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PP LTE标准化进展

来源 :中兴通讯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fcg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保持在移动通信领域的技术及标准优势,3GPP启动其长期演进(LTE)的标准化工作。在物理层(层1)、空中接口协议结构层(层2)和网络结构方面,3GPP LTE采纳一系列先进技术和创新理念,IP语音(VoIP)业务和多媒体广播及多播业务(MBMS)的解决方案的优化正在进行中,目前已经实现高数据率、低时延和基于全分组的设计目标。
  关键词:3GPP长期演进计划;标准;多媒体广播及多播业务
  Abstract: 3GPP initiated its Long Term Evolution (LTE) standardization work to retain its technology and standard advantages in the field of mobile communications. Several advanced technologies and novel concepts related to the physical layer (layer 1), air interface protocol structure layer (layer 2) and network architecture are adopted. Solutions to Voice over IP (VoIP) and Multimedia Broadcast/Multicast Service (MBMS) are in the optimization process. 3GPP LTE has fulfilled the high data rate, low latency and an all-packet basis.
  Key words: 3GPP LTE; standard; MBMS
  
  为了应对宽带接入技术的挑战,同时为了满足新型业务需求,国际标准化组织3GPP在2004年底启动了其长期演进(LTE)技术的标准化工作。希望达到以下几个主要目标:
  ●保持3GPP在移动通信领域的技术及标准优势。
  ●填补第3代移动通信系统和第4代移动通信系统之间存在的巨大技术差距。
  ●希望使用已分配给第3代移动通信系统的频谱,保持无线频谱资源的优势。
  ●解决第3代移动通信系统存在的专利过分集中问题。
  3GPP LTE的标准化进程安排如下:2004年12月份到2006年6月为研究阶段;2006年6月到2007年6月为工作阶段,完成3GPP LTE的标准化工作。但由于一些问题没有解决,研究阶段推迟到2006年9月才结束。从3GPP LTE的标准化进程来看,其初衷为第3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演进,但由于其他技术的竞争,业务的需求和运营商的压力,其标准化进程实质为一场技术革命过程。与第3代移动通信系统相比,3GPP LTE物理层(层1)在传输技术[1]、空中接口协议结构层(层2)和网络结构[2]等方面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1 3GPP LTE的演进目标
  
  


  3GPP LTE是一个高数据率、低时延和基于全分组的移动通信系统,具体目标[3]主要包括:
  (1)频谱带宽配置
  实现灵活的频谱带宽配置,支持1.25 MHz、1.6 MHz、2.5 MHz、5 MHz、10 MHz、15 MHz和20 MHz的带宽设置,从技术上保证3GPP LTE系统可以使用第3代移动通信系统的频谱。
  (2)小区边缘传输速率
  提高小区边缘传输速率,改善用户在小区边缘的体验,增强3GPP LTE系统的覆盖性能,主要通过频分多址和小区间干扰抑制技术实现。
  (3)数据率和频谱利用率
  在数据率和频谱利用率方面,实现下行峰值速率100 Mb/s,上行峰值速率50 Mb/s;频谱利用率为HSPA的2~4倍,用户平均吞吐量为HSPA的2~4倍。为保证3GPP LTE系统在频谱利用率方面的技术优势,主要通过多天线技术、自适应调制与编码和基于信道质量的频率选择性调度实现。
  (4)时延
  提供低时延,使用户平面内部单向传输时延低于5 ms,控制平面从睡眠状态到激活状态的迁移时间低于50 ms,从驻留状态到激活状态的迁移时间小于100 ms,以增强对实时业务的支持。
  (5)多媒体广播和多播业务
  进一步增强对多媒体广播和多播业务的支持,满足广播业务、多播业务和单播业务融合的需求,主要通过物理层帧结构、层2的信道结构和高层的无线资源管理实现。
  (6)全分组的包交换
  取消电路交换,采用基于全分组的包交换,从而提高系统频谱利用率。对IP语音(VoIP)业务的支持与低时延目标的实现导致调度和层1、层2间信令设计的困难。
  (7)共存
  实现与第3代移动通信系统和其他通信系统的共存
  本文将分别从物理层的传输技术、层2协议结构和网络结构,阐述3GPP LTE如何实现以上目标。
  
  2 3GPP LTE物理层的传输技术
  
  2.1 物理层上下行传输方案
  下行的多址方式为正交频分多址(OFDMA),上行为基于正交频分复用(OFDM)传输技术的单载波频分多址(SC-FDMA),SC-FDMA为单载波传输技术,其特点为低峰均比,子载波间隔为15 kHz。这两种技术都能较好地支持频率选择性调度。
  
  


