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雪花落到手心里,带来一点点凉意,转瞬融化为透明的一滴水。对孩子来说,下雪,无异于大自然的庆典。这些奇妙的晶体从天而降,轻盈、洁白,带来惊喜。怀着同样的心情,作家们也让雪花成为了自己笔下的主角。本期,我们将推荐5本关于下雪主题的绘本,在温暖的室内重温雪天的快乐。
《白雪与黑猫》
还记得看见雪的时候是什么感觉吗?如果忘了,不妨读一读《白雪和黑猫》吧!
故事从小黑猫的疑问开始:“怎么回事呢?从早上开始,就心神不定的。屋子里静悄悄的,可我总觉得有什么地方和往常不一样。”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呢?继续看下去,线索一点点地出现,终于有人喊道:“下雪了!”小心翼翼地走到屋外,雪白白的,凉凉的,而一进屋就化掉,原来,雪是这样的啊!
当换了一个视角,习以为常的事物就变得焕然一新,让人欣喜。当孩子们第一次看见雪、触摸雪,想必心情和黑猫是一样的吧!
在色彩上,画家在不同的场景采用了不同的主色调。室内以粉色、白色为主,飘雪的画面使用了大面积的浅灰色来呈现暗沉的天空,雪景则利用了纸的本白来展现。淡雅而清爽的配色正如雪天给人的感觉一样清新。版画的线条柔润而简洁,使整个画面如故事般耐读。
《雪花的故事》
人们常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其实,世界上也没有两片相同的雪花。为什么呢?打开《雪花的故事》就知道了。
“一个冬日,高高的空中,一片非常、非常冷的云里,雪花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原来,雪花始于小小的尘埃,在飘落的过程中,随着水蒸气的附着,变成水珠,水珠变成冰,冰球变成冰晶……雪花就这样神奇地“生长”出来了。雪花为什么总是六角形?雪花有多少种不同的形状?有没有完美的雪花?关于雪花的各种问题,几乎都能在这里找到答案。
因为这是科普绘本,作者结合了手绘与照片两种形式,既描绘了雪花的形成过程和结构,又展现了自然界中多姿多彩的雪花真貌。在绘本最后,作者还贴心地附上了雪花收集的小教程。小朋友们,下雪的时候,一定要试试哦!
《雪人》
《雪人》是一本经典的无字绘本,但是通过细致的分镜画面,孩子可以毫无阻碍地读懂这个故事。
画面从温暖的床开始。小男孩从睡梦中醒来,惊喜地发现下雪了。他兴冲冲地跑到屋外堆了一个雪人,给他戴上礼帽,围上围巾,橘子做鼻子,煤块做眼睛和纽扣。他太喜欢这个雪人了,即使回了屋,到了上床睡觉的时间,也一直盯着窗外的雪人。半夜,小男孩“醒”了过来,他下床看了看雪人,下楼走到了屋外,雪人竟然活了过来,向他脱帽致意!雪夜的探险就此开始……
故事明明发生在寒冷的冬日雪夜,但是铅笔绘画的细碎颗粒却使画面产生了一种绒绒的质感,令人觉得温暖。另外,不同于常规漫画的方形分镜框,《雪人》里的分镜都是圆角的。这种细节上的妥帖安排,让我们能够更多地感受到那种小心翼翼的触碰与呵护。
探索完家里的上上下下,飞到空中欣赏完城市的恢弘夜景,太阳出来了。飞回家门口,小男孩和雪人像哥儿俩一样搭着肩膀,拥抱,告别,小男孩回到了屋里,雪人又站成了原来的样子。是梦吗?我们只知道,当小男孩再次醒来时,雪人已经融化了……
画面的最后,作者雷蒙·布力格让小男孩背对镜头,只留下一个背影。这或许是一个隐喻,暗示着童年不可避免的消逝,但是如果曾有一夜那样开心地玩耍过,即使失去,也无遗憾了,因为他拥有了美好而独特的回忆。
《大暴雪》
下雪,每个孩子都很开心。如果下大雪,提前还放假,那就更开心了。如果第二天雪积得厚厚的,可以打雪仗、滑雪橇、堆雪人,那简直开心极了!可是如果积雪多得让人出不了门,铲雪车一直不来,家里的存粮也快要吃完了,这时候,还能笑得出来吗?
