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研究运用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50),以网络问卷和现场问卷共同发放的方式对大学生的性别角色类型进行甄别。其中,男性125人,女性192人,年龄介于17至25岁。运用高考成绩作为学业成就水平的预测指标,得出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其学业成就水平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对CSRI-50 50种性格特质进行因素分析,提取出九个显著预测高考成绩的因子。分别是有爱心的、乐于助人的、富有同情心的、诚实的、真诚的、孝顺的、善解人意的、慷慨的以及乐于安慰人的。笔者进一步将九个因子概括为三个特质:乐群性、宜人性和朴实性。
关键词:性别角色;学业成就;大学生
1、引言
性别角色是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通过模仿学习获得的一套与自己性别相应的行为规范,也是个体社会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刘电芝,2011)Rossi在1964年提出了“双性化”概念,即个体可以同时拥有男性和女性特质,兼有强悍和温柔,果断和细致等特质。这是因为在某些需要决断力的场合,他们能表现得勇敢果断;而在面对朋友的倾诉,又能表现得善解人意。Spence(1981)等人的研究表明,双性化性别角色的青少年比单性化性别角色的更受欢迎,自我评价更高以及适应能力更好。
刘电芝(2009)等人的研究发现,父母教养方式对个体性别角色的发展有显著影响,民主型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双性化性别角色的发展,溺爱型教养方式最差,助长未分化性别角色的形成。未分化性别角色,即在男女正性特质上得分均低的性别角色类型。罗双性化性别角色的形成与家庭教养方式息息相关。父母以积极肯定的态度对待儿童,理解、尊重孩子也就是民主型的教育方式更有利于双性化性别角色的形成。
学业成就水平是估计大学生知识掌握多寡和能力高低常用的基本指标,其水平高低的结果直接影响其在校表现的评估并对以后的人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方平,熊端琴,郭春彦(2003)通过研究发现,权威型教养方式有利于子女学业自我概念的发展,對学业成就产生促进作用。专制型和放任型都不利于子女学业成就水平的提高。
由此发现,双性化性别角色多形成于民主型教养方式,而民主型教养方式对学生的学业成就能起到促进作用。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大学生的双性化性别角色是否和高的学业成就水平存在显著正相关,且单性化或未分化性别角色不能预测高的学业成就水平。如果假设得以证实,将促进社会对个体双性化性别角色的培养接受度,更利于培养积极健康、能力突出的人才,改善个体因自身性别局限产生的就业相关问题。
2、方法
2.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317名在校大学生。其中男生125人,女生192人,年龄介于17至25岁,平均年龄21.4岁,标准差为1.48。运用网络问卷和现场问卷共同分发,被试广泛分布于芜湖、合肥、天津、广州、青岛、南宁等城市。
2.2研究方法及工具
研究采用问卷调查,运用描述统计、相关分析、差异分析、因素分析等统计方法,数据的全部处理在SPSS 20.0上完成。研究使用的调查工具为刘电芝等人编写的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50)。该量表以当代大学生为样本,采用李克特7点计分。全量表共50个题项。其中,男、女性化分量表各有16个题项,中性化分量表18个题项。量表初测的男性化和女性化分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达到0.89和0.86,复测达到0.89和0.84。重测信度男性化和女性化分量表分别为0.82和0.80。同时,该量表亦具有良好的他评效度和专家效度。
该量表对性别角色类型的划分采用中位数法。
3、结果与分析
3.1 研究样本的描述统计
研究采取方便取样和滚雪球取样。
根据CSRI-50的评分标准,利用SPSS计算出男女性别角色中位数分别是5.063和5.188,分类如下表所示。
