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不断丰富学生的表象积累
1、阅读课文,感知情境。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把阅读的思路和作者的文章创作思路统一起来,并根据文章内容认真地感知文章所再现出来的具体情境,形成“感知———理解———思考———领悟”这一思维过程,并把着力点放在创设画面、感知情境、体味意境上。如在阅读初中七年级语文中《三峡》一文时,就要根据文中所描写的三峡的景象,去感知作者为我们所展示的三峡的一幅幅瑰丽奇特的画面,去再现三峡夏季“沿溯阻绝”、春冬之时“清荣峻茂”、秋至时“林寒澗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不同景象,并从寓情于景的描写之中,领悟作者蕴涵其中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这样,学生在阅读之中便会有仿佛与作者一起进入三峡的极妙境地,唤起了自身的生活体验,从而形成了自己对生活表象的积累。
2、朗读课文,激发想象。语文教材中精选了许多语言生动、感情充沛、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文质兼美的课文。教学时,可借助于声情并茂的朗读,唤起学生内心的想象,把课文中的人、事、景、物变成可以看到、听到、闻到、触到的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从而丰富学生的表象积累。
3、开启思维,补白想象。现代画家齐白石在画“蛙声十里出山泉”时,用泉水中的小蝌蚪来代表“十里蛙声”,给赏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这种技法称为“空白艺术”。如果应用到文学作品中,就形成了作品的“意义空白”,在语文教学中,就可以利用这些“意义空白”来开启学生的想象。
二、加强语言表达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1、通过恰当的训练,丰富学生的词汇。在语文教学中,教育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把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段、篇摘抄下来,朗读、理解、记忆、学会运用。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积累词语的训练,让学生不断扩大自己的词汇量。在训练中,可以用成语接龙、造句、词语连缀成段、仿写句子等方法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如《苏州园林》中有“轩榭、池沼、嶙峋、重峦叠嶂”等词语,可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用这些词语写一段话描写某个公园园林建筑的美,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如《紫藤萝瀑布》中描写紫藤萝花时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可以让学生仿写,利用修辞手法描绘自己喜爱的一种花卉。总之,只要有计划地进行系统地训练,就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强化作文训练,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有了丰富的词汇,就可以用积累在大脑中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表述自己的想象。这时,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有计划地安排好作文计划,利用多种作文形式,通过作文训练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深层次地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比如“口头作文”的形式可以复述课文精彩片段、编讲故事、描述见闻,这样既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表象积累;“书面作文”可以有扩写、改写、补写、续写、看图写作文等等,这些自由驰骋空间较大的“大作文”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无疑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如《我的叔叔于勒》教学之后,可循着“金钱至上”的主题和人物“贪利忘义”的性格轨道,续写《于勒之死》(悲剧)和《于勒发财之后》(喜剧)等,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三、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为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
宋代理学家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就告诉我们,要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得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阅历丰富的人,表象储备才丰富,而表象储备丰富才利于通过夸张和联想等方式创造出更多的想象。因此,要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机会走进大自然,去观察山川河流,去观察草木鱼虫;引导他们接触社会,去体验人间冷暖,去感受世态炎凉;引导他们在生活中捕捉形象、积累表象,让学生为自己插上想象的翅膀。
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不仅可以让学生积累好词佳句,懂得文章的谋篇布局,而且可以间接地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为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打下基础。因此,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很重要的。如中国的《西游记》《聊斋志异》,外国的《骑鹅旅行记》《鲁滨逊漂流记》《一千零一夜》等文学作品,都是开启学生智慧,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训练器材”。
除此而外,还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不要抑制自己的想象。传说鲁班的妻子见丈夫在外做工经常受到日晒雨淋,就想如果能造一座可以移动的亭子不是就能挡风遮雨吗?科学家牛顿坐在苹果树下,落下的苹果打在了他的头上,就想苹果为什么不向空中落;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看到母鸡孵蛋,相信自己的身体也可以孵出小鸡来;看到气球上天就想象人吃了苏打片,肚皮里有了“气”,人也可以腾空,虽充满稚气,但其中就蕴涵着让人惊讶的“想象”元素。事实上许多有成就的人物,其共同点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唯其如此才会做傲人的成绩。
