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创新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源动力

来源 :速读·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zw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改革的大旗已高举了十几个春秋,广大教育同仁们也在为之不懈地探索着、努力着,也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我们始终觉得课改并不是很深入。怎样才能实现课改的目的呢?我认为需要有一种创新精神。只有创新才能革除教学中旧的、不利于教学发展的因素,才能创造新的、有利于教学发展的条件。只有创新才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源动力。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课堂实践粗浅地谈一下“创新”在课改中的重要作用。
  只有创新才能让语文回归学科本质。只有大胆创新,敢于革新教学中的不利因素,才能够体现出新课改的实效。虽然课改已经进行了好多年了,但这样的情景还一直充斥着绝大多数的课堂:“张某某做得很好,李某某你明白了吗?王某某呢?其他同学呢?”紧接着就是一片“明白了”的回答声。但学生真的都明白了吗?下面做一下简单的分析:一般实际情况是,一个略有难度的问题往往是班级中少数学生能够通过思考举手解答,多数学生并不能通过独立思考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对于这些多数学生来讲,有些学生可能需要多一点时间思考,有些学生可能需要通过教师或同学的点拨启发才能解决,而有些学生可能由于自己的经验和理解能力不足从而无法独立解决这些问题。同样的对于能够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来说,也有一部分学生虽然举起了手,自己也有了答案,但是所思考的答案是不正确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强调“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注重“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扩大学生的视野,营造一个新思维的氛围,展示学生的个性,构建一个开放的课堂”,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可是,这时候教师的教学并不是引导这部分学生如何思考解决这些问题,而是点名叫起了举手的学生。这样的课堂显而易见是不符合新课改理念和要求的。这也提醒我们新课改的任务还很艰巨,仍需要我们勇于创新、继续努力。
  只要创新才会使语文教师取得相应成就。如果我们能够创新进取,突破不利因素的束缚,就终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实践证明,新课改实施以来取得的成就也是巨大的:就语文学科来说,过去纯粹是靠老师的一张嘴、一双手,老师讲的口干舌燥,学生听的满面茫然,老师讲的激情四射,学生听的昏昏欲睡。现在人们都比较习惯于借助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进行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积极性,还让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容迎刃而解,提高了课堂效率;过去强调“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老师的法宝”,一味追求学生文化成绩优秀,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其他方面能力的发展,出现了很多“高分低能”的现象。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能够自觉地去关注那些曾经被遗忘的角落,开始由重视个别转移到关注整体,由注重学生个别方面转变为发展学生的全面因素;过去教育界的理念是保守的、拘谨的,而现在人们的理念有了重大突破,开始明确“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试图改变传统的教师教一本教材的模式,并开始反思“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并逐步地加以改变。这所有的一切都表明,人们已开始确认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认识到语文教育应创造语文课堂良好的人文环境,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文化体验能力,塑造学生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以及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开始重视语文课堂的过程与方法,关心情感与态度,强调学生个体的感受、体验与合作,注重思考,关注身心发展,而获得知识,提高人的素养。开始重新审思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开发适合学生的课程资源,充分注重生活的体现。开始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全面提升学生的素养。这是新课改的成绩,更是创新作用的有利证明。
  创新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承担的学科责任。我们要改革传统教学中的不利因素,但是要带着一种高度的责任感去做,不能为了课改而课改,也不能人云亦云而盲从别人。而是要真正地面对课堂,深入课堂,反思课堂,总结课堂。在自己的实践中,发现工作的不足,认真思考,大胆革新,努力转变。同时还要虚心地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多学习业务和理论知识,用科学的教学理论指导自己的工作。做到全面地、发展地、联系地看待课改问题,不能只看一时一事,既要发现传统教学的不足,又要看到传统教学的优越性,不能机械地对傳统教学方法全盘否定,应该对其优点大胆地吸收应用;也不能机械地把课改跟现代教育手段尤其是多媒体的应用等同起来,这样的结果,只能使课堂流于形式化。在实际课堂中看到的,以及在媒体上披露的课堂作秀、华而不实、教学目标不突出等等问题,都与这种认识误区有直接关系。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考虑哪些问题呢?新课改已对我们做了提示:语文观中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同,就是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得不思考,什么是“语文”?什么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在每次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又如何体现出语文教学的创新?从何创新入手?等等。只有带着这种思考,我们才能真正地谈课改。
  总之,在新课改进行的今天,我们语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展示“创新”教学的才华和胆识。彻底冲破传统教育中不利因素的束缚,让素质教育这只美丽的蝴蝶早日破茧绽开美丽的翅膀。
其他文献
本书主要对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出现的一种奇怪的消费现象——“厌消费”进行分析与解构,其实现在的中国,也已经有了这样的苗头:年轻的一代会因为没团购就不吃大餐,会坚持租房而不
新时代背景下,卫生信息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注重创新和实践能力,因而培养医学生的主动实践和创新能力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教学实践中,如何改变教学方法
目的:对比分析腹腔镜和开腹手术治疗老年急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58例老年急性阑尾炎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给予对照组患
“温州模式”激活了中国的民营经济。而民营中小企业在国家GDP中占70%的比重,在整个国家的税收中的贡献率达55%,吸纳的就业人数在全部就业人口中占70%!所以,温州危机如果处置不当,其“亚马逊蝴蝶效应”会波及全国。温州危机能否成功化解,不但对于中国,对全球也会产生不小的影响……  政府当然知道温州的份量。危机一发生,温州市政府赶紧采取紧急应对措施,由政府出面直接介入一些影响较大的企业化解危机,登记
在历史课程的学习中,注重培养相关课程的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发性和能动力,而在初中阶段教学中,这一现象就更加明显。学习是一个特殊的自我认知的过程,要在不同周期
在有些课堂教学中,常显现出许多弊端,如漠视学生的能动意识,不为学生创设活动时空条件等。这些显然与《课标》所提倡理念、精神相违背。课堂的中心目标是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因此而言,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天地。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先决条件应该是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活”起来,即不呆板,不被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那怎样才能是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呢?下面就谈点自己的看法。  
温州,以其发达的民营经济享誉海内外。如今,温州又以成为中国首个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而为世人瞩目。从去年八月开始的老板“跑路危机”,到如今迎来金融改革的契机,温州又一次站在了历史的转折点。  此时此刻,我们不能忘了多年来一直在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及民间借贷合法化而奔走呼号的周德文,他是这次金融体制改革的最大推手之一。  作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如果将整个金融环境比喻为江水的话,周德文就是江面上的鸭子——早在危
目的:了解社区老年慢性病共病者服药依从性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现状及相关性.方法:抽取河南省开封市9个社区399例老年慢性病共病者,运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慢性病患者服药依从
识字是小学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是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小学阶段,学生要认识3500个汉字,在1—2年级,则要求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