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本培训反思与E-learning培训模式构建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l123456789zyl1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本培训是教师职后培训的有效方式,近年来得到各级各类学校的广泛肯定。校本培训具有“目的为学校,地点在学校中,内容基于学校”的显著特征,这种较强的针对性深得广大教育管理者与受训教师的欢迎。然而随着广大中小学校校本培训活动的日益深入,利用传统手段进行校本培训的方式日渐显现了它的缺陷。
  
  一、我国现阶段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培训任务的确立不能兼顾所有教师的个性需求。校本培训任务的来源应该是学校和教师发展的需要,然而,由于教师的专业背景、工作年限、学习经历等各不相同而产生了不同的学习需求,因此应针对不同教师制定多元化的培训目标和培训内容。传统环境下的校本培训一般以年级组或学科教研组为单位统一组织培训,很难兼顾每个教师的个性发展需求。“在现行的(校本)培训中较多发生的是一种从学校到教师的单向作用,教师很难有机会系统地表达自己的对问题的看法以及他们解决问题的具体过程”。
  2.培训过程缺乏学科交流、校际交流。经验的积累和分享是校本培训的重要目标,素质教育所要求的综合课程及课程整合的教学也对不同学科、不同年级教师间的沟通交流提出了要求。但是在我国中小学校教师的交流一般会局限于同一教研组或者办公室内,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工作繁重和时间紧迫,即便教师能够做到充分的交流及经验的共享,也难免有“近亲繁殖”之嫌疑。校本培训还应重视校际间的经验共享与交流。
  3.当前校本培训缺乏对优秀资源的整合利用。整合与挖掘身边资源是校本培训的优势所在,但教师专业发展更离不开充足的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心理学理论的支持和对大量优秀教学案例的学习,校本培训的组织离不开教学专家、学科专家、培训专家的指导,研究型教师的培养离不开对先进教学理论与方法的把握和对自身教学的反思。传统校本培训虽然重视挖掘校内培训资源,但在各类资源的综合有效利用方面存在缺失。
  4.校本培训脱离了社会大环境,搞成了封闭讲座。科学的校本培训需要从我国甚至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变迁中不断吸取养料。
  
  二、E-learning的特点
  
  我国学者胡凡刚认为E-learning的特征具体表现在:时间的终生化、空间的网络化、主体的个性化、内容的整合化、交际的平等化。笔者认为这较完整地概括了E-learning的特点。
  1.时间的终生化:通过数字化的信息记录,信息可以被以一种永久保存又能方便检索读取的方式存储,理论上形成了时间的终生化。
  2.空间的网络化:学者齐从谦认为,从字面上看,E-learning可解释为电子化学习、数字化学习或网络化学习,泛指在信息环境下广义上的教学与学习行为。从教学形式上看,E-learning不仅能在单机环境下以多媒体手段进行主动学习,还能在局域网环境下以在线方式访问服务器或光盘塔,从网上浏览或下载某门课程及相关课程进行学习;还可以借助于互联网,开展全球范围内的远程教育和虚拟教学。从内涵上看,E-learning更强调数字化内容与网络资源的紧密结合。
  3.主体的个性化:E-learning关注的就是人的自我实现。E-learning充分实现了个性化学习。在互联网上,没有统一的教材,没有统一的进度。每一位学习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和需要,在自己方便的时间从互联网上自由地选择适合的学习资源,按照适合于自己的方式和速度进行学习。
  4.内容的整合化:E-learning改变了学生的认知过程。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媒体手段的合理应用,使学习内容有形、有声、有色,具有较强的直观性,能够引导学生直接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和本质属性。
  5.交际的平等化:E-learning消除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关系,对人际关系进行了重构。职员与领导、学生与专家在这里都具有平等的地位,具有同等的发言权,相互之间可以平等地讨论,各抒己见。
  E-learning的以上特性决定了信息化学习必然由学习主体进行自主选择、探究,这既能为校本培训提供便利的交流平台、丰富的资源和理想的学习环境,又符合教师学习的特点,使教师的校本学习更具主动性。
  
