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单篇(课文)阅读的夯实基础,到群文阅读的统整博览,再到整本书阅读对心灵和语言的双重滋养,通过经典诵读实现升华的校内阅读课程体系,养成学生阅读习惯,发展学生语文思维,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单篇课文;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经典诵读;阅读习惯;语文素养
我校的语文课程紧随最新语文课程改革步伐,以阅读为中心,逐步形成了学校层面的阅读系统建设,即单篇课文——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经典诵读的阅读课程体系。从单篇(课文)阅读的夯实基础,到群文阅读的统整博览,再到整本书阅读对心灵和语言的双重滋养,通过经典诵读实现升华的校内阅读课程体系,四者之间必将一以贯之,相辅相成。以“大语文、大阅读”的方式,养成学生阅读习惯,发展学生语文思维,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一、从文本解构角度看,提高阅读质量的一条基本思路是夯实单篇阅读教学,突破课文阅读,扩大阅读视域
我在执教《可爱的中国》一课时,以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念为指导。在学生自主质疑的基础上,教学的重点集中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四个探究问题上。即:
探究点一: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祖国母亲的“可爱”?这样“可爱”的祖国母亲为何哭泣?
探究点二:课文是怎样描述中国“目前”的景况和“将来”的景象?(指点迷津:先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如对读、齐读、评读等,自主勾画批注。然后在小组内统一意见,进行小展示。5分钟后,进行大展示,汇报学习成果。)
探究点三:课文抒发了方志敏怎样的情怀?(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方志敏的赤子情怀。)
探究点四:本课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可贯穿于文本解读全过程,随机发现、总结。)
设计问题是引导学生探索求知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依据学情,精心构建了问题链,达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效果。探究问题的设计旨在让学生读文、悟情、学写法,经历探究问题的思维创造过程,在收获知识的同时得到情感的熏陶,不断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最终形成语文素养。
二、从阅读的集体建构角度看,群文阅读实现了对单元主题的整合,让孩子在广泛阅读中对阅读产生兴趣,整体感悟文本,拓宽阅读范畴,超越课本,树立大的读书观,以阅读带动学生听、说、写能力的全面提升
课堂阅读是获取阅读经验与方法的尝试性阅读,必须有课外的阅读作为补充。上海《语文学习》杂志载有一句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等同”,恰当说明了语文阅读具有延展性的特点,多读多写这个数量上的要求不仅在古代有效,即使在现代语境里,发展学科能力,依然需要有一定阅读量的突破。语文阅读教学需要在课上阅读的精细化,更需在课外阅读的延展性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群文阅读教学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我在执教《狮子和兔子》一课时,以围绕主题进行群文阅读的策略组织教学。《狮子和兔子》是北师大教材第十单元“动脑筋”中的第二篇主体课文。通过兔子提醒狮子开动脑筋摆脱蚂蚁叮咬的故事,说明做事、解决问题不能光凭力气和发脾气,而应动脑筋想办法。这个童话故事生动有趣,语言简洁、浅显,孩子们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为了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和课堂的容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阅读兴趣,在课堂实施中又补充了《机智的长尾鸟》《聪明的小羊》和《“聪明”的猴子》等材料,进行主题拓展,让学生由课内阅读转移到课外阅读,因爱上童话,进而爱上阅读。
三、从养成读书习惯,培养语文能力的角度来看,整本书阅读能够发展语言,锻炼思维,强健精神,提升境界
“读整本的书”是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整本书阅读能够扩大阅读空间。通过版本指导,序目指导,参考书籍指导,阅读方法指导,讨论交流等方式,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发展语言,锻炼思维,强健精神,提升境界。对整本书阅读效果和阅读过程进行质性评价,保证整本书阅读的有效进行,为学生开拓更为广阔的阅读空间。
在《苦儿流浪记》整本书阅读赏析教学中,通过三个环节(聊书——品书——悟书),四项活动(活动一:聊主要内容(知梗概)活动二:聊书中的人物(明人物)活动三:讨论交流(说情节)活动四:和雷米比童年),达成了以下学习目标:1.了解雷米流浪生活的痛苦经历;2.学习主人公不论环境多么恶劣,始终抱着坚定的信念,凭着顽强、坚韧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的精神;3.养成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能够使学生具有更完美的人生。
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除了有必要的时间、实践以外,仍然要依赖学生的阅读兴趣,尤其是小学阶段。整本书阅读能够激发阅读兴趣,能够给学生带来阅读的成就感,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有着特殊的作用。
四、从对文化的传承角度来看,开展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和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提升广大公民和青少年的道德素养和语文素质
为了让学生爱上经典,我校坚持推进“日有所诵”活动。以校本教学资源为依托,学校保证每天20分钟(每节课前2~3分钟)诵读,《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唐诗三百首》……教室里、操场上,时时飘荡着孩子们诵读经典的声音。每周国旗下的经典诵读展示已成了孩子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经典文化已悄然无息地走进了孩子们的生活。
当然,让经典走进学校,除了引起老师们的足够重视,掀起学习经典的热情,还要有科学性的国学教育程序及教材,更需要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有效的政策和财力支持,组织专业的培训。
五、我们应该从时代特征上认识强调阅读的价值
一方面,视觉文化的兴盛,使阅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冷落。因为人们的眼光总喜欢关注那些灵动的、活跃的形象,而不愿意停留在静止的文字上。最新的国民阅读状况调查显示,我国年人均纸质文本阅读为4.39本,大约不足以色列的十五分之一,不足日韩的一半。如果剔除学生海量练习册的贡献份额,更是让人汗颜!
