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Ⅰ型鼓室成形术的失败原因,总结再次手术的成功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7年收治的再次行Ⅰ型鼓室成形术的病例。通过复习患者病史、再次手术前鼓膜穿孔大小和部位、再次手术前后纯音听阈、再次手术术中所见及术后鼓膜愈合等,分析初次手术的失败原因,总结再次手术的手术技巧和成功经验。结果:42例(42耳)再次行Ⅰ型鼓室成形术,均采用耳后沟切口,取同侧颞肌筋膜为修补材料。术中常规扩大骨性外耳道,鼓膜钙化12例,鼓室内硬化灶6例,锤骨柄与鼓岬相贴或粘连7例,残余鼓膜内侧与鼓岬粘连10例。再次手术前平均气骨导差为(26.4±8.7)dB HL。再次手术后3个月,鼓膜全部成功愈合,术后气骨导差为(14.0±7.3)dB HL,与术前相比明显缩小(P=0.000),其中气骨导差≤20dB HL者35例(83.3%)。结论:Ⅰ型鼓室成形术是一项较为精细的操作,术中受视野限制致穿孔前缘重叠不良,术中鼓岬黏膜损伤和(或)鼓室填塞明胶海绵不够造成移植膜与鼓岬粘连等,是导致鼓膜修补失败的常见原因。耳后沟切口Ⅰ型鼓室成形术(内植法),术中扩大了骨性外耳道使之平直,可提供清晰的手术视野,从容松解鼓室粘连,确保穿孔前缘充分重叠,可提高再次手术的鼓膜愈合率并改善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