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业大学:校企合作深化电气学科工程创新人才培养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im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哈尔滨工业大学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是由工信部、教育部和黑龙江省共建的国家重点大学,也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的若干所大学之一。1920年,中东铁路管理局为培养工程技术人员创办了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前身,学校成为中国近代培养工业技术人才的摇篮。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成为全国学习前苏联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两所大学之一,此后哈尔滨工业大学一直得到国家的重点建设。2000年,同根同源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建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经过90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已经发展成为一所特色鲜明、实力雄厚,居于国内一流水平,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多学科、开放式、研究型的国家重点大学。
  校企合作背景
  2010年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通过行业企业深度参与高校人才培养过程,高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院与美国伊顿公司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工程人才作为一个典型经验,介绍学院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
  美国伊顿公司是一家多元化的动力管理公司,致力于提供高效节能的解决方案,帮组客户更有效的管理电力、液压和机械动力。作为全球技术领导者,伊顿于2012年11月收购了库柏工业集团。2012年伊顿和库柏两家公司的总销售额为218亿美元。伊顿拥有约10.2万名员工,产品销往175多个国家和地区。
  伊顿全球研究院是伊顿公司最高端的前瞻性研发和技术创新机构。目前,伊顿全球研究院分布于全球4个国家8所城市,拥有140多名世界顶尖的工程师和科学家。伊顿中国研究院成立于2010年,位于上海和深圳。目前,拥有30多名成员,其中90%以上拥有国内外著名高校的博士学位,70%以上有海外经历。
  校企合作培养创新人才
  早在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之前,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就与伊顿公司在航空电子领域开展了大规模的科研合作。2008年5月,伊顿公司全球技术官访问哈工大,双方签订战略合作备忘录。伊顿与电气工程系联合研发“高性能飞机数字化驾驶舱控制器与可编程数字接口设计”项目。2010年9月-2012年3月与电气工程系合作研发“用于飞机混合驾驶舱控制和电子系统的全双工以太网和可编程触摸屏”项目。2012年4月与电气工程系合作研发“DSP冗余双端口模块和四转二冗余CAN总线转换线路”项目。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院与伊顿公司开展校企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具体内容:以哈工大“工程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和伊顿公司“技术精英领导力发展计划”两个人才培养计划为始末,相互衔接,并从培养方案制定、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培养、企业实习、共建国际联合实验室和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奖学金设置等几方面加以保障。
  工程领军人才培养计划
  哈尔滨工业大学面向创新人才培养,在“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教育理念指导下,借鉴MIT Gordon计划,提出哈工大“工程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对具有领军潜质的优秀学生进行专门训练,旨在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领导力,旨在培养“研究型、个性化、精英式”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工程领导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选择学生的标准是:大三本硕博连读、本硕连读或是学年综合排名前20%的学生,此外还要具有良好的领导潜质和交流沟通能力,以及参与基于项目学习计划、学科竞赛、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层层选拔。
  培养方案制定
  在所制定的培养方案中,“基于项目学习计划”是一大特色,该项目于2010年开始启动。基于项目学习计划,具体是:基于项目学习计划。即大一学生以兴趣驱动的方式,通过学院的平台项目,如教师的科研立项、学生自身兴趣的立项等,要经过开题、中检、结题验收等过程;电子技术课程设计项目化。即大二学生结合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这门课程,要符合课程要求,结题时获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学分;专科课程设计项目化。大三学生结合专业综合课程设计,对于工程领军人才的学生,专业综合课程设计要与企业研发项目相结合;毕业设计项目化。大四学生,尤其是工程领军人才的学生的毕业设计在企业完成,在校企双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
  在工程领导力课程方面,对工程领军人才这部分学生,学校为其开设了4门工程领导力课程,学生在其中选择2门。此外,聘请伊顿公司中国研究院总监陆斌博士开设《交流技巧与职业规划》,内容包括创新引领未来,描绘蓝图、规划未来,培养创造性思维,提升情商、乐享生活,驱动职业人生。企业实习的内容、深度、形式都与企业紧密结合。
  师资队伍建设
  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我们通过3种方式和渠道着重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1)聘请伊顿、西门子及E+H公司等企业专家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兼职教授,参与工程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方案制定及实施。