另一方面,精神消费的多样选择,让阅读在精神生活中被严重边缘化。从“电视在隔壁”到“电视在手上”,现代人十余年来精神消费形式的变化真可谓日新月异。而仍以阅读为精神消遣方式的阅读者,难得一見;据一项国际调查显示,世界上有三十亿人平均每天看电视的时间超过两个半小时。强调阅读尤其是对纸质文本的阅读,这是因为无论是从视觉文化产生的历史长度看,还是从其所达致的精神高度看,起码在当下它还不足以成为提升人类精神品级的主要支撑。因此,“若要增广我们的精神领域,就必须研读独具创见的思想家所呕心沥血写作成的充满智慧火花的著作”(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即纸质文本。
大量阅读是学好语文的不二法门,这不是一个新鲜时髦的见解,稍有学识和头脑的人都会认可这一点。“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经常在我们嘴边流淌的话语,有谁不知道其中的道理?我们希望通过大胆的开拓、彻底的行动和默默的坚守,建立科学合理的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采取得心应手的举措,得到各级领导的鼎力支持,相邻学科的真诚理解,家长社会的密切配合,让语文因阅读而高效,让人生因阅读而丰盈。
参考文献:
[1]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
[2]《语文学习》杂志
【关键词】单篇课文;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经典诵读;阅读习惯;语文素养
我校的语文课程紧随最新语文课程改革步伐,以阅读为中心,逐步形成了学校层面的阅读系统建设,即单篇课文——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经典诵读的阅读课程体系。从单篇(课文)阅读的夯实基础,到群文阅读的统整博览,再到整本书阅读对心灵和语言的双重滋养,通过经典诵读实现升华的校内阅读课程体系,四者之间必将一以贯之,相辅相成。以“大语文、大阅读”的方式,养成学生阅读习惯,发展学生语文思维,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一、从文本解构角度看,提高阅读质量的一条基本思路是夯实单篇阅读教学,突破课文阅读,扩大阅读视域
我在执教《可爱的中国》一课时,以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念为指导。在学生自主质疑的基础上,教学的重点集中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四个探究问题上。即:
探究点一: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祖国母亲的“可爱”?这样“可爱”的祖国母亲为何哭泣?
