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良好的生态是人类发展的基础,美丽的绿色是人类共同的期盼。从某种角度来看,人类的文明史是利用绿色资源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历史。绿色梦想不只是中国的,也是全球的。对一个国家来说,资源环境是全民族的共同财富,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符合全民族的利益。
绿色发展成共识
2016年4月5日上午,习近平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指出:“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我们要着力推进国土绿化、建设美丽中国,还要通过‘一带一路’建设等多边合作机制,互助合作开展造林绿化,共同改善环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生态挑战,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应有贡献。”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诉求。从某种角度来看,人类的文明史是利用绿色资源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历史。绿色梦想不只是中国的,也是全球的。对一个国家来说,资源环境是全民族的共同财富,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符合全民族的利益。
绿色发展理念是中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始终坚持的发展理念。回应时代命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习近平指出:“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绿色发展是当今世界共同的、先进的发展理念,也是我们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的必由之路。“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绿色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当今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追求绿色、智能、可持续的发展。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概念纷纷提出并付诸实践。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为刺激经济振兴,创造就业机会、解决环境问题,联合国环境署提出绿色经济发展议题,2008年发出了《绿色倡议》,在2009年的20国集团会议上被各国广泛采纳。各主要国家把绿色经济作为本国经济的未来,抢占未来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加强战略规划和政策资金支持,绿色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向。欧盟实施绿色工业发展计划,投资1050亿欧元支持欧盟地区的绿色经济。美国也开始主动干预产业发展方向,再次确认制造业是美国经济的核心,瞄准高端制造业、信息技术、低碳经济,利用技术优势谋划新的发展模式。同时,一些国家为了维持竞争优势,不断设置和提高绿色壁垒,全球化面临新的挑战,绿色标准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又一利器。
让“清新福建”永存
作为一张金字招牌,“清新福建”已成为外地人羡慕福建人的一张亮丽名片。
数据最有说服力:2015年,全省12条主要河流水质保持为优,水域功能达标率97.8%、Ⅰ类~Ⅲ类水质占比为94.0%,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9.9个百分点;全省9个设区城市空气质量均达到或优于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达标天数比例平均为96.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3.5个百分点;按空气质量排名,2015年厦门、福州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分列第2名和第6名;森林覆盖率达65.95%,保持全国首位;我省成为全国为数极少的水、大气、生态全优的省份之一。
成绩的背后,是绿色的执政理念,是体制机制的创新。
在福建工作过17个年头的习近平,始终对八闽大地的山山水水怀有深厚的感情。2010年9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来闽考察时指出:“福建森林覆盖率全国最高,要把福建的生态环境保护好,让老百姓切身感受到城市美好的环境。”2012年3月,习近平在京看望参加全国两会的福建代表团时,再次殷切嘱咐:“生态资源是福建最宝贵的资源,生态优势是福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生态文明建设应当是福建最花力气的建设。”
“好的生态环境既买不来也借不到。”省委书记尤权反复强调,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是我们的追求;殷实小康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同样不是我们的目标,必须把“百姓富”与“生态美”有机结合起来。牢固树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
有了绿色发展理念,过去的五年,在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上,福建不断先行先试——
在管理制度上,率先出台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一岗双责”规定,率先实现环境管理从督企向督政的转变;基本完成生态红线划定,加强对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推行重点流域“河长制”,强化流域水环境整治的组织协调和责任落实。
在经济政策上,率先实施重点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率先实施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强化市场手段驱动作用,推行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在环境公用设施、工业园区及开发区、重点行业污染治理和政府购买环境治理服务等领域开展试点;推行火电厂、钢铁厂脱硫效率与电价挂钩,比国家政策从严一倍进行考核;推行绿色信贷,累积收回、否决、压缩银行贷款14.44亿元。