  2.2 帧结构设计
  上下行帧长都为10 ms,分成20个时隙,10个子帧,最小物理资源块为180 kHz。下行为了同时支持广播业务和单播业务,设计长循环前缀(CP)和短CP两种类型。短CP时每子帧由7个OFDM符号组成,短CP的子帧主要支持单播业务。长CP时每子帧由6个OFDM符号组成,长CP的持续时间为16.67 ms,长CP的子帧结构支持多播业务,实现单频组网,获得多小区传输合并增益。上行每个子帧由8个OFDM符号组成,其中2个短OFDM符号,6个长OFDM符号。短OFDM符号主要用于导频信号传输,长OFDM符号主要用于数据传输。同时为了与时分双工(TDD)系统共存,又分别为低码速率时分双工(LCR-TDD)和高码速率时分双工(HCR-TDD)设计了相应的帧结构。
  
  2.3 小区间干扰控制技术
  采用小区间干扰控制技术的目的为提高用户在小区边缘的信息传输速率。主要的多小区干扰补偿技术有:干扰随机化技术、干扰抵消技术和多小区干扰协调技术。3GPP LTE标准化的前期研究重点为下行频分双工(FDD)系统中的多小区干扰协调技术,多小区干扰协调技术对频谱资源和发射功率进行限制。中心用户可以使用全部资源块,但只能以低功率使用部分资源块;边界用户以全功率使用部分资源块,从而提高用户在小区边缘的信干噪比,增加小区覆盖率。而FDD上行的多小区干扰控制主要通过功率控制技术实现,频率复用因子为1。
  
  2.4 多天线技术
  目前下行单用户多天线倾向于无层间打乱,主要采取基于酉矩阵的预编码技术,终端的反馈为酉矩阵的指数,其他一些技术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下行多用户多天线倾向于终端的反馈基于酉矩阵,但基站的预编码矩阵不一定为酉矩阵;上行发射分集主要根据功放的要求进行评估和选择。
  
  2.5 小区搜索技术
  小区搜索的设计主要集中在同步信道的设计和小区序列的设计上。考虑到小区搜索的复杂性,LTE倾向采用主同步信道进行小区同步,辅同步信道进行小区标识(ID)的检测。在主同步信道采用公共的导频序列,而在辅同步信道上各小区采用不同的导频序列。其中在小区导频序列的设计中,序列必须兼顾性能和复杂度要求。目前可供参考的码类型有PN、ZadeOff-chu、Frank等。
  
  2.6 随机接入技术
  随机接入中主要分为非同步的随机接入和同步的随机接入。在非同步的随机接入中,为了提高基站对用户接入的控制效率,倾向于在用户的签名序列中隐含用户的消息比特,比如用户的接入目的,用户的信道质量指示(CQI)等。用户的签名序列采用Zadoff-Chu码经过循环移位的扩展的Zadoff-Chu序列的零相关区域(ZC-ZCZ)码。在小区覆盖大小的考虑上,对于大区的覆盖讨论集中在采用更长的码还是简单的短码重复。最后从复杂度和对频偏的抵抗性考虑,LTE倾向采用后者的方案。
  对于同步的随机接入,目前的讨论还不是很多。从功能上而言,许多公司都提议要取消同步随机接入的信道。因为用户的资源请求可以通过很多的传输方式递交给基站,所以没有必要单独设计一个同步的随机接入信道供同步的用户发送资源请求。
  
  3 3GPP LTE网络结构
  
  3G的网络由基站(NB)、无线网络控制器(RNC)、服务通用分组无线业务支持节点(SGSN)和网关通用分组无线业务支持节点(GGSN)4个网络节点组成。RNC的主要功能为无线资源管理,网络相关功能、无线资源控制(RRC)的维护和运行,网管系统的接口等。RNC的主要缺点为与空中接口相关的许多功能都在RNC中,导致资源分配和业务不能适配信道,协议结构过于复杂,不利于系统优化。在2006年3月的全会上,决定3GPP LTE网络由E-UTRAN基站(eNB)和接入网关(AGW)组成,网络结构扁平化。eNB的主要功能为:在附着状态选择AGW;寻呼信息和广播信息的发送;无线资源的动态分配,包括多小区无线资源管理;设置和提供eNB的测量;无线承载的控制;无线接纳控制;在激活状态的连接移动性控制。网络结构和功能划分如图1所示,其中eNB与AGW之间的接口为S1接口,eNB与eNB之间的接口为X2接口。与空中接口相关的功能都被集中在eNB,无线链路控制(RLC)和媒体访问控制(MAC)都处于同一个网络节点,从而可以进行联合优化和设计。
  
