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堂好的历史课总是与成功的教学语言分不开的,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所谓历史教学语言就是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从而影响学生发展的语言,它同时满足历史学、教育学和语言学的要求,在教学手段日趋多样化的今天,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仍然很重要,如果教师能抓住历史教学中的几个特征,并加以巧妙运用,或许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教学语言要注意科学性,要准确规范
教学语言的科学性是对历史教学最重要、最起码的要求。要做到历史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一方面要加强历史专业知识的修养,对知识点和概念的掌握要准确无误。另一方面要加强自己的文字修养,丰富词汇量。此外,备课时不要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知识疑点。教师是传播科学知识的,如果语言不准确,将影响学生的接受;语言不规范,将会影响内容的表达,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要做到教学语言的准确规范,除了要求教师应当用普通话进行教学外,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用词要准确。如“火药是中国古代炼丹家最先发现的”,便是混淆了“发现”和“发明”的含义;”司母戊鼎是我国也是世界上已经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不能说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不能说成北宋统一了全国。
再次:表达要清楚。如“外国鸦片贩子每年从全国掠走大量的白银”,其中的“全国”两字不妥,应该改为“中国”两字。清楚是历史教学语言的基石,要做到表达清楚,一是要积极训练自己的思路,思路井然有序,讲述就会条理清楚;而是要有意识清除语言杂质,含混、罗嗦,口头禅均是清楚的大敌,必须净化语言,做到“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词”。
二、教学语言要有历史特色
历史教学语言所表述的是具体的历史知识。为了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真实,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民族、文化、风俗等不同的特点,使教学语言带有历史的特色,为此,一是要准确的使用历史概念,不要把历史上的一些具体概念与今天所用的一些概念等同起来或混淆在一起,如将“赋税”说成是“交公粮”;二是不要用现代术语去讲述和解释历史,如将秦朝御史大夫的职能解释为“看见哪个当官的腐化堕落,违法乱纪,就向皇帝报告”,三是适当引用原始材料,如史书记载,历史人物的原话、历史上的诗词歌谣等,以便加强历史的形象感和真实感。如讲商鞅变法时引用“立木赏金”、“刑公子虔”、“作法自毙”的故事。只有历史特色的语言,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形成历史表象和历史概念。
三、教学语言要注意生动形象
俗话说“文史不分家”就是讲历史与文学要携起手来,用那些生动形象的成语故事,神话传说等与历史课关系密切的文学形式,来描述历史人物和时间,陶冶学生的情趣。所以教师要善于巧妙地运用语言的艺术,把深奥的事理形象化,把抽象的观点具体化,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语言象磁石一样吸引着学生。
要使讲述生动形象,还要加上一些与中心内容有关的细节,如讲述中日海战,可以补充邓世昌落水后决心以死殉国,拒绝部下相救,将銜住发辫的爱犬按入水中的故事,就很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邓世昌与战舰共存亡,誓死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室对幽默语言地巧妙运用,是使历史教学语言生动形象地重要手段。如讲世界历史意大利为什么没有马上参加一战时说“意大利意大利,意在大利,为了本身的利益,它要徘徊、观望,瞄准时机,哪里有利可图就去哪里”。这样一讲,就打破了原来比较沉闷,严肃的局面,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同学们在笑的同时,也就明确了意大利没有直接参战的真正的意图所在。幽默地运用,有利于调节学生思维心理节奏,活跃课堂气氛,强化知识的形象记忆。
四、教学语言要注意精炼
历史教学的内容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头绪繁杂,要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课文内容,抓住要领,更好地实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目标,提高教学效果,教师的讲课必须做到语言简练、干净、明确,字少语精,提纲挈领,牵一线而动一片,具有很强的概括性与针对性。如讲“十月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可提出“三个开辟,两个消灭,两条道路”三个关键词,必会收到良好效果;还有讲马关条约时可对比南京条约,都从“割地,赔款,通商口岸”这几个方面去理解,再加上开设工厂,既让学生明白了马关条约的内容,也加深了南京条约的印象,一举两得。
要做到历史教学语言的简练性,一方面要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必要的整理与再造,使史实高度浓缩,观点高度概括,问题层次分明。另一方面在语言表达上要直截了当,层次分明,多用短句,避免长句,使语言简洁明了。
