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建筑设计单位在推动 BIM 技术应用于建筑业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也是建筑行业进步的推动器,是总组织者。BIM 技术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应用技术,尽管其仅对设计部分负责,但其已经影响到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生命阶段的每个环节,因此 BIM技术对于建设设计单位以及建筑施工单位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建筑设计;BIM技术;风险
一、建筑设计项目应用BIM技术的风险识别
1.1基于扎根理论的风险识别
扎根理论的操作程序如图1所示,其中对资料进行逐级编码是扎根理论中最重要的一环,其中包括三个级别的编码:
1.1.1资料搜集:深度访谈与样本选择
基于深度访谈是以实际场景为背景,以协商谈话的形式为手段,因此不论访谈对象是否在过程中出现中断现象,亦或访问者临时询问对象一些特别信息,其访谈结果都可以看作是对现实问题的一种思考及反映。这种资料收集的方法是从受访者与访问者两个方面进行某一问题的意义探讨,比单方面思考的准确意义更大,且整个访谈是指动态谈话中进行的,因此资料的动态特征最终会反映在所构建的理论中。本文的实践检验资料的收集以深度访谈为主。
根据上述论述,以及扎根理论研究对象的经验标准,笔者选取30个样本作为资料收集的来源。本文的样本来源主要为:(1)BIM技术提供方技术人员的访谈;(2)对建筑设计企业的多位负责人的访谈;(3)对本公司的设计项目应用BIM技术相关人员的访谈;(4)专家学者对建筑设计项目应用BIM技术问题的深度调查。样本的分布如表1所示。
在实际应用时,我们会发现,当从资料中经过一次或几次抽离理论之后,仍然可能存在另外一些尚未确定的问题,那么需要我们再针对这些问题进一步重复上述过程,进行新一轮的理论抽离工作。因此,资料分析几乎与样本的鉴别以及资料搜集是同时进行的。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本文的抽样工作是一个反复的过程,一层层、一步步的去完成。
1.1.2初始编码:原生编码与命名
初始编码是指通过对深度访谈的记录进行概念化和范畴化的过程。初始编码的具体程序是:①研究人员对深度访谈的资料进行逐句编码,并给予相应的命名。命名原则上遵守研究中的原生编码原则,即尽量从每个句子中引用命名所需要的词汇,并且尽量避免阅读者自己的意见对命名造成影响。②对初步形成的编码进行概念化的过程。③初步概念化的结果进一步范畴化。范畴化的目的在于实现对资料的分析、比较、归类和整合,即将资料转换为众多有利于比较分析的单位,引导研究者对资料进行探索并发现问题。
1.1.3主轴编码
这个阶段通常也称为“轴心编码”,即“起因—现象—情境—影响因素一行为或互动策略—结果”的分析模式,通过“因果关系、时间关系、语义关系、情境关系、相似关系和功能关系等”将前一阶段编译出的概念类属进行有机关联,以一个类属中的“轴心”概念不断地扩展类属。以符合被访者说话的意图和情境为原则,建立类属之间的关联。应用上述范式模型来继续对初始编码进行归类、抽离,得到了三个主范畴“风险来源”、“风险传导”和“风险表现”。
上文通过对初始编码及主轴编码得到的范畴及主范畴的进一步整理分析,总结出建筑设计企业应用BIM技术分析失败的整体脉络,如图2所示。
1.1.4信度与效度检验
(1)信度检验
在研究中,笔者采用现场录音、录像以及拍照等手段结合笔录的形式进行深度访谈,这增加了整个访谈资料的内在信度。
2)三角检验与效度
三角检验是指“质性研究中保证效度的方法,单纯依靠访谈方法来建构理论很可能因为受访者记忆的问题导致效度失真。三角检验的基本原则是从多个角度或立场搜集与同一主题相关的资料,并对它们进行比较”。
二、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建筑设计项目应用BIM技术的风险评价