  4 层2标准化内容
  
  4.1 层2技术概述
  为了制订一个尽量统一的标准,层2标准的制订将不考虑FDD和TDD的差异,也就是说希望FDD和TDD在层2进行融合和统一。
  由于基于全分组的协议,3GPP LTE的协议结构得到极大简化,RLC和MAC都位于节点eNB,因此调度器可以根据信道质量对RLC服务数据单元(SDU)进行切割,从而减少填充和充分利用信道的传输能力,同时可以对RLC层的自动重发请求(ARQ)和MAC层的混合自动重发请求(HARQ)进行联合优化。
  
  4.2 层2协议结构
  图2给出了下行层2的协议结构。由于电路域交换的去除,协议结构变得非常简单。
  与3G的协议相比,HARQ和ARQ实体都位于eNB,RLC SDU的长度是可变长的,同时支持RLC协议数据单元(PDU)的重分割,从而使业务载荷能够很好地适应信道质量;另一方面,由于苛刻的时延需求,要求填充小,因此3GPP LTE的层2协议支持属于同一终端的多个无线承载在MAC层的复接。
  图3给出了目前3GPP LTE倾向的RLC和MAC结构,该结构较好地支持了由于苛刻时延要求导致的开销增加较大问题。
  
  4.3 ARQ的设计及ARQ和HARQ的协作设计
  ARQ和HARQ实现最重要的数据可靠传输保证,同时由于ARQ和HARQ都位于eNB,有利于系统的联合设计。
  ARQ的设计原则为:为了保证协议层间的相互独立性,RLC序号与包数据汇聚协议(PDCP)的序号各自独立;为了减少RLC头开销,RLC序号基于RLC PDU,ARQ的重传基于RLC PDU;ARQ的重传支持重分割(适配信道质量),重分割的次数大于1。与R6的ARQ协议相比,协议得到巨大简化。ARQ和HARQ互协作的主要目的为快速触发ARQ的重传,减少空中接口传输时延和避免传输控制协议(TCP)因确认/非确认(ACK/NACK)误判激活,主要措施有:若HARQ发端发现包传输失败,HARQ发端可以触发ARQ进行重传;而HARQ收端发现错误,是否汇报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4.4 VoIP业务的调度和信令设计
  由于VoIP业务在相当长时间内是杀手级应用,3GPP LTE对VoIP业务采取许多措施进行优化。VoIP业务的特点为:业务到达时间间隔为20 ms左右,业务载荷为40字节左右;静音间隔为160 ms。VoIP业务调度的设计原则为:由于VoIP包比较小和传输时间间隔短,因此与VoIP相关的信令开销必须也比较小(或开销为零);对于静态或半静态调度,调度器必须支持资源的再分配;调度器必须能处理VoIP的重发和业务载荷突变。目前还未就VoIP业务的调度和信令设计达成一致意见。
  
  4.5 单播业务和多播业务的融合
  应业务需求和运营商的强烈要求,3GPP LTE特别加强了对广播和多播业务的支持。当多播业务只在一个小区有需求时,可以使用下行共享信道(DL-SCH)进行传输,多播业务也可以使用多播信道(MCH)进行传输,从而获得多小区传输合并分集。图4a和图4b给出了两种在混合小区的传输模式,应运营商的要求,3GPP LTE又给出了图4c和图4d两种在MBMS专有小区的传输模式。
  
  5 结束语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3GPP LTE标准化过程不是演进过程,而是一场技术革命过程,它对实时业务、高可靠性业务和广播及多播业务都能提供较好的支持,其低时延、全分组和高数据率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
  
  6 参考文献
  [1] 3GPP, TR 25.814 v7.1.0. Physical layer aspects for Evolved UTRA [S]. 2006.
  [2] 3GPP TR 25.813 v7.1.0. Evolved UTRA (E-UTRA) and Evolved UTRAN (E-UTRAN): Radio interface protocol aspects [S]. 2006.
  [3] 3GPP TR 25.913 v7.3.0. Requirements for Evolved UTRA (E-UTRA) and Evolved UTRAN (E-UTRAN) [S]. 2006.
  收稿日期:2007-01-20
  
