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这样的军队医院里,“军民融合”是医务人员每一天的工作,是城市灾害发生时冲在第一线的责任,是特殊公共卫生事件中投入防治和救治的核心力量。在军队医院里,医生与病人既是军民情也是医患情。
中国军人制服的色彩,按军种有不同的颜色。在这些着不同颜色制服的中国军人中,有一种军人,他们还有一件“特殊制服”——白大褂,这就是军医。在中国的医疗系统中,也有一种特殊的医疗机构:军队医院。
军队医院的主要职责是为军人和战争提供医疗保障,但很多身处城市的军队医院,在为部队提供医疗服务之余,也向当地普通患者开放,为驻地百姓提供医疗服务。在这样的军队医院里,“军民融合”是医务人员每一天的工作,是城市灾害发生时冲在第一线的责任,是特殊公共卫生事件中投入防治和救治的核心力量。在军队医院里,医生与病人既是军民情也是医患情。
重大伤亡事件中,总有军医的身影
上海南北高架路,车流日夜奔腾。汽车行驶到高架人民广场以北不过一公里,一幢灰色大厦就会映入眼帘,高楼与道路的簇拥之中的,就是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原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今年6月30日,长征医院的军医们随着海军军医大学成立组建,也换上了海军军装——浪花白。但作为军医,他们始终秉承着既为患者救死扶伤,又担負着为军队、为战争时刻准备的神圣责任。
长征医院身居上海最繁华的位置,自然也承担起了上海市中心城区各类重大伤亡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治重任。由于在骨创伤、脑创伤、胸腹创伤、急救等学科上明显的优势,以及军队医院特有的组织纪律性,长征医院在多次救治重任中,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014年的最后一天,外滩发生拥挤踩踏事件,距离外滩约3公里的长征医院,成为主要救治危重伤员的医院之一。这一夜的“战斗”,长征医院郑兴东院长记忆深刻,接到大批伤员即将到院的信息,刚刚完成巡查病房的郑兴东院长,立即下达启动医院应急预案的指令。
这原本是一个充满温情的跨年夜,长征医院急诊科护士孙蕾刚给护士朱虹送去一块巧克力,互道“新年快乐”,预检台的电话铃声就骤然响起,电话那端一个急切的声音通知她:马上会有大批拥挤踩踏伤的重伤员送至医院,请医院做好抢救准备。
尽管有着丰富的急救经验,但当28名重伤员在1个小时内被陆续送至医院时,伤者的伤情还是超过了医生们的预料。这次事件中,伤亡者均是20岁左右到外滩参加跨年的年轻人,面对如此鲜活的生命,医护人员尽了一切的努力,即便是已经没有呼吸心跳的伤者,长征医院的医务人员也进行了系统规范的处置。
凌晨时分,成批到达医院的危重伤员一度给长征医院的抢救带来巨大压力,但医院完备的应急预案、平常的应急训练和在重大灾害事故抢救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使得各项抢救工作迅速转入有序状态。有序的抢救为伤者生命赢得了时间,而在挤压伤的抢救中,时间就意味着生与死,关系着伤者的康复,以及将来的生活质量。
与时间赛跑,抢救患者生命首先需要的是医生,平时长征医院医护人员采取三线排班制度:一线医生是当班医生;二线医生尽管可以休息,但必须吃住在医院;三线医生可以在家中休息,但接到指令后必须在半小时内赶到医院。另外,下一班准备接班的护士均被要求住宿在医院旁边的宿舍楼内。因此,医院可以最快速度调动医务人员增援重大事件的危重伤员紧急抢救。
随着各科室专家增援到位,医院备用的仪器设备紧急调配到抢救室,平时备用的抢救室B区立刻启用,专门开辟紧急通道用于批量伤员抢救。至此,包括急救科、胸外科、骨科、脑外科等30多名主任专家教授在内的百余名医务人员全力投入到伤员抢救中,医院从人员到设备、场地、药品等抢救资源都在最短的时间就绪,抢救现场变得井然有序。
事后,长征医院院长郑兴东总结说:“医院完备的应急预案、日常的应急训练以及医务人员的职业精神,在拥挤踩踏事件抢救这样的关键时刻得以体现,作为收治事件伤员数量最多、伤情最重的医院,我们的医务人员经历了现实考验,出色完成了这次抢救任务。”