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所以作为历史教师要不断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在语言这门艺术中努力不懈的追求,探索,只有如此,才能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才能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
一、教学语言要注意科学性,要准确规范
教学语言的科学性是对历史教学最重要、最起码的要求。要做到历史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一方面要加强历史专业知识的修养,对知识点和概念的掌握要准确无误。另一方面要加强自己的文字修养,丰富词汇量。此外,备课时不要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知识疑点。教师是传播科学知识的,如果语言不准确,将影响学生的接受;语言不规范,将会影响内容的表达,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要做到教学语言的准确规范,除了要求教师应当用普通话进行教学外,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用词要准确。如“火药是中国古代炼丹家最先发现的”,便是混淆了“发现”和“发明”的含义;”司母戊鼎是我国也是世界上已经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不能说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不能说成北宋统一了全国。
再次:表达要清楚。如“外国鸦片贩子每年从全国掠走大量的白银”,其中的“全国”两字不妥,应该改为“中国”两字。清楚是历史教学语言的基石,要做到表达清楚,一是要积极训练自己的思路,思路井然有序,讲述就会条理清楚;而是要有意识清除语言杂质,含混、罗嗦,口头禅均是清楚的大敌,必须净化语言,做到“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词”。
二、教学语言要有历史特色
历史教学语言所表述的是具体的历史知识。为了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真实,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民族、文化、风俗等不同的特点,使教学语言带有历史的特色,为此,一是要准确的使用历史概念,不要把历史上的一些具体概念与今天所用的一些概念等同起来或混淆在一起,如将“赋税”说成是“交公粮”;二是不要用现代术语去讲述和解释历史,如将秦朝御史大夫的职能解释为“看见哪个当官的腐化堕落,违法乱纪,就向皇帝报告”,三是适当引用原始材料,如史书记载,历史人物的原话、历史上的诗词歌谣等,以便加强历史的形象感和真实感。如讲商鞅变法时引用“立木赏金”、“刑公子虔”、“作法自毙”的故事。只有历史特色的语言,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形成历史表象和历史概念。
三、教学语言要注意生动形象
俗话说“文史不分家”就是讲历史与文学要携起手来,用那些生动形象的成语故事,神话传说等与历史课关系密切的文学形式,来描述历史人物和时间,陶冶学生的情趣。所以教师要善于巧妙地运用语言的艺术,把深奥的事理形象化,把抽象的观点具体化,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语言象磁石一样吸引着学生。
要使讲述生动形象,还要加上一些与中心内容有关的细节,如讲述中日海战,可以补充邓世昌落水后决心以死殉国,拒绝部下相救,将銜住发辫的爱犬按入水中的故事,就很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邓世昌与战舰共存亡,誓死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室对幽默语言地巧妙运用,是使历史教学语言生动形象地重要手段。如讲世界历史意大利为什么没有马上参加一战时说“意大利意大利,意在大利,为了本身的利益,它要徘徊、观望,瞄准时机,哪里有利可图就去哪里”。这样一讲,就打破了原来比较沉闷,严肃的局面,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同学们在笑的同时,也就明确了意大利没有直接参战的真正的意图所在。幽默地运用,有利于调节学生思维心理节奏,活跃课堂气氛,强化知识的形象记忆。
四、教学语言要注意精炼
历史教学的内容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头绪繁杂,要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课文内容,抓住要领,更好地实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目标,提高教学效果,教师的讲课必须做到语言简练、干净、明确,字少语精,提纲挈领,牵一线而动一片,具有很强的概括性与针对性。如讲“十月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可提出“三个开辟,两个消灭,两条道路”三个关键词,必会收到良好效果;还有讲马关条约时可对比南京条约,都从“割地,赔款,通商口岸”这几个方面去理解,再加上开设工厂,既让学生明白了马关条约的内容,也加深了南京条约的印象,一举两得。
要做到历史教学语言的简练性,一方面要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必要的整理与再造,使史实高度浓缩,观点高度概括,问题层次分明。另一方面在语言表达上要直截了当,层次分明,多用短句,避免长句,使语言简洁明了。
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所以作为历史教师要不断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在语言这门艺术中努力不懈的追求,探索,只有如此,才能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才能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