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方法治疗急慢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采用大柴胡汤加减治疗,对照组采用熊去氧胆酸治疗,比较观察。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5%;对照组有效率67.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运用中医方法治疗急慢性胆囊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且安全可靠,副作用小。
【关键词】中医治疗 大柴胡汤 胆囊炎
胆囊炎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习惯的改变,其发病率也不断增加,胆囊炎可并发胰腺炎,少数病人还会引起胆囊癌。西医无根治方法且副作用大,中医治疗相对副作用少,无禁忌症。笔者运用大柴胡汤加减治疗该病4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门诊患者80例,男性32例,女性48例;年龄最大者76岁,最小者21岁,平均42.3岁;慢性胆囊炎46例,急性发作者34例,病程1天-10年。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40例,其中治疗组男17例,女23例,平均年龄42.5岁,慢性胆囊炎22例,急性发作者18例,病程1天-10年,平均6月。对照组男15例,女25例,平均年龄42.1岁,慢性胆囊炎24例,急性发作者16例,
病程1.5天-10年,平均6月。经统计学处理,P>O.05,无显著性差异。
1.2 临床表现:右上腹钝痛不适,或伴右肩胛区放射性疼痛,伴恶心、嗳气、反酸、脘腹疼痛,口苦口粘,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病程长短不一,病情经过有急性发作和缓解交替的特点;右上腹压痛叩击痛;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分类升高;B超检查可见胆囊壁增厚,胆囊缩小或变形口。
1.3 治疗
治疗组全部病例均采用大柴胡汤加减,方药:醋柴胡,法半夏各12g,大黄,黄芩,枳实,陈皮,川朴各10g,茵陈,金钱草各30g,白芍,郁金各15g,甘草6g。上方加水400ml,煎30小时,取汁200ml,二煎加水300ml,煎20分钟,取汁200ml,两煎混合,日一剂,分两次口服。
对照组:熊去氧胆酸片50mg(广州白云山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广州白云山制药总厂国药准字H44021575),一天三次口服。均三月为一疗程,一疗程后统计治疗结果。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正常,随访一年未见复发;
显效: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明显改善:
有效:症状和体征大部分消失,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有一定改善;
无效:症状、体征及影像学、实验室检查均无改善。
2.2 结果
治疗组:临床治愈5例,显效18例,有效1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
对照组:临床治愈l例,显效5例,有效21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67.5%。
经统计学处理,P 4 讨论
胆囊炎属于中医“胁痛”范畴,中医认为本症主要与肝胆疾患有关。《灵枢·五邪》篇说:“邪在肝,则两胁中痛”,胁痛主要责之于肝胆,因为肝位于胁下,其经脉布于两胁,又胆附于肝,与肝里表里关系,其脉亦循于肝。肝为刚脏,主疏泄,性喜条达,主藏血,体阴而用阳,所以肝舒泄不及,肝郁气滞,肝失舒泄引起的情志变化,均可导致肝脉不畅,肝主舒泄,协助脾胃之气升降和胆汁的分泌,外湿内侵,或湿自内生,湿郁化热,湿热互结侵犯肝胆而使肝胆失于舒泄条达而引发胆囊炎。
方中柴胡疏肝利胆,且有镇静、镇痛、利胆、防止纤维增生的作用,茵陈、黄芩,金钱草清热泻火,利胆退黄;白芍疏肝柔肝,芍药有解痉、镇痛、镇静、抗菌、抗炎作用,加甘草缓急止痛,加陈皮,郁金理气解郁,使通则不痛;半夏辛开苦降,有助清化湿热,配枳实以清胆和胃;大黄通腑泻热,通里攻下,川朴行气燥湿。综观全方
具有通腑泄热、清热利胆、疏肝利气、和胃降逆之作用,诸药合用可
促进炎症吸收,水肿消退,减少纤维组织增生和周围组织粘连。
【关键词】中医治疗 大柴胡汤 胆囊炎
胆囊炎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习惯的改变,其发病率也不断增加,胆囊炎可并发胰腺炎,少数病人还会引起胆囊癌。西医无根治方法且副作用大,中医治疗相对副作用少,无禁忌症。笔者运用大柴胡汤加减治疗该病4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门诊患者80例,男性32例,女性48例;年龄最大者76岁,最小者21岁,平均42.3岁;慢性胆囊炎46例,急性发作者34例,病程1天-10年。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40例,其中治疗组男17例,女23例,平均年龄42.5岁,慢性胆囊炎22例,急性发作者18例,病程1天-10年,平均6月。对照组男15例,女25例,平均年龄42.1岁,慢性胆囊炎24例,急性发作者16例,
病程1.5天-10年,平均6月。经统计学处理,P>O.05,无显著性差异。
1.2 临床表现:右上腹钝痛不适,或伴右肩胛区放射性疼痛,伴恶心、嗳气、反酸、脘腹疼痛,口苦口粘,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病程长短不一,病情经过有急性发作和缓解交替的特点;右上腹压痛叩击痛;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分类升高;B超检查可见胆囊壁增厚,胆囊缩小或变形口。
1.3 治疗
治疗组全部病例均采用大柴胡汤加减,方药:醋柴胡,法半夏各12g,大黄,黄芩,枳实,陈皮,川朴各10g,茵陈,金钱草各30g,白芍,郁金各15g,甘草6g。上方加水400ml,煎30小时,取汁200ml,二煎加水300ml,煎20分钟,取汁200ml,两煎混合,日一剂,分两次口服。
对照组:熊去氧胆酸片50mg(广州白云山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广州白云山制药总厂国药准字H44021575),一天三次口服。均三月为一疗程,一疗程后统计治疗结果。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正常,随访一年未见复发;
显效: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明显改善:
有效:症状和体征大部分消失,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有一定改善;
无效:症状、体征及影像学、实验室检查均无改善。
2.2 结果
治疗组:临床治愈5例,显效18例,有效1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
对照组:临床治愈l例,显效5例,有效21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67.5%。
经统计学处理,P
胆囊炎属于中医“胁痛”范畴,中医认为本症主要与肝胆疾患有关。《灵枢·五邪》篇说:“邪在肝,则两胁中痛”,胁痛主要责之于肝胆,因为肝位于胁下,其经脉布于两胁,又胆附于肝,与肝里表里关系,其脉亦循于肝。肝为刚脏,主疏泄,性喜条达,主藏血,体阴而用阳,所以肝舒泄不及,肝郁气滞,肝失舒泄引起的情志变化,均可导致肝脉不畅,肝主舒泄,协助脾胃之气升降和胆汁的分泌,外湿内侵,或湿自内生,湿郁化热,湿热互结侵犯肝胆而使肝胆失于舒泄条达而引发胆囊炎。
方中柴胡疏肝利胆,且有镇静、镇痛、利胆、防止纤维增生的作用,茵陈、黄芩,金钱草清热泻火,利胆退黄;白芍疏肝柔肝,芍药有解痉、镇痛、镇静、抗菌、抗炎作用,加甘草缓急止痛,加陈皮,郁金理气解郁,使通则不痛;半夏辛开苦降,有助清化湿热,配枳实以清胆和胃;大黄通腑泻热,通里攻下,川朴行气燥湿。综观全方
具有通腑泄热、清热利胆、疏肝利气、和胃降逆之作用,诸药合用可
促进炎症吸收,水肿消退,减少纤维组织增生和周围组织粘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