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是细化动作描写。“我”回答妈妈的话时,有什么样的动作?楼道里,“我”的紧张,是不是可以通过“我”站立不安的场景,还有飞快跑出楼道的画面予以凸显呢?细化“我”的动作,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让故事动起来。
通过强化心理活动与细化动作描写,让买盐的过程生动曲折,渲染出强烈的“恐怖”气氛,让读者也替小作者捏一把汗,这样的故事,相信大家都爱看。
“萱萱,快帮妈妈去买一包盐,急等着用呢!”妈妈的大嗓门从厨房传了出来。
正躲在书房里,偷看爸爸下载的恐怖片的我赶紧答应了一声:“哦,好的好的!”一边慌慌张张地合上爸爸的笔记本电脑,故作镇定地走进厨房,接过妈妈递来的零钱,不情不愿地往外走。
刚到门口,身后又传来了妈妈的声音:“今天楼道里的声控灯坏了,小心摔跤啊!”什么?声控灯坏了?听到这消息,我迈出的脚步顿了一下,条件反射似的往后缩了缩,手撑住墙壁才站稳了脚跟。要知道,我们住在一幢老式楼房的五楼,平时上下楼都觉得楼道有些阴森,再加上刚看的电影里有一段发生在楼道里的恐怖情节,我禁不住“啊”了一声,声音中充满了颤抖。
“怎么了?总听你吹嘘自己胆子大,是不是一个人怕黑啊?那就别去了!”妈妈窃笑着说。
我长长地吸了一口气,抬头挺胸,摆出一副英雄人物的造型:“我这是害怕的样子吗?”随后,一脚跨过门槛,义无反顾地关上了大门。
楼道里安静得可怕。清冷而微弱的月光透过楼道破旧的窗子,像是有人用冷冷的眼神在盯着我的后背。我踮着脚尖,小心探着楼梯,还时不时回头望望身后。哎呀,这时候可别从背后跳出来一个张着血盆大口的怪物啊!这怎么越看越像恐怖片里的情形啊!我感覺心脏在胸腔里越跳越狂,不敢多作停留,借着模糊的月光,踉跄地跑出了楼道。又用最快的速度,冲进了离我家最近的那个灯光明亮的小超市,这才松了一口气。
买完盐,我却不敢再次进入楼道。幸好同楼的叔叔回家,他打开手机的手电筒功能,我才提心吊胆地跟随着他上了楼。终于到家啦!我累得像溺水的鸡一样,只剩张着嘴喘气的份儿。
这哪里是去买盐啊?分明是去练胆呀!
【作者系湖北武汉市外国语学校小学部五·6班学生】
改后一评
改后的习作焕然一新。偷偷看老爸下载的恐怖片是一个巧妙的伏笔,这让恐惧的心情和感受来得自然而然。修改添加的内心独白和一连串“我”的动作,让情节更连贯,更丰富。结尾处的“练胆”调侃又让故事瞬间充满轻松诙谐的快乐。
支上一招
好的故事情节是一部炫酷十足的动画片,吸引我们的眼球,带着我们进入奇妙的世界里。不好的故事情节,则是一个失去了水分的苹果,让我们提不起一点品尝的欲望。那么,如何写出好的故事情节呢?其实很简单,只要你学会动一动,想一想,故事情节自然会精彩起来。不信,你来看一看:
学会动一动,情节更细腻
这里的“动一动”,说的是动作描写。它通过描写富有特征的动作,让情节更细致,让故事的画面感更强烈。
动作描写力求典型。不能为写动作而写动作,需要凸显人物个性。比如经典名著《儒林外史》中,严监生在临死前不肯断气,就为了提醒家里人节约一点灯草钱,直到赵氏灭掉一茎灯草后才断气。一个“点一点头”的动作就将一个吝啬鬼的形象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很多时候,一个典型的动作就能丰富故事的画面,如转弯处的一个回头可以表现出一个表面严肃、内心柔软的父亲形象,灯下一个轻轻的抚摸可以表现出一个无比慈爱的奶奶形象,等等。