经SPSS检验,p>0.05,差异不显著,表明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高考分数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3.3 与高考成绩相关的性格特质的因素分析(基于CSRI-50)
通过SPSS因子分析,从CSRI-50的全部50个性格特质中提取出9个主成分。KMO值为0.922,表明适合做因素分析。球形度检验p=0.000,极显著。
据此,可以提炼出与高考成绩显著相关的9个因子:有爱心的、乐于助人的、富有同情心的、诚实的、真诚的、孝顺的、善解人意的、慷慨的、乐于安慰人的。其中,乐于助人的、乐于安慰人的、善解人意的可以概括为乐群性;有爱心的、富有同情心的、慷慨的可以概括为宜人性;诚实的、真诚的、孝顺的可以概括为朴实性。
4、讨论
本研究调查发现,大学生的性别角色发展喜忧参半。一方面,双性化人数占到最高比例36%。但同时,最不理想的未分化性别角色人数也占到了32.8%,人数仅次于双性化性别角色的人数。基于刘电芝的研究,美国大学生有一半以上为双性化性别角色类型,仅有一成为未分化。而中国大学生未分化和双性化的人数都占到总数的1/3左右,双性化比例远低于美国大学生,而未分化比例却远高于美国大学生。即便如此,该现象在中国尚未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重视。
笔者认为,双性化性别角色人数的增加与我国提倡个体全面发展的理念分不开,更受社会赞许性影响,男性趋于培养自己更善于倾听、善解人意、细心等等;女性趋于培养自己更坚强、勇敢、果断……然而对于未分化性别角色的现状;三则,青少年标新立异的心理需要强烈,在多元文化和多种观念的冲击下,加之媒体对于外表中性、实则未分化型青年的追捧,一定程度上对于大学生自身未分化性别角色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笔者认为,除了上述原因,朋辈学习机会的减少也是可能的影响因素。在现行教育机制下,学生学习压力大,初高中生之间交流活动减少,不利于学生相互间的学习和朋辈效应的发挥。 在研究结果上,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其高考分数不存在显著差异,存在一种可能是大学生的性别角色与学业成就水平关联很小或没有关联。通过因子分析,提取出9个性格特质能很好得预测高考分数,分别为有爱心的、乐于助人的、富有同情心的、诚实的、真诚的、孝顺的、善解人意的、慷慨的和乐于安慰人的。
此外,本研究也存在不足,体现在被试选取比例上不平均,而且在文理科生及艺术体育生上选取也不均等。理科生高达171人,体育生仅5人。在学业成就水平上,选取的高考成绩虽是标准分数但研究主体却是大学生。随着时间推移,大学生的性别角色可能有一定的发展。
5、结论
1)大学生双性化性别角色类型不能预测其学业成就水平。
2)双性化与未分化性别角色类型的大学生分别占到36.0%和32.8%,中国大学生未分化性别角色类型人数的增多需要引起进一步关注。
3)因素分析提取出九个对高考成绩存在预测作用的性格特质,分别为有爱心的、乐于助人的、富有同情心的、诚实的、真诚的、孝顺的、善解人意的、慷慨的和乐于安慰人的。笔者进一步概括为乐群性、宜人性和朴实性。
参考文献:
[1]方平, 熊端琴, & 郭春彦.(2003).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学业成就影响的研究.心理科学,26(1), 78-81.
[2]黄颀, 刘电芝, 李莹丽, & 张菀珍.(2014).中美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的比较及其启示.高等教育研究(1), 68-75.
[3]劉电芝, 徐振华, 刘金光, 张姣, 黄颀, & 李宇青.(2009).当代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现状调查分析.教育研究(12),41-46.
[4]刘电芝, 黄会欣, 贾凤芹, 龚茜, 黄颀, & 李霞.(2011).新编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揭示性别角色变迁.心理学报,43(6),639-649.
[5]李曙光, & 郑艳.(2006).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性别双性化发展影响的研究.石家庄学院学报,8(3), 99-102.
[6]王永跃.(2002).中学生人格特质、自我效能、学习策略和动机与学业成绩关系研究.(Doctoral dissertation, 陕西师范大学).
