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学走进生活,利用现实生活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空间,使封闭的、语言文字的教学变为开放的、生活化教学,真正改变教学远离学生生活的窘迫境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语文教学生活化应该是语文教学的内心生活化,只有深入学生生活及其心灵的碰撞,走向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兴趣和语文能力。
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脱节,一直是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力图解决的问题。人们为此作了种种努力:“大语文”概念的提出,“贴近生活”的提法,“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的命题,“生活世界”的概念引入等等,使语文教学研究者看到了新的希望,这无疑有利于加强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就是说,我们的生活是最好的教科书,而言为心声,语言是人的心灵活动、生命活动的反映,通过语言传递有效地介入学生的生活,巧妙运用生活中的资源,活化语文教学。因此要求我们一线教师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生活的背景之中,以此来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学习语文中更好的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在这样的课堂里,语文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是学生寻求知识过程中的合作者、引导者,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生活处处皆语文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处处留心皆学问”,关键看我们能否很好的引导学生去发现。上课时,我总会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位学生在课堂上问我“三十而立怎么解释?”,原来他在看电视剧<<还珠格格>>时发现了这样一个情景:有一天,乾隆考小燕子的成语。她把“三十而立”理解成“三十个人排排站”,把“羊缝鹰围”理解成“一只老鹰围攻一只羊,把羊吓的钻进石头缝里去了”。瞧瞧,影视作品中居然存在着语文,他们在看影视作品时不仅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而且还学到了语文知识,真是一举两得。其实除了影视作品外生活中有很多地方存在语文,如优秀的广告词,大街小巷上的标语,与人的交往中……然而这些课本之外的语文资源老师如果不加以引导的话,学生很容易就会视而不见。相反如果老师适当的点拨一下,学生就有意识的去发现,就能在无形之小学到语文知识。学生是在读、写、听、说中生活的,语文教学就是帮助他们更好地读、写、听、说。总之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文学习资源,真可谓“生活处处皆语文”,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使我们的语文学习植根于生活这块肥沃的土壤,使其永远生机勃勃,活力无限。让学生在语文教学的读、写、听、说活动中实现成长,完美自我。
二、在学习中体验生活
新课改要求语文教材要贴近生活,联系实际。所以教材中有很多课文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在教学时先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如此既能教给学生认识生活,又能帮助他们把握课文内容,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
(一)、 阅读教学生活化
阅读教学生活化是建立在学生内心生活的基础上,强调教材与学生心灵的碰撞,使作为“学习者”的学生与作为“生活者”的学生合二为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找到课文与学生心灵的契合点,通过阅读课文引起学生的种种情感反应,从而使学生与课文的交往经验成为学生的内心生活。上海南洋模范小学王圣民老师在一堂课上向学生介绍了两篇歌颂母爱的散文,学生认真学习之后,王老师设计了一场“撞击”----他先提了一个问题:“爸爸妈妈知道你的生日在哪一天吗?向你祝贺吗?请‘知道的’举手。”学生们骄傲的举起了手,神气十足的左顾右盼。接下来,他又问:“你们中间知道爸爸妈妈生日的请举手。”
刹那间,整个教室安静了下来。
我又重复了一遍,依然很安静。
又过了一会儿,才有几个同学沉静的举了手,她们感到投向她们的目光是略带敬意的,便显得更矜持了。
“向爸爸妈妈祝贺生日的请举手。”我又发问了。
寂然无声。
在安静极了的教室中我又用清楚的、含着希望的声调再重复一遍。
还是寂然无声。
我又和学生一起沉默着。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是在享受这种沉默,因为我看到不少学生脸上现出一缕歉疚、自责、不安的神情----可是,我并没有批评他们啊!
