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装办公:互联网+办公装修,开拓新蓝海!

来源 :销售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c19905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办公室装修一般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菜市场模式,一种是超市模式,在菜市场,你可以和卖家砍价,卖家可以缺斤少两,产品质量得不到保障,违约成本比较低;在超市,产品是明码标价,品牌保真,在整个管理、制度、规范、流程上面比较成熟,违约成本高。”在e装办公创始人高辉看来,用菜市场模式形容传统装修很恰当,而e装办公恰好属于超市模式。
  e装办公利用互联网思维改变办公室设计装修行业,让装修真正做到标准、简单、透明,把装修过程中的不可控因素降到最低,实现真正的“互联网+办公装修”。高辉表示,目前互联网+办公装修领域还是一片蓝海,作为行业的开创者,我们迅速进入了这个差异化市场,因为没有几家公司在做,我们主要的竞争对手还是来自于传统的办公室装修公司。
  解决客户痛点:省时、省力、省钱
  “传统的办公室装修,它的流程决定了它的复杂性,客户需重参与,选哪家公司装修?选哪家公司施工?要不停考察、对比,选择的过程往往很痛苦”,高辉表示,e装办公将施工流程标准化,打造了699/㎡的套餐,从设计、装修到家具全包,跟其他公司相比节省了30%以上的时间。
  “一般的公司都是由行政或者采购负责装修的事情,有的公司甚至专门成立一个三到五人的项目组,然后花一个月的时间来安排装修这件事。”高辉说,e装办公的每一个项目都配有深化设计师、设计师、项目管家、项目经理等,我们会建一个群,按照进度表施工,每天的施工情况也会发在群里,所有参与人员包括甲方都了解施工的实时情况,这等于大大减省了客户的人力投入。
  在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按八块钱租金算的话,一千平米的办公室一个月就要付出24万的房租,“如果你为了一个决策多花了一个月的时间,24万就没有了,”高辉表示,e装办公节省了时间,就等于帮客户节省了费用,作为一家办公装修的超市,e装办公可以为客户做到“省时、省力、省钱”。
  打造标准化、高性价比办公空间
  曾在阿里担任过云计算高管的张本伟说过:“任何产品或服务如果不实现标准化,最终就没办法走向规模化。”对高辉而言,运用互联网思维将装修标准化,做一家办公装修的超市,一直是他践行的理念。699套餐是e装办公团队历时十个月研发的成果,针对300平米以上的办公空间,采取全包式服务,做一款或者一个价位的产品是想给客户倡导一种简约、时尚的办公设计理念。
  流程标准化。在设计上,e装办公提供的是一套整体解决方案,从设计、施工、材料到家具,从提供空调、消防到弱电这三项服务,高辉表示,我们的团队给客户提供的是全包式的标准化服务,让客户像走进一家超市一样,可以简单决策。
  施工标准化。“e装办公所有产品都有品牌保障,所用材料采取的模式是F2C, 直接从厂家进货,质量比较稳定。”高辉举例说道,比如我们只用LG的地胶,三雄极光的灯具,施耐德的开关面板,立邦的漆,它们的工艺相对标准,工人用得很熟练,每次都用一样的品牌,每次都重复一样的施工动作,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
  标准化的流程极大地提高了办公室装修的效率,e装办公完工后的实景和最初的效果图可以做到一致。以一千平米办公室为例,e装办公最快可以做到28天完工,但如果是非标准化的产品,至少需要45天。e装办公以低于市场价30%的699为客户提供服务,正是因为节省了人员成本,材料成本,减少了代理商的层层加价,把这些利润让给客户,才能实现这样的价格。目前市面上大多数企业办公室装修的品质都不比 e装办公更好,但价格却高出了很多,正如高辉所说:“我们打造的不是最便宜的产品,而是一款性价比最高的产品。”
  线上订单超7成,目标月度营收3500万
  “我们的项目不像别的产品可以大量出货,实际上我们也是有产能的,在北京,我们目前线上订单超过7成,未来我们要扩大团队,实现目标月度营收3500万。”谈到战略布局,高辉有着清晰的认识,我们肯定要在北京继续沉淀一年,把项目做深、做透,才会考虑去外地城市去扩展。e装办公要做成一个上百人的团队,其中50人组成设计团队,每个设计师每月服务一单客户,一单的均价在70万左右,这样我们就能实现每月超3500万的营业额。
  也许,很多人可以对知名家装公司脱口而出,但目前市场上还没有一家知名的专门做办公空间设计和装修的公司,在公装这个品类里面,e装办公只做办公装修这件事,横向做窄,纵向做深,从而形成自己的竞争力。传统装修公司非常依赖关系营销,而e装办公的特点就是一个办公装修的超市,它让老板从原来的重参与,重决策变为轻关注,轻决策。“你去超市买东西,只要选择你喜欢的产品去购买就行了,不用去考虑它的背后有没有缺斤少两,就是可以简单做决定。”高辉认为,因为我们的服务、产品、定价非常清晰,所以老板可以简单选择一个办公室装修,不需要比较,我们就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克服了传统装修的种种痛点,为客户实现“省时、省力、省钱”,核心699套餐打造了标准化、高性价比的办公空间,对细分领域的精耕细作也许正是e装办公未来有望成为“行业大鲨鱼”的优秀潜质吧。