2.1构建风险因素指标评价层次结构图
在取得了21个风险因素指标后,但这21个风险因素指标各自的可监测性以及对BIM技术应用企业的影响程度大小都不相同,而且若对21个风险因素指标都检测的话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因此有必要对21个风险因素指标进行评估,选择出监测性及影响程度大的风险因素指标。笔者采用AHP法对其评估。
目标层A只有一个要素,是评价的目的,是系统评价的最高准则,也是要确定哪个风险因素指标在监测难度以及对BIM技术应用企业影响最大,因此目标应定为合理确定风险因素指标。准则层B是为了合理选择风险因素指标所必须遵循的两个主要原则。子准则层C是属于B层的8个准则。方案层D是候选的21个风险因素指标对象,它们必须在8个子准则上都能表现良好。
2.2利用专家打分法构造判断矩阵,计算权重值并检验一致性
为了确定建筑设计项目应用BIM技术风险因素指标体系的指标权重,设计了《建筑设计项目应用BIM技术风险因素指标体系专家打分系统》,设计了四个级别,第二级设计了2个指标要素,二级指标中的第一个指标包括3个三级指标,二级指标中的第二个指标包括5个三级指标,第四级指标共包括21个风险因素指标。在对21个风险因素了解的基础上,建立两量比较的判断矩阵。在矩阵构建过程中,应以上一层级作为准则对每一阶层进行比较。然后对准则层B对于A的重要程度进行权重值计算以及一致性检验。
三、基于ISM法的建筑设计项目应用BIM
技术的风险根源分析
3.1变革驱动力不足的风险根源
BIM在我国使用的初期,普遍的不被业主所看好,因为技术缺陷、业务不熟练及应用不完善等原因使得实施BIM技术的项目投资回报率、工期的缩短以及成本的降低等目标与期望值的差距,不能达到业主获得一定投资回报的目标,国内的一些建筑业主欠缺变革的魄力。实际上,设计单位是应用BIM最大的受益方之一,其受益程度被大多数设计单位所忽视,具体说来,设计单位的受益也在产品,组织和过程三个方面有很大的体现。在产品方面,其受益方式是通过BIM可以确定恰当的成本、能源及环境目标,得到更可靠的设计产品表现出来的;在组织方面,受益方式是通过使设计单位更多地参与设计过程,使得方案设计表现出来的把控能力大大提高上;在过程方面,在施工前对设施的外观和功能做出合理评价则是其受益方式的具体表现,因此,BIM在提高设计质量和速度的同时,也会降低设施的建设成本、提高设施的建设速度和质量、提高业主及建筑单位满意度,最终受益者是设计单位。而在整个BIM技术的推进中,建筑设计单位的内在变革驱动力不足成为BIM技术应用失败的根本原因之一。因为作为一项新的技术,其应用势必带来应用企业的内部变革,而这种变革当受到阻碍时,或者无法有足够的推动力进行变革时,技术是无法融入到日常工作过程中的。
3.2BIM技术本身缺陷的风险根源
由于国内技术应用经验不够丰富、技术开发水平达不到标准,因此BIM针对国内市场的技术还有待完善。BIM在设计技术方面存在着一些缺陷,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些现行的过于精确的BIM软件到来的建筑师的困扰,建筑师的创新思维在建筑设计方案的初级阶段方案设计受到了限制。二是由于很多BIM软件直接从国外引进,其适用性与导入性能比较差,软件亲和力不够,使得软件的初学者在初次接触时感到很困难,甚至使用不畅。三是一些BIM软件与传统的二维施工图面整合不良,使得BIM应用的路径受到阻碍,设计师们的工作量大大的增加了。
结语
BIM技术本文的缺陷是其应用风险的另一根源,这种缺陷不仅会带来技术应用时对产品效果的直接影响,还对于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与传统流程的融合、经济效应等风险因素存在间接影响。因此,若想解决BIM技术在应用过程中的风险问题需要从技术本身出发,寻求与中国建筑设计单位相吻合的BIM技术。
参考文献:
[1]何关培.BIM和BIM相关软件[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0,2(4):110-118.
