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确立的关键时期,要想适应新课改对人才的全新要求,教师必须在道德与法治教学方面抓紧落实,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律基础严格把关,提升其整体道德素养和法律积淀。只有这样,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和社会交流中才会具备自我保护意识,才能做到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合法利益,遵纪守法,做一名合格的公民。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对学生开展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认真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对人才的全面发展之要求,促进学生学习整体人文和道德素养的发展。以下,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针对当前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谈一下如何有效推进该学科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初中;道德;法治;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2-0071-01
教育部从2016年起将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标志着道德与法治正式步入课堂教学。为了适应新编教材的需要,我们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明确改革的内涵,积极投身于改革的浪潮中。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教学经验,对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有效教学进行探讨。
一、把握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服务学生
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目标是在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基础上,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从而提升学生对于思想道德的认识,树立遵纪守法的好习惯,最终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在开展这项教学活动的时候,每一章节都有明确的教学任务以及教学目标,但是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老师应该让每一项教学任务,教学方式都和这些教学目标保持一致,具有整体化。比如在《生命可以永恒吗》这一课中我们的教学目标是要带领同学们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感悟生命的价值。那么老师在备课中就要围绕这个目标去设计教学环节、教学活动,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比如组合不同类型的资源,将文本资源、音像资源、实物资源等结合起来,使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
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设计的教学环节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现状,贴近学生生活,解决学生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引导学生去探索、学习、感悟,领略人生的意义。
总之,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它支配着教与学的全过程,并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学生是我们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的最终对象。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把握好教学目标。
二、注重教材内容和实际情境的有机结合
道德与法治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一味照本宣科,而应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并运用实际生活营造真实的情境。这样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将教材内容和实际中的实际情境结合起来,让学生们在真正理解知识的同时,能够学以致用。
例如,教师在讲授法律法规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将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一些事情作为切入点,如在购物时购买到了过期的食品、购买的产品和信息不符、购买产品时付了款但是没有收到货物等。这些问题往往都是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容易遇到的问题,出现这些问题后,如何利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接下来就可以从书本中找到答案。因为道德是有底线的,否则会遭人唾骂;法治也是有底线的,否则会被法律制裁。为了使学生建立良好的道德观、法治意识,教师应该在教学时适时对他们进行提点。让学生们明白底线不能触碰,给年轻气盛的初中学生们撑起一把保护伞。从这时候起,被动学习已经变成了主动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就被调动了起来,目的性更加明确,从而容易接收课本中的信息。
三、增进师生关系,营造和睦教学氛围
很多学生对教师产生敬畏之心,甚至不敢直视教师,感到恐惧。教师需要放下领导的架子,需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并要明确学生的所需,在生活和学习上多鼓励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尤其是对于内向和自卑心理的学生。对于学生的进步需要鼓励,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需要耐心的进行讲解,而不是一味的批评和教育,让学生感到教师是在真正的关怀自己,对教师的情感油然而生,学习的热情也会高涨。
初中生刚从小学步入一个新的环境,正处于叛逆期,对学习极易产生厌学情绪,对教师也多有不满情绪,从而影响自身的学习进程和效率,有的甚至会形成一种错误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灵活运用,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棘手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到教师教学的艰辛和道德与法治知识的重要性,进而尊敬教师。事实上,初中生不仅要接触到政治教师,还会接触到英语、数学、语文等多个科目的教师。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情感教育不仅能够改善学生与道德与法治教师的关系,还能帮助学生改善与其他科目教师的关系,从而营造一种和睦的师生关系。
四、注重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教学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教学,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促进道德与法治这么课程的教学发展。
1.创设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生活化情境。
在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中,要选择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这样才能满足情境教学的代入感,盲目的带入反而会使学生产生不适感。例如,在讲解《家的意味》时,选择学生喜欢的歌曲及电视剧如《家和万事兴》、《回家的路》、《家有儿女》等营造课堂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情境的选择除了教师能够想到、了解到的学生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情况外,还可以选择一些学生熟悉的书籍、影视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学习等。
2.创设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实现角色扮演的生活化情景。
教师通过帮助学生建立模拟场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身临其境的去体味、去尝试。例如,在讲解法律知识之后,可以建立模拟法庭,让学生分别扮演法官和原告、被告,然后对于一些情况进行讨论。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定公交车的场景,然后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身份的人乘坐在同一辆公交车中,继续发展故事。教师既可以设定固定的情节,让学生进行演绎,也可不设定情境,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主的设定情境,展开教学。初中阶段学生年龄尚小,参与意识、表现意识还较为强烈,采用这样的场景模拟,能够将教材中枯燥的文字转化为一幕幕短剧,让学生参与其中的感悟体验,启发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情况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进行处理。此外,教师可以尽量选择近来的热门话题,让学生讨论,能够体现他们的参与性及建设性等。
3.布置生活化课后作业。
《道德与法治》课程涉及社会生活领域,它们都是来自真实的生活,这要求教师要实施教学“回归生活”的理念,让“教學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回归生活”。新课程标准中,一个突出的变化就是优化教学实践活动,尤其是每节课后的《拓展与空间》要充分用好,比如布置课后进行社会、家庭、人物调查,进行资料收集,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感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等。贴近生活的教学,让学生获得了如同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感受,对教师讲述的内容,有所感悟、有所内化,并主动转化为实际行动。
综上所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作为一项重点教学工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整体人文素养,对其今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道德建设,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尽可能创设条件提供实践平台,在亲身体验中让学生感受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不断深化自身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穆钰.谈生活情境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7,(16):53.