其他文献
企业的快速增长体现了企业家的雄伟抱负,自身将获得极大的成就满足感。正如松下幸之助所说,“如果不追求成长,或不向更高的目标挑战的话,就无法品味出身为商人(经营者)的喜悦和充实感了。要是生意人(经营者)抱着成长不成长都无所谓的心理,在他底下做事的人,自然就会很懒散了”。与此相应,“独角兽企业”“指数型组织”在商界推崇的概念毫无例外地强调快速增长。这些企业往往通过一两个突破性的技术产品,或者新颖的商业模
期刊
假如你管理着一家在行业中数一数二的大型企业,有一天,突然出现了一款新产品或服务威胁到你的生存。这种新的业务模式或产品会引发市场错位竞争。  此时作为在位企业,你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是要效仿新进企业的所作所为,还是加倍投入现有产品与服务?  首先,你要剖析竞争威胁。了解新创企业竞争威胁的关键,是剖析其搅动市场格局所采用的创新方式。  错位竞争策略是企业避开竞争对手的市场优势,以己之长
期刊
这是一个人人都是创意工作者的时代。如何让工作场所变成创意之地?如何让每个个体真正成为创意工作者?如何进行有效的创意管理?本书完整给出答案,它能有助于理解如何获得人的持续价值。  人的创意是当下的核心资源,如何认识和发掘人的创意资源,这个议题被从不同的层面提出和探讨。在创意产业被关注的鼎盛时期,知名经济学家理查德·佛罗里达提出“创意人士不再被视为传统的破坏者,而是成为新的社会主流”。在创业中有三个最
期刊
最近10余年来,互联网平台公司毫无疑问是商业舞台的绝对主角。平台公司之所以能够从一个市场强势进入另一个市场,是因为其可以将已有平台的功能与目标市场绑定,撬动共享的客户关系及共用的平台资源,从而达到进入目标市场,构建一个更强大的生态系统的目标。学术界将这种战略称为平台包抄。包抄是一个军事术语,指绕到敌方侧翼或背后进攻。如阿里巴巴首先成功建立B2B平台市场,利用对小企业需求的理解、成熟的平台运营能力,
期刊
作为一款全球首创、实现跨平台文件传输的应用软件快牙(ZAPYA),在经过四年“蛰伏期”后,以狠抓用户刚需,顺应潮流,快速低成本实现超过4.5亿用户数量的积累过程,用户遍及海内外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同类型的传输应用中稳居第一。不仅开创“近传远交”的商业模式,也为用户提供了一个泛娱乐化的内容共享平台。  服务模式:从传输工具到内容分享平台的蜕变  2012年成立的近场传输公司快牙,其创始人CEO王
期刊
屏时代需要屏战略来支撑,得“屏”者,得天下。  来自谷歌(Google)的一份最新研究报告《如果说内容为王,跨屏就是皇后》显示:当手机、平板电脑、电脑、电视四类产品被联合在一起使用时,它们才发挥出真正的效力——目前美国民众在媒体消费上花的时间达到每天4.4小时,其中90%的时间属于跨屏消费。  移动互联网时代跨屏体验的重要性  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发现这样一种趋势:人们在消费数字内容的时候,往往是
期刊
创业者如何构建竞争优势?如何融入行业生态?如何“看天气”、“看风向”、“看风口”?什么是成为独角兽的重要因素?什么是优秀的创业团队?如何构建人剑合一的团队?如何选人?如何分权?  弹性市场远远大于刚需市场  主要消费都将不再是刚需。消费升级意味着客户不是简单地追求功能,而是对品质、品相、品位、品牌的追求,从购买功能性产品(刚需)转向购买品牌产品(非刚需)将会成为趋势。此时,客户的消费需求依然高频,
期刊
我所说的战略转型(或战略变革,这两个词在本文中基本同义),主要是针对处于传统产业、前期经历过高速成长、已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而言的。它们大多数目前普遍面临产业空间有限、劳动力成本优势丧失等压力,同时存在核心能力不足、人才和管理基础薄弱等内部问题。对这些企业来说,战略转型和变革是当务之急。有些企业家或从事管理工作的朋友或许会问:“转”向何处呢?这里,我们作些原则性的指引。  战略转型“转”
期刊
Harald是一位高潜力的领导者,在欧洲一家领先的化学公司有15年的工作经验。他从塑料部门的助理产品经理开始做起,很快就转移到香港,帮助公司建立新的亚洲商业中心。随着香港地区的销量飙升,他很快被提升为销售经理。三年后,他回到了欧洲,成为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的营销与销售总监。他监管的团队共有80名专业人员。后来他乘胜追击,被提升为聚乙烯部门营销与销售副总裁,负责几条产品线与相关服务,管理的员工有近2
期刊
以前在大企业工作有许多优势,首先它的工资一般比其他小规模企业中的同类员工工资要高。这种现象叫做企业规模工资效应。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在过去三十年间,这种效应逐渐削弱,它的影响波及员工和雇主关系以及收入不均等一切事物。  但是人们不了解的是,哪些领域的员工受工资效应减退影响最大?这种减退在何种程度上加剧了美国日益增长的收入不平等现象?  沃顿商学院管理学教授亚当·科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