1978年,美国罗德岛镇上,有一个孩子就亲身经历了这样一场雪。长大后,这个孩子,也就是约翰·罗科,成了一位绘本作家,他把自己的这段经历创作成了绘本《大暴雪》。
在足以淹没人的大雪中,为了解决食物短缺的危机,小男孩自告奋勇地提出要前往杂货店,帮家人和邻居们买回食物。在这个过程中,他也没忘了抓住机会顽皮耍闹一番。堆雪人、上树瞭望、进雪屋探险……玩得尽兴了,杂货店也到了。
作者用了四折页来画小男孩从家里出发到杂货铺走过的路,展开后,俨然就是一幅小型地图。小男孩一路上就像打怪升级一样地前进,跟着雪地里的脚印去看,特别好玩。
最后,铲雪车终于来了,推开了一条路,大人们谢天谢地,孩子们却不怎么高兴了——路开出来了,冒险也结束了,“我猜我们明天得去上学了”。但是,我们战胜了大暴雪!好棒!
《雪花人》
雪花的奇妙世界之所以能够展现在人们面前,归功于世界上最早的雪花摄影师——威尔森·艾·本特利。至今,他所撰写的两本书,仍然是认识雪花的入门必读书。凯迪克金奖绘本《雪花人》,就真实重现了本特利的一生。
成长、生活于“雪带”的中心,本特利自小就为雪而着迷。在父母的支持和鼓励下,他经年观察雪花,为此不惜站在雪地中数小时收集雪花;他每年冬天拍摄雪花,不管能拍十几张还是上百张;他研究如何才能让雪花显现得更清晰,哪怕每张照片需要耗费更多时间……数年间,他为此花费了15000美元,而当时即使有学院和艺术家收藏他的作品,所得报酬也不过4000美元!他這样一门心思地沉浸在雪花的世界中,在其他人看来不免有些笨拙,但不正是因为这样的“笨拙”,他才能在雪花研究上获得那么大的成就吗?正是因为他全神贯注、全情投入到自己热爱的事物中,我们才能感受到大千世界之美和造物之神奇。
版画的古朴厚重,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本特利的气质和形象。而在故事的叙述上,优美的故事语言和简朴的传记文字双线并行,相互补充,在故事发展的同时,为读者传递了很多必要的信息,也让本特利的形象更加立体。
《白雪与黑猫》
还记得看见雪的时候是什么感觉吗?如果忘了,不妨读一读《白雪和黑猫》吧!
故事从小黑猫的疑问开始:“怎么回事呢?从早上开始,就心神不定的。屋子里静悄悄的,可我总觉得有什么地方和往常不一样。”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呢?继续看下去,线索一点点地出现,终于有人喊道:“下雪了!”小心翼翼地走到屋外,雪白白的,凉凉的,而一进屋就化掉,原来,雪是这样的啊!
当换了一个视角,习以为常的事物就变得焕然一新,让人欣喜。当孩子们第一次看见雪、触摸雪,想必心情和黑猫是一样的吧!
在色彩上,画家在不同的场景采用了不同的主色调。室内以粉色、白色为主,飘雪的画面使用了大面积的浅灰色来呈现暗沉的天空,雪景则利用了纸的本白来展现。淡雅而清爽的配色正如雪天给人的感觉一样清新。版画的线条柔润而简洁,使整个画面如故事般耐读。
《雪花的故事》
人们常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其实,世界上也没有两片相同的雪花。为什么呢?打开《雪花的故事》就知道了。
“一个冬日,高高的空中,一片非常、非常冷的云里,雪花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原来,雪花始于小小的尘埃,在飘落的过程中,随着水蒸气的附着,变成水珠,水珠变成冰,冰球变成冰晶……雪花就这样神奇地“生长”出来了。雪花为什么总是六角形?雪花有多少种不同的形状?有没有完美的雪花?关于雪花的各种问题,几乎都能在这里找到答案。
因为这是科普绘本,作者结合了手绘与照片两种形式,既描绘了雪花的形成过程和结构,又展现了自然界中多姿多彩的雪花真貌。在绘本最后,作者还贴心地附上了雪花收集的小教程。小朋友们,下雪的时候,一定要试试哦!
