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因经济、人口、产业过度集中导致的生态恶化、经济失衡、中心城区衰退等“大城市病”日渐显现。长株潭(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在全力推进城市群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同时,着力避免“摊大饼”式的传统城市发展路径,积极探寻现代化、集约式、生态型的城市化发展新模式。目前,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经济总量分别超过本省经济总量的四成和六成,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
消除行政壁垒
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的构想由来已久,但在2007年被国务院批准为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试验区以后才开始提速,湖南为此提出了“产业同构、交通同网、能源同供、金融同体、信息同享、生态同建、环境同治”的“七同政策”;武汉城市圈则提出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区域市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五个一体化”的方针。两地均尝试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建立合作机制,加快区域一体化发展。
“交通一体化是实现城市群一体化的先决条件。”湖南师范大学教授朱翔说。目前长株潭快速城际干道骨架路网已经基本构建完成,株洲到达黄花机场只需20分钟,城际铁路也正在修建,建成后三市间可在半小时内互通。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秦尊文介绍,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正在重构武汉城市圈的“物理形态”。目前,武汉至咸宁、黄冈、孝感、天门的城际铁路正在加紧修建,城铁半小时经济圈即将形成。
为了促进各城市间产业协调发展,湖北省出台了《武汉城市圈产业双向转移优化发展实施方案》。咸宁市市长任振鹤介绍说,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东湖高新区纷纷在咸宁设立“园外园”,武汉方面负责对外招商,咸宁方面提供项目用地,双方实现产业转移、税收共享。武汉大学教授伍新木认为,武汉市传统的纺织、服务业转移到周边仙桃、天门、汉川等棉花主产地,不仅加快了江汉平原的城市化进程,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还减轻了武汉的环境承载量。
城市群一体化进程让百姓直接得到实惠。长株潭三市成功实施同号并网后,电话取消漫游费、长途费,1年可节省通话费用1.5亿元以上;而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三市居民储蓄存款实现了通存通兑,票据清算变异地为同城。武汉城市圈推动建立社会事业资源联动共享体系,也开始取得成效。武汉市三级医疗机构与其他八市开展“双向转诊和院际会诊”协作,建立起“一对一”的对口协作机制。
避免“大城市病”
在长沙市郊芙蓉南路暮云段,一块巨大的绿色标牌伫立路旁,牌子上“禁止开发区”五个大字格外醒目。据介绍,湖南省在长株潭城市群中心地带规划了面积达523平方公里的生态“绿心”,实施保护利用,其中“禁止开发区”达到120平方公里,它使三市之间得以保持8~18公里的生态绿地间隔。同时,依托湘江风光带,规划建设集生态、文化、防洪、观光于一体的绿色经济长廊。
湖南城市学院副院长汤放华认为,“绿心”规划建设的最大意义在于它能确保对长株潭三市的生态隔离,阻止其“摊大饼”式的连片蔓延,并为三市提供强劲的生态服务功能和广阔的未来发展空间。
以“绿心”为代表的两型规划为我国现代生态城市群发展探出了一条新路。长沙市城乡规划局编制处处长陈群元介绍,作为长沙市两型社会示范区之一的大河西先导区,在2008年建设之初,就运用“反规划”法,探索首先确定禁建区、限建区,再确定开发建设区,以强化生态保护。在该区1200平方公里的规划范围区,有610平方公里被标注禁建红线,150平方公里被划为限建区,只有380平方公里被规划为可建设开发区。
“生态绿楔”则是武汉市提出的一个新型城市规划理念。武汉市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以三环线为界构建起“1+6”的新型城市格局。自然丘陵、湖泊、江流恰好将六个新城组群分割,像楔子一样插进武汉主城。武汉市国土资源规划局副局长吴之凌说,这些放射状“生态绿楔”还是联系城市内外的生态廊道和风道,可有效改善城市的“热岛效应”。
“城市发展一定要有边界,再不能走无限外扩的老路。”吴之凌介绍,目前,武汉三环线绿化带规划建设范围达3200公顷,近期规划建设沿道路两侧各建30~50米绿化带,以形成有效生态隔离。
培育两型市民
建设现代生态化城市群,离不开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近年来,湘鄂两地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特别注重从老百姓身边事做起,使改革试验与企业的利益、市民的生活紧密相连。
在位于武汉市大华社区的格林美3R循环消费社区连锁超市里,销售的商品包括节电、太阳能、可降解等系列产品,均明确标注了商品碳排放量。社区居民可在此寄售或交换闲置物品。报废商品也可在此分类回收,并被转运到工厂集中处理。
通过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超市实现了再生资源回收、二手商品寄售以及低碳产品销售和社区服务相结合,充分体现了减量化、再使用、循环利用的3R原则,把循环消费变成一项融入市民生活的商业行为。
宾馆酒店等巨型建筑体向来是城市中的大型耗能单位。2009年7月长沙市在全市宾馆酒店停止免费提供一次性日用品以后,2010年又进一步开展客房新型智能节电管理行动。据酒店业人士介绍,该酒店积极响应政府节能减排的号召,近年来连续进行了锅炉、热泵、水泵、照明等改造项目,能耗水平连年下降,仅客房照明改造一项就每年节电24万度。目前,长沙市已有2万间客房进行了智能节电改造,每年节电3000万度。
