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环法赛排斥的“陆地速度王”

来源 :风尚周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aigekk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7岁的瑞士探险家让·菲利普·巴特,从北美洲最北角的阿拉斯加的普拉德霍湾以一种斜卧的骑行姿势,开始了他的“美洲穿越之旅”,119天后到达了南美洲最南端阿根廷的乌斯怀亚,这种躺着的自行车在顺风时候的速度达114千米/时!然而这种高速的自行工具却一直徘徊在竞技赛场以外……
  
  以驾驶F1的姿势穿越美洲
  “穿越美洲”在历史上本不是什么新奇事,每年翻开报纸,也能看到不少五花八门的“穿越”,只是这次让·菲利普·巴特的穿越方式却让看官们看得目瞪口呆。
  载着他穿过14个国家,5个时区,超过 25000公里路程的,是一辆外壳精心设计的全包覆导流式的斜躺式自行车。这辆车子的前轮小,后轮大,脚踏的轮盘前移至把手的前上方,横轴足足有半个人的长度,座椅与脚蹬最高位近于同一水平位置,人坐上去以后,很自然形成一个斜坐后倚,双腿前伸的骑行姿势。
  这种变异的自行车,其实是自行车的一个大类,欧洲的斜躺式自行车爱好者更喜欢把它们叫做“bents”,直取“benz”(奔驰)的谐音。
  “这就是为什么大家都叫它‘斜躺式自行车’(Recumbents)的原因,它是陆地上最快的人力前行动能装置。”让·菲利普·巴特说。
  美国爱达荷州一对双胞胎兄弟去年6月开始骑着公路自行车从阿拉斯加的普拉德霍湾出发,沿着让·菲利普·巴特的路线,朝南美洲最南端进发,而预计时间是两年半。
  119天PK 902天。斜躺式自行车比普通的公路自行车,速度不是快了一点点!
   在回忆这段“极速”旅程时,让·菲利普·巴特心有余悸:“我在巴塔哥尼亚和火地岛的时候,顺风时速度可达114千米/时,而逆风时速度降到7-8千米/时。”后来更是有一股极强的侧风从左边吹过来,他猛地滑到了右边,“我不得不用很大的力把它偏过来,前轮和身体摩擦了三次,第三次我使劲踩闸才把它停下来。”
  提到斜躺车如此高速的原因,巴特解释道:“因为人是斜躺在车上的,整个背部都倚在车坐垫上,全身的力量很容易就集中在腿上释放出来。另一方面,骑乘时重心低,车架也低,相对地减少风阻,且双脚往前踩踏的速度比一般单车往下踩踏快,整体升级之下,骑乘速度就连带提升,乍看之下,还颇有驾驶F1赛车的姿势!”在穿越美洲的时候,让·菲利普·巴特的自行车平均速度高达200公里/天。
  
  环法赛上的“白马非马”论
  斜躺式自行车并不是近几年才诞生的新鲜事物,它的“速度”早在19世纪末已经获得了国际赛车联盟Union Cycliste International (UCI)的认同。在上世纪30年代,卧式自行车的祖先“Velocar”一度被用来充当自行车赛事的引导车和监察车。然而,翻查现今全世界绝大部分的大型体育赛事记录,都没有“斜躺式自行车”这个独立的竞技项目,甚至连环法这样的赛事,也拒绝躺车的“集体进场”。
  1930年,法国人查尔斯·莫切特(Charles Mochet)把他自己设计的成人双座四轮车“Velocar”改装成为两辆二轮的斜躺车,并且找来了专业车手弗兰西斯·弗雷(Francis Faure),让他骑上新设计的二轮斜躺车参加比赛。
  在赛事一开始的时候, 其他的车手嘲笑他说:“Faure,你一定是累了想在那个玩艺上睡个觉,你为什么不坐直起来,像个男人一样踩踏板呢?”
  但是当弗雷把他的尴尬和怒气全发泄在踏板上,把他们远远地抛在后面时,他们全都笑不出来了,他们连追都追不上那台可笑的自行车。于是弗兰西斯·弗雷以其优异的气动优势,在欧洲一个一个地击败一级的赛车手。
  弗雷这种所向披靡的情况,在1934 年 2月3日 第 58 届 UCI 的委员会上被热烈讨论,大家都在质疑斜躺车以及弗雷胜利纪录的合法性。
  最后UCI委员们一致同意对“自行车是什么”进行重新定义,他们投票否定了弗雷的冠军纪录。紧接着竞赛型自行车的定义,,也以 58 对 46 票重新制定出来。于是在历史性的那一刻, UCI 禁止躺车比赛的规定也开始生效:
  