[2]何波.BIM建筑性能分析应用价值探讨[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1,3(3):63-71.
【关键词】建筑设计;BIM技术;风险
一、建筑设计项目应用BIM技术的风险识别
1.1基于扎根理论的风险识别
扎根理论的操作程序如图1所示,其中对资料进行逐级编码是扎根理论中最重要的一环,其中包括三个级别的编码:
1.1.1资料搜集:深度访谈与样本选择
基于深度访谈是以实际场景为背景,以协商谈话的形式为手段,因此不论访谈对象是否在过程中出现中断现象,亦或访问者临时询问对象一些特别信息,其访谈结果都可以看作是对现实问题的一种思考及反映。这种资料收集的方法是从受访者与访问者两个方面进行某一问题的意义探讨,比单方面思考的准确意义更大,且整个访谈是指动态谈话中进行的,因此资料的动态特征最终会反映在所构建的理论中。本文的实践检验资料的收集以深度访谈为主。
根据上述论述,以及扎根理论研究对象的经验标准,笔者选取30个样本作为资料收集的来源。本文的样本来源主要为:(1)BIM技术提供方技术人员的访谈;(2)对建筑设计企业的多位负责人的访谈;(3)对本公司的设计项目应用BIM技术相关人员的访谈;(4)专家学者对建筑设计项目应用BIM技术问题的深度调查。样本的分布如表1所示。
在实际应用时,我们会发现,当从资料中经过一次或几次抽离理论之后,仍然可能存在另外一些尚未确定的问题,那么需要我们再针对这些问题进一步重复上述过程,进行新一轮的理论抽离工作。因此,资料分析几乎与样本的鉴别以及资料搜集是同时进行的。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本文的抽样工作是一个反复的过程,一层层、一步步的去完成。
1.1.2初始编码:原生编码与命名
初始编码是指通过对深度访谈的记录进行概念化和范畴化的过程。初始编码的具体程序是:①研究人员对深度访谈的资料进行逐句编码,并给予相应的命名。命名原则上遵守研究中的原生编码原则,即尽量从每个句子中引用命名所需要的词汇,并且尽量避免阅读者自己的意见对命名造成影响。②对初步形成的编码进行概念化的过程。③初步概念化的结果进一步范畴化。范畴化的目的在于实现对资料的分析、比较、归类和整合,即将资料转换为众多有利于比较分析的单位,引导研究者对资料进行探索并发现问题。
1.1.3主轴编码
这个阶段通常也称为“轴心编码”,即“起因—现象—情境—影响因素一行为或互动策略—结果”的分析模式,通过“因果关系、时间关系、语义关系、情境关系、相似关系和功能关系等”将前一阶段编译出的概念类属进行有机关联,以一个类属中的“轴心”概念不断地扩展类属。以符合被访者说话的意图和情境为原则,建立类属之间的关联。应用上述范式模型来继续对初始编码进行归类、抽离,得到了三个主范畴“风险来源”、“风险传导”和“风险表现”。
上文通过对初始编码及主轴编码得到的范畴及主范畴的进一步整理分析,总结出建筑设计企业应用BIM技术分析失败的整体脉络,如图2所示。
1.1.4信度与效度检验
(1)信度检验
在研究中,笔者采用现场录音、录像以及拍照等手段结合笔录的形式进行深度访谈,这增加了整个访谈资料的内在信度。
2)三角检验与效度
三角检验是指“质性研究中保证效度的方法,单纯依靠访谈方法来建构理论很可能因为受访者记忆的问题导致效度失真。三角检验的基本原则是从多个角度或立场搜集与同一主题相关的资料,并对它们进行比较”。
二、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建筑设计项目应用BIM技术的风险评价
2.1构建风险因素指标评价层次结构图
在取得了21个风险因素指标后,但这21个风险因素指标各自的可监测性以及对BIM技术应用企业的影响程度大小都不相同,而且若对21个风险因素指标都检测的话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因此有必要对21个风险因素指标进行评估,选择出监测性及影响程度大的风险因素指标。笔者采用AHP法对其评估。