[7]Bem, S. L., Martyna, W., & Watson, C. (1976). Sex typing and androgyny: further explorations of the expressive domai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34(5), 1016-23.
[8]Spence, J. T., & Helmreich, R. L. (1981). Androgyny versus gender schema: a comment on bem's gender schema theory. Psychological Review, 88(4), 365-368.
关键词:性别角色;学业成就;大学生
1、引言
性别角色是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通过模仿学习获得的一套与自己性别相应的行为规范,也是个体社会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刘电芝,2011)Rossi在1964年提出了“双性化”概念,即个体可以同时拥有男性和女性特质,兼有强悍和温柔,果断和细致等特质。这是因为在某些需要决断力的场合,他们能表现得勇敢果断;而在面对朋友的倾诉,又能表现得善解人意。Spence(1981)等人的研究表明,双性化性别角色的青少年比单性化性别角色的更受欢迎,自我评价更高以及适应能力更好。
刘电芝(2009)等人的研究发现,父母教养方式对个体性别角色的发展有显著影响,民主型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双性化性别角色的发展,溺爱型教养方式最差,助长未分化性别角色的形成。未分化性别角色,即在男女正性特质上得分均低的性别角色类型。罗双性化性别角色的形成与家庭教养方式息息相关。父母以积极肯定的态度对待儿童,理解、尊重孩子也就是民主型的教育方式更有利于双性化性别角色的形成。
学业成就水平是估计大学生知识掌握多寡和能力高低常用的基本指标,其水平高低的结果直接影响其在校表现的评估并对以后的人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方平,熊端琴,郭春彦(2003)通过研究发现,权威型教养方式有利于子女学业自我概念的发展,對学业成就产生促进作用。专制型和放任型都不利于子女学业成就水平的提高。
由此发现,双性化性别角色多形成于民主型教养方式,而民主型教养方式对学生的学业成就能起到促进作用。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大学生的双性化性别角色是否和高的学业成就水平存在显著正相关,且单性化或未分化性别角色不能预测高的学业成就水平。如果假设得以证实,将促进社会对个体双性化性别角色的培养接受度,更利于培养积极健康、能力突出的人才,改善个体因自身性别局限产生的就业相关问题。
2、方法
2.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317名在校大学生。其中男生125人,女生192人,年龄介于17至25岁,平均年龄21.4岁,标准差为1.48。运用网络问卷和现场问卷共同分发,被试广泛分布于芜湖、合肥、天津、广州、青岛、南宁等城市。
2.2研究方法及工具
研究采用问卷调查,运用描述统计、相关分析、差异分析、因素分析等统计方法,数据的全部处理在SPSS 20.0上完成。研究使用的调查工具为刘电芝等人编写的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50)。该量表以当代大学生为样本,采用李克特7点计分。全量表共50个题项。其中,男、女性化分量表各有16个题项,中性化分量表18个题项。量表初测的男性化和女性化分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达到0.89和0.86,复测达到0.89和0.84。重测信度男性化和女性化分量表分别为0.82和0.80。同时,该量表亦具有良好的他评效度和专家效度。
该量表对性别角色类型的划分采用中位数法。
3、结果与分析
3.1 研究样本的描述统计
研究采取方便取样和滚雪球取样。
根据CSRI-50的评分标准,利用SPSS计算出男女性别角色中位数分别是5.063和5.188,分类如下表所示。
经SPSS检验,p>0.05,差异不显著,表明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高考分数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3.3 与高考成绩相关的性格特质的因素分析(基于CSRI-50)
通过SPSS因子分析,从CSRI-50的全部50个性格特质中提取出9个主成分。KMO值为0.922,表明适合做因素分析。球形度检验p=0.000,极显著。