  1、踏板轴 (bottom bracket) 必须离地 24 到 30 厘米;
  2、座椅 (saddle) 的最前方只能在踏板轴后方 12 厘米处;
  3、踏板轴到前轮轴的距离必须介于 58 到 75 厘米之间.
  根据这些规定,尽管斜躺车也有两个轮子、链条、把手和座椅以及人力推进,但它根本就不是自行车。这个自行车界的“白马非马”论在 1934 年的4月1日生效。
  而UCI的说法则是“自行车竞赛比的是人力而非机械,如果太过强调机械性能,比起来就没意思了”。有人练得要死,却输给一个靠器材取胜的人,并不公平。所以环法赛百年来,脚踏车的基本结构和骑乘方式,其实并没有太大幅度的变化。
  
  Velocar开创21世纪新交通时代
  如今,“Velocar”仍然活跃。在德国,人们仍然可以租借得到这种老式的人力车,在大街上骑行,这种出行方式赢尽了绿色环保人士的支持拥护。
  租车行的老板还声称,他正在寻找制造商,因为30年以后,这些车的一部分将无法修理。他认为现在已很少有制造商能达到“Velocar”的质量水平。因此他决定,还是由他来尽可能地维护这些最古老的“Velocar”。
  当年查尔斯·莫切特和弗兰西斯·弗雷等人向世人证明了卧式自行车的成就,同时IHPVA和其它的协会仍在致力于所有人力车的比赛和推广,无论这些人力车是躺式的还是其它什么式的。但是 UCI的禁止令则表明,少数几个目光短浅的人的错误决定就可以导致一项体育运动命运改变。他们的决定使得更为安全、更符合动力学原理的躺式自行车运动延迟开展了50年,躺式自行车的再一次兴起,表明人们愿意修复这一缺憾。既然不用沾染比赛场上的“尔虞我诈”、“功名利禄”,那么就让卧式自行车的存在,变得更加具有人文意义。
  2007年,距离意大利人Scorpione Borghese首次以汽车横渡欧亚大陆的日子刚好100年的时候,台湾青年吴懿婷与纽西兰的Dr. Olly Powell共同发起“B2P (北京–巴黎)的无车探险北京到巴黎无车探险”活动,要以全程不使用机动车辆的方式征服欧亚大陆,呼吁大众对于汽车的依赖进行反省,提倡无车、环保的运输方式。
  这种强调绿色环保的长途“穿越”行为,少不了出现卧式自行车的身影。20位来自不同国家的队员里,就有7个选择了躺车。这次活动的卧式自行车是身为活动召集人的Olly亲手设计并打造的,分别被命名为“Toronado”和“风火轮”。
  Olly说,“当年查尔斯·莫切特就是担心他儿子驾驶机动车不安全,从而发明了‘Velocar’,今天就让我们用‘Velocar’来重新找回那个更好、更安全、更有效率的交通运输时代吧!”
  原来喜欢卧式自行车的人,都是更愿意善待环境的旅人。
其他文献
怡情人生需要美酒相伴,明星也需要酒庄让他们续演美妙人生。  酒庄是一种媒介,通过它,感受不同的异域文化,追寻慢调的生活态度……    侠客庄园  提起佐罗,我会想到行侠仗义的蒙面侠,他是英俊潇洒、劫富济贫的代名词。这位长盛不衰的“英雄”——安东尼奥班德拉斯(饰演《佐罗的面具》),开始在西班牙杜埃罗河岸挥舞着酒杯。安东尼奥购买了Bodega Anta Natura酒厂50%的股份,来完成其毕生梦想—
期刊
SUV的疯狂,不在于它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买车人的挚爱,  更在于它持跨界的旗号,带来了越来越多新的生活观念和玩法,  担当着越来越主流的马路角色。    如果说轿车是要完成许多人的汽车梦想,那么SUV显然是要不断地发掘现代生活的新意。上海车展前后,一场SUV狂潮席卷,汉兰达、RAV4国产,酷威、XC60、罗宾汉登场,这个经济进入危机的时间太闷,挖空心思的SUV很好玩。    XC60,疯狂的懒人驾车
期刊
