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短暂的寒冬,恰恰给中国企业提供了一个“锻炼身体,提升内功”的机会,而实质就是通过管理来改变长期沿循的粗放型增长模式。
我们都曾听过“寒号鸟”的故事,其在冬天来临之前,不是赶快筑巢垒窝,储备粮食,反而沉浸在最后的暖阳中,嬉戏作乐,得过且过,最终在冬日的寒风中冻饿而死。
当前的中国经济形势,俨然正处在又一个寒冬之前,中国企业当有“寒号鸟”之鉴。
虽然,2012年未必如末日预言所展示的那么恐怖,但大家就已有的预兆也知道这一年不会好过。从外部来看,整个世界经济形势一片黯淡,欧债危机、美债危机和日本的经济危机,让依靠外贸来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幻想提前破灭,而中国的内需也渐现萎缩态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该如何渡过这个糟糕的年头?
答案可能是:靠管理过冬。
其实,管理我们一直在提,从彼得·德鲁克到汤姆·彼得斯,对外国管理学的推崇颇能证实这一点,但是,躺在中国经济高速奔驰的列车上,很多时候,“向管理要效益”因为不那么紧迫而最终沦为一句口号。
然而,2011年已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10N年,我们发现过去我们赖以生存的优势逐渐消失殆尽。我们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原材料,跨国公司的未充分进入,以及相对倾斜性的政策,这些都随着时间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随便问一家中小企业的老板,他们都会说:生意比10年前、5年前难做了。
然而,或许不必过于悲观。2012年,中国经济及中国企业会遭遇一些困难,但整个中国经济仍将保持着高速的增长,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在未来5-10#-仍将得到稳定的推进,对中国企业来讲,机会仍然存在。而2012年短暂的寒冬,恰恰给中国企业提供了一个“锻炼身体,提升内功”的机会,而实质就是通过管理来改变长期沿循的粗放型增长模式。
对一家企业而言,这个宽泛的“管理”可落实到三个方面。
第一是专业导向。
放眼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绝大数获得持续性成长的企业几乎都是专业性企业,而非多元化或投机性的企业。特别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最好是选择一个细分行业,然后用5年、10年甚至更久时间做到中国第一,亚洲第一乃至世界第一。德国的赫尔曼·西蒙教授将这样的企业称为“隐形冠军”,他们知名度或许不高,但占据着某个行业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利润率也超过一些知名企业。在中国其实已经有很多这样的企业,并且在未来将会越来越多。
自己企业的产品是不是行业内最好的,服务是不是行业内最好的,或者某一项指标是不是行业内最好的?如果没有,请选准一样,为之努力。这种“最好”、“第一”的背后体现的是强大的不可替代的专业能力。
第二是IT再造。
经常有人问中国哪个行业是最好的行业,其实没有最好的行业,只有最好的公司。最好的公司是什么呢?很重要一点就是善于利用最新的信息化成果。
未来相当长的时间,中国仍然是全世界最大的制造型国家,但是“中国制造”不可能再依靠成本优势来形成竞争力。出路在哪里呢?就是要运用信息革命的成果来对企业进行改造,从生产线到设计再到财务管理、决策管理,通过效率的提升来替代过去的成本优势。
特别是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大大缩短了企业、产品与终端消费者的距离,像图书、服饰、化妆品、3C产品等,如今都出现了相关销售网站,这对于企业的销售无疑具有革命性的意义。今天,任何一家传统制造型企业都要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们的产品能否在网上销售?
