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大同—阳高6.1级地震应急反应时间表1989—10—18—20:575.7级地震发生,大同台网速报震中:册田乡堡村23:30雁北行署、地委领导共9人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扩充地震指挥部,下设8个办事机构,并派出几个工作队,立即奔赴现场0:30雁北行署地震...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同—阳高6.1级地震应急反应时间表1989—10—18—20:575.7级地震发生,大同台网速报震中:册田乡堡村23:30雁北行署、地委领导共9人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扩充地震指挥部,下设8个办事机构,并派出几个工作队,立即奔赴现场0:30雁北行署地震
其他文献
根据山西多年的倾斜形变观测资料,综合研究了大同-阳高6.1级地震前的中长期孕育过程、中短期前兆异常特征、震前微破裂所显示的固体潮畸变临震异常,以及震前山西地震带形变应力场状况。采用“实用化攻关”方法识别异常进行分析得出,震前山西大部分倾斜形变台站存在一定的异常变化的结论。
对忻州XZ-2井气压系数的确定、排除气压干扰的方法进行了探讨,并收到了较好的处理效果。研究表明,该井孔排除气压干扰后的正常水位动态为一条在稳定水位背景上叠加出现的水位固体潮变化曲线。为识别水位异常,找到了判断依据。
综述了中国目前震害预测研究的成果,分析了震害预测研究的问题并展望了今后的发展趋势。
总结了晋8-1井10年来的观测资料,对争议较大的两次变化,有了初步认识,发现该井水位对区域内的中小地震反映尚好,震中距、异常幅度、异常时间和地震震级存在一定的关系。
为了更深入地研究大面积形变与断层活动之间的关系,对首都圈1988~1989年复测的长水准资料中跨过明显活动断裂的测线单独进行了分析,并与相应的流动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资料进行了对比,证明八宝山等北东向断裂带的中段和南段活动较为强烈,而北段相对活动较弱,结合大面积水准平差给出垂直运动速率分布图,分析认为该地区是应力比较容易集中的地段,对未来的震情监视与研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文回顾了1989年10月18日大同-阳高6.1级地震前后各级政府发挥、运用防震减灾中的职能的情况,用实例说明在我国地震工作方针和防震减灾政策指引下,各级政府发挥防震减灾职能的举措和成效,指出这是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的一次成功实践。
记述了1991年3月26日大同-阳高5.8级地震震前和震时,震区各级政府部门以及工农商学兵社会各界在地震发生时,遇变不惊,处惊不乱,反应快速,按照既定的地震防灾方案、应急预案进行防震救灾实践,取得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良好社会经济效益的情况,指出这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建立综合防御体系,深入开展防震减灾工作提供了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
1989、1991年,山西发生了大同-阳高6.1、忻州5.1和大同-阳高5.8级3次5级以上地震(不含余震)。震前对大同-阳高2次地震曾提出明确的中期预报意见。山西省地震局在中期预报的基础上,对1991年1月29日忻州5.1级、3月26日大同-阳高5.8级地震分别做出了一定程度的短期或临震预报。本文对这3次地震的预报过程做了简要的回顾。
通过研究提出,第4地震活动期开始到现在,山西地震带的地震活动处于主要参与地位。大同-阳高6.1级地震属调整阶段的地震。在本活动期内大同盆地内再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不大。渭河等盆地的低水平活动状态,是强震源解体后低应力闭锁状态的反映,有别于高应力闭锁状态的空区或空段。根据1976年后华北地震区地震活动的动向分析,指出山西地震带可能是调整阶段中强地震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
利用1989、1991年大同-阳高两次地震前后几年的地震记录资料,详细分析了其震源应力场的变化,结果表明,6.1级地震前震源应力场中两个主应力轴的方向曾发生逆转,主压应力袖逆转时间约10个月,主张应力轴逆转时间为2个月。6.1级主震前4个月,两个主应力轴的方向、仰角都恢复到正常状态,且与华北区域应力场的特征某本一致,而1991年5.8级地震前却没有出现上述现象。说明大同-阳高2次地震是在同一震源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