1、阅读课文,感知情境。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把阅读的思路和作者的文章创作思路统一起来,并根据文章内容认真地感知文章所再现出来的具体情境,形成“感知———理解———思考———领悟”这一思维过程,并把着力点放在创设画面、感知情境、体味意境上。如在阅读初中七年级语文中《三峡》一文时,就要根据文中所描写的三峡的景象,去感知作者为我们所展示的三峡的一幅幅瑰丽奇特的画面,去再现三峡夏季“沿溯阻绝”、春冬之时“清荣峻茂”、秋至时“林寒澗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不同景象,并从寓情于景的描写之中,领悟作者蕴涵其中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这样,学生在阅读之中便会有仿佛与作者一起进入三峡的极妙境地,唤起了自身的生活体验,从而形成了自己对生活表象的积累。
2、朗读课文,激发想象。语文教材中精选了许多语言生动、感情充沛、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文质兼美的课文。教学时,可借助于声情并茂的朗读,唤起学生内心的想象,把课文中的人、事、景、物变成可以看到、听到、闻到、触到的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从而丰富学生的表象积累。
3、开启思维,补白想象。现代画家齐白石在画“蛙声十里出山泉”时,用泉水中的小蝌蚪来代表“十里蛙声”,给赏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这种技法称为“空白艺术”。如果应用到文学作品中,就形成了作品的“意义空白”,在语文教学中,就可以利用这些“意义空白”来开启学生的想象。
二、加强语言表达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1、通过恰当的训练,丰富学生的词汇。在语文教学中,教育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把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段、篇摘抄下来,朗读、理解、记忆、学会运用。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积累词语的训练,让学生不断扩大自己的词汇量。在训练中,可以用成语接龙、造句、词语连缀成段、仿写句子等方法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如《苏州园林》中有“轩榭、池沼、嶙峋、重峦叠嶂”等词语,可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用这些词语写一段话描写某个公园园林建筑的美,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如《紫藤萝瀑布》中描写紫藤萝花时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可以让学生仿写,利用修辞手法描绘自己喜爱的一种花卉。总之,只要有计划地进行系统地训练,就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强化作文训练,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有了丰富的词汇,就可以用积累在大脑中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表述自己的想象。这时,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有计划地安排好作文计划,利用多种作文形式,通过作文训练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深层次地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比如“口头作文”的形式可以复述课文精彩片段、编讲故事、描述见闻,这样既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表象积累;“书面作文”可以有扩写、改写、补写、续写、看图写作文等等,这些自由驰骋空间较大的“大作文”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无疑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如《我的叔叔于勒》教学之后,可循着“金钱至上”的主题和人物“贪利忘义”的性格轨道,续写《于勒之死》(悲剧)和《于勒发财之后》(喜剧)等,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三、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为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
宋代理学家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就告诉我们,要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得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阅历丰富的人,表象储备才丰富,而表象储备丰富才利于通过夸张和联想等方式创造出更多的想象。因此,要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机会走进大自然,去观察山川河流,去观察草木鱼虫;引导他们接触社会,去体验人间冷暖,去感受世态炎凉;引导他们在生活中捕捉形象、积累表象,让学生为自己插上想象的翅膀。
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不仅可以让学生积累好词佳句,懂得文章的谋篇布局,而且可以间接地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为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打下基础。因此,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很重要的。如中国的《西游记》《聊斋志异》,外国的《骑鹅旅行记》《鲁滨逊漂流记》《一千零一夜》等文学作品,都是开启学生智慧,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训练器材”。
除此而外,还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不要抑制自己的想象。传说鲁班的妻子见丈夫在外做工经常受到日晒雨淋,就想如果能造一座可以移动的亭子不是就能挡风遮雨吗?科学家牛顿坐在苹果树下,落下的苹果打在了他的头上,就想苹果为什么不向空中落;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看到母鸡孵蛋,相信自己的身体也可以孵出小鸡来;看到气球上天就想象人吃了苏打片,肚皮里有了“气”,人也可以腾空,虽充满稚气,但其中就蕴涵着让人惊讶的“想象”元素。事实上许多有成就的人物,其共同点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唯其如此才会做傲人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