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大叙事中的情感表达——21世纪革命历史题材话剧创排的方法与策略

来源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ixiaoliyanqi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中国话剧舞台上的"宏大叙事"仍然以对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的演绎为主,先后出现了多部以纪念革命历史、重温革命记忆、传承革命精神、弘扬革命文化为题旨的舞台精品剧目.剧作者/导演普遍以"情感表达"作为切入革命历史题材的方法与策略,凭借对革命历史的"在场性"叙述与革命英雄的"人性化"塑造,完成了对先前剧目题旨内容趋同现象与排演模式固化问题的突破.这些基于"人文立场"与"微观视角"的创新对今后同类题材话剧的创排提供了以资借鉴的经验.
其他文献
<正> 自从陈独秀在《<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中明确提出“德”(Democracy)、“赛”(Science)两先生后,海内外学者几乎一致认为:“民主”与“科学”即五四精神。诚然,若按韦伯所谓近代化即“解除魔咒”的“理性化”过程理论,“民主”与“科学”的确代表了近代理性精神,但是仅仅把五四新文化运动理解为一场理性启蒙运动,就难以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突出成就首先体现在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提倡的“文学改良”和“文学革命”运动上,“文学革命”当然也包含了“德”、“赛”精神,然而仔细考察
<正> 1 作为一种文学现象,解放区文学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极其光辉的一页。毫无疑问,它在理论和实践上曾经作出了特殊的贡献,或者说这种文学“开始作到真正和广大的人民群众结合,开始作到真正首先为工农兵服务,从内容到形式都起了极大的变化”(郭沫若《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然而以前对解放区文学的系统研究尚缺乏深入,尤其是对艺术形式方面的关注很不够,这必然要影响全面公正地评估其美学价值取向;尽管解放区文学对民族文学形式的探索还处于初步阶段,就其实质而论则是一种开拓性的艺术实践。因此,我们更
卜德研究中国文化涉及面很广,但核心集中在四个方面:其一,中国神话不像西方文化具有完整的"神话体系",而是以"零星碎片""历史化"为存在状态.其二,中国人虽不以逻辑思维见长,但却具有明显的"分类思维".其三,汉语言文字的重要特征是表意文字,对中国文化的塑造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四,中国文化的"主导观念"体现在对"超自然世界""自然世界""人的世界"的看法中.四个方面虽然相对独立,但均以"和谐宇宙观"为基础,而"和谐宇宙观"可对人类和平发展作出贡献.可贵的是,卜德研究中国文
<正> 文学革命肇始于五四前夕,展开于五四期间,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乃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这场革命,研究者不乏其人,但人们往往主要从文学史的角度加以评判,而较少从文化
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世界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增强的形势下,习近平在明确国内循环为主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发展的新型格局.对于国内与国际双循环如何实现良性互动,首先对自由贸易区的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界定,提出了中国自由贸易区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啮合点",并从中国自由贸易区区域价值链构建、市场规模扩张、一体化深度加强、自由化程度提升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证.最后,从自由贸易区建设角度提出了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政策保障措施.
<正> 劳动是决定生产活动状况的首要因素,因而也是决定社会总供给状况的首要因素。因此,劳动增加对于总供给的增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正因为如此,以促进劳动增加而带动总供给增长的劳
<正> 在中国文化历史上,“五四”是一个最具反抗性的时代。当尼采的“一切价值重估”的口号风靡一时的时候,“五四”先驱者们大多出于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激愤而不屑
<正> 尽管大陆学者对张爱玲小说的评说至今还是见仁见智,但在我看来,这无论如何都是一个诱人的题目。勾起我浓厚探索兴趣的,是这位“才女”作家的艺术独特性。一方
<正> 对于明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刘基的《郁离子》,我们一向太偏重于单篇只文的析释,而缺乏整体的研究。傅正谷同志的《郁离子评注》(以下简称《评注》)摆脱了旧的模式,力图从总体上把握作品的意蕴和艺术特色,对扩大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很有裨益。
<正>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客观需要与现实基础,也是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从建立、发展直到胜利的全过程的一个核心问题。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无论世界风云如何变幻,发展生产力都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一项根本任务。其中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与教训,始终是我们应不断思考和努力探求的一个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