目标层A只有一个要素,是评价的目的,是系统评价的最高准则,也是要确定哪个风险因素指标在监测难度以及对BIM技术应用企业影响最大,因此目标应定为合理确定风险因素指标。准则层B是为了合理选择风险因素指标所必须遵循的两个主要原则。子准则层C是属于B层的8个准则。方案层D是候选的21个风险因素指标对象,它们必须在8个子准则上都能表现良好。
2.2利用专家打分法构造判断矩阵,计算权重值并检验一致性
为了确定建筑设计项目应用BIM技术风险因素指标体系的指标权重,设计了《建筑设计项目应用BIM技术风险因素指标体系专家打分系统》,设计了四个级别,第二级设计了2个指标要素,二级指标中的第一个指标包括3个三级指标,二级指标中的第二个指标包括5个三级指标,第四级指标共包括21个风险因素指标。在对21个风险因素了解的基础上,建立两量比较的判断矩阵。在矩阵构建过程中,应以上一层级作为准则对每一阶层进行比较。然后对准则层B对于A的重要程度进行权重值计算以及一致性检验。
三、基于ISM法的建筑设计项目应用BIM
技术的风险根源分析
3.1变革驱动力不足的风险根源
BIM在我国使用的初期,普遍的不被业主所看好,因为技术缺陷、业务不熟练及应用不完善等原因使得实施BIM技术的项目投资回报率、工期的缩短以及成本的降低等目标与期望值的差距,不能达到业主获得一定投资回报的目标,国内的一些建筑业主欠缺变革的魄力。实际上,设计单位是应用BIM最大的受益方之一,其受益程度被大多数设计单位所忽视,具体说来,设计单位的受益也在产品,组织和过程三个方面有很大的体现。在产品方面,其受益方式是通过BIM可以确定恰当的成本、能源及环境目标,得到更可靠的设计产品表现出来的;在组织方面,受益方式是通过使设计单位更多地参与设计过程,使得方案设计表现出来的把控能力大大提高上;在过程方面,在施工前对设施的外观和功能做出合理评价则是其受益方式的具体表现,因此,BIM在提高设计质量和速度的同时,也会降低设施的建设成本、提高设施的建设速度和质量、提高业主及建筑单位满意度,最终受益者是设计单位。而在整个BIM技术的推进中,建筑设计单位的内在变革驱动力不足成为BIM技术应用失败的根本原因之一。因为作为一项新的技术,其应用势必带来应用企业的内部变革,而这种变革当受到阻碍时,或者无法有足够的推动力进行变革时,技术是无法融入到日常工作过程中的。
3.2BIM技术本身缺陷的风险根源
由于国内技术应用经验不够丰富、技术开发水平达不到标准,因此BIM针对国内市场的技术还有待完善。BIM在设计技术方面存在着一些缺陷,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些现行的过于精确的BIM软件到来的建筑师的困扰,建筑师的创新思维在建筑设计方案的初级阶段方案设计受到了限制。二是由于很多BIM软件直接从国外引进,其适用性与导入性能比较差,软件亲和力不够,使得软件的初学者在初次接触时感到很困难,甚至使用不畅。三是一些BIM软件与传统的二维施工图面整合不良,使得BIM应用的路径受到阻碍,设计师们的工作量大大的增加了。
结语
BIM技术本文的缺陷是其应用风险的另一根源,这种缺陷不仅会带来技术应用时对产品效果的直接影响,还对于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与传统流程的融合、经济效应等风险因素存在间接影响。因此,若想解决BIM技术在应用过程中的风险问题需要从技术本身出发,寻求与中国建筑设计单位相吻合的BIM技术。
参考文献:
[1]何关培.BIM和BIM相关软件[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0,2(4):110-118.
[2]何波.BIM建筑性能分析应用价值探讨[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1,3(3):6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