第三是服务增值。
在过去,做产品的企业遇到的最大问题是购买行为是一次性的,企业之后找不到这个客户,客户也找不到企业。而今天随着互联网和通讯的发展,我们可以利用一些新技术来重塑客户关系,这样企业与客户的联系度将大大加强,培养长期的忠诚客户成为可能。
而这之后,企业的利润就很有可能从制造业的环节转移到服务业的环节。服务会成为传统制造性企业创造新价值的重要渠道。在未来的中国,服务会越来越值钱。
面对到来的2012年“严冬”,只要一家企业做到或者努力朝上述三个方向发展,那么,不管外部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它都能够保证自己是一家健康和有未来的企业。
我们都曾听过“寒号鸟”的故事,其在冬天来临之前,不是赶快筑巢垒窝,储备粮食,反而沉浸在最后的暖阳中,嬉戏作乐,得过且过,最终在冬日的寒风中冻饿而死。
当前的中国经济形势,俨然正处在又一个寒冬之前,中国企业当有“寒号鸟”之鉴。
虽然,2012年未必如末日预言所展示的那么恐怖,但大家就已有的预兆也知道这一年不会好过。从外部来看,整个世界经济形势一片黯淡,欧债危机、美债危机和日本的经济危机,让依靠外贸来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幻想提前破灭,而中国的内需也渐现萎缩态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该如何渡过这个糟糕的年头?
答案可能是:靠管理过冬。
其实,管理我们一直在提,从彼得·德鲁克到汤姆·彼得斯,对外国管理学的推崇颇能证实这一点,但是,躺在中国经济高速奔驰的列车上,很多时候,“向管理要效益”因为不那么紧迫而最终沦为一句口号。
然而,2011年已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10N年,我们发现过去我们赖以生存的优势逐渐消失殆尽。我们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原材料,跨国公司的未充分进入,以及相对倾斜性的政策,这些都随着时间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随便问一家中小企业的老板,他们都会说:生意比10年前、5年前难做了。
然而,或许不必过于悲观。2012年,中国经济及中国企业会遭遇一些困难,但整个中国经济仍将保持着高速的增长,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在未来5-10#-仍将得到稳定的推进,对中国企业来讲,机会仍然存在。而2012年短暂的寒冬,恰恰给中国企业提供了一个“锻炼身体,提升内功”的机会,而实质就是通过管理来改变长期沿循的粗放型增长模式。
对一家企业而言,这个宽泛的“管理”可落实到三个方面。
第一是专业导向。
放眼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绝大数获得持续性成长的企业几乎都是专业性企业,而非多元化或投机性的企业。特别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最好是选择一个细分行业,然后用5年、10年甚至更久时间做到中国第一,亚洲第一乃至世界第一。德国的赫尔曼·西蒙教授将这样的企业称为“隐形冠军”,他们知名度或许不高,但占据着某个行业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利润率也超过一些知名企业。在中国其实已经有很多这样的企业,并且在未来将会越来越多。
自己企业的产品是不是行业内最好的,服务是不是行业内最好的,或者某一项指标是不是行业内最好的?如果没有,请选准一样,为之努力。这种“最好”、“第一”的背后体现的是强大的不可替代的专业能力。
第二是IT再造。
经常有人问中国哪个行业是最好的行业,其实没有最好的行业,只有最好的公司。最好的公司是什么呢?很重要一点就是善于利用最新的信息化成果。
未来相当长的时间,中国仍然是全世界最大的制造型国家,但是“中国制造”不可能再依靠成本优势来形成竞争力。出路在哪里呢?就是要运用信息革命的成果来对企业进行改造,从生产线到设计再到财务管理、决策管理,通过效率的提升来替代过去的成本优势。
特别是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大大缩短了企业、产品与终端消费者的距离,像图书、服饰、化妆品、3C产品等,如今都出现了相关销售网站,这对于企业的销售无疑具有革命性的意义。今天,任何一家传统制造型企业都要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们的产品能否在网上销售?
第三是服务增值。
在过去,做产品的企业遇到的最大问题是购买行为是一次性的,企业之后找不到这个客户,客户也找不到企业。而今天随着互联网和通讯的发展,我们可以利用一些新技术来重塑客户关系,这样企业与客户的联系度将大大加强,培养长期的忠诚客户成为可能。
而这之后,企业的利润就很有可能从制造业的环节转移到服务业的环节。服务会成为传统制造性企业创造新价值的重要渠道。在未来的中国,服务会越来越值钱。
面对到来的2012年“严冬”,只要一家企业做到或者努力朝上述三个方向发展,那么,不管外部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它都能够保证自己是一家健康和有未来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