在综合治理上,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企业环境信用评价,提倡公众参与,加强社会监督,提高企业环境治理水平。
2014年4月,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支持福建省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福建成为全国首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2015年1月,《福建省生态红线划定工作实施方案》出台。根据全省自然地理特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态保护需求,生态红线分为陆域生态红线和海域生态红线两种类型。在生态红线面前,任何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都必须停止。
覆盖率由2011年的63.1%提高到2015年的65.95%,连续30多年保持全国第一。 全球携手面临十大环境挑战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日益严重,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逐渐为国际社会所关注。
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及保护全球环境的“行动计划”,提出“为了这一代和将来世世代代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口号。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全世界范围内研究保护人类环境的会议。
出席会议的113个国家和地区的1300名代表建议将大会开幕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中国代表团积极参与了上述宣言的起草工作,并在会上提出了经周恩来总理审定的中国政府关于环境保护的32字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当前,威胁人类生存的十大环境问题是:
全球气候变暖
由于人口的增加和人类生产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向大气释放的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氯氟碳化合物、四氯化碳、一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不断增加,导致大气的组成发生变化。大气质量受到影响,气候有逐渐变暖的趋势。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将会对全球产生各种不同的影响,较高的温度可使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每10年将升高6厘米,因而将使一些海岸地区被淹没。全球变暖也可能影响到降雨和大气环流的变化,使气候反常,易造成旱涝灾害,这些都可能导致生态系统发生变化和破坏,全球气候变化将对人类生活产生一系列重大影响。
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
在离地球表面10公里~50公里的大气平流层中集中了地球上90%的臭氧气体,在离地面25公里处臭氧浓度最大,形成了厚度约为3毫米的臭氧集中层,称为臭氧层。它能吸收太阳的紫外线,以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免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并将能量贮存在上层大气,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但臭氧层是一个很脆弱的大气层,如果进入一些破坏臭氧的气体,它们就会和臭氧发生化学作用,臭氧层就会遭到破坏。臭氧层被破坏,将使地面受到紫外线辐射的强度增加,给地球上的生命带来很大的危害。研究表明,紫外线辐射能破坏生物蛋白质和基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造成细胞死亡;使人类皮肤癌发病率增高;伤害眼睛,导致白内障而使眼睛失明;抑制植物如大豆、瓜类、蔬菜等的生长,并穿透10米深的水层,杀死浮游生物和微生物,从而危及水中生物的食物链和自由氧的来源,影响生态平衡和水体的自净能力。
生物多样性减少
有关学者估计,世界上每年至少有5万种生物物种灭绝,平均每天灭绝的物种达140个,估计到21世纪初,全世界野生生物的损失可达其总数的15%~30%。在中国,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压力,对生物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破坏,生物多样性所遭受的损失也非常严重,大约已有200个物种已经灭绝;估计约有5000种植物已处于濒危状态,这些约占中国高等植物总数的20%;大约还有398种脊椎动物也处在濒危状态,约占中国脊椎动物总数的7.7%左右。因此,保护和拯救生物多样性以及这些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活条件,同样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酸雨蔓延
酸雨是指大气降水中酸碱度(PH值)低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这是大气污染的一种表现。
酸雨对人类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酸雨降落到河流、湖泊中,会妨碍水中鱼、虾的成长,以致鱼虾减少或绝迹;酸雨还导致土壤酸化,破坏土壤的营养,使土壤贫瘠化,危害植物的生长,造成作物减产,危害森林的生长。此外,酸雨还腐蚀建筑材料,有关资料说明,近十几年来,酸雨地区的一些古迹特别是石刻、石雕或铜塑像的损坏超过以往百年以上,甚至千年以上。世界已有三大酸雨区。中国华南酸雨区是唯一尚未治理的。
森林锐减
在今天的地球上,我们的绿色屏障——森林正以平均每年4000平方公里的速度消失。森林的减少使其涵养水源的功能受到破坏,造成了物种的减少和水土流失,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减少进而又加剧了温室效应。
土地荒漠化
全球陆地面积占60%,其中沙漠和沙漠化面积29%。每年有600万公顷的土地变成沙漠。
每年经济损失423亿美元。全球共有干旱、半干旱土地50亿公顷,其中33亿遭到荒漠化威胁,致使每年有600万公顷的农田、900万公顷的牧区失去生产力。人类文明的摇篮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流域,已由沃土变成荒漠。中国的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亦十分严重。
