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闻的传播学分析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x69638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将以网络新闻在“毒胶囊”问题中的表现为具体分析对象,通过典型现象的研究来探讨网络新闻背后所体现出的传播学意义上的时代特点,这些时代特点具体的有网络新闻的快速性、渠道性、多元化、互动性等几个方面。在分析特点的基础上,找出其对整个社会起到的意义与价值,笔者运用辩证的方法进行分析,找出网络新闻的正面意义和客观存在的负面意义。

关键词:网络新闻;“毒胶囊”;意义;价值;推动作用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1-0064-02
  我国的网络新闻发展虽然起步时间较晚,但其在近几年的社会热点事件中,已经发挥了其他媒介难以企及的重大作用,典型例子即是其在2012年度引起全社会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上体现出意义与价值。我们能看到网络新闻身上体现出的时代特点,其对整个社会发展做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同时,以食品安全事件为例体现出的网络新闻在发展中面临的困境与问题,也是需要引起我们关注和深思的。
  一、网络新闻在“毒胶囊”问题上的表现概述
  以热议的“毒胶囊”、“皮鞋奶”事件为例,可以看到网络新闻在其中活跃的身影。该事件最早起源于央视主持人赵普在其新浪微博中发出的一条消息,该消息借助于网络的无间距特性,在一天内被迅速转发十几万遍。中国网友开始集思广益,经过对央视记者行动的分析、对赵普微博前后的分析,得出了所指的是部分企业使用工业明胶替代食用胶的问题,并列出了相关的证据。随着网络新闻报道的影响力和群众声讨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新闻的代表央视也终于坐不住了,在《每周质量报告》中给出了详细报道,“毒胶囊”、“皮鞋奶”终于被推上了台面,网络新闻和传统新闻共同形成的巨大力量引起了官方的注意。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新闻的开放性,使得全国网友众志成城的将涉案企业的全部社会关系挖了出来,被公之于众。面对国人的一片声讨,案发当地政府也由最初的“不知情”态度转变为致歉、问责,“毒胶囊”事件最终得到了完满解决。从这一事件的起源、升华、结尾中,我们都能很明显地看到网络新闻的身影。可以说,这不仅仅是国民权力的胜利,也是中国网络新闻力量的胜利。
  二、以“毒胶囊”事件为例分析网络新闻的传播学特点
  从网络新闻在“毒胶囊”问题上的表现为例,不难发现网络新闻的许多特点。
  1.网络新闻的快速性。网络新闻基于互联网科技,在传递过程中几乎不耗费任何时间,实现了媒体——受众的点对点联系,省去了传统新闻在纸质印刷、节目编排等环节耗费的时间,消除了时间上的距离,保证了其快速性。这是网络新闻的第一大显著特点,最具有时代特色,也是其区别于传统新闻的最明显优势。正如前文所举的例子,“毒胶囊”问题在其起源阶段,在短短一天内即被转载了十几万次,将信息传递给了国人,形成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同时,许多网络新闻报道媒体对该事件进行实时报道直播,在第一时间内将最新消息传递给了受众,这都是传统新闻难以企及的。
  2.网络新闻的多渠道特征。网络新闻本着互联网“自由”的精神特征,对新闻来源没有固定、一致的门槛要求,任何普通人,只要能够掌握运用互联网,都可借助平台,成为网络新闻的消息来源。而传统新闻由于存在实体、受到官方的正式监督、对从业者有一定的思维、文字功底要求。这就是网络新闻的第二大显著特点。这在“毒胶囊”问题事件中也有所体现,网络新闻的消息来源有的是当地村民,有的是正在用药的患者,也有非官方的医学界人士,这正是其多渠道的具体表现。
  3.网络新闻的多元化特征。网络新闻是自由和开放的,其核心价值观是允许不同声音的出现,在针对具体事件的报道中,由于其报道者的多渠道性,其所处的社会地位、思维方法等都是不同的,而不同的立场和阶层,对待具体事物的看法又是不一样的,这就为网络新闻提供了多方面、多角度的视野,一些以前被我们视为“另类”的观点也逐渐得到了人们的理解和接纳。该特点在“毒胶囊”问题上的表现即是网络新闻在报道专家言论时,抛弃了传统的官方就等于正确的立场,而是以批评者的角度来报道的,这是传统媒体暂时不具备的。
  4.网络新闻的互动性。网络新闻基于互联网这个大平台,能够实现人与人之间的轻松沟通与联系。许多新闻报道者一方面是传播者,另一方面也是受众,不同角色的体验使得他们都需要积极的与传播者、与受众进行有效沟通。传统新闻由于其官方性、距离性等特征,在与受众沟通环节面临的困难重重,而网络新闻借助于互联网的无距离特征,通过设置评论这一简单措施,即可轻松的解决问题。同时,在选择环节,网络新闻的多样性使得受众有了不同的选择,摒弃了传统新闻中受众只能被动选择的局面,变为了传播者和受众的双向选择。这一特点在“毒胶囊”问题上的表现即是众多网友通过报道页面下的评论、留言等,纷纷发表观点,表达自己的愤怒,凝聚力量,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抗议声音,最终迫使官方引起注意。
  三、以“毒胶囊”问题为例看网络新闻在当前社会的正面意义