德国作家聚斯金德在他的《香水》一书中,虚构了一个耸人听闻的故事:一个叫格雷诺耶的人天生没有味道,于是他不停地杀害少女,只因为他极度渴望得到少女身上沁人心脾的体香,可见女人体香的致命诱惑多么强大!其实,无论男女,清爽的体味都是最诱人的。可惜的是,炎热的天气,让我们经常汗水淋漓,实在是无暇去维持自己清爽的形象。要是遇到在派对、购物的时候散发出不适当的体味,更是让人尴尬异常。    场景 沙丁鱼公车战 
期刊
艾伦·韦斯曼在 《没有我们的世界》 里说:  如果人类能够消失500年,一片真正的森林便会在此复活。    500年太久,还是把目光放到那些号称“绿色”和“环保”的未来车辆上吧。  如果马路上移动的都是绿洲,韦斯曼的设想就会实现:总有一天大自然会吞噬一切。  丰田汽车的新掌门人渡边捷昭说,“没有环保和节能,就没有汽车的未来。”所以这家地球上最大的汽车生产厂商带来了外插充电式混合动力概念车“Hi-C
期刊
“永利”何许人也?  就是把拉斯维加斯永利酒店“照搬”进澳门的大人物。  在拉斯维加斯,他花了27亿美元兴建永利酒店,而在澳门,他几乎“照搬”酒店原形,造价仅仅是10亿美元。至于为什么要“照搬”,这除了因为拉斯维加斯的永利赚得盆满钵满,也和永利本人的处事作风有关。他的项目合伙人卡洛斯曾说过:合作时,他问的问题都很实际,“这里人们会喜欢吗?”、“他们知道这个用来干嘛?”。“酒店最终的设计方向许多方面
期刊
妖艳的花篮悬挂在古典的灯柱上,18世纪英式的马车叮叮当当地穿越大街小巷,这就是花园城市维多利亚。    这个悠闲、温文而雅的小城,有着“花园之都”、“小英国”、“退休乐园”等美名。长久以来,维多利亚深受欧洲文明的洗礼,不论在建筑、文化、风俗习惯上,都十分“英国”。对许多加拿大人来说,维多利亚就像是一朵开在加拿大国土的英伦玫瑰。  而在维多利亚,最令人难忘的还是一年一度的数花节,这一传统也算是世界上
期刊
很久以前,酒窖只是待在葡萄田下的一个地窖,是谁赋予它奢华的品质?  凯旋会一楼,这里隐匿着“最奢华的酒窖”,全部仿照法国拉图酒庄的设计。里面连排的红木壁柜,每个酒柜最多可放150支酒;墙上镶入鹅卵石;临摹凡尔赛宫的西洋画,每幅花费五六万元。  “凯盛”是一间私人会所,有四间私膳房、三间品酒房,只有晚上才提供私房菜。没有试菜前,我走进明亮的品酒区,踩着深蓝色的羊毛地毯,被炽红的皮沙发围绕。玻璃墙内,
期刊
2004年4月,32岁的安猪创办了“多背一公斤”公益旅行网站。他的理想是在40岁前帮助100万人。五年间,他从背包客转变成社会活动者;从标准的上班一族变成全职的行善者。这五年,他做了些什么?    安猪有一些“不同寻常”的行善观念,比如说:做好事要留名。按他的说法,做好事不留名会变成重复捐助,导致资源浪费;一些地区可能缺少文体用品而非纸笔,赠送物资就应该事先联络落实。还有,NGO组织需进行工商注册
期刊
生活是最伟大的。以‘人文的物质主义’名义,向所有致力于提升生活品质的人、事、物,致敬。    一个成年人的舌头上有多少颗味蕾,有多少人会关心?如果其中一颗味蕾不幸光荣殉职——丧失分辨味道的能力,它只配寂寂无名地死去,还是值得作一番有价格的凭吊?  一个叫詹纳罗佩林西亚(Gennaro Pelliccia)的男人提供了一份有趣的答案。他的舌头上共有1万颗味蕾,如果任何一颗提前死去,作为味蕾的主人,他
期刊
当生活不停地被包裹、不停地被捆绑,一直纠缠下去,会变成一个粽子。脱去它的外衣,是那样的楚楚动人,舔一舔,品一口,喜上眉梢。一直都说端午食粽,也并非如此。在广东有两处地方,有或早或晚包粽、吃粽的习俗。    波罗节出现的咸肉粽  黄埔一带吃粽的季节,比端午节要早来三个多月。  农历二月十一至十三,每逢“波罗诞”的到来,波罗神庙十五乡以及周边的居民,都要互相馈赠波罗粽。“波罗诞”吃粽的说法,寓意“留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