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czl9004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学走进生活,利用现实生活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空间,使封闭的、语言文字的教学变为开放的、生活化教学,真正改变教学远离学生生活的窘迫境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语文教学生活化应该是语文教学的内心生活化,只有深入学生生活及其心灵的碰撞,走向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兴趣和语文能力。
  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脱节,一直是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力图解决的问题。人们为此作了种种努力:“大语文”概念的提出,“贴近生活”的提法,“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的命题,“生活世界”的概念引入等等,使语文教学研究者看到了新的希望,这无疑有利于加强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就是说,我们的生活是最好的教科书,而言为心声,语言是人的心灵活动、生命活动的反映,通过语言传递有效地介入学生的生活,巧妙运用生活中的资源,活化语文教学。因此要求我们一线教师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生活的背景之中,以此来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学习语文中更好的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在这样的课堂里,语文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是学生寻求知识过程中的合作者、引导者,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生活处处皆语文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处处留心皆学问”,关键看我们能否很好的引导学生去发现。上课时,我总会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位学生在课堂上问我“三十而立怎么解释?”,原来他在看电视剧<<还珠格格>>时发现了这样一个情景:有一天,乾隆考小燕子的成语。她把“三十而立”理解成“三十个人排排站”,把“羊缝鹰围”理解成“一只老鹰围攻一只羊,把羊吓的钻进石头缝里去了”。瞧瞧,影视作品中居然存在着语文,他们在看影视作品时不仅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而且还学到了语文知识,真是一举两得。其实除了影视作品外生活中有很多地方存在语文,如优秀的广告词,大街小巷上的标语,与人的交往中……然而这些课本之外的语文资源老师如果不加以引导的话,学生很容易就会视而不见。相反如果老师适当的点拨一下,学生就有意识的去发现,就能在无形之小学到语文知识。学生是在读、写、听、说中生活的,语文教学就是帮助他们更好地读、写、听、说。总之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文学习资源,真可谓“生活处处皆语文”,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使我们的语文学习植根于生活这块肥沃的土壤,使其永远生机勃勃,活力无限。让学生在语文教学的读、写、听、说活动中实现成长,完美自我。
  二、在学习中体验生活
  新课改要求语文教材要贴近生活,联系实际。所以教材中有很多课文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在教学时先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如此既能教给学生认识生活,又能帮助他们把握课文内容,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
  (一)、 阅读教学生活化
  阅读教学生活化是建立在学生内心生活的基础上,强调教材与学生心灵的碰撞,使作为“学习者”的学生与作为“生活者”的学生合二为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找到课文与学生心灵的契合点,通过阅读课文引起学生的种种情感反应,从而使学生与课文的交往经验成为学生的内心生活。上海南洋模范小学王圣民老师在一堂课上向学生介绍了两篇歌颂母爱的散文,学生认真学习之后,王老师设计了一场“撞击”----他先提了一个问题:“爸爸妈妈知道你的生日在哪一天吗?向你祝贺吗?请‘知道的’举手。”学生们骄傲的举起了手,神气十足的左顾右盼。接下来,他又问:“你们中间知道爸爸妈妈生日的请举手。”
  刹那间,整个教室安静了下来。
  我又重复了一遍,依然很安静。
  又过了一会儿,才有几个同学沉静的举了手,她们感到投向她们的目光是略带敬意的,便显得更矜持了。
  “向爸爸妈妈祝贺生日的请举手。”我又发问了。
  寂然无声。
  在安静极了的教室中我又用清楚的、含着希望的声调再重复一遍。
  还是寂然无声。
  我又和学生一起沉默着。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是在享受这种沉默,因为我看到不少学生脸上现出一缕歉疚、自责、不安的神情----可是,我并没有批评他们啊!