据此,可以提炼出与高考成绩显著相关的9个因子:有爱心的、乐于助人的、富有同情心的、诚实的、真诚的、孝顺的、善解人意的、慷慨的、乐于安慰人的。其中,乐于助人的、乐于安慰人的、善解人意的可以概括为乐群性;有爱心的、富有同情心的、慷慨的可以概括为宜人性;诚实的、真诚的、孝顺的可以概括为朴实性。
4、讨论
本研究调查发现,大学生的性别角色发展喜忧参半。一方面,双性化人数占到最高比例36%。但同时,最不理想的未分化性别角色人数也占到了32.8%,人数仅次于双性化性别角色的人数。基于刘电芝的研究,美国大学生有一半以上为双性化性别角色类型,仅有一成为未分化。而中国大学生未分化和双性化的人数都占到总数的1/3左右,双性化比例远低于美国大学生,而未分化比例却远高于美国大学生。即便如此,该现象在中国尚未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重视。
笔者认为,双性化性别角色人数的增加与我国提倡个体全面发展的理念分不开,更受社会赞许性影响,男性趋于培养自己更善于倾听、善解人意、细心等等;女性趋于培养自己更坚强、勇敢、果断……然而对于未分化性别角色的现状;三则,青少年标新立异的心理需要强烈,在多元文化和多种观念的冲击下,加之媒体对于外表中性、实则未分化型青年的追捧,一定程度上对于大学生自身未分化性别角色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笔者认为,除了上述原因,朋辈学习机会的减少也是可能的影响因素。在现行教育机制下,学生学习压力大,初高中生之间交流活动减少,不利于学生相互间的学习和朋辈效应的发挥。 在研究结果上,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其高考分数不存在显著差异,存在一种可能是大学生的性别角色与学业成就水平关联很小或没有关联。通过因子分析,提取出9个性格特质能很好得预测高考分数,分别为有爱心的、乐于助人的、富有同情心的、诚实的、真诚的、孝顺的、善解人意的、慷慨的和乐于安慰人的。
此外,本研究也存在不足,体现在被试选取比例上不平均,而且在文理科生及艺术体育生上选取也不均等。理科生高达171人,体育生仅5人。在学业成就水平上,选取的高考成绩虽是标准分数但研究主体却是大学生。随着时间推移,大学生的性别角色可能有一定的发展。
5、结论
1)大学生双性化性别角色类型不能预测其学业成就水平。
2)双性化与未分化性别角色类型的大学生分别占到36.0%和32.8%,中国大学生未分化性别角色类型人数的增多需要引起进一步关注。
3)因素分析提取出九个对高考成绩存在预测作用的性格特质,分别为有爱心的、乐于助人的、富有同情心的、诚实的、真诚的、孝顺的、善解人意的、慷慨的和乐于安慰人的。笔者进一步概括为乐群性、宜人性和朴实性。
参考文献:
[1]方平, 熊端琴, & 郭春彦.(2003).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学业成就影响的研究.心理科学,26(1), 78-81.
[2]黄颀, 刘电芝, 李莹丽, & 张菀珍.(2014).中美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的比较及其启示.高等教育研究(1), 68-75.
[3]劉电芝, 徐振华, 刘金光, 张姣, 黄颀, & 李宇青.(2009).当代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现状调查分析.教育研究(12),41-46.
[4]刘电芝, 黄会欣, 贾凤芹, 龚茜, 黄颀, & 李霞.(2011).新编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揭示性别角色变迁.心理学报,43(6),639-649.
[5]李曙光, & 郑艳.(2006).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性别双性化发展影响的研究.石家庄学院学报,8(3), 99-102.
[6]王永跃.(2002).中学生人格特质、自我效能、学习策略和动机与学业成绩关系研究.(Doctoral dissertation, 陕西师范大学).
[7]Bem, S. L., Martyna, W., & Watson, C. (1976). Sex typing and androgyny: further explorations of the expressive domai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34(5), 1016-23.
[8]Spence, J. T., & Helmreich, R. L. (1981). Androgyny versus gender schema: a comment on bem's gender schema theory. Psychological Review, 88(4), 365-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