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自主鉴赏诗歌能力的研究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yl19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1.背景
  诗歌鉴赏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语文教材中编入了不少诗词,古代诗词、现代诗词无一不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让学生学好诗词,自主、创造性地鉴赏诗词,有利于学生鉴赏能力和文学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另外,学生在鉴赏诗歌时存在以下问题:(1)自主鉴赏的意识差;(2)自主鉴赏的能力弱;(3)自主鉴赏的方法乏。
  2.意义
  诗歌鉴赏不但能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涵养。无论是着眼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强其知识的逻辑性,还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素质品质、塑造完美人格,都显得尤为重要。高中学生处于基础教育的最高层次,已经储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语言知识和人生阅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实施自主式的诗歌鉴赏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成为可能。这样,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陶冶文化情操,培养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实现自身成长。
  二、研究的目标和创新点
  1.研究目标
  (1)丰富诗词积累。自主式的诗歌鉴赏大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的文学积淀。学生要上讲台组织同学们赏析一首诗词,他必须在广泛涉猎的基础上进行精挑细选,这样他对诗词的接触量就不是简单的数据所能概括得了的。
  (2)掌握鉴赏技巧。要提炼并总结鉴赏的方法,高屋建瓴地看待诗词鉴赏,从被动欣赏到主动探索再到学生命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成功学习的能力和信心。
  (3)培养鉴赏能力。从学生挑选合适的诗词,到学生备课,再到学生上讲台来讲课,组织课堂教学,要多方面地培养学生能力,如获取信息的能力、删选内容的能力、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等等,全方位提升学生素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4)实现思想熏陶。腹有诗书气自华,要在鉴赏中实现思想的升华。
  2.创新点
  在中学语文教学体系中,诗歌鉴赏教学属于“探索性阅读能力”培养范畴。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了解有关诗歌的文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而传统的教师的讲解、提问固然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但常常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学过程只能按教师既定的程序和教师对学习活动的评价来展开,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难以激发全体同学参与的积极性、鉴赏的积极性。请学生来组织鉴赏课,是把课堂完全让给学生,学生的主体性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自主地欣赏、研究、探索自己感兴趣的诗词,以此来达到预期的目的;请学生来组织鉴赏课,可以实现真正的互动交流、平等交流,在愉悦的气氛中赏析诗词、提高能力、陶冶情操。
  三、措施及步骤
  1.诵读是起点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对古典诗词的吟诵,展示其内在的韵律,显示出它的音乐性,把诗的韵味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浸润到学生心灵深处。对古典诗歌的理解感悟必须创设一定的情境,帮助学生进入到其中,才更能体会诗的美感。
  2.感悟是介质
  我国的古典诗歌是复杂的,甚至是神秘的,其选语之简练、精深,用象之飘逸、深远,意旨之精辟、细微,非一般文学作品所能及。作家的创作过程是由意象进入,终结于言语形式:而我们的解读过程刚好相反,我们是先从言语形式入手,终结于意象。诗词的鉴赏应该是一个由表层到深层的过程,是一个由理解到评价的过程,有步骤地提高所显示的知识和经验,才能让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3.引导是重点
  教材具有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掌握分析问题的程序与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能力的功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到学生的基本能力,要按照他们的心理结构和他们不同的发展阶段来处理好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选择问题,以利于充分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
  4.鉴赏是灵魂
  要对诗词进行欣赏,我们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一首诗词我们可以欣赏哪些东西。诗词篇幅虽然短小,但其中的内容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小到一个字,大到整个篇幅,我们都可以发现它们的美。从诗歌特点和诗词的各层次结构来看,诗词的鉴赏点有诗歌音律美、关键字词、艺术手法、思想情感、意象、意境、风格等,但在这些鉴赏点中诗歌意境是诗词的重点所在。
  5.积累是关键
  诗歌鉴赏是一项综合性很强、能力层次较高的创造性活动,只要重视积累一些分析的角度和分析的术语等鉴赏古诗词的相关经验,就不难做到“一矢中的”。加强鉴赏训练,就能提高鉴赏水平和能力。
  四、实验预期成果
  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式教学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和创新学习的精神,树立探究思维意识,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获得终身受益的自学能力。
其他文献