  这是一个成功的阅读教学生活化的案例,因为它真正地深入了学生的内心世界,成为学生内心生活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阅读教学生活化,更准确的表达,应该是阅读教学内心生活化。
  (二) 写作教学生活化
  人们常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可是,让我们老师苦恼的是,学生有了生活却依然不会写作。我想,我们广大老师应当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适当的去做记录。提倡真实的写作,写出真情实感。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并不是没有生活或缺少生活,他们每个人都在生活,都被他们的生活所包围,挣不脱,甩不掉,如影随形,无处可逃。而写作教学需要关注的不是泥沙俱下的生活河流,不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粗糙、机械、零碎的日常生活,而是深入学生心灵世界,牵动着学生情感、意志、思想的内心生活。
  “写作,不是生活的再现,而是生活的生命化与心灵化”。写作不是影印生活,而是将内心对生活的感动表达出来,写作的前提是生活的心灵化。没有经过心灵熔铸的生活不能打动别人,更不要说打动自己了。事实上,没有与心灵碰撞过的生活根本无法引起表达的欲望。在写作教学中常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出去春游一趟,老师就让学生写一篇春游小记;国庆节,就让学生写国庆感言;教师节,就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教师的文章,等等。既然语文是生活的语文,那么语文就与生活是同步的。这种同步既体现在语文教育思想要与社会、时代的发展进步相适应,同时也体现在语文教育要体现出社会生活的变化。
其他文献
为学习、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少年儿童的教导和嘱托,使广大少先队员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广州市海珠区晓港湾小学大队部的组织引领下,蓝精灵中队依托少先队大、中、小队活动平台,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资源,持续开展了系列化教育活动,关注队员的深度体验,有效促进队员全面、健康地成长,2018年1月,成功创建“全国优秀动感中队”。  一、动感“C P”,中队显活力  20
期刊
古有四教,诗书礼乐。《礼记》有言:“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诗书礼乐”国学教育的理论依据根植于《周易》,《易·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它的历史依据源于《史记》,《礼记·经解》篇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溫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
期刊
图形语言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人际交流的三大语言工具之一,它是以图示、图形的方式传递信息。与自然语言和数学语言相比,它在传递空间、环境信息方面占有绝对优势。  地图是培养地理知识的载体,是地理教学的直接教具,是具有丰富的地理信息源,是培养地理思维能力尤其是形象思维能力的最好工具。地图教学不只是培养学生“在哪里有什么”的一般分布知识的表层信息的获取能力,更重要的是从表层信息获取其内在联系如分布规律、分布
期刊
摘要:在当今时代发展的过程当中,对我们高校共青团工作开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将高校共青团工作开展过程当中更加具有科学化,管理手段如何才能做到更加新颖这都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在以往高校共青团工作开展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怎样进行改善这都是疑难问题,本文就将这些疑难问题进行一一解答,在此过程当中我个人的观点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还希望可以对广大老师及学者起到相应的帮助。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共青团
音乐作为一种听觉音响的艺术,是一种最具情感性的艺术,它属于“知、意、情”的“情”这一部分。“动之以情”,人在聆听、演唱或演奏音乐时,就是使自己进入与音乐情绪同步发展的状态。因此,在世界万物中,感人心者莫过于音乐。正如黑格尔所说:“在音乐中,人可以把内心世界的自由推向最高峰。”  当人们用语言不足以表现自己的情感时,才有了用音乐来表达自己情感的愿望,因此,情感体验是一切音乐以及人的音乐能力发展的前提
期刊
任何一种语言口语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语言材料大量有效的输入与积累。中国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听到的、看到的、与人交流的都是汉语,即使学了英语,也是“哑巴英语”。因为平时几乎不说,更谈不上运用。因此中国学生也就很难从生活中得到输入英语语言材料的机会;学生在每周有限的四节英语课当中所学到的听说训练,由于平时很少说英语,课堂上所学的英语句子除了早读外,其他时间也很难运用、复习和巩固。更何况现在大部分学生早读时根
期刊
2018年7月,我有幸来到首都参加了由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主办的“2018年高三学科骨干教师适应新高考能力提升培训”研修项目。  一连五天的学习,我们聆听了多位“大咖”的专题讲座,如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李凯教授的“经典阅读与教学策略”、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编审牛瑞雪的“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群的“以文育人,中华传统文化与高中课程改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