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概当以慨,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是曹操‘短歌行’中的千古名句。这是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万雄师,饮马长江,与孙权决战时宜兴之作。为何在刚刚统一北方,大事可成之际,曹操会做出这样的感慨呢?为什么此诗后曹操就遭遇了一生中战场上最大的失败呢?曹操一生的成败是否真如这首诗所写的呢?请拭目以待吧。
关键词:曹操;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1 官渡之战
曹操的一生中经历过无数次大战,但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深,并且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只有两次大战。那就是: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官渡大战的大胜袁绍间接使曹操统一北方,一战奠定了几乎魏国的全部领土。而其后的赤壁之战的失败也最终酿成了三国鼎立的形式,使曹操直到病死仍不能得偿所愿,而一统中原,称霸天下。而也正是这两次大战之后曹操才真正成为了这乱世之奸雄。
官渡之战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白马之围,第二阶段是官渡的消耗战,第三阶段是乌巢之战。在白马之围中,曹操和袁绍展开了争夺白马的接触战,曹操虽然获得了胜利,但也终不能去守,只得退往官渡。在两战中曹操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而连续大胜也使曹军有了打败袁绍的斗志。
官渡之战以曹操的大获全胜而结束。造成此战最终结果的就是主要有三点:(1)曹操杰出的军事才能和对打败袁军的执着与自信。(2)袁绍不断地犯着各种错误给了曹操以最后一击的机会。(3)许攸的投靠,最终导致了乌巢偷袭的成功。可以说在此战中,曹操的获胜既是天意,也是人为,缺一个条件也不能创造官渡之战胜利这个奇迹。不过此战的胜利也揭示了曹操对袁绍的评价完全正确,那就是: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亡命。
2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和官渡大战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首先,都是以弱胜强。只不过官渡之战时曹操是弱的一方,袁绍是强的一方。赤壁之战时,曹操变成了强势的一方,而孙刘联军屈于下风。其次,都是年轻的打败年龄大的。官渡之战时,年轻的曹操打败了年龄更大的袁绍。赤壁之战时,孙刘两人都比曹操小,甚至孙刘联军的主帅周瑜也比曹操小很多,结果孙刘联军赢了。再次,都是骄傲的一方输了,只不过官渡之战时是袁绍,而赤壁之战变成了曹操。最后,都受到天灾的影响。比如官渡之战时袁绍和许攸的矛盾导致了许攸的投靠,而赤壁之战时曹军中严重的疫病,和那场大风。但最终造成失败的主因还是在于失败一方的统帅不断地范着严重的错误。
3 赤壁之战后的曹操
赤壁之战后,曹操又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作战:(1)败马超、韩遂。(2)征孙权。(3)伐张鲁。虽然这几场战争的胜败不一,但目的性都很强。首先,败马超、韩遂是怕孙权或刘备与其联手攻击自己。用的方法也是先用大军压迫对方,然后假装同意对方的和解,并乘机分裂对方,最后一举攻灭马超、韩遂。从此次战役的过程中就可以看出,此时的曹操并没有因为强大的实力,轻视马超、韩遂这群乌合之众,而是文武并用才灭掉马超、韩遂的。经赤壁一战后,曹操的傲气有所收敛。其次,征孙权则是希望完成自己的梦想而统一中原。但此时的孙权已经成势,想在压下去已经不太可能了,于是不久即撤军。最后,伐张鲁是应该是为了方便进攻蜀地的刘备。由于张鲁集团在强大的曹军压迫下失去斗志,这场仗曹操赢得很容易。但他却没有立即进攻刘备立足未稳得蜀地确实是一件让人费解的事情。我认为这主要是两点:第一,后方的不稳定,使他不敢长时间的远离。第二,也许就是赤壁之战留给他的不安,再加上此时的他以六十一岁而不适合长时间的行军。
这三仗虽然规模也不算小,但其实曹操从中并没有取得多少实利。征孙权无功而返,伐张鲁后又被刘备夺了去,只有败马超、韩遂取得关中之地。而这三战也最终断了曹操统一中原的美梦。虽然三战收获甚微,但这三战中却没有看到在赤壁之战中出现的众多错误,这说明曹操又一次从错误中吸取了经验,而曹操最终不能统一天下或许也是天意。
曹操虽然在战场上不免失意,但是在政治上却又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其明证就是:西征马超、韩遂归来,他得到的是“咱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南征孙权归来,他得到的是“封魏公,加九锡,建社稷”;征张鲁归来,他得到的是“进公爵为魏王”。