《雪人》
《雪人》是一本经典的无字绘本,但是通过细致的分镜画面,孩子可以毫无阻碍地读懂这个故事。
画面从温暖的床开始。小男孩从睡梦中醒来,惊喜地发现下雪了。他兴冲冲地跑到屋外堆了一个雪人,给他戴上礼帽,围上围巾,橘子做鼻子,煤块做眼睛和纽扣。他太喜欢这个雪人了,即使回了屋,到了上床睡觉的时间,也一直盯着窗外的雪人。半夜,小男孩“醒”了过来,他下床看了看雪人,下楼走到了屋外,雪人竟然活了过来,向他脱帽致意!雪夜的探险就此开始……
故事明明发生在寒冷的冬日雪夜,但是铅笔绘画的细碎颗粒却使画面产生了一种绒绒的质感,令人觉得温暖。另外,不同于常规漫画的方形分镜框,《雪人》里的分镜都是圆角的。这种细节上的妥帖安排,让我们能够更多地感受到那种小心翼翼的触碰与呵护。
探索完家里的上上下下,飞到空中欣赏完城市的恢弘夜景,太阳出来了。飞回家门口,小男孩和雪人像哥儿俩一样搭着肩膀,拥抱,告别,小男孩回到了屋里,雪人又站成了原来的样子。是梦吗?我们只知道,当小男孩再次醒来时,雪人已经融化了……
画面的最后,作者雷蒙·布力格让小男孩背对镜头,只留下一个背影。这或许是一个隐喻,暗示着童年不可避免的消逝,但是如果曾有一夜那样开心地玩耍过,即使失去,也无遗憾了,因为他拥有了美好而独特的回忆。
《大暴雪》
下雪,每个孩子都很开心。如果下大雪,提前还放假,那就更开心了。如果第二天雪积得厚厚的,可以打雪仗、滑雪橇、堆雪人,那简直开心极了!可是如果积雪多得让人出不了门,铲雪车一直不来,家里的存粮也快要吃完了,这时候,还能笑得出来吗?
1978年,美国罗德岛镇上,有一个孩子就亲身经历了这样一场雪。长大后,这个孩子,也就是约翰·罗科,成了一位绘本作家,他把自己的这段经历创作成了绘本《大暴雪》。
在足以淹没人的大雪中,为了解决食物短缺的危机,小男孩自告奋勇地提出要前往杂货店,帮家人和邻居们买回食物。在这个过程中,他也没忘了抓住机会顽皮耍闹一番。堆雪人、上树瞭望、进雪屋探险……玩得尽兴了,杂货店也到了。
作者用了四折页来画小男孩从家里出发到杂货铺走过的路,展开后,俨然就是一幅小型地图。小男孩一路上就像打怪升级一样地前进,跟着雪地里的脚印去看,特别好玩。
最后,铲雪车终于来了,推开了一条路,大人们谢天谢地,孩子们却不怎么高兴了——路开出来了,冒险也结束了,“我猜我们明天得去上学了”。但是,我们战胜了大暴雪!好棒!
《雪花人》
雪花的奇妙世界之所以能够展现在人们面前,归功于世界上最早的雪花摄影师——威尔森·艾·本特利。至今,他所撰写的两本书,仍然是认识雪花的入门必读书。凯迪克金奖绘本《雪花人》,就真实重现了本特利的一生。
成长、生活于“雪带”的中心,本特利自小就为雪而着迷。在父母的支持和鼓励下,他经年观察雪花,为此不惜站在雪地中数小时收集雪花;他每年冬天拍摄雪花,不管能拍十几张还是上百张;他研究如何才能让雪花显现得更清晰,哪怕每张照片需要耗费更多时间……数年间,他为此花费了15000美元,而当时即使有学院和艺术家收藏他的作品,所得报酬也不过4000美元!他這样一门心思地沉浸在雪花的世界中,在其他人看来不免有些笨拙,但不正是因为这样的“笨拙”,他才能在雪花研究上获得那么大的成就吗?正是因为他全神贯注、全情投入到自己热爱的事物中,我们才能感受到大千世界之美和造物之神奇。
版画的古朴厚重,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本特利的气质和形象。而在故事的叙述上,优美的故事语言和简朴的传记文字双线并行,相互补充,在故事发展的同时,为读者传递了很多必要的信息,也让本特利的形象更加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