动作描写注重连串。把动作进行分解,以一连串的动作出现,故事的画面感会增强。请看:
每当老师讲到激情澎湃处,便很是潇洒地一挥手,一跺脚,再扬一下那较常人而言太小,而在他这样干瘦的身躯上却十分适宜的头。要是动作幅度太过夸张,还得扶一下那宽大而厚重的眼镜,然后余兴未减地敲一下讲台。
瞧,“挥手”“跺脚”“扬头”“扶眼镜”“敲讲台”将老师的上课情形进行了动作分解,用一连串的动作表现出老师的独特风采。将人物的动作以慢镜头的形式浮现在脑海中,然后再描写出来,相信会感染读者。
学会想一想,情节更曲折
这里的“想一想”,指的是心理活动。心理活动能直接表现人物内心深处的想法与思想冲突,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我们可以用内心独白来推动故事发展。将某种环境下的内心想法,自言自语地说出来。比如,和同学吵架了,可以写一写自己的担心与自责:
不知道现在她怎么样了,碰上这样的天气,瘦弱的她会不会感冒?想着以前形影不离,吃饭时两只碗总是并排在一起;想着以前在一起嬉闹,从没有红过脸,而这次却成了这种局面。可明明就是她做错了事啊!唉,我应该对她耐心点,为什么非要吵呢?
自言自语地表达出来,真实且真挚,这样的独白,为后面主动向同学道歉作铺垫,为情节曲折生动服务。
我们可以用梦境幻觉来推动故事发展。在特定的环境下,我们耳边或眼前会出现虚幻的画面或声音,将这些内容刻画出来,就是当时人物内心的最好写照。比如:
我想过放弃,但是耳畔仿佛又响起了爷爷的话:“爷爷相信你一定行!”于是,我重新振作精神,开始新的学习征途……
在“我”的幻觉中,爷爷的一句鼓励,竟然让“我”振奋精神,于是后面奋起拼搏的故事,也就呼之欲出了。
通过强化心理活动与细化动作描写,让买盐的过程生动曲折,渲染出强烈的“恐怖”气氛,让读者也替小作者捏一把汗,这样的故事,相信大家都爱看。
“萱萱,快帮妈妈去买一包盐,急等着用呢!”妈妈的大嗓门从厨房传了出来。
正躲在书房里,偷看爸爸下载的恐怖片的我赶紧答应了一声:“哦,好的好的!”一边慌慌张张地合上爸爸的笔记本电脑,故作镇定地走进厨房,接过妈妈递来的零钱,不情不愿地往外走。
刚到门口,身后又传来了妈妈的声音:“今天楼道里的声控灯坏了,小心摔跤啊!”什么?声控灯坏了?听到这消息,我迈出的脚步顿了一下,条件反射似的往后缩了缩,手撑住墙壁才站稳了脚跟。要知道,我们住在一幢老式楼房的五楼,平时上下楼都觉得楼道有些阴森,再加上刚看的电影里有一段发生在楼道里的恐怖情节,我禁不住“啊”了一声,声音中充满了颤抖。
“怎么了?总听你吹嘘自己胆子大,是不是一个人怕黑啊?那就别去了!”妈妈窃笑着说。
我长长地吸了一口气,抬头挺胸,摆出一副英雄人物的造型:“我这是害怕的样子吗?”随后,一脚跨过门槛,义无反顾地关上了大门。
楼道里安静得可怕。清冷而微弱的月光透过楼道破旧的窗子,像是有人用冷冷的眼神在盯着我的后背。我踮着脚尖,小心探着楼梯,还时不时回头望望身后。哎呀,这时候可别从背后跳出来一个张着血盆大口的怪物啊!这怎么越看越像恐怖片里的情形啊!我感覺心脏在胸腔里越跳越狂,不敢多作停留,借着模糊的月光,踉跄地跑出了楼道。又用最快的速度,冲进了离我家最近的那个灯光明亮的小超市,这才松了一口气。
买完盐,我却不敢再次进入楼道。幸好同楼的叔叔回家,他打开手机的手电筒功能,我才提心吊胆地跟随着他上了楼。终于到家啦!我累得像溺水的鸡一样,只剩张着嘴喘气的份儿。
这哪里是去买盐啊?分明是去练胆呀!