无论是温州动车事故、11.15大火、外滩拥挤踩踏等重大伤亡突发事件,还是亚信峰会、世博安保等重大保障任务,长征医院都投入了最好的医疗资源,为挽救和保障城市居民的生命安全作出了最大的努力。11.15大火中伤情最重的两名伤员,也是在长征医院接受救治的,最重的伤员在医院住院长达1年时间,最终出院回归到正常的生活中。
郑兴东院长告诉记者,作为驻守在国际化大都市的一家三甲军队医院,就应该努力实现“看基层医院看不了的病,救地方医院救不了的伤”。医院探索建立的院前急救、院内抢救、ICU综合救治和康复一体化,以及相关学科一站式服务的急救体系,已经被国内100多家医院采用,为《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的颁布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温暖的血透室,浓浓的医患情
1900年诞生的长征医院,见证了上海的变迁,也见证了军爱民、民拥军的军民鱼水深情。作为上海这座繁华都市中的医疗机构,长征医院在“姓军为战,姓军为兵”之余,坚持为老百姓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也受到万千患者的赞誉。作为军队医院,长征医院不仅提供的医疗服务有自己的特色,医院文化也与地方医院有一些不同,在这里,“奉献”与“牺牲”并不是口号,而是每一个医务工作者的担当和职责。
2015年,长征医院血透中心护理组荣获集体一等功,血透中心里发生感人至深的医患之情通过媒体报道,被更多的人知晓。中共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同志在会见由海军军医大学校长孙颖浩率领的长征医院血透中心护理组先进事迹报告团时,高度赞扬了血透中心护理组。韩正说: “长征医院血透中心护理组30多年来默默奉献,事迹十分感人,得到了患者的高度认可。你们用自己的行动,生动阐释了‘一切为了谁’的真谛,你们是长征医院的骄傲,是军队的骄傲,是上海的骄傲,值得全社会学习和弘扬 。”
中国军人制服的色彩,按军种有不同的颜色。在这些着不同颜色制服的中国军人中,有一种军人,他们还有一件“特殊制服”——白大褂,这就是军医。在中国的医疗系统中,也有一种特殊的医疗机构:军队医院。

军队医院的主要职责是为军人和战争提供医疗保障,但很多身处城市的军队医院,在为部队提供医疗服务之余,也向当地普通患者开放,为驻地百姓提供医疗服务。在这样的军队医院里,“军民融合”是医务人员每一天的工作,是城市灾害发生时冲在第一线的责任,是特殊公共卫生事件中投入防治和救治的核心力量。在军队医院里,医生与病人既是军民情也是医患情。
重大伤亡事件中,总有军医的身影
上海南北高架路,车流日夜奔腾。汽车行驶到高架人民广场以北不过一公里,一幢灰色大厦就会映入眼帘,高楼与道路的簇拥之中的,就是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原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今年6月30日,长征医院的军医们随着海军军医大学成立组建,也换上了海军军装——浪花白。但作为军医,他们始终秉承着既为患者救死扶伤,又担負着为军队、为战争时刻准备的神圣责任。
长征医院身居上海最繁华的位置,自然也承担起了上海市中心城区各类重大伤亡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治重任。由于在骨创伤、脑创伤、胸腹创伤、急救等学科上明显的优势,以及军队医院特有的组织纪律性,长征医院在多次救治重任中,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014年的最后一天,外滩发生拥挤踩踏事件,距离外滩约3公里的长征医院,成为主要救治危重伤员的医院之一。这一夜的“战斗”,长征医院郑兴东院长记忆深刻,接到大批伤员即将到院的信息,刚刚完成巡查病房的郑兴东院长,立即下达启动医院应急预案的指令。
