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实施素质教育教学改革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son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思想觉悟的综合性学科,其中的主要因素有教师、学生、教学方法、手段、考核等方面,这些内容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不仅影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效果,而且关系到实施素质教育的成功关键。因此,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必须进行整体改革。
  一、优化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素质
  “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现代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关键在教师。”
  学校担负着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而品德与社会教学应该首当其冲,致力与这一任务的完成,而品德与社会教师又是决定的因素。但目前师资队伍素质普遍较差,有人概括为“三多一少”。即教师兼职的多,“半路出家”的多,“自愿改行”的多;立志献身充满信心的少。
  这种状况,要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实效是不可能的。品德与社会教师除具有坚定的品德信仰,高度责任心,广博的知识外,还应该具有较高的教书育人艺术,创造性地教学,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为人师表的作风等,并以此教育学生。只有这样,广大学生才能诚信之,笃信之,从而增强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实效。
  二、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仍然存在教师说教代替学生思考和单纯传授知识的现象,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社会背道而驰的。因此,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势在必行。一是转变教学观念。现代教学观念已从教师为中心转变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已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向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方面。所以,每个品德与社会教师都必须用这些观念指导和进行教学。二是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中一是联系学生实际,既根据学生的心理,思想实际,抓住他们关注“热点”“焦点”“疑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二是联系社会实际。既教师要深入研究社会现象和时代特征,分析社会发展走向,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考虑21世纪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从而对学生进行忧患意识,现代科技意识,创造发展意识,竞争意识等教育。三是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品德与社会课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必须由说教型教学变为情感型教学,由传统的单一教学手段变为多种手段。既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实际出发,适当运用图表,音响等手段。这些灵活多样,形象直观的手段,对于激发学生品德与社会课的热情十分重要。
  三、改革考核方式,全面评估学生
  素质教育是教育的发展方向,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形成的“应试教育”模式,将考核予以了特殊的意义,尤其在升学考试指挥棒驱使下,品德与社会课教师讲条条,学生背条条,考试考条条,最终形成高分低能的现象。根据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性质和任务的要求,必须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既实行三个方面的考核:一是知识考核:占40%(基本理论);二是能力考核,占30%(调查报告,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觉悟考核,占30%(上课态度,行为规范,特殊表现等)。
  四、研究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
  教会学生学习要有正确途径,既:一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之“爱学”;二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使之“会学”,因为当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由“一次性教育”转变为“终身教育”。所以“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教改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每个小学品德课教师都要很好研究学习方法,认真指导学生学法,这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具有积极作用。
  五、教学要与德育接轨,注重提高学生道德素质
  作为品德与社会课教师除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外,还要责无旁贷地参与和配合学校德育工作。一是强化道德观念,培养自律意识,在德育工作中,首要的是要求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还要提倡自律,即通过内盛自我批评,自我教育,从而形成优秀的传统美德。二是加强道德引导消除不良影响。即针对社会公德滑坡的现象,一方面要克服学生中存在的重人情,轻规范的心态,强化规则意识和守法意识;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把社会,集体和个人的利益统一起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三是完善校园建设,净化学校空气。一是发挥品德与社会课作用,先教会学生做人,再教会做事;二是倡导文明礼貌,加强文明修身;三是加强传统美德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奉献精神。
其他文献
一、导言  作为初三历史老师,历史复习是一个繁琐、细致的工作,复习方法尤为重要,历史比较法对初三历史复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及运用历史比较法对提高老师复习效率和提高学生对历史产生兴趣有很大的作用和意义。  二、历史比较法的内涵  历史教学比较法,是指将有一定关联的历史现象和概念,进行比较对照,判断异同、分析缘由,从而把握历史发展进程的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认识历史现象的性质和特点。历史比较法是历史教学中特
期刊
解数学题时,把某个式子看成一个整体,用一个变量去代替它,从而使问题得到简化,这叫换元法。换元的实质是转化,关键是构造元和设元,理论依据是等量代换,目的是变换研究对象,将问题移至新对象的知识背景中去研究,从而使非标准型问题标准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变得容易处理。  换元法又称辅助元素法、变量代换法。通过引进新的变量,可以把分散的条件联系起来,隐含的条件显露出来,或者把条件与结论联系起来。或者变为熟悉的
期刊
阅读是从书面文件中提取信息的过程,正是因为有了阅读,人类才能继承先辈们的文化精华,从而为人类的不断进步打下基础。可以说,人类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阅读、吸收、创新、创造的过程。  一、阅读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  阅读伴随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使用工具需要阅读使用说明;生病用药需要查看药品说明;玩游戏需要阅读游戏规则;做业务需要阅读订货合同;学习知识需要阅读书籍。可以说,人们的工作、生活、娱乐中
期刊
教师的整体素质决定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打造一支高素质、研究型教师团队是学校的不竭动力,是决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有效做好校本教研,营造浓郁的研究氛围,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抓手。怎样才能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创生适合自己的校本教研?  一、基于问题寻方法  通常学校校本教研制度是由学校在学期初确定的,制定具体的教研时间、定地点、定主讲人,制定教研中的
期刊
一、李清照生平  李清照(1084~约1155)中国宋代词人。自号李清照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为当时齐、鲁一带知名学者。母亲王氏,知书善文。丈夫赵明诚,为吏部侍郎赵挺之之子,金石考据家。李清照工书能文,通晓音律。婚后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整理,编写了《金石录》。大观元年(1107),蔡京复相,挺之卒。蔡京以挺之为元祐大臣所荐,为庇元祐(奸党),追夺所赠官。
期刊
现代教育观崇尚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主张教育教学要面向所有学生,一切为了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然而,班级参差不齐的学生构成现状却使得我们难以达到此目标。在我们的现实教学中,各个学校的不同实际情况以及高中新课程改革所带来的新的契机都在敦促我们改变以往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开辟出一条英语教学的新路子。以此来让教师更为有效的实施教学,使学生都能在其个人能力范围内有所学有所得。为此笔者在所在学校进行深入地调
期刊
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倾向。古今中外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都非常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曾明确提出:“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新课标》中也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由此可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培养学
期刊
新课堂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学会小组合作交流,从多渠道获取知识,在小组合作交流时,学生要会质疑,自主发现知识,自主构建知识,要做到这些,需要培养学生的聆听习惯。为了保证课堂活动有效地进行,需要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聆听老师的讲课和同学的发言,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开启思维的火花,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一提出问题,有的学生没有听清楚就举手,所以常常答非所问,或者是同学正在发言,
期刊
随着课堂教学深入改革,“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思路已深入到每一位老师的心里。把课堂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主角,老师成为导演。那么老师怎么导好每一堂课呢?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演员到位,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常言道:“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堂课的“序幕”——导入尤为重要,下面结合自己多年的高中地理教学,谈谈新课标下课堂导入的几点认识。  一
期刊
教师要做好一个铺路 人,使学生能更便捷的通向知识的殿堂掌握 知识,要想让学生能有效的学好每一节课,这就需要教师拥有专业的知识、新的教学理念、积极的教学心态。同时要求教师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在专业知识方面,不应只拘泥于现有的教材和大纲上,更应该是结合生活,结合实际,丰富自己的相关学科知识加以运用到教学到教学当中去。改变自身原有教与授的观念,应该是结合实际的研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