  三、E-learning在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中的应用构架
  
  1.树立E-learning环境下教师“校本培训”理念
  首先,要树立开放教育的理念。培训形式不局限于固定的时间和空间,教师既可以在学校里利用课余时间上网进行自我学习,也可以在家上网学习进修;既可以开展与校内教师的相互交流,也可以开展与校外教师及学者专家的相互交流。
  其次,要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网络作为一种现代教育媒体,将促进教师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这是因为当前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社会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方式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学生对教师的要求与期望也越来越高。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终身受教育的理念,从自身的不足出发,利用网络不断地、经常性地为自己“充电”。
  再次,要树立平等教育的理念。
  2.利用E-learning环境开展合作式课题研究
  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统一规划,实事求是地选择适合本校实际的研究课题,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课题实施方案。通过E-learning环境,学校各学科组开展课题实验研究,通过网络进行课题研究协作,各课题组实现分工与合作的完美统一。及时总结推广研究成果,把从课题实验研究中总结出来的理论用于指导教育教学实践,从而达到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实现全局性的经验积累和分享。
  3.利用网络通讯平台建立双向互动交流通道
  网络的互动性有助于丰富教师培训的方式。在E-learning培训模式中可以将人机交流与人际交流适时、恰当地结合起来,将网络学习与人际交流有机地结合起来,改变过去注重培训者讲、受训者听的灌输式的单一培训形式,根据培训目的和培训内容,采用参与式、互动式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培训。鼓励参训教师利用网络丰富的资源和优秀的交互功能进行协作学习。向参训教师展示优秀案例,并引导他们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互动,反思这些案例给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带来的变化。
  4.利用校园网络构建教师校本学习资源库
  教师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是校本培训的重要形式,缺乏丰富的高质量的课程资源无疑是影响培训效果的重要原因,资源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很多教师的认同。只有占有大量的资源才有可能对培训内容有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才有可能开展更加富有成效的学习。基于网络的资源具有多媒性和易检索性,既能调动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又能为教师学习提供便利。因此,建立基于校园网络的数字化资源库是成功实施基于E-learning校本培训的必然要求。
  5.构建E-learning环境下的多元评价体系
  一直以来,关于校本培训的评价问题是传统培训方式的薄弱环节,在传统方式下无法有效地得到较完美的解决。在E-learning环境下则可以方便地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并有效地实施。所谓多元评价是在第四代教育评价理论与加德纳多元智能观的评价理论基础上提出的。评价功能的多元化:评价的目的不仅是甄别和判断,更重要的是激励。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多方参与,既包括组织者也包括受训者自己,多角度地进行评价。评价内容的多元化:教师校本培训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体现在不仅评价校本培训的结果也评价校本培训的过程,不仅要评价培训者的教还要评价受训者的学,不仅是全面的评价也是全程的评价,不仅是整体的评价也是局部的评价,不仅包括对培训效果的评价也包括对培训需求的评价。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各个学校的条件、能力及其目标不一样,但每个学校都有开展教师校本培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用统一的标准进行评价,只会使校本培训的开展变得千校一面,缺乏特色,每个教师之间也都存在差异,用统一的标准进行评价会挫伤部分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http://75songzhen.blogchina.com/
  [2]邓洪涛,刘堤仿.实施多元评价促进教师发展[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11).
  [3]周建平.对“校本培训”的认识与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8).
  [4]张玉华,校本培训研究与操作[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5]何克抗.E-learning的本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J].电化教育研究.2002(1).