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的主要因子为悬浮颗粒物、一氧化碳、臭氧、二氧化碳、氮氧化物、铅等。大气污染导致每年有30万人~70万人因烟尘污染提前死亡,2500万的儿童患慢性喉炎,400万~700万的农村妇女儿童受害。
水污染
水是我们日常最需要,也是接触最多的物质之一,然而就是水如今也成了危险品。
海洋污染
人类活动使近海区的氮和磷增加50%~200%;过量营养物导致沿海藻类大量生长;波罗的海、北海、黑海、东中国海(东海)等出现赤潮。海洋污染导致赤潮频繁发生,破坏了红树林、珊瑚礁、海草,使近海鱼虾锐减,渔业损失惨重。
危险性废物越境转移
危险性废物是指除放射性废物以外,具有化学活性或毒性、爆炸性、腐蚀性和其他对人类生存环境存在具有害特性的废物。美国在资源保护与回收法中规定,所谓危险废物是指一种固体废物和几种固体的混合物,因其数量和浓度较高,可能造成或导致人类死亡,或引起严重的难以治愈疾病或致残的废物。
共建绿色世界
随着经济全球化,生态问题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国际生态规则正面临深刻变革。中国主动适应生态全球化的趋势,积极推动生态绿色外交和绿色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生态治理体系的建立,为建设绿色世界贡献智慧和力量。
随着生态问题的日益突出,国际社会对保护森林、改善生态的认识高度统一,应对气候变化和治理全球生态已成为各国的共同行动。中国是一个负责任大国,一直积极主动地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在生态治理理念和实践上都作出了很大努力,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习近平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上指出:“面向未来,中国将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十三五’规划重要内容,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实施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习近平庄严承诺: “中国在‘国家自主贡献’中提出将于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
我国认真履行国际公约,积极推动全球生态治理,妥善应对了野生动植物非法交易、木材非法采伐、气候变化等热点敏感问题。“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积极承担与我国基本国情、发展阶段和实际能力相符的国际义务,落实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国家自主贡献。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谈判,推动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深化气候变化多双边对话交流与务实合作。充分发挥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作用,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绿色发展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在建设美丽中国的同时,还将携手世界各国,共同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共同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世界,一起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绿色发展成共识
2016年4月5日上午,习近平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指出:“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我们要着力推进国土绿化、建设美丽中国,还要通过‘一带一路’建设等多边合作机制,互助合作开展造林绿化,共同改善环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生态挑战,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应有贡献。”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诉求。从某种角度来看,人类的文明史是利用绿色资源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历史。绿色梦想不只是中国的,也是全球的。对一个国家来说,资源环境是全民族的共同财富,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符合全民族的利益。
绿色发展理念是中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始终坚持的发展理念。回应时代命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习近平指出:“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绿色发展是当今世界共同的、先进的发展理念,也是我们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的必由之路。“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绿色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当今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追求绿色、智能、可持续的发展。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概念纷纷提出并付诸实践。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为刺激经济振兴,创造就业机会、解决环境问题,联合国环境署提出绿色经济发展议题,2008年发出了《绿色倡议》,在2009年的20国集团会议上被各国广泛采纳。各主要国家把绿色经济作为本国经济的未来,抢占未来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加强战略规划和政策资金支持,绿色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向。欧盟实施绿色工业发展计划,投资1050亿欧元支持欧盟地区的绿色经济。美国也开始主动干预产业发展方向,再次确认制造业是美国经济的核心,瞄准高端制造业、信息技术、低碳经济,利用技术优势谋划新的发展模式。同时,一些国家为了维持竞争优势,不断设置和提高绿色壁垒,全球化面临新的挑战,绿色标准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又一利器。