历史是高中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在高中众多的学习科目当中,历史一直以来就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许多学生认为,历史所学习的是过去的事情,对今天没有任何意义,因此没有必要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历史之上,只要在考试之前进行突击记忆就行。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之下,学生们对历史学习不感兴趣,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了所谓的“主科”的学习上,导致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在连接过去和现在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
期刊
我的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80%的学生是当地农民的孩子,20%的学生是外地进兰州打工者的孩子,并且全班40个孩子中30个男孩、10个女孩。学生的学习习惯很差,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不高,在这样的环境下,课堂完全由教师掌控,缺少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对话和交流。尤其是农村教育的发展由于受地域、环境、文化背景、基础设施的影响,前进的脚步总是要滞后于城市,虽然教师竭尽所能地将新课程的理念践行于课堂中,但由于农
期刊
摘 要:所谓的学习起点就是指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在日常生活中对本知识有一定的涉及和接触,具备了一定的认知水平。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常常对学习起点的把握出现归零、太高、太低、错位等几种现象。教师要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有效地运用,让学生轻松地学习、快乐地学习。本文就如何掌握学生地学习起点和有效地应用学生的学习起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学习起点 准确把握 有效应用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
期刊
在语文学习和实践中,良好的语感是较高的语文理解与感悟能力的综合表现,同时也是学生阅读、理解、运用语文的重要利器。在语文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对学生良好语感的培养。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呢?笔者谈谈以下几点策略:  一、充分认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的重要性  1.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汉语言文字最重要的就是其人文性,即人类赋与的灵性。象形文字,以形表义,形神兼备。汉字的构字方面,
期刊
领袖人物的风采,极具神话般的魅力,其影响深远的感染力、感召力,使天下人为之折服。一个好的班主任,也就是这个班的领袖,他(她)的魅力,也将随时随地地对这个班级学生个性的张扬、人格的形成及各种修为素养的健康发展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  班主任的个人形象魅力,应成为学生个性培养的导向。个人形象,除开天生丽质的长相和注重得体的衣着外,当然更重要的是言谈举止。这里且不谈丰厚的文化底蕴能给予学生多大的“恩赐”,
期刊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也是语文教学的归宿。初学作文的同学大都有无从落笔之感,即使写了也是言之无序、言之无物,教师也感到非常棘手。那么如何进行作文教学呢?根据多年的积累、整理,我总结出以下几点心得:  一、大题小讲,轻松入门  一提作文,学生都有一种畏惧心理,究其原因是学生不知道作文要写什么,更不知道什么是作文。我在给学生上第一堂课的时候是这样讲解的:同学们,我们每天都会看见许多事,也会做很
期刊
摘 要:小学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和重点,综合展示着语文素养。我在教学中通过研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在生活奠基情感和道德,写读书笔记促进学生的阅读思维,教给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 阅读能力 培养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任何学科知识的学习都离不开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说它是重点是因为阅读教学是联系语文基础知识与写作的纽带,是语文综
期刊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中把数感作为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以及一个重要的核心概念,即“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表示、数量大小比较、数量和运算结果的估计、数量关系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但在不同学段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数感”的培养?本文拟从学习课标后的理性思考并结合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点体会。  一、要理解“数感”的含义  《课标》在其“课
期刊
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精心设计。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政治课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将创设教学情境作为活化文本知识、启动学生思维的一种有效手段,在抽象的文本知识与学生的思维之间构建跑道、铺设台阶,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进行了一些探索,觉得教学情境设计应遵循以下的“三化”原则:  一、情境导入简洁化  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任何课都
期刊
农村小学教育历来比较薄弱,尤其是作文教学,教师还采用“教师命题——指导——学生习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的教学程式。这些教学方法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由于农村学生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常常表现为不爱说话、见了生人就面红耳赤。他们很想写,但不敢提笔;敢提笔,却又无从下笔。大部分学生腹中空乏,笔头枯涩,作文内容单薄空洞,语言表达枯燥、不规范、不切实。农村小学生相对于城市里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