这是一个成功的阅读教学生活化的案例,因为它真正地深入了学生的内心世界,成为学生内心生活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阅读教学生活化,更准确的表达,应该是阅读教学内心生活化。
(二) 写作教学生活化
人们常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可是,让我们老师苦恼的是,学生有了生活却依然不会写作。我想,我们广大老师应当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适当的去做记录。提倡真实的写作,写出真情实感。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并不是没有生活或缺少生活,他们每个人都在生活,都被他们的生活所包围,挣不脱,甩不掉,如影随形,无处可逃。而写作教学需要关注的不是泥沙俱下的生活河流,不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粗糙、机械、零碎的日常生活,而是深入学生心灵世界,牵动着学生情感、意志、思想的内心生活。
“写作,不是生活的再现,而是生活的生命化与心灵化”。写作不是影印生活,而是将内心对生活的感动表达出来,写作的前提是生活的心灵化。没有经过心灵熔铸的生活不能打动别人,更不要说打动自己了。事实上,没有与心灵碰撞过的生活根本无法引起表达的欲望。在写作教学中常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出去春游一趟,老师就让学生写一篇春游小记;国庆节,就让学生写国庆感言;教师节,就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教师的文章,等等。既然语文是生活的语文,那么语文就与生活是同步的。这种同步既体现在语文教育思想要与社会、时代的发展进步相适应,同时也体现在语文教育要体现出社会生活的变化。
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脱节,一直是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力图解决的问题。人们为此作了种种努力:“大语文”概念的提出,“贴近生活”的提法,“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的命题,“生活世界”的概念引入等等,使语文教学研究者看到了新的希望,这无疑有利于加强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就是说,我们的生活是最好的教科书,而言为心声,语言是人的心灵活动、生命活动的反映,通过语言传递有效地介入学生的生活,巧妙运用生活中的资源,活化语文教学。因此要求我们一线教师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生活的背景之中,以此来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学习语文中更好的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在这样的课堂里,语文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是学生寻求知识过程中的合作者、引导者,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生活处处皆语文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处处留心皆学问”,关键看我们能否很好的引导学生去发现。上课时,我总会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位学生在课堂上问我“三十而立怎么解释?”,原来他在看电视剧<<还珠格格>>时发现了这样一个情景:有一天,乾隆考小燕子的成语。她把“三十而立”理解成“三十个人排排站”,把“羊缝鹰围”理解成“一只老鹰围攻一只羊,把羊吓的钻进石头缝里去了”。瞧瞧,影视作品中居然存在着语文,他们在看影视作品时不仅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而且还学到了语文知识,真是一举两得。其实除了影视作品外生活中有很多地方存在语文,如优秀的广告词,大街小巷上的标语,与人的交往中……然而这些课本之外的语文资源老师如果不加以引导的话,学生很容易就会视而不见。相反如果老师适当的点拨一下,学生就有意识的去发现,就能在无形之小学到语文知识。学生是在读、写、听、说中生活的,语文教学就是帮助他们更好地读、写、听、说。总之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文学习资源,真可谓“生活处处皆语文”,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使我们的语文学习植根于生活这块肥沃的土壤,使其永远生机勃勃,活力无限。让学生在语文教学的读、写、听、说活动中实现成长,完美自我。
二、在学习中体验生活
新课改要求语文教材要贴近生活,联系实际。所以教材中有很多课文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在教学时先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如此既能教给学生认识生活,又能帮助他们把握课文内容,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
(一)、 阅读教学生活化
阅读教学生活化是建立在学生内心生活的基础上,强调教材与学生心灵的碰撞,使作为“学习者”的学生与作为“生活者”的学生合二为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找到课文与学生心灵的契合点,通过阅读课文引起学生的种种情感反应,从而使学生与课文的交往经验成为学生的内心生活。上海南洋模范小学王圣民老师在一堂课上向学生介绍了两篇歌颂母爱的散文,学生认真学习之后,王老师设计了一场“撞击”----他先提了一个问题:“爸爸妈妈知道你的生日在哪一天吗?向你祝贺吗?请‘知道的’举手。”学生们骄傲的举起了手,神气十足的左顾右盼。接下来,他又问:“你们中间知道爸爸妈妈生日的请举手。”
刹那间,整个教室安静了下来。
我又重复了一遍,依然很安静。
又过了一会儿,才有几个同学沉静的举了手,她们感到投向她们的目光是略带敬意的,便显得更矜持了。
“向爸爸妈妈祝贺生日的请举手。”我又发问了。
寂然无声。
在安静极了的教室中我又用清楚的、含着希望的声调再重复一遍。
还是寂然无声。
我又和学生一起沉默着。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是在享受这种沉默,因为我看到不少学生脸上现出一缕歉疚、自责、不安的神情----可是,我并没有批评他们啊!
这是一个成功的阅读教学生活化的案例,因为它真正地深入了学生的内心世界,成为学生内心生活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阅读教学生活化,更准确的表达,应该是阅读教学内心生活化。
(二) 写作教学生活化
人们常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可是,让我们老师苦恼的是,学生有了生活却依然不会写作。我想,我们广大老师应当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适当的去做记录。提倡真实的写作,写出真情实感。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并不是没有生活或缺少生活,他们每个人都在生活,都被他们的生活所包围,挣不脱,甩不掉,如影随形,无处可逃。而写作教学需要关注的不是泥沙俱下的生活河流,不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粗糙、机械、零碎的日常生活,而是深入学生心灵世界,牵动着学生情感、意志、思想的内心生活。
“写作,不是生活的再现,而是生活的生命化与心灵化”。写作不是影印生活,而是将内心对生活的感动表达出来,写作的前提是生活的心灵化。没有经过心灵熔铸的生活不能打动别人,更不要说打动自己了。事实上,没有与心灵碰撞过的生活根本无法引起表达的欲望。在写作教学中常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出去春游一趟,老师就让学生写一篇春游小记;国庆节,就让学生写国庆感言;教师节,就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教师的文章,等等。既然语文是生活的语文,那么语文就与生活是同步的。这种同步既体现在语文教育思想要与社会、时代的发展进步相适应,同时也体现在语文教育要体现出社会生活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