市民主动参与为两型社会建设营造了良好氛围。在武汉常青花园社区,72岁的董少兰组织了“袋袋相传”缝纫队,用废布料缝制环保布袋,赠送给左邻右舍来替代塑料袋。目前“袋袋相传”已传到武汉800多个社区,共制作布袋40多万个。
(转载自中国建设报)
消除行政壁垒
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的构想由来已久,但在2007年被国务院批准为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试验区以后才开始提速,湖南为此提出了“产业同构、交通同网、能源同供、金融同体、信息同享、生态同建、环境同治”的“七同政策”;武汉城市圈则提出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区域市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五个一体化”的方针。两地均尝试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建立合作机制,加快区域一体化发展。
“交通一体化是实现城市群一体化的先决条件。”湖南师范大学教授朱翔说。目前长株潭快速城际干道骨架路网已经基本构建完成,株洲到达黄花机场只需20分钟,城际铁路也正在修建,建成后三市间可在半小时内互通。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秦尊文介绍,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正在重构武汉城市圈的“物理形态”。目前,武汉至咸宁、黄冈、孝感、天门的城际铁路正在加紧修建,城铁半小时经济圈即将形成。
为了促进各城市间产业协调发展,湖北省出台了《武汉城市圈产业双向转移优化发展实施方案》。咸宁市市长任振鹤介绍说,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东湖高新区纷纷在咸宁设立“园外园”,武汉方面负责对外招商,咸宁方面提供项目用地,双方实现产业转移、税收共享。武汉大学教授伍新木认为,武汉市传统的纺织、服务业转移到周边仙桃、天门、汉川等棉花主产地,不仅加快了江汉平原的城市化进程,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还减轻了武汉的环境承载量。
城市群一体化进程让百姓直接得到实惠。长株潭三市成功实施同号并网后,电话取消漫游费、长途费,1年可节省通话费用1.5亿元以上;而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三市居民储蓄存款实现了通存通兑,票据清算变异地为同城。武汉城市圈推动建立社会事业资源联动共享体系,也开始取得成效。武汉市三级医疗机构与其他八市开展“双向转诊和院际会诊”协作,建立起“一对一”的对口协作机制。
避免“大城市病”
在长沙市郊芙蓉南路暮云段,一块巨大的绿色标牌伫立路旁,牌子上“禁止开发区”五个大字格外醒目。据介绍,湖南省在长株潭城市群中心地带规划了面积达523平方公里的生态“绿心”,实施保护利用,其中“禁止开发区”达到120平方公里,它使三市之间得以保持8~18公里的生态绿地间隔。同时,依托湘江风光带,规划建设集生态、文化、防洪、观光于一体的绿色经济长廊。
湖南城市学院副院长汤放华认为,“绿心”规划建设的最大意义在于它能确保对长株潭三市的生态隔离,阻止其“摊大饼”式的连片蔓延,并为三市提供强劲的生态服务功能和广阔的未来发展空间。
以“绿心”为代表的两型规划为我国现代生态城市群发展探出了一条新路。长沙市城乡规划局编制处处长陈群元介绍,作为长沙市两型社会示范区之一的大河西先导区,在2008年建设之初,就运用“反规划”法,探索首先确定禁建区、限建区,再确定开发建设区,以强化生态保护。在该区1200平方公里的规划范围区,有610平方公里被标注禁建红线,150平方公里被划为限建区,只有380平方公里被规划为可建设开发区。
“生态绿楔”则是武汉市提出的一个新型城市规划理念。武汉市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以三环线为界构建起“1+6”的新型城市格局。自然丘陵、湖泊、江流恰好将六个新城组群分割,像楔子一样插进武汉主城。武汉市国土资源规划局副局长吴之凌说,这些放射状“生态绿楔”还是联系城市内外的生态廊道和风道,可有效改善城市的“热岛效应”。
“城市发展一定要有边界,再不能走无限外扩的老路。”吴之凌介绍,目前,武汉三环线绿化带规划建设范围达3200公顷,近期规划建设沿道路两侧各建30~50米绿化带,以形成有效生态隔离。
培育两型市民
建设现代生态化城市群,离不开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近年来,湘鄂两地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特别注重从老百姓身边事做起,使改革试验与企业的利益、市民的生活紧密相连。
在位于武汉市大华社区的格林美3R循环消费社区连锁超市里,销售的商品包括节电、太阳能、可降解等系列产品,均明确标注了商品碳排放量。社区居民可在此寄售或交换闲置物品。报废商品也可在此分类回收,并被转运到工厂集中处理。
通过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超市实现了再生资源回收、二手商品寄售以及低碳产品销售和社区服务相结合,充分体现了减量化、再使用、循环利用的3R原则,把循环消费变成一项融入市民生活的商业行为。
宾馆酒店等巨型建筑体向来是城市中的大型耗能单位。2009年7月长沙市在全市宾馆酒店停止免费提供一次性日用品以后,2010年又进一步开展客房新型智能节电管理行动。据酒店业人士介绍,该酒店积极响应政府节能减排的号召,近年来连续进行了锅炉、热泵、水泵、照明等改造项目,能耗水平连年下降,仅客房照明改造一项就每年节电24万度。目前,长沙市已有2万间客房进行了智能节电改造,每年节电3000万度。
市民主动参与为两型社会建设营造了良好氛围。在武汉常青花园社区,72岁的董少兰组织了“袋袋相传”缝纫队,用废布料缝制环保布袋,赠送给左邻右舍来替代塑料袋。目前“袋袋相传”已传到武汉800多个社区,共制作布袋40多万个。
(转载自中国建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