探究点二:课文是怎样描述中国“目前”的景况和“将来”的景象?(指点迷津:先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如对读、齐读、评读等,自主勾画批注。然后在小组内统一意见,进行小展示。5分钟后,进行大展示,汇报学习成果。)
探究点三:课文抒发了方志敏怎样的情怀?(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方志敏的赤子情怀。)
探究点四:本课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可贯穿于文本解读全过程,随机发现、总结。)
设计问题是引导学生探索求知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依据学情,精心构建了问题链,达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效果。探究问题的设计旨在让学生读文、悟情、学写法,经历探究问题的思维创造过程,在收获知识的同时得到情感的熏陶,不断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最终形成语文素养。
二、从阅读的集体建构角度看,群文阅读实现了对单元主题的整合,让孩子在广泛阅读中对阅读产生兴趣,整体感悟文本,拓宽阅读范畴,超越课本,树立大的读书观,以阅读带动学生听、说、写能力的全面提升
课堂阅读是获取阅读经验与方法的尝试性阅读,必须有课外的阅读作为补充。上海《语文学习》杂志载有一句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等同”,恰当说明了语文阅读具有延展性的特点,多读多写这个数量上的要求不仅在古代有效,即使在现代语境里,发展学科能力,依然需要有一定阅读量的突破。语文阅读教学需要在课上阅读的精细化,更需在课外阅读的延展性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群文阅读教学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我在执教《狮子和兔子》一课时,以围绕主题进行群文阅读的策略组织教学。《狮子和兔子》是北师大教材第十单元“动脑筋”中的第二篇主体课文。通过兔子提醒狮子开动脑筋摆脱蚂蚁叮咬的故事,说明做事、解决问题不能光凭力气和发脾气,而应动脑筋想办法。这个童话故事生动有趣,语言简洁、浅显,孩子们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为了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和课堂的容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阅读兴趣,在课堂实施中又补充了《机智的长尾鸟》《聪明的小羊》和《“聪明”的猴子》等材料,进行主题拓展,让学生由课内阅读转移到课外阅读,因爱上童话,进而爱上阅读。
三、从养成读书习惯,培养语文能力的角度来看,整本书阅读能够发展语言,锻炼思维,强健精神,提升境界
“读整本的书”是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整本书阅读能够扩大阅读空间。通过版本指导,序目指导,参考书籍指导,阅读方法指导,讨论交流等方式,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发展语言,锻炼思维,强健精神,提升境界。对整本书阅读效果和阅读过程进行质性评价,保证整本书阅读的有效进行,为学生开拓更为广阔的阅读空间。
在《苦儿流浪记》整本书阅读赏析教学中,通过三个环节(聊书——品书——悟书),四项活动(活动一:聊主要内容(知梗概)活动二:聊书中的人物(明人物)活动三:讨论交流(说情节)活动四:和雷米比童年),达成了以下学习目标:1.了解雷米流浪生活的痛苦经历;2.学习主人公不论环境多么恶劣,始终抱着坚定的信念,凭着顽强、坚韧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的精神;3.养成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能够使学生具有更完美的人生。
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除了有必要的时间、实践以外,仍然要依赖学生的阅读兴趣,尤其是小学阶段。整本书阅读能够激发阅读兴趣,能够给学生带来阅读的成就感,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有着特殊的作用。
四、从对文化的传承角度来看,开展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和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提升广大公民和青少年的道德素养和语文素质
为了让学生爱上经典,我校坚持推进“日有所诵”活动。以校本教学资源为依托,学校保证每天20分钟(每节课前2~3分钟)诵读,《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唐诗三百首》……教室里、操场上,时时飘荡着孩子们诵读经典的声音。每周国旗下的经典诵读展示已成了孩子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经典文化已悄然无息地走进了孩子们的生活。
当然,让经典走进学校,除了引起老师们的足够重视,掀起学习经典的热情,还要有科学性的国学教育程序及教材,更需要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有效的政策和财力支持,组织专业的培训。
五、我们应该从时代特征上认识强调阅读的价值
一方面,视觉文化的兴盛,使阅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冷落。因为人们的眼光总喜欢关注那些灵动的、活跃的形象,而不愿意停留在静止的文字上。最新的国民阅读状况调查显示,我国年人均纸质文本阅读为4.39本,大约不足以色列的十五分之一,不足日韩的一半。如果剔除学生海量练习册的贡献份额,更是让人汗颜!
另一方面,精神消费的多样选择,让阅读在精神生活中被严重边缘化。从“电视在隔壁”到“电视在手上”,现代人十余年来精神消费形式的变化真可谓日新月异。而仍以阅读为精神消遣方式的阅读者,难得一見;据一项国际调查显示,世界上有三十亿人平均每天看电视的时间超过两个半小时。强调阅读尤其是对纸质文本的阅读,这是因为无论是从视觉文化产生的历史长度看,还是从其所达致的精神高度看,起码在当下它还不足以成为提升人类精神品级的主要支撑。因此,“若要增广我们的精神领域,就必须研读独具创见的思想家所呕心沥血写作成的充满智慧火花的著作”(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即纸质文本。
大量阅读是学好语文的不二法门,这不是一个新鲜时髦的见解,稍有学识和头脑的人都会认可这一点。“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经常在我们嘴边流淌的话语,有谁不知道其中的道理?我们希望通过大胆的开拓、彻底的行动和默默的坚守,建立科学合理的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采取得心应手的举措,得到各级领导的鼎力支持,相邻学科的真诚理解,家长社会的密切配合,让语文因阅读而高效,让人生因阅读而丰盈。
参考文献:
[1]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
[2]《语文学习》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