让“清新福建”永存
作为一张金字招牌,“清新福建”已成为外地人羡慕福建人的一张亮丽名片。
数据最有说服力:2015年,全省12条主要河流水质保持为优,水域功能达标率97.8%、Ⅰ类~Ⅲ类水质占比为94.0%,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9.9个百分点;全省9个设区城市空气质量均达到或优于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达标天数比例平均为96.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3.5个百分点;按空气质量排名,2015年厦门、福州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分列第2名和第6名;森林覆盖率达65.95%,保持全国首位;我省成为全国为数极少的水、大气、生态全优的省份之一。
成绩的背后,是绿色的执政理念,是体制机制的创新。
在福建工作过17个年头的习近平,始终对八闽大地的山山水水怀有深厚的感情。2010年9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来闽考察时指出:“福建森林覆盖率全国最高,要把福建的生态环境保护好,让老百姓切身感受到城市美好的环境。”2012年3月,习近平在京看望参加全国两会的福建代表团时,再次殷切嘱咐:“生态资源是福建最宝贵的资源,生态优势是福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生态文明建设应当是福建最花力气的建设。”
“好的生态环境既买不来也借不到。”省委书记尤权反复强调,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是我们的追求;殷实小康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同样不是我们的目标,必须把“百姓富”与“生态美”有机结合起来。牢固树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
有了绿色发展理念,过去的五年,在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上,福建不断先行先试——
在管理制度上,率先出台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一岗双责”规定,率先实现环境管理从督企向督政的转变;基本完成生态红线划定,加强对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推行重点流域“河长制”,强化流域水环境整治的组织协调和责任落实。
在经济政策上,率先实施重点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率先实施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强化市场手段驱动作用,推行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在环境公用设施、工业园区及开发区、重点行业污染治理和政府购买环境治理服务等领域开展试点;推行火电厂、钢铁厂脱硫效率与电价挂钩,比国家政策从严一倍进行考核;推行绿色信贷,累积收回、否决、压缩银行贷款14.44亿元。
在综合治理上,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企业环境信用评价,提倡公众参与,加强社会监督,提高企业环境治理水平。
2014年4月,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支持福建省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福建成为全国首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2015年1月,《福建省生态红线划定工作实施方案》出台。根据全省自然地理特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态保护需求,生态红线分为陆域生态红线和海域生态红线两种类型。在生态红线面前,任何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都必须停止。
覆盖率由2011年的63.1%提高到2015年的65.95%,连续30多年保持全国第一。 全球携手面临十大环境挑战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日益严重,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逐渐为国际社会所关注。
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及保护全球环境的“行动计划”,提出“为了这一代和将来世世代代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口号。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全世界范围内研究保护人类环境的会议。
出席会议的113个国家和地区的1300名代表建议将大会开幕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中国代表团积极参与了上述宣言的起草工作,并在会上提出了经周恩来总理审定的中国政府关于环境保护的32字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当前,威胁人类生存的十大环境问题是:
全球气候变暖
由于人口的增加和人类生产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向大气释放的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氯氟碳化合物、四氯化碳、一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不断增加,导致大气的组成发生变化。大气质量受到影响,气候有逐渐变暖的趋势。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将会对全球产生各种不同的影响,较高的温度可使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每10年将升高6厘米,因而将使一些海岸地区被淹没。全球变暖也可能影响到降雨和大气环流的变化,使气候反常,易造成旱涝灾害,这些都可能导致生态系统发生变化和破坏,全球气候变化将对人类生活产生一系列重大影响。
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
