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亲的这一“劳动观”牢牢地扎根在我的心里,并一直引领着我以后的人生。我不断告诫自己,要做一个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人。
劳动是人的基本需要,是幸福生活的源泉。我一直认为,劳动对于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一名班主任,我希望班上的孩子们爱学习,但更希望他们先热爱劳动,可现实的劳动场域总让人乐观不起来。
“老师,今天小丽没做值日!”周一下午,我刚踏进教室,劳动委员小锋就气愤地跑来告状。
“是的,她上午一放学就走了。”
“我提醒她留下来做值日,她还生气地冲我做鬼脸。”
随后,其他几个组员也七嘴八舌地向我告状。
“我今天不能值日,妈妈说不让我扫地,因为我今天刚洗的头发,新换的衣服,所以不能参加劳动……”还没等我开口,小丽就迫不及待地为自己辩护,并且声音洪亮,一副理直气壮的样子,好像做错事的不是她而是别人。
“新换了衣服,就可以不做值日了吗?如果都怕脏了衣服,卫生谁来做?”小锋不甘示弱地回敬道。
这样争下去解决不了问题,我向告状的几个学生做了一个暂停的手势。让他们先做完这一次值日,等下次再让小丽弥补。当日的这场“劳动纠纷”才暂时告一段落。
回到办公室里,班上近日的一些事情引起了我的深思。小丽学习勤奋,成绩优秀,一直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樣,这次却因为值日问题引起了公愤。小丽为什么会有“怕弄脏了衣服”的想法呢?其错误思想的根源在哪里呢?
这让我突然想起前几天发生的另一件事。一位家长打电话给孩子请假,说家里有急事需要孩子中午放学后一起去,最后还特别强调“中午孩子不能参加值日了”。莫非这也是因为“心疼”孩子?如果是这样的想法,那“怕劳动”不就成了我们班的“班本问题”了?这样的问题不及时解决,会不会升级为“校本问题”?如果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唱反调”,不但教育效果会事倍功半,孩子夹在中间怎么做人?长此以往,不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还会形成扭曲的人生观、价值观。想到这里,我觉得引导孩子们正确看待劳动,已经刻不容缓。
该怎么引导呢?讲大道理说空话让他们“热爱劳动”,这对当下“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小公主们,似乎不会有多大效果。想来想去,我决定搬出我的“传家宝”。于是,在那天的班会课上,我给他们讲了一个故事。
我读高中那年,由于学校缺寝室,把我们高一4班的男生安排在了一个即将拆除的平房小院里。这个三角形的小院,没有厕所,没有下水道。学生洗脸、洗衣服的脏水都随手倒在小院的地面上,时间一长,地面长满了青苔,住在小院里的同学几乎都曾滑倒过。几次下来,各自长了记性,进出小院都沿着街沿的高处走。
有一次父亲来给我送菜。父亲一边跟我打着招呼,一边不知不觉地就走向了小院中间。突然,他脚下一滑……见父亲快要摔倒,我急忙伸手去扶,并顺势猛地一把将父亲拽住拉了回来。惊吓之余,父亲笑着对我说:“怎么不把地面打扫一下,滑到摔伤了怎么办?”“又不是我一个人住这儿!”我支吾着回答。
“你这孩子,打扫一下又吃不了什么亏。劳动不就是锻炼身体吗?”在父亲的劝说下,我只好去学校锅炉房铲来一铁锨干煤灰,撒在地面上,并踩在上面与父亲一起刮青苔,直到把整个院子打扫得一干二净。父亲回家之前,还不忘叮嘱我,让我勤快些多干活,要每过几天就打扫一次。
“劳动不就是锻炼身体吗?”从那以后,父亲的这一“劳动观”牢牢地扎根在我的心里,并一直引领着我以后的人生。我不断告诫自己,要做一个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人。如今,在学校我争做一名勤于劳动的好教师。备课、批改作业、教学研究,扫地、倒垃圾、换桶装水,我从没有偷懒耍滑的想法,总是积极主动找事干、抢事干。周末在家时,我甘当一位不偷懒的好主人、好邻居。大扫除时,我也是房前屋后,一个单元楼梯从上扫到下,再没有过“又不是我一个人住这儿”或“我一人扫了别人不是讨好了吗”的低俗思想。除此之外,读书、写作也是我假日里的劳动内容。
父亲的“劳动观”还改变了我的生活方式。少坐车、多步行是我出行的基本原则。有时候需要找老师调课或者联系其他事情时,我也是愿意跑几层楼去面对面地说。当老师们说“打个电话说一下不就行了吗,大老远还跑一趟”时,我总是笑着说:“锻炼身体,锻炼身体!”
