吗?”她们点头表示认可。我建议:“为什么你们不自己先动手,起草一份包括产品定位的新闻简报,想想你们的受众希望了解什么,想想你们应该抵达哪些媒体?”她们疑虑地看着我,“要我们做这个事情吗?我们不知道媒体工作如何开展,这也是我们想聘请专业人士的原因”—我就知道她们会这么回答我。
  “我明白”,我解释说,“你们应该比任何公关公司更了解你的顾客,你们已经花了半年时间给产品定位,收集信息并且与媒体打交道。我要你们做的是,花一个小时在会议室里总结自己的经验,什么是有效的,什么没用。你们可以写出一页,最多两页的文档。这就是最好的公关策划文件。直接拿着它对公关公司说:‘我们知道你可以做得更好,但这是我们总结出的东西’”。她们想了一会儿说:“我们想雇佣公关公司,所以我们不必动手做这些事情。我们忙着专注于做好产品,抽不出更多时间。”
  我退了一步:“如果你们按我说的去做,一般的公关机构会拒绝与你们合作,因为你们把他们最赚钱的前期工作给做完了。你们确实需要雇一个公关公司,但我建议你们先提高他们的工作门槛。”
  绝大多数创始人都会犯一个错误,他们在自己不了解的业务领域,聘用外部专业人士,让他们去负责。如果你真的打算作为一名CEO去经营公司,你需要让这些外部顾问或者外部资源教会你如何去做这些事情,而不是简单地让他们将结果报告给你。
  对于Roominate团队,我建议爱丽丝和贝蒂娜尝试找这样一位销售渠道顾问,愿意带着她们直接去面对顾客的顾问。 这样做不是让她们变成销售人员,而是让她们听到未经顾问过滤的的真实顾客反馈。只有她们自己,而不是一位顾问,在获取真实的数据之后,才有可能得出关于商业模式迭代(iteration)和转向(pivot)的洞见。她们也能借此了解整个流程。
  一年后,当她们雇佣第一位渠道销售副总裁时,可以有底气去面试应聘者,“我们前三个销售渠道合作伙伴都是自己谈成的—你能为我们做些什么?”
  同样,当她们雇佣公关机构时,谈话内容应该是,“我们已经学到一些,但我们知道这是你的专长,请说说我们之前做公关缺失的地方,你们又能比我们自己动手提供什么更好的方案?”
  作为创始人—当你寻找一个商业模式时,确保你是那个学习的人……而不是外部援助者或者说你的外包对象。
  (注:本文译者为韦龑,英文原文标题为“Who’s Doing the Learning?”)
其他文献
雨豪评述  是《雨豪和他的黑马朋友们》专栏最后一篇文章。历时整整一年,我用或“正”或“邪”或“褒”或“贬”的手法描述了十二位创业中的朋友,饱含深情,因为我欣赏他们取得的成绩,更佩服他们遭受过的磨砺及并不气馁。“创业是件典当灵魂的事儿,如果成功了,记得赎回”,当初写下这句话,只为了平复自己创业旅途中的伤口,不料很多创业路上的朋友戚戚然有同感。矫情过后,还是得坦诚:创业其实是件幸福的事儿,有机会去折腾
期刊
范庆河经历过2008年金融危机时的油价暴跌,这个行业如果没有对冲机制,风险将会非常之大。  范庆河,自诩为“吃着大葱长大”的山东大汉。他的自述充斥着传奇色彩:1996年,在一个国有炼油厂厂长的帮助下,他成为了一个“油贩子”,通过赚差价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2008年,通过研究国美和苏宁电器的商业模式,范庆河制定了新的发展战略—像苏宁电器一样,做平台和渠道,只不过前者卖的是电器,而自己卖的是石油
期刊
最近,我们看到了一种罕见的情况。一方面,中国年轻人释放出了巨大的创造力,产生了大量创业公司;另一方面,上市退出持续困难,从私募到公募这一步出现了堰塞。创业企业能不能变成主流商业,成为一个很大的悬疑。  如果说前一段时间《创业家》是在告诉创业者,当你被并购的时候,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那么现在我们想要提醒大公司:你就是大买家,你要做年轻人的“退出板”。  板并不神秘,它本质上是一个股权交易平台。上市公司