其他文献
英国小说家亨利·菲尔丁(Henry Fielding, 1707-1754)一生著述甚丰,有剧作20余部,报刊文章和小册子无数,但是让他青史留名的是他的五部小说:《莎米拉》《大伟人江奈生传》《约瑟夫·安德鲁斯》《汤姆·琼斯》和《阿米莉亚》。其中《汤姆·琼斯》不仅成为小说这一新的文类在18世纪的巅峰之作,更建立了小说创作与批评的基本理论与规范,成为小说创作实践与理论建构合二为一的巨构。菲尔丁的小说创
唐代文学一直是古代文学研究的“热门”领域之一,中唐文学又是整个唐代文学研究的重点,多年来已经积淀了许多研究成果,已臻精耕细作之境。近二十年来,唐代文学研究日新月异,特别是新资料的发掘和整理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新的观点、选题也层出不穷。不少学者感叹唐代文学研究目前已经很难找到新的选题了。田恩铭教授《元稹和中唐士人心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版,以下简称《元稹研究》)则是近年来中唐文学研究的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取材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四册第15课《画风》。我们在自然界中,经常会遇到“风”,可是风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画呢?这篇课文巧妙地通过三个小朋友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把无形的风生动地展现在画纸上的故事,让学生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课文浅显易懂,文中三个小朋友说自己怎样画风的语句富有个性、简单明了、逻辑性强,是进行朗读、思维训练和仿写训练的最佳范例。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一
读过《协和大院》一书之后,韩小蕙这个协和大院女儿在讲诉大院故事时如数家珍的熟稔,让我印象深刻。我在庆幸中国近代以来能诞生那么一座“医学圣殿”的同时,也非常庆幸这个圣殿“大院”诞生了这么一位“纤笔一支纵如斯”的韩小蕙,“大院”孕育了她这个女儿,她笔下重生了“大院”。  也许你随便翻翻,会认为这不过是一些见闻实录,是对既往生活的回眸,是记述一座具有世界文明风范的高等院校的史笔。对,这样认为是不错,但是
临近中秋之际,彭勇教授送来他和崔继来博士合作的《四镇三关志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18年6月出版)。拜读之后,有以下三点感想。  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四镇三关志》  我国的地方志浩如烟海,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的统计,截至1949年,我国存世的地方志就多达8300余种。限于人力、物力和财力,目前尚不可能对每种地方志逐一进行整理校注,只能首先选择其中最有价值者进行整理校注。明人刘效祖撰,刘应节、
在新时期以来的报告文学作品中,有关农村改革与“三农”问题一直是作家关注的焦点。我们从上世纪80年代黄传会的“反贫困”系列与李延国的《中国农民大趋势》,到90年代杨豪的《中国农民大迁徙》与陈章汉的《江口风流》,再到新世纪的“精准扶贫”题材的创作热等,均可印证这个现象。这些作品大都触笔纵横,场面宏大,作品都是从一个地区乃至全国所发生的的某种现象,来报告农村在改革开放后所产生的巨变,让人从这些现象中领略
在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Karl Jaspers)一生的思想历险中,其早期的精神病理学-心理学阶段常被论者所轻忽。实际上,作为一位富有临床经验的精神病理学家,他在这个阶段出版过三部重要的著作——《普通精神病理学》《世界观的心理学》《斯特林堡与凡·高》,其中最后一部书是他从精神病理学—生存哲学双重视角,试图理解精神分裂症艺术家的生存状况及其作品的一种尝试,从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他由精神病理学-心理学领域向
作为教育信息化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网络教研日益引起大家的关注。各地相继开展了各种形式、各种规模的网络教研。一时间,网络教研风生水起。作为一项指导具体课堂教学实践,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学环节中困惑问题的教学研究活动,教研与网络这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手段联姻之后,传统的教研活动将会重现怎样的生机和转变?如何吸引教师和教研员参与到网络教研中来?如何将线上的教研活动与线下的教研活动挂钩?针对围绕网络教研所呈现出来
作为一个对儒学意义深信不疑而对其理论发展和现实影响又忧心如焚的读书人,读完《儒学与中国现代性》这部书稿不禁精神为之一振。它让我感觉到,千呼万唤的大陆儒学已经不再只是作为一种文化姿态、一种信仰立场,以自话自说的方式标示着自己的存在,而是已经带着自己的命题、论证和风格直接楔入当代思想前沿,就各种既具理论性又具现实性的话题,与有着不同学术资源和价值诉求的各种主义派别展开直接的对话和交锋。应当说,传统文化
想为孙学峰先生的新作《汉字形态论》写点什么。书拿到手,颇觉与自己的领域有“隔墙”之感,决定正心诚意先学一遍——这是作者参加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字教育与书法表现”所承担的子课题,融入了他从欧阳中石先生做博士后研修的成果,分量和价值是摆在那里的。阅读的过程是艰难并愉快的,这毕竟是学术理论著作;虽然“隔墙”,但会心处却也常有,我往往想到“宗庙之美,百官之富”等成句。  我以为,第一,《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