在离地球表面10公里~50公里的大气平流层中集中了地球上90%的臭氧气体,在离地面25公里处臭氧浓度最大,形成了厚度约为3毫米的臭氧集中层,称为臭氧层。它能吸收太阳的紫外线,以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免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并将能量贮存在上层大气,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但臭氧层是一个很脆弱的大气层,如果进入一些破坏臭氧的气体,它们就会和臭氧发生化学作用,臭氧层就会遭到破坏。臭氧层被破坏,将使地面受到紫外线辐射的强度增加,给地球上的生命带来很大的危害。研究表明,紫外线辐射能破坏生物蛋白质和基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造成细胞死亡;使人类皮肤癌发病率增高;伤害眼睛,导致白内障而使眼睛失明;抑制植物如大豆、瓜类、蔬菜等的生长,并穿透10米深的水层,杀死浮游生物和微生物,从而危及水中生物的食物链和自由氧的来源,影响生态平衡和水体的自净能力。
生物多样性减少
有关学者估计,世界上每年至少有5万种生物物种灭绝,平均每天灭绝的物种达140个,估计到21世纪初,全世界野生生物的损失可达其总数的15%~30%。在中国,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压力,对生物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破坏,生物多样性所遭受的损失也非常严重,大约已有200个物种已经灭绝;估计约有5000种植物已处于濒危状态,这些约占中国高等植物总数的20%;大约还有398种脊椎动物也处在濒危状态,约占中国脊椎动物总数的7.7%左右。因此,保护和拯救生物多样性以及这些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活条件,同样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酸雨蔓延
酸雨是指大气降水中酸碱度(PH值)低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这是大气污染的一种表现。
酸雨对人类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酸雨降落到河流、湖泊中,会妨碍水中鱼、虾的成长,以致鱼虾减少或绝迹;酸雨还导致土壤酸化,破坏土壤的营养,使土壤贫瘠化,危害植物的生长,造成作物减产,危害森林的生长。此外,酸雨还腐蚀建筑材料,有关资料说明,近十几年来,酸雨地区的一些古迹特别是石刻、石雕或铜塑像的损坏超过以往百年以上,甚至千年以上。世界已有三大酸雨区。中国华南酸雨区是唯一尚未治理的。
森林锐减
在今天的地球上,我们的绿色屏障——森林正以平均每年4000平方公里的速度消失。森林的减少使其涵养水源的功能受到破坏,造成了物种的减少和水土流失,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减少进而又加剧了温室效应。
土地荒漠化
全球陆地面积占60%,其中沙漠和沙漠化面积29%。每年有600万公顷的土地变成沙漠。
每年经济损失423亿美元。全球共有干旱、半干旱土地50亿公顷,其中33亿遭到荒漠化威胁,致使每年有600万公顷的农田、900万公顷的牧区失去生产力。人类文明的摇篮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流域,已由沃土变成荒漠。中国的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亦十分严重。
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的主要因子为悬浮颗粒物、一氧化碳、臭氧、二氧化碳、氮氧化物、铅等。大气污染导致每年有30万人~70万人因烟尘污染提前死亡,2500万的儿童患慢性喉炎,400万~700万的农村妇女儿童受害。
水污染
水是我们日常最需要,也是接触最多的物质之一,然而就是水如今也成了危险品。
海洋污染
人类活动使近海区的氮和磷增加50%~200%;过量营养物导致沿海藻类大量生长;波罗的海、北海、黑海、东中国海(东海)等出现赤潮。海洋污染导致赤潮频繁发生,破坏了红树林、珊瑚礁、海草,使近海鱼虾锐减,渔业损失惨重。
危险性废物越境转移
危险性废物是指除放射性废物以外,具有化学活性或毒性、爆炸性、腐蚀性和其他对人类生存环境存在具有害特性的废物。美国在资源保护与回收法中规定,所谓危险废物是指一种固体废物和几种固体的混合物,因其数量和浓度较高,可能造成或导致人类死亡,或引起严重的难以治愈疾病或致残的废物。
共建绿色世界
随着经济全球化,生态问题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国际生态规则正面临深刻变革。中国主动适应生态全球化的趋势,积极推动生态绿色外交和绿色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生态治理体系的建立,为建设绿色世界贡献智慧和力量。
随着生态问题的日益突出,国际社会对保护森林、改善生态的认识高度统一,应对气候变化和治理全球生态已成为各国的共同行动。中国是一个负责任大国,一直积极主动地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在生态治理理念和实践上都作出了很大努力,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习近平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上指出:“面向未来,中国将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十三五’规划重要内容,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实施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习近平庄严承诺: “中国在‘国家自主贡献’中提出将于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
我国认真履行国际公约,积极推动全球生态治理,妥善应对了野生动植物非法交易、木材非法采伐、气候变化等热点敏感问题。“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积极承担与我国基本国情、发展阶段和实际能力相符的国际义务,落实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国家自主贡献。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谈判,推动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深化气候变化多双边对话交流与务实合作。充分发挥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作用,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绿色发展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在建设美丽中国的同时,还将携手世界各国,共同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共同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世界,一起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