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每个学生在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应该在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尝试、自主探索、实践应用等主体活动去亲近数学、体验数学、"再创造"数学和应用数学,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动手尝试;自主探索;体验数学;应用数学
【中图分类号】G630
我曾看过这样的一个故事:有这么一家的穷人,经过了几年的省吃俭用后,他们积攒够了购买去往澳大利亚的下等舱船票的钱,他们打算到富足的的澳大利亚去谋求发财的机会。
为了节省开支,妻子在上船之前准备了许多干粮,因为船要在海上航行十幾天才能到达目的地。孩子们看到船上豪华餐厅的美食都忍不住向父母哀求,希望能够吃上一点,哪怕是残羹冷饭也行。可是父母不希望被那些用餐的人看不起,就守住自己所在的下等舱门口,不让孩子们出去。于是,孩子们就只能和父母一样在整个旅途中都吃自己带的干粮。
其实父母和孩子一样渴望吃到美食,不过他们一想到自己空空的口袋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旅途还有两天就要结束了,可是这家人带的干粮已经吃光了。实在被逼无奈,父亲只好去求服务员赏给他们一家人一些剩饭。听到父亲的哀求,服务员吃惊地说:"为什么你们不到餐厅去用餐呢?"父亲回答说:"我们根本没有钱。"
"可是只要是船上客人都可以免费享用餐厅的所有食物呀!"听了服务员的回答,父亲大吃一惊,几乎要跳起来了。
如果他们当时肯问一问就不至于在一路上都啃干粮了;他们不去问船上的就餐情况,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们没有去向的勇气,因为他们在自己的脑子里早就为自己高了一个限,穷人是没钱去豪华餐厅里享受美味食物的,于是他们就错过了十几天享受美食的机会。
由于没有勇气尝试而无法获得成功的事情其实又何止这些!也许你几番尝试,最终也不见得就会取得成功,但是如果你不鼓足勇气去尝试,那就永远没有成功的机会。
很多穷人抱怨上天不给于自己成功的机会,感慨命运捉弄自己;其实机会就在他们身边,只是因为他们自己害怕困难而自行放弃了,而机会一旦丧失,就很难重新拥有。这也正是那些穷人经常无法成功的原因。很多时候,只要积极地尝试过、努力过,纵然没有取得成功,你也毕竟拥有了经验,而且你的精神意志也会在不断的尝试过程中渐渐得到锻炼和提升,教与学也一样。
马芯兰老师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现代教学论也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尝试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的确,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尝试则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让学生如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发展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时,教师打破了以前只由老师在台上做实验,学生在台下观察得出结论的做法,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了充分的动手操作。第一次,教师要求小组学生将圆锥装满水后又把水倒入与其等底等高的圆柱中去,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第二次,教师让学生小心翼翼地将圆柱中的水倒入与其等底等高的圆锥之中,直至三次倒完,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圆柱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三倍";第三次,教师请学生自由选择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来验证刚才的发现。
结果,有的学生把橡皮泥捏成的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变形为长方体后进行比较计算,获得验证;有的学生则用"倒沙子"的方法得出同样的结论;更有的学生选用了不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做了"倒水"实验,提醒大家注意必须是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才能具有一定的倍数关系。可以说,在这几番"物质化"的操作尝试活动中,数学知识不再那么抽象,理解数学也不再那么空洞。教师这样将数学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活动,轻而易举就让学生对圆锥体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这一原本十分抽象的知识获得了相当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这样通过尝试后获得的体验是无比深刻的。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事物产生疑问并急于了解其中的奥秘时,教师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知道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而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积极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去大胆地"再创造"数学。
想做就去做!只有做了,你才能真正懂得它对你意味着什么,敢于尝试是开启成功大门的钥匙,好运就在尝试中。其实,在教学中何况不是如此呢?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敢于尝试,才会成功。
关键词:动手尝试;自主探索;体验数学;应用数学
【中图分类号】G630
我曾看过这样的一个故事:有这么一家的穷人,经过了几年的省吃俭用后,他们积攒够了购买去往澳大利亚的下等舱船票的钱,他们打算到富足的的澳大利亚去谋求发财的机会。
为了节省开支,妻子在上船之前准备了许多干粮,因为船要在海上航行十幾天才能到达目的地。孩子们看到船上豪华餐厅的美食都忍不住向父母哀求,希望能够吃上一点,哪怕是残羹冷饭也行。可是父母不希望被那些用餐的人看不起,就守住自己所在的下等舱门口,不让孩子们出去。于是,孩子们就只能和父母一样在整个旅途中都吃自己带的干粮。
其实父母和孩子一样渴望吃到美食,不过他们一想到自己空空的口袋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旅途还有两天就要结束了,可是这家人带的干粮已经吃光了。实在被逼无奈,父亲只好去求服务员赏给他们一家人一些剩饭。听到父亲的哀求,服务员吃惊地说:"为什么你们不到餐厅去用餐呢?"父亲回答说:"我们根本没有钱。"
"可是只要是船上客人都可以免费享用餐厅的所有食物呀!"听了服务员的回答,父亲大吃一惊,几乎要跳起来了。
如果他们当时肯问一问就不至于在一路上都啃干粮了;他们不去问船上的就餐情况,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们没有去向的勇气,因为他们在自己的脑子里早就为自己高了一个限,穷人是没钱去豪华餐厅里享受美味食物的,于是他们就错过了十几天享受美食的机会。
由于没有勇气尝试而无法获得成功的事情其实又何止这些!也许你几番尝试,最终也不见得就会取得成功,但是如果你不鼓足勇气去尝试,那就永远没有成功的机会。
很多穷人抱怨上天不给于自己成功的机会,感慨命运捉弄自己;其实机会就在他们身边,只是因为他们自己害怕困难而自行放弃了,而机会一旦丧失,就很难重新拥有。这也正是那些穷人经常无法成功的原因。很多时候,只要积极地尝试过、努力过,纵然没有取得成功,你也毕竟拥有了经验,而且你的精神意志也会在不断的尝试过程中渐渐得到锻炼和提升,教与学也一样。
马芯兰老师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现代教学论也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尝试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的确,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尝试则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让学生如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发展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时,教师打破了以前只由老师在台上做实验,学生在台下观察得出结论的做法,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了充分的动手操作。第一次,教师要求小组学生将圆锥装满水后又把水倒入与其等底等高的圆柱中去,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第二次,教师让学生小心翼翼地将圆柱中的水倒入与其等底等高的圆锥之中,直至三次倒完,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圆柱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三倍";第三次,教师请学生自由选择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来验证刚才的发现。
结果,有的学生把橡皮泥捏成的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变形为长方体后进行比较计算,获得验证;有的学生则用"倒沙子"的方法得出同样的结论;更有的学生选用了不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做了"倒水"实验,提醒大家注意必须是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才能具有一定的倍数关系。可以说,在这几番"物质化"的操作尝试活动中,数学知识不再那么抽象,理解数学也不再那么空洞。教师这样将数学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活动,轻而易举就让学生对圆锥体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这一原本十分抽象的知识获得了相当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这样通过尝试后获得的体验是无比深刻的。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事物产生疑问并急于了解其中的奥秘时,教师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知道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而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积极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去大胆地"再创造"数学。
想做就去做!只有做了,你才能真正懂得它对你意味着什么,敢于尝试是开启成功大门的钥匙,好运就在尝试中。其实,在教学中何况不是如此呢?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敢于尝试,才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