这原本是一个充满温情的跨年夜,长征医院急诊科护士孙蕾刚给护士朱虹送去一块巧克力,互道“新年快乐”,预检台的电话铃声就骤然响起,电话那端一个急切的声音通知她:马上会有大批拥挤踩踏伤的重伤员送至医院,请医院做好抢救准备。
尽管有着丰富的急救经验,但当28名重伤员在1个小时内被陆续送至医院时,伤者的伤情还是超过了医生们的预料。这次事件中,伤亡者均是20岁左右到外滩参加跨年的年轻人,面对如此鲜活的生命,医护人员尽了一切的努力,即便是已经没有呼吸心跳的伤者,长征医院的医务人员也进行了系统规范的处置。
凌晨时分,成批到达医院的危重伤员一度给长征医院的抢救带来巨大压力,但医院完备的应急预案、平常的应急训练和在重大灾害事故抢救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使得各项抢救工作迅速转入有序状态。有序的抢救为伤者生命赢得了时间,而在挤压伤的抢救中,时间就意味着生与死,关系着伤者的康复,以及将来的生活质量。
与时间赛跑,抢救患者生命首先需要的是医生,平时长征医院医护人员采取三线排班制度:一线医生是当班医生;二线医生尽管可以休息,但必须吃住在医院;三线医生可以在家中休息,但接到指令后必须在半小时内赶到医院。另外,下一班准备接班的护士均被要求住宿在医院旁边的宿舍楼内。因此,医院可以最快速度调动医务人员增援重大事件的危重伤员紧急抢救。
随着各科室专家增援到位,医院备用的仪器设备紧急调配到抢救室,平时备用的抢救室B区立刻启用,专门开辟紧急通道用于批量伤员抢救。至此,包括急救科、胸外科、骨科、脑外科等30多名主任专家教授在内的百余名医务人员全力投入到伤员抢救中,医院从人员到设备、场地、药品等抢救资源都在最短的时间就绪,抢救现场变得井然有序。
事后,长征医院院长郑兴东总结说:“医院完备的应急预案、日常的应急训练以及医务人员的职业精神,在拥挤踩踏事件抢救这样的关键时刻得以体现,作为收治事件伤员数量最多、伤情最重的医院,我们的医务人员经历了现实考验,出色完成了这次抢救任务。”
无论是温州动车事故、11.15大火、外滩拥挤踩踏等重大伤亡突发事件,还是亚信峰会、世博安保等重大保障任务,长征医院都投入了最好的医疗资源,为挽救和保障城市居民的生命安全作出了最大的努力。11.15大火中伤情最重的两名伤员,也是在长征医院接受救治的,最重的伤员在医院住院长达1年时间,最终出院回归到正常的生活中。
郑兴东院长告诉记者,作为驻守在国际化大都市的一家三甲军队医院,就应该努力实现“看基层医院看不了的病,救地方医院救不了的伤”。医院探索建立的院前急救、院内抢救、ICU综合救治和康复一体化,以及相关学科一站式服务的急救体系,已经被国内100多家医院采用,为《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的颁布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温暖的血透室,浓浓的医患情
1900年诞生的长征医院,见证了上海的变迁,也见证了军爱民、民拥军的军民鱼水深情。作为上海这座繁华都市中的医疗机构,长征医院在“姓军为战,姓军为兵”之余,坚持为老百姓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也受到万千患者的赞誉。作为军队医院,长征医院不仅提供的医疗服务有自己的特色,医院文化也与地方医院有一些不同,在这里,“奉献”与“牺牲”并不是口号,而是每一个医务工作者的担当和职责。
2015年,长征医院血透中心护理组荣获集体一等功,血透中心里发生感人至深的医患之情通过媒体报道,被更多的人知晓。中共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同志在会见由海军军医大学校长孙颖浩率领的长征医院血透中心护理组先进事迹报告团时,高度赞扬了血透中心护理组。韩正说: “长征医院血透中心护理组30多年来默默奉献,事迹十分感人,得到了患者的高度认可。你们用自己的行动,生动阐释了‘一切为了谁’的真谛,你们是长征医院的骄傲,是军队的骄傲,是上海的骄傲,值得全社会学习和弘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