“叮铃铃……”下课了,我的故事也讲完了。冬日暮色里,教室的灯分外明亮,先前好奇的听着故事的几十张小脸也渐渐陷入了沉思。朦朦胧胧地,我发现小丽低着头,脸上露出了羞愧的神色。
“劳动不就是锻炼身体吗?”父亲的话又在耳边响起来。没想到我们家的这个“传家宝”,居然帮了我的大忙,成了我最具成效的劳动教育的教科书。
达芬奇说:“劳动一日,可以享受一日的安眠;劳动一世,可以享受幸福的长眠。”在劳动中长大的我,将有幸继续受用父亲的谆谆教诲。我想要把它一代一代传下去——不仅讲给我的爱人、女儿听,我还将分享给班上更多的孩子们,更希望通过他们带给自己的父母,让我们这个班级大家庭都能尊重劳动、珍惜劳动、热爱劳动。
(责编 宋行军)
编辑部提醒
为了及时、准确、高效地为在本刊发表文章的作者发放稿费,《家长》编辑部已从2017年9月开始,将稿费发放由原来通过邮局寄送,改为通过手机银行支付。敬请广大作者在投稿时,务必在稿件上注明银行卡号、开户行、开户人姓名。另外,已在本刊刊发稿件而没有收到稿费的作者,请与本刊编辑部联系。
联系电话:13821225845 联系人:宋老师
劳动是人的基本需要,是幸福生活的源泉。我一直认为,劳动对于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一名班主任,我希望班上的孩子们爱学习,但更希望他们先热爱劳动,可现实的劳动场域总让人乐观不起来。
“老师,今天小丽没做值日!”周一下午,我刚踏进教室,劳动委员小锋就气愤地跑来告状。
“是的,她上午一放学就走了。”
“我提醒她留下来做值日,她还生气地冲我做鬼脸。”
随后,其他几个组员也七嘴八舌地向我告状。
“我今天不能值日,妈妈说不让我扫地,因为我今天刚洗的头发,新换的衣服,所以不能参加劳动……”还没等我开口,小丽就迫不及待地为自己辩护,并且声音洪亮,一副理直气壮的样子,好像做错事的不是她而是别人。
“新换了衣服,就可以不做值日了吗?如果都怕脏了衣服,卫生谁来做?”小锋不甘示弱地回敬道。
这样争下去解决不了问题,我向告状的几个学生做了一个暂停的手势。让他们先做完这一次值日,等下次再让小丽弥补。当日的这场“劳动纠纷”才暂时告一段落。
回到办公室里,班上近日的一些事情引起了我的深思。小丽学习勤奋,成绩优秀,一直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樣,这次却因为值日问题引起了公愤。小丽为什么会有“怕弄脏了衣服”的想法呢?其错误思想的根源在哪里呢?