  (2)聘请上述企业经理及工程师为工程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学生的企业指导教师。
  (3)聘请牛津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等国际知名学者为学校兼职教授并授课,开拓学生的国家化工程视野。
  (4)派青年教师赴校外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学习,参与企业的科研开发和生产管理,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与教育水平。
  2012年3月,伊顿公司与哈工大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书。哈工大校友,伊顿公司中国区总裁尚尔兵博士受聘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兼职教授。10月,伊顿公司中国研究院总监陆斌博士受聘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兼职教授。此外,在伊顿公司的协助下,哈工大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聘请了佐治亚理工学院Thomas Habetler教授(IEEE院士)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客座教授;协助哈工大在2013年暑期开设企业课程:“电气设备健康状态监测与分析”“电机设计与优化”。2014年拟再开设“交流技巧与成功求职”。   企业实习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及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工程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的大四本科生及研究生,通常每年的11月会被安排到伊顿公司位于上海和苏州的中国研究院及伊顿电气苏州研究院参加为期6-9个月的工程实习。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协商毕业设计论文题目选择、内容设定和方案制定。同学们在参与伊顿公司研究院的科研项目时,同时接受校内导师及企业导师的指导,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设计论文撰写,最后通过网络答辩完成开题中检和结题验收。
  2012年3月,10名来自3个学院的学生参与了伊顿公司为期4-6个月的伊顿中国研究院暑期实习计划,最终1名学生获电机学院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电气学院2名学生荣获伊顿中国研究院“2012最佳实习生”殊荣,赢取了5个最佳实习生名额中的2席。2013年,16名来自哈工大电气学院和机械学院的硕士生、本科生参加了伊顿中国研究院2013年卓越工程师实习计划,最后有3名学生赢得了最佳实习生称号。
  共建国际联合实验室和工程实践中心
  哈尔滨工业大学-伊顿电气国际联合实验室培养学生使用电机控制、电能表、功率因数校正装置等伊顿公司电气集团的先进产品、技术与具体本科生课程设计相结合,开发具有校企合作特色的实验平台和创新实验。电气联合实验室2013年9月揭牌,并投入使用。
  哈尔滨工业大学-伊顿液压国际联合实验室利用伊顿公司液压集团的先进产品,培养学生液压元件的认识及拆装实验的动手能力,开发本科生和硕士生创新实验,构建具有工程领军人才培养特色的教育理念与模式,突出“研究型、个性化、精英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领军人才培养。液压联合实验室2013年9月揭牌并投入使用。
  此外,建立了哈工大-伊顿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主要围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工程领军人才计划展开工作,为相关学院的本科生、硕士生提供生产实习、就业指导等相关服务,2013年中心揭牌。
  伊顿公司技术精英领导力发展计划
  针对高校选送的这些工程领军人才,伊顿公司制定了“技术精英领导力发展计划”,旨在为伊顿培养工程技术领域未来的精英和领导者。成功的候选人将成为伊顿公司总部和业务集团研发部门的正式员工,通过2年的轮岗工作,接受一系列完整的技术、研发、项目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参与最前沿研发,亲历产品化过程。
  技术精英领导力发展计划作为企业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为工程领军人才培养计划中培养的人才未来加入企业并成为企业高级技术人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和完善的发展平台。2013-2014年技术精英领导力发展计划共录取7名同学,分别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4名)、西安交通大学(2名)、华中科技大学(1名)。
  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除了在上述几个大的方面我们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和实践,对于学生企业实习期间的安全问题,校企导师如何顺畅地协同指导学生,学生在企业的实习期多长时间最为合适等等一些细节问题,校、企双方也是相互配合、共同努力使得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更加完善、有效。为确保学生校外实习期间的安全,除了实习前学校会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外,伊顿也极其注重安全及规范教育。学生到公司的第一周内必须完成安全培训,如实验室安全、IT安全等,并将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位企业导师。为加强校企指导教师沟通,实施毕业设计开题、中检、结题的远程电话/视频答辩。伊顿公司还将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纳入企业导师的年终绩效考核,这使得校企协同指导沟通的有效性和质量得到了保障。针对受学制限制,学生在企业实习期短的问题,校企之间不断沟通,通过学校调整课程设置,企业调整项目周期,将原来的实习期从4个月改善到现在的9个月。针对学生技术扎实,但对企业了解少、综合能力欠缺的问题,伊顿也通过对学生英语、团队合作、沟通技巧、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领导力的培训和提高,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作者系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本文根据其在2014年电气工程学院院(校)长论坛上所作报告编辑整理而成)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