期刊
借助微博等社会化媒体,柴可成功让大姨吗积累了1000万用户。  柴可的生日很顺:1986年6月6日6点。从加拿大卡尔加里公立大学毕业后,柴可回国创业,但过程并不顺利。他做的记录身体状况的网站“友乐活”,以及后来的一个企业舆情监测网站都无疾而终。  做B端遭遇挫折后,柴可开始考虑从C端入手——做量化健康和可视化健康。而大姨吗诞生的直接诱因,则是始于他的女朋友。他发现女友在每次月经期前都会头痛,而医生
期刊
4月9日,史玉柱宣布辞去巨人网络CEO职位并退休。蔡文胜转发史玉柱退休微博时说:“相信有天你会说:I will be back!”  蔡文胜此说有根据,企业界大佬退休后回归的例子真不少。近的有李宁(2012年回归),中国动向陈义红(2011年回归),更早一些还有联想柳传志(2009年回归)。这些企业家们退而又回的原因,无非是“救场”。为什么救场?接班人不行,市场变化等等都可以成为原因。如何安逸地退
期刊
在线教育怎样“触及”成人  思酷是一款针对企业基层员工进行管理培训的在线教育系统。思酷的产品负责人李智认为,打造一款成功的成人在线教育产品,应该从成人在线学习的特殊习惯入手,对成人在线学习模式进行解构。  首先,成人在线学习时会有很强的动机,一定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成人在线教育课程不必设计得冗长,课程需要教会他们How(怎么做),而不是Why(为什么做)。课程安排应该是快节奏、直切要点,并且可
期刊
去年,小米和OPPO的营收都超过100亿元,雷军是国内软硬结合潮流的引领者。周鸿祎说未来硬件都将免费,厂商通过增值服务赚钱。  这是一个软硬结合的时代。不妨看看创业精英们最近在忙什么吧。  小米创始人雷军,魅族创始人黄章,《创业家》本期封面人物、OPPO创始人陈明永,在智能手机行业做得风生水起。  盛大的盒子算不上成功,带着这段经验教训的王欣自己创业,拿出了快播大屏幕。盛大旗下的果壳电子更是动作不
期刊
段永平于1995年创立了步步高。  陈明永是四川达县人,农村子弟。照陈自己的说法,他在15岁时就背负过一生的重量。当时陈初中毕业,要么入读中师(中等师范学校),要么念高中,而读高中未必能考上大学。中师则意味着未来可见的小康生活(陈家并不富裕)。中学生陈明永感慨着“人生有得就有失”,跑去读了高中,他要看外边更精彩的世界。陈声称,日后OPPO多次转型时,他面临的压力都没超过那一刻,“所以后来要做决定的
期刊
段永平的影响:本分  阿段(段永平)给我留下的东西就是做企业的道。我们想找一个词(描述道),找来找去就找到本分,后来我们形成了很细密的一套理解。当然本分有很多很多种解释。以前我们读书,课桌划条线,线有点宽度。如果你的胳膊始终占在别人边缘,你秉承的是我不吃亏。如果我不占便宜,如果每个人都退到靠近自己的边缘,中间很细很细的线是不是就让出来了?让出来,合作变得多么容易,信任的基础有了,越跟你合作的人越觉
期刊
华夏基石合伙人 施炜  最近,一本总结、分析华为公司及其创始人任正非管理思想的书《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十分畅销,笔者见到不少企业界的朋友,包括老板和高管,都在认真阅读、撰写心得或组织讨论。更有不少人千里迢迢前往华为总部“朝圣”,现场体验华为的氛围和气质,思考、探究华为成长的奥秘。  如果把眼光拉长,我们会发现:国内许多企业学习华为已经持续多年了。华为一有新故事,大家津津乐道;任正非每有新文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