这让我突然想起前几天发生的另一件事。一位家长打电话给孩子请假,说家里有急事需要孩子中午放学后一起去,最后还特别强调“中午孩子不能参加值日了”。莫非这也是因为“心疼”孩子?如果是这样的想法,那“怕劳动”不就成了我们班的“班本问题”了?这样的问题不及时解决,会不会升级为“校本问题”?如果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唱反调”,不但教育效果会事倍功半,孩子夹在中间怎么做人?长此以往,不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还会形成扭曲的人生观、价值观。想到这里,我觉得引导孩子们正确看待劳动,已经刻不容缓。
该怎么引导呢?讲大道理说空话让他们“热爱劳动”,这对当下“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小公主们,似乎不会有多大效果。想来想去,我决定搬出我的“传家宝”。于是,在那天的班会课上,我给他们讲了一个故事。
我读高中那年,由于学校缺寝室,把我们高一4班的男生安排在了一个即将拆除的平房小院里。这个三角形的小院,没有厕所,没有下水道。学生洗脸、洗衣服的脏水都随手倒在小院的地面上,时间一长,地面长满了青苔,住在小院里的同学几乎都曾滑倒过。几次下来,各自长了记性,进出小院都沿着街沿的高处走。
有一次父亲来给我送菜。父亲一边跟我打着招呼,一边不知不觉地就走向了小院中间。突然,他脚下一滑……见父亲快要摔倒,我急忙伸手去扶,并顺势猛地一把将父亲拽住拉了回来。惊吓之余,父亲笑着对我说:“怎么不把地面打扫一下,滑到摔伤了怎么办?”“又不是我一个人住这儿!”我支吾着回答。
“你这孩子,打扫一下又吃不了什么亏。劳动不就是锻炼身体吗?”在父亲的劝说下,我只好去学校锅炉房铲来一铁锨干煤灰,撒在地面上,并踩在上面与父亲一起刮青苔,直到把整个院子打扫得一干二净。父亲回家之前,还不忘叮嘱我,让我勤快些多干活,要每过几天就打扫一次。
“劳动不就是锻炼身体吗?”从那以后,父亲的这一“劳动观”牢牢地扎根在我的心里,并一直引领着我以后的人生。我不断告诫自己,要做一个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人。如今,在学校我争做一名勤于劳动的好教师。备课、批改作业、教学研究,扫地、倒垃圾、换桶装水,我从没有偷懒耍滑的想法,总是积极主动找事干、抢事干。周末在家时,我甘当一位不偷懒的好主人、好邻居。大扫除时,我也是房前屋后,一个单元楼梯从上扫到下,再没有过“又不是我一个人住这儿”或“我一人扫了别人不是讨好了吗”的低俗思想。除此之外,读书、写作也是我假日里的劳动内容。
父亲的“劳动观”还改变了我的生活方式。少坐车、多步行是我出行的基本原则。有时候需要找老师调课或者联系其他事情时,我也是愿意跑几层楼去面对面地说。当老师们说“打个电话说一下不就行了吗,大老远还跑一趟”时,我总是笑着说:“锻炼身体,锻炼身体!”
“叮铃铃……”下课了,我的故事也讲完了。冬日暮色里,教室的灯分外明亮,先前好奇的听着故事的几十张小脸也渐渐陷入了沉思。朦朦胧胧地,我发现小丽低着头,脸上露出了羞愧的神色。
“劳动不就是锻炼身体吗?”父亲的话又在耳边响起来。没想到我们家的这个“传家宝”,居然帮了我的大忙,成了我最具成效的劳动教育的教科书。
达芬奇说:“劳动一日,可以享受一日的安眠;劳动一世,可以享受幸福的长眠。”在劳动中长大的我,将有幸继续受用父亲的谆谆教诲。我想要把它一代一代传下去——不仅讲给我的爱人、女儿听,我还将分享给班上更多的孩子们,更希望通过他们带给自己的父母,让我们这个班级大家庭都能尊重劳动、珍惜劳动、热爱劳动。
(责编 宋行军)
编辑部提醒
为了及时、准确、高效地为在本刊发表文章的作者发放稿费,《家长》编辑部已从2017年9月开始,将稿费发放由原来通过邮局寄送,改为通过手机银行支付。敬请广大作者在投稿时,务必在稿件上注明银行卡号、开户行、开户人姓名。另外,已在本刊刊发稿件而没有收到稿费的作者,请与本刊编辑部联系。
联系电话:13821225845 联系人:宋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