  可以说,是历史创造了网络新闻,而网络新闻的发展又推动了历史的前进。笔者将以网络新闻在“毒胶囊”问题中的表现为例,分析其背后所蕴藏的巨大意义和价值。
  1.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多的服务,便利生活。传统新闻由于受其篇幅限制、时间距离限制,能为人们提供的帮助已经变得很有限,快节奏的生活使得很多人没有时间去关注不感兴趣的信息。而网络新闻便解决了这一问题,网络新闻实行的是点对点的连接,受众可以在最快的时间内查阅自己感兴趣的新闻问题,省去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最大限度的节省了时间,同时人们也可以借助于这个平台发布信息。以网络新闻在“毒胶囊”问题上的表现为例,在媒体公布“毒胶囊”涉事企业名单和产品批次后,短时间内被迅速散播,人们奔走相告,许多热衷于接受网络新闻的年轻人都在第一时间内将消息传播出去。   2.对公众权利的保护,对政府权利的监督。传统新闻往往因为版面、维持稳定等原因不愿意也不敢报道这些公众权利受到侵害的事件,这不得不说是一个莫大的遗憾。而网络新闻的出现,则为人民合法维护自己的权利提供了新的渠道,由于其多渠道特征,参与者多为人民,其更多的是站在群众的立场上,在网络新闻报道中,更多的是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以网络新闻在“毒胶囊”问题上的表现为例,“毒胶囊”事件侵犯的是人民群众的健康权,而在事件初期,相关部门采取的遮遮掩掩、不置可否的做法则侵害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通过网络新闻的报道、传播,人民空前团结的站在了一起,当触犯众怒事件发生后,面对的是整个社会的时候,相关政府部门不得不公开了涉事企业的相关信息,迅速的处置了一大批相关负责人,给出了让人民群众满意的答案。
  四、以食品安全问题为例看网络新闻在当前社会的负面意义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说明了一个通俗易懂的道理:任何事物都是有其两面性,关键在于能不能正确的利用它。网络新闻就好比这个“水”,其在通常情况下是“载舟前进的”,但一旦控制不好,“覆舟”也是可能的。以其在“毒胶囊”问题上的表现来看,其虽然整体上是值得肯定的,但在某些局部问题上,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因素的出现。而且,这仅仅是其经常出现的负面意义的一个小缩影。
  1.容易成为假新闻滋生的温床。笔者注意到,在网络新闻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的假新闻的数量也呈现出了正相关的增长性,最近三年著名的假新闻几乎都是从网络新闻中诞生的,网络新闻似乎成为了流言的散播地。
  众所周知的是,网络新闻往往监管是相对较松的。我国虽然近几年成立了全国互联网工作办公室,但是,我国目前在网络新闻等方面并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该部门人手也相对较少,能够实现的监督也是有限的,在缺少制度、法规的约束下,少部分人故意编造假新闻就成为了必然。流言止于智者,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是智者,假新闻的危害性是十分广泛的。
  2.容易造成群众恐慌心理的出现,误导群众。网络新闻因为其快速的传播力度、广泛的传播范围,具有很高的人气。一些所谓的消息只是表达个人看法,不能说明事物现象的本质,而一旦某条新闻被广泛转发,很多人就会根据其中的只言片语,夸大事实,并在这些夸大事实的结论上做出一些错误的举动。这些错误的举动一旦感染到每个人身上,将形成社会恐慌,极不利于我们当前社会的稳定。以网络新闻在“毒胶囊”问题中的表现为例子,经过网络新闻铺天盖地的报道,不少知识水平有限的群众就以此为例,认为我国的胶囊绝大部分是有问题的,许多人达到了谈虎色变的程度。类似的事件还有2011年全国各地发生的“抢盐潮”等等。这些都是由于网络新闻在报道中未看到事件整体情况,过分夸大部分事实导致的。
  五、结 论
  本文的研究,通过分析网络新闻在“毒胶囊”问题上的表现为例子,找出了我国网络新闻的快速性、多面性、多渠道性、互动性等几个明显的特征。正因为这些明显的优势,我国的网络新闻发展取得了不少的成绩,其在社会生活中彰显出了许多重要而积极的意义,如对人民生活起到的便利作用,对公众权利的维护,对行政权利的监督等。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网络新闻发展的过程中是出现了一些问题的,比如滋生假新闻,容易形成社会恐慌、误导群众等。笔者认为,倘若我们能够做好度的把握,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那么我国的网络新闻发展必然能够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 刘雪伟.网络新闻评论对传统新闻评论的突破与互动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2012(1).
  2. 王世林,董宝磊,张立勇.网络新闻传播对文化发展的影响[J].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6(5).

[3]     刘琼.中国网络新闻可信度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11(10).