  徐景,东南大学博士毕业。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现任上海无线通信中心宽带移动部部长,B3G/4G研究及标准化项目负责人,研究兴趣包括信道均衡、跨层优化和无线资源管理。
  胡宏林,中国科技大学工学博士毕业,德国慕尼黑西门子公司Future Radio部博士后。目前为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国际标准化相关工作以及移动通信关键技术研究。已发表论文10余篇,专著4本。现担任美国John Wiley & Sons期刊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Mobile Computing以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Systems编委。
  周婷,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信息与通信系统专业硕士毕业。工作于上海无线通信中心,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分布式无线通信技术、信道编码、多用户检测。已发表论文1篇,提交国家专利申请2项。
其他文献
摘要:无线Mesh网络节能问题十分重要。文章讨论的基于Quorum的节能机制对网络规模、节点密度、移动性和多跳等因素不敏感,非常适合无线Mesh网络。Quorum节能机制主要基于MANET网络环境设计。Quorum系统根据时钟同步的难易程度,可以应用于同步和异步两种工作模式。目前对Quorum节能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能量效率优化和自适应系统方面。对于异步和同步两种模式的协同,基于Quorum机制的
期刊
中兴通讯增值业务论坛在埃及举行     2007年5月15日—17日,中兴通讯第三届“阳光行动”暨全球9国增值业务论坛在埃及开罗举办。除埃及外,本次阳光行动还将陆续登陆阿联酋、印度、孟加拉、巴西、越南、阿尔及利亚、肯尼亚、巴基斯坦等国,中兴通讯将对当地的增值业务做出运营分析,与当地主流运营商进行研讨,还将现场演示最新推出的多项亮点业务。  2006年,中兴通讯海外销售收入占业务收入比已达到44%,
期刊
摘要:随着移动通信的不断发展,对频率资源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为此,文章对高级国际移动通信(IMT-Advanced)的频率需求进行了分析,比较了各个候选频段的优缺点,得到的结论是:现有分配给移动通信的频率资源远远达不到IMT-Advanced的需求,为了更好地提供移动通信服务,需要寻找更多的频率资源。因此必须在2007年的世界无线电大会上分配足够的频率给IMT-Advanced,才能为IMT-Adv
期刊
摘要:传统的无线网络站点搬迁,需要中断现网服务,而且只能串行逐片割接,组织工作复杂,资源投入巨大,因此亟需探讨一种低风险、快速建网的搬迁割接方案。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的ZTE BBU+RRU 基站由于采用分布式结构,结合宽带码分多址(WCDMA)同频组网特性,可以方便地实现软搬迁软割接。该方案采用叠加建网然后一次性割接的方法,不影响现网运行,并可以及时回退,能极大地简化搬迁割接工作,降低网络风险。
期刊
摘要:随着无线局域网(WLAN)的迅速普及,有限的可用频谱资源日益紧张。认知无线电(CR)技术具有动态重用空闲频谱资源的能力,可以有效提高频谱利用率,得到了无线通信行业的关注。通过将CR技术与无线局域网相融合,可以为无线局域网提供更为灵活的通信,扩展无线局域网的工作频段。IEEE 802.11y无线局域网标准的制定进一步推动了CR技术的应用。CR技术与无线局域网融合的过程中,还需要完善包括频谱感知
期刊
摘要:令牌桶算法是目前IP QoS中最常采用的一种流量测量方法,广泛应用于约定访问速率技术、通用流量整形技术以及物理接口总速率限制等技术中。IETF RFC 建议规范了单速率三色标记和双速率三色标记两种令牌桶算法,在桶的构成、令牌添加和报文处理流程方面前者较后者简单,成为目前业界比较常用的流量标记方式。在实际应用中,应针对不同的流量特征选择恰当的标记方式。  关键词:令牌桶;单速率三色标记;双速率
期刊
摘要:局域网信道共享时,有限的信道只能允许有限的用户接入,而且由于存在多用户间的干扰,不能实现真正的随机接入,因此存在扩容限制。光码分多址(OCDMA)技术可提供宽带宽和实现多址。OCDMA采用单极性扩频正交编码对输入信息进行编码,使得低速率的数据信息复用为高速率的光脉冲序列进行传输或解复用,实现多用户的信道共享和随机异步接入以及高速透明的数据通信,有效消除多用户信道间的干扰。基于OCDMA技术组
期刊
摘要:时分同步码分多址(TD-SCDMA)上行增强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改善上行性能,显著提高上行分组数据的峰值传输速率,以及提高上行分组数据的总体吞吐量,同时减少传输延迟。为了改善上行性能,高速上行分组接入(HSUPA)主要考虑的技术包括自适应调制编码(AMC)、混合自动重传(HARQ)、节点B(NodeB)快速调度,以及用户终端(UE)如何共享上行信道资源,同时包括增加增强的媒体访问控制(MAC-e
期刊
摘要:WiMAX系统中物理层多址方案采用了正交频分多址接入(OFDMA),并根据上、下行链路的不同特点,定义了多种导频图案。当OFDMA和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结合时,导频图案也需要变化来支持多天线。WiMAX系统中MIMO-OFDMA有五种导频模式,包括下行部分使用子信道(DL-PUSC)、下行完全使用子信道(DL-FUSC)、下行可选完全使用子信道(DL-OFUSC)、上行部分使用子信道
期刊
2007年3月5日,中兴通讯全套TD-SCDMA设备顺利通过信息产业部组织的电信设备入网测试,率先获得电信设备进网许可证。  中兴通讯此次获得电信设备入网许可证的设备包括四大系列:核心网络设备、无线网络控制器设备、业内最成熟的系列化基站设备、业务平台设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