【作者系湖北武汉市外国语学校小学部五·6班学生】
改后一评
改后的习作焕然一新。偷偷看老爸下载的恐怖片是一个巧妙的伏笔,这让恐惧的心情和感受来得自然而然。修改添加的内心独白和一连串“我”的动作,让情节更连贯,更丰富。结尾处的“练胆”调侃又让故事瞬间充满轻松诙谐的快乐。
支上一招
好的故事情节是一部炫酷十足的动画片,吸引我们的眼球,带着我们进入奇妙的世界里。不好的故事情节,则是一个失去了水分的苹果,让我们提不起一点品尝的欲望。那么,如何写出好的故事情节呢?其实很简单,只要你学会动一动,想一想,故事情节自然会精彩起来。不信,你来看一看:
学会动一动,情节更细腻
这里的“动一动”,说的是动作描写。它通过描写富有特征的动作,让情节更细致,让故事的画面感更强烈。
动作描写力求典型。不能为写动作而写动作,需要凸显人物个性。比如经典名著《儒林外史》中,严监生在临死前不肯断气,就为了提醒家里人节约一点灯草钱,直到赵氏灭掉一茎灯草后才断气。一个“点一点头”的动作就将一个吝啬鬼的形象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很多时候,一个典型的动作就能丰富故事的画面,如转弯处的一个回头可以表现出一个表面严肃、内心柔软的父亲形象,灯下一个轻轻的抚摸可以表现出一个无比慈爱的奶奶形象,等等。
动作描写注重连串。把动作进行分解,以一连串的动作出现,故事的画面感会增强。请看:
每当老师讲到激情澎湃处,便很是潇洒地一挥手,一跺脚,再扬一下那较常人而言太小,而在他这样干瘦的身躯上却十分适宜的头。要是动作幅度太过夸张,还得扶一下那宽大而厚重的眼镜,然后余兴未减地敲一下讲台。
瞧,“挥手”“跺脚”“扬头”“扶眼镜”“敲讲台”将老师的上课情形进行了动作分解,用一连串的动作表现出老师的独特风采。将人物的动作以慢镜头的形式浮现在脑海中,然后再描写出来,相信会感染读者。
学会想一想,情节更曲折
这里的“想一想”,指的是心理活动。心理活动能直接表现人物内心深处的想法与思想冲突,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我们可以用内心独白来推动故事发展。将某种环境下的内心想法,自言自语地说出来。比如,和同学吵架了,可以写一写自己的担心与自责:
不知道现在她怎么样了,碰上这样的天气,瘦弱的她会不会感冒?想着以前形影不离,吃饭时两只碗总是并排在一起;想着以前在一起嬉闹,从没有红过脸,而这次却成了这种局面。可明明就是她做错了事啊!唉,我应该对她耐心点,为什么非要吵呢?
自言自语地表达出来,真实且真挚,这样的独白,为后面主动向同学道歉作铺垫,为情节曲折生动服务。
我们可以用梦境幻觉来推动故事发展。在特定的环境下,我们耳边或眼前会出现虚幻的画面或声音,将这些内容刻画出来,就是当时人物内心的最好写照。比如:
我想过放弃,但是耳畔仿佛又响起了爷爷的话:“爷爷相信你一定行!”于是,我重新振作精神,开始新的学习征途……
在“我”的幻觉中,爷爷的一句鼓励,竟然让“我”振奋精神,于是后面奋起拼搏的故事,也就呼之欲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