  [责任编辑:思涵]

其他文献
摘 要:新闻专业主义从2000年开始在我国被学界关注,一时间成为热点,由于其较强的实践性,在自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原有的新闻专业主义面临着消解和重构的境遇。本文结合微博来探讨自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新闻专业主义的变动在自媒体中的体现,认为自媒体新闻专业主义呈现泡沫化和孤岛式存在,并提出了自媒体新闻专业主义重新建构的可行性措施。  关键词:新闻专业主义;传统媒体;自媒体;微博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
期刊
摘 要:新闻评论节目,是一个媒体话语权表达的重要阵地,广播电视机构的合并,为两种媒介的融合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促成一批广播电视节目的“化学合成”。本文围绕一档建立在电视节目基础上的广播新闻评论节目的成长历程、运作模式和节目影响等,就媒体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如何发挥各自特色,在统分结合的基础上,实现强强联合,扩大传播优势,加强舆论引导能力进行了充分的探讨与总结。  关键词:广播电视融合
期刊
主持人语:本刊“传媒大讲坛”以“今传媒、立新论、聚经典”为宗旨,以“发展学术研究、弘扬学术精神、传播学术理论”为己任,以积极向上的姿态对传媒现象和行为进行理性而实用地分析、评介,记录与透视传媒热点,解读传媒现象和传播行为,探索传播新形态、新动向,彰显《今传媒》的办刊特色和时代气息。新年新视角,栏目组不忘责任与使命,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出版工作当中,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展示好社会进步的
期刊
摘 要:我国广电局新颁布的“限娱令”对我国电视娱乐节目来说是一次严重打击,而湖南卫视的明星模仿秀节目《百变大咖秀》却在这种背景下获得累累硕果,与其节目创新关系紧密。文章着力从节目受众、形式、内容等方面对《百变大咖秀》节目的创新之处进行分析,并由此得出对电视娱乐节目的启发,以期为同类节目的创新提供借鉴。  关键词:《百变大咖秀》;电视娱乐节目;真人模仿秀;创新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编者按:《今日说法》诞生于1999年,是中央电视台第一档全日播法制栏目,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品牌栏目。栏目秉持“点滴记录中国法治进程”的理念,以“重在普法,监督执法,促进立法、服务百姓”为宗旨,全力打造“中国人的法律午餐”。《道德观察》作为中国惟一一档全国平台播出的道德类全日播栏目,直击种种道德事件,一方面对可歌可泣的高尚行为进行讴歌,在感动中激发每个人心中向善的力量;另一方面对种种不道德的行为进行
期刊
摘 要: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社交网络迎来新的一轮变革,受众的社交心理和行为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公益活动借助移动社交平台使公益形式越来越多元化,内容越来越娱乐化。一场源于美国ALS基金会的“冰桶挑战”娱乐化公益活动,借助视频社交的方式来进行传播公益信息,这场活动现在已经由美国扩散至中国,取得显著成效。关键词:新媒体;公益活动;娱乐化;冰桶挑战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期刊
摘 要:世界各地对网络谣言的治理都非常重视。从2013年开始,我国对网络谣言的治理出现了一些变化。政府完善了过去以公开辟谣、删除谣言和关闭非法网站为主要手段的表层治理模式,从处理谣言传播者向追究谣言发布者转变,它为研究谣言制造动机提供了数据。通过60例比较完整的网络谣言案例的研究,对网络谣言的发布者性别属性进行描述,厘清网络谣言制造者的利他性、利已性和无利性三种动机属性,分析性别与动机之间的关系,
期刊
摘 要:随着新媒体的发生与信息传输技术的不断升级,传统新闻格局被打破。因传统公共新闻生产策略的日益失效,中国公共新闻在新媒体的冲击下日益支离破碎,并且摇摆于联播新闻与民生新闻之间,且在具体生产中面临公信力丧失与日益碎片化的窘境。山西卫视的《民生大接访》在面对新媒体挑战时,转变生产策略,以栏目为媒介搭建社会话语平台,改变传统对大众话语“堵”、“泄”的应对策略,代之以“疏”的方式,栏目本身既获得了收视
期刊
摘 要:本研究使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人民网》的一些重大事件的新闻报道中的“冲突框架”进行了分析,发现:这些重大事件主要涉及的议题是“政府问题”;冲突主体主要属于“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倾向于诉诸“暴力”来化解冲突双方的矛盾,冲突原因主要是“利益因素”,冲突结果对事件主体的个人影响主要是“影响个人名誉”和“个人地位或职位的变化”;冲突客体主要属于“农民劳动者阶层”和“未知名阶层的民众与其他”,倾向
期刊
摘 要:近年来,社会性网络服务(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 ,简称SNS)进入人们的现实生活并成为不可或缺的沟通工具之一。大学生是社交网络平台使用的主力军。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包头地区大学生社交网络平台使用行为进行分析,探讨大学生对社交网络平台的使用与满足类型,评估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产生的正负面影响,总结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策略。关键词:社交网络平台;大学生;包头;媒介素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