[2]徐妍.创新视角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探究.新课程(中),2017-03-18.
[3]王晓霞.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方法初探[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10).
【关键词】初中;道德;法治;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2-0071-01
教育部从2016年起将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标志着道德与法治正式步入课堂教学。为了适应新编教材的需要,我们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明确改革的内涵,积极投身于改革的浪潮中。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教学经验,对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有效教学进行探讨。
一、把握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服务学生
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目标是在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基础上,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从而提升学生对于思想道德的认识,树立遵纪守法的好习惯,最终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在开展这项教学活动的时候,每一章节都有明确的教学任务以及教学目标,但是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老师应该让每一项教学任务,教学方式都和这些教学目标保持一致,具有整体化。比如在《生命可以永恒吗》这一课中我们的教学目标是要带领同学们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感悟生命的价值。那么老师在备课中就要围绕这个目标去设计教学环节、教学活动,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比如组合不同类型的资源,将文本资源、音像资源、实物资源等结合起来,使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
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设计的教学环节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现状,贴近学生生活,解决学生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引导学生去探索、学习、感悟,领略人生的意义。
总之,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它支配着教与学的全过程,并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学生是我们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的最终对象。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把握好教学目标。
二、注重教材内容和实际情境的有机结合
道德与法治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一味照本宣科,而应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并运用实际生活营造真实的情境。这样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将教材内容和实际中的实际情境结合起来,让学生们在真正理解知识的同时,能够学以致用。
例如,教师在讲授法律法规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将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一些事情作为切入点,如在购物时购买到了过期的食品、购买的产品和信息不符、购买产品时付了款但是没有收到货物等。这些问题往往都是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容易遇到的问题,出现这些问题后,如何利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接下来就可以从书本中找到答案。因为道德是有底线的,否则会遭人唾骂;法治也是有底线的,否则会被法律制裁。为了使学生建立良好的道德观、法治意识,教师应该在教学时适时对他们进行提点。让学生们明白底线不能触碰,给年轻气盛的初中学生们撑起一把保护伞。从这时候起,被动学习已经变成了主动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就被调动了起来,目的性更加明确,从而容易接收课本中的信息。
三、增进师生关系,营造和睦教学氛围
很多学生对教师产生敬畏之心,甚至不敢直视教师,感到恐惧。教师需要放下领导的架子,需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并要明确学生的所需,在生活和学习上多鼓励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尤其是对于内向和自卑心理的学生。对于学生的进步需要鼓励,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需要耐心的进行讲解,而不是一味的批评和教育,让学生感到教师是在真正的关怀自己,对教师的情感油然而生,学习的热情也会高涨。
初中生刚从小学步入一个新的环境,正处于叛逆期,对学习极易产生厌学情绪,对教师也多有不满情绪,从而影响自身的学习进程和效率,有的甚至会形成一种错误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灵活运用,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棘手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到教师教学的艰辛和道德与法治知识的重要性,进而尊敬教师。事实上,初中生不仅要接触到政治教师,还会接触到英语、数学、语文等多个科目的教师。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情感教育不仅能够改善学生与道德与法治教师的关系,还能帮助学生改善与其他科目教师的关系,从而营造一种和睦的师生关系。
四、注重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教学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教学,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促进道德与法治这么课程的教学发展。
1.创设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生活化情境。
在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中,要选择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这样才能满足情境教学的代入感,盲目的带入反而会使学生产生不适感。例如,在讲解《家的意味》时,选择学生喜欢的歌曲及电视剧如《家和万事兴》、《回家的路》、《家有儿女》等营造课堂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情境的选择除了教师能够想到、了解到的学生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情况外,还可以选择一些学生熟悉的书籍、影视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学习等。
2.创设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实现角色扮演的生活化情景。
教师通过帮助学生建立模拟场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身临其境的去体味、去尝试。例如,在讲解法律知识之后,可以建立模拟法庭,让学生分别扮演法官和原告、被告,然后对于一些情况进行讨论。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定公交车的场景,然后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身份的人乘坐在同一辆公交车中,继续发展故事。教师既可以设定固定的情节,让学生进行演绎,也可不设定情境,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主的设定情境,展开教学。初中阶段学生年龄尚小,参与意识、表现意识还较为强烈,采用这样的场景模拟,能够将教材中枯燥的文字转化为一幕幕短剧,让学生参与其中的感悟体验,启发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情况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进行处理。此外,教师可以尽量选择近来的热门话题,让学生讨论,能够体现他们的参与性及建设性等。
3.布置生活化课后作业。
《道德与法治》课程涉及社会生活领域,它们都是来自真实的生活,这要求教师要实施教学“回归生活”的理念,让“教學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回归生活”。新课程标准中,一个突出的变化就是优化教学实践活动,尤其是每节课后的《拓展与空间》要充分用好,比如布置课后进行社会、家庭、人物调查,进行资料收集,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感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等。贴近生活的教学,让学生获得了如同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感受,对教师讲述的内容,有所感悟、有所内化,并主动转化为实际行动。
综上所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作为一项重点教学工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整体人文素养,对其今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道德建设,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尽可能创设条件提供实践平台,在亲身体验中让学生感受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不断深化自身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穆钰.谈生活情境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7,(16):53.
[2]徐妍.创新视角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探究.新课程(中),2017-03-18.
[3]王晓霞.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方法初探[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