曹操不肯称帝的原因众说纷纭,但我认为这也因为曹操是个人,而有情,所以才始终没有篡权。这也应该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曹操;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1 官渡之战
曹操的一生中经历过无数次大战,但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深,并且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只有两次大战。那就是: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官渡大战的大胜袁绍间接使曹操统一北方,一战奠定了几乎魏国的全部领土。而其后的赤壁之战的失败也最终酿成了三国鼎立的形式,使曹操直到病死仍不能得偿所愿,而一统中原,称霸天下。而也正是这两次大战之后曹操才真正成为了这乱世之奸雄。
官渡之战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白马之围,第二阶段是官渡的消耗战,第三阶段是乌巢之战。在白马之围中,曹操和袁绍展开了争夺白马的接触战,曹操虽然获得了胜利,但也终不能去守,只得退往官渡。在两战中曹操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而连续大胜也使曹军有了打败袁绍的斗志。
官渡之战以曹操的大获全胜而结束。造成此战最终结果的就是主要有三点:(1)曹操杰出的军事才能和对打败袁军的执着与自信。(2)袁绍不断地犯着各种错误给了曹操以最后一击的机会。(3)许攸的投靠,最终导致了乌巢偷袭的成功。可以说在此战中,曹操的获胜既是天意,也是人为,缺一个条件也不能创造官渡之战胜利这个奇迹。不过此战的胜利也揭示了曹操对袁绍的评价完全正确,那就是: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亡命。
2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和官渡大战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首先,都是以弱胜强。只不过官渡之战时曹操是弱的一方,袁绍是强的一方。赤壁之战时,曹操变成了强势的一方,而孙刘联军屈于下风。其次,都是年轻的打败年龄大的。官渡之战时,年轻的曹操打败了年龄更大的袁绍。赤壁之战时,孙刘两人都比曹操小,甚至孙刘联军的主帅周瑜也比曹操小很多,结果孙刘联军赢了。再次,都是骄傲的一方输了,只不过官渡之战时是袁绍,而赤壁之战变成了曹操。最后,都受到天灾的影响。比如官渡之战时袁绍和许攸的矛盾导致了许攸的投靠,而赤壁之战时曹军中严重的疫病,和那场大风。但最终造成失败的主因还是在于失败一方的统帅不断地范着严重的错误。
3 赤壁之战后的曹操
赤壁之战后,曹操又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作战:(1)败马超、韩遂。(2)征孙权。(3)伐张鲁。虽然这几场战争的胜败不一,但目的性都很强。首先,败马超、韩遂是怕孙权或刘备与其联手攻击自己。用的方法也是先用大军压迫对方,然后假装同意对方的和解,并乘机分裂对方,最后一举攻灭马超、韩遂。从此次战役的过程中就可以看出,此时的曹操并没有因为强大的实力,轻视马超、韩遂这群乌合之众,而是文武并用才灭掉马超、韩遂的。经赤壁一战后,曹操的傲气有所收敛。其次,征孙权则是希望完成自己的梦想而统一中原。但此时的孙权已经成势,想在压下去已经不太可能了,于是不久即撤军。最后,伐张鲁是应该是为了方便进攻蜀地的刘备。由于张鲁集团在强大的曹军压迫下失去斗志,这场仗曹操赢得很容易。但他却没有立即进攻刘备立足未稳得蜀地确实是一件让人费解的事情。我认为这主要是两点:第一,后方的不稳定,使他不敢长时间的远离。第二,也许就是赤壁之战留给他的不安,再加上此时的他以六十一岁而不适合长时间的行军。
这三仗虽然规模也不算小,但其实曹操从中并没有取得多少实利。征孙权无功而返,伐张鲁后又被刘备夺了去,只有败马超、韩遂取得关中之地。而这三战也最终断了曹操统一中原的美梦。虽然三战收获甚微,但这三战中却没有看到在赤壁之战中出现的众多错误,这说明曹操又一次从错误中吸取了经验,而曹操最终不能统一天下或许也是天意。
曹操虽然在战场上不免失意,但是在政治上却又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其明证就是:西征马超、韩遂归来,他得到的是“咱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南征孙权归来,他得到的是“封魏公,加九锡,建社稷”;征张鲁归来,他得到的是“进公爵为魏王”。
曹操不肯称帝的原因众说纷纭,但我认为这也因为曹操是个人,而有情,所以才始终没有篡权。这也应该是重要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