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想品德课在小学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本人从事小学品德教育多年,切身感受到在品德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快乐成长,完善学生人格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关系着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和未来的成长,可见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十分的重要,本文就关于这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相关的论述。
关键词:思想品德;素质教育;教学方式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它是人的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完善学生健康人格和学会做人的基础,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去直接对学生的行为产生作用。记得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因此,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否真正让学生走向了素质教育,其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引导学生主体是否参与了教育过程的程度。
多年来我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尝试的,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情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学生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深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让他们的个性得到长足的发展,学会做一个上进的人。下面就具体谈一下我的几点做法:
一、角色扮演,引发兴趣,让学生得到个性发展
近年来,有人提出“让学生中在活动中学习思品”,“思品教学体现活动化”等观点。在思想品德课中,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通过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学生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这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学方式。它可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这种做法可以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也找到一种身入其境的感觉,受到的思想教育也十分的深刻,所以,我在教学当中就经常让学生们进行情景再现,针对不同的主题内容,让学生们提前准备上课后表达自己的感受,收到的教育效果十分理想,真正让学生的品德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组织辩论,深化明理,让学生能力得到成长
学生的道德认识我们不能只局限于课本,现实的教育告诉我们,我们的品德教育,有时必须通过活动拓展来增强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深化明理才能让他们得以快乐成长,而教学中通过开展课堂辩论这一方式,是达到这一教育目的的最有效方法。我们都见过在电视当中直播的“学生专题辩论会”,曾吸引了无数观众。学生们向广大观众展示了敏捷的思维,超凡的口才。那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辩论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例如我在教授《义务教育课程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伟大的先人”一课时,我就让全班学生结合自己了解的内容,去讨论关于孔子和司马迁的故事,大家在讨论当中,去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秀品德和做法,并把他们的言行格言记在心中,真正受到了思想的教育,让学生的人格得到了升华。
三、开展实践,知行结合,让学生收到实效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应注重课堂明理,课外导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從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比如我在教授《义务教育课程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一课“生活中的快乐”一文时我就这样做的,让学生们自由的谈一下你现在快乐吗?这个主题,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他们说出了自己生活中的种种快乐的表现,课堂的气氛十分热烈,在讨论中孩子们体会到了什么才是快乐,什么才是幸福的生活,远比教师的说教更有意义,学生们懂得了生活,更加的热爱生活。
当今儿童可心说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大部分家长是只重视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的劳动无感激之情,覺得一切都是自然的、应该的,逐步养成了惟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就要有针对性的施以教育,如我在教学《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知道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平凡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在辛勤地劳动着,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一方面让学生回家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意识地尝试不同环境,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我们的教学内容能让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从而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了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受到深刻的爱的教育,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让学生真正成为一个有品德的人。
四、结语
根据《品德与社会》的课程特点,课程性质和课程对象,决定了我们的教学方法要以情激趣,配以境促情,只有这样两种相承才能打开儿童的心窗,才能让他们带着激情、兴趣在课堂和生活中明理成长,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关键词:思想品德;素质教育;教学方式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它是人的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完善学生健康人格和学会做人的基础,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去直接对学生的行为产生作用。记得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因此,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否真正让学生走向了素质教育,其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引导学生主体是否参与了教育过程的程度。
多年来我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尝试的,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情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学生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深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让他们的个性得到长足的发展,学会做一个上进的人。下面就具体谈一下我的几点做法:
一、角色扮演,引发兴趣,让学生得到个性发展
近年来,有人提出“让学生中在活动中学习思品”,“思品教学体现活动化”等观点。在思想品德课中,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通过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学生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这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学方式。它可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这种做法可以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也找到一种身入其境的感觉,受到的思想教育也十分的深刻,所以,我在教学当中就经常让学生们进行情景再现,针对不同的主题内容,让学生们提前准备上课后表达自己的感受,收到的教育效果十分理想,真正让学生的品德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组织辩论,深化明理,让学生能力得到成长
学生的道德认识我们不能只局限于课本,现实的教育告诉我们,我们的品德教育,有时必须通过活动拓展来增强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深化明理才能让他们得以快乐成长,而教学中通过开展课堂辩论这一方式,是达到这一教育目的的最有效方法。我们都见过在电视当中直播的“学生专题辩论会”,曾吸引了无数观众。学生们向广大观众展示了敏捷的思维,超凡的口才。那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辩论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例如我在教授《义务教育课程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伟大的先人”一课时,我就让全班学生结合自己了解的内容,去讨论关于孔子和司马迁的故事,大家在讨论当中,去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秀品德和做法,并把他们的言行格言记在心中,真正受到了思想的教育,让学生的人格得到了升华。
三、开展实践,知行结合,让学生收到实效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应注重课堂明理,课外导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從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比如我在教授《义务教育课程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一课“生活中的快乐”一文时我就这样做的,让学生们自由的谈一下你现在快乐吗?这个主题,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他们说出了自己生活中的种种快乐的表现,课堂的气氛十分热烈,在讨论中孩子们体会到了什么才是快乐,什么才是幸福的生活,远比教师的说教更有意义,学生们懂得了生活,更加的热爱生活。
当今儿童可心说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大部分家长是只重视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的劳动无感激之情,覺得一切都是自然的、应该的,逐步养成了惟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就要有针对性的施以教育,如我在教学《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知道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平凡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在辛勤地劳动着,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一方面让学生回家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意识地尝试不同环境,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我们的教学内容能让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从而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了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受到深刻的爱的教育,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让学生真正成为一个有品德的人。
四、结语
根据《品德与社会》的课程特点,课程性质和课程对象,决定了我们的教学方法要以情激趣,配以境促情,只有这样两种相承才能打开儿童的心窗,才能让他们带着激情、兴趣在课堂和生活中明理成长,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