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单位办公地在兰州北山脚下的西北师范大学新校区,每天下班,都情不自禁向南看。雨后雪霁都非常壮观,就想到古代兰州与临夏、甘南交通的重要道路,想到摩云关,有感而发,写过些诗歌。其中一首是写给秉俊兄的:
兰州之南,有彼高山。巍巍矗立,摩接云端。南山北山,相对不厌。黄河穿过,波涛甚欢。念慈君子,如水似山。气宇轩昂,星汉灿烂。光阴飞度,如梭似箭。又逢佳节,遥祝康健!
2018年4月1日下午,与文化学者、作家、《兰州晚报》记者彭维国相约,考察摩云关及古道。彭维国有情怀,自觉运用“四重证据法”研究、书写地方文化,极用心。4月7日下午,我们又从榆中马衔山北麓沿羊泉河、大石头河顺流而下考察。
根据史料和地方学者考察,摩云关设在兰州南部山区摩云岭——该山岭现名关山岭,位于兰州七里河区与临洮交界处,是马衔山向西延伸支脉,山高岭峻,地势险要,终年云雾缭绕,似乎伸手可摸云朵,故有“摸云关”“摸云岭”“摸天岭”之称,它南通临洮、临夏、甘南、岷县,北达靖远、宁夏,西通河西走廊。明代,依摩云岭山险设巡检司,立关卡稽查来往行旅,遂改名“摩云关”,因关卡驻址随行人之所趋迁徙,又有上关、下关之设。清代,废明巡检司,另置摩云驿,旋改名摩云驿运所,为传递军政命令之专设机构,属清代驿站制之中等驿站,配驿马38匹、牛18头、驿夫18名。
也有学者认为摩云关关址在七道梁。彭维国则认为摩云关应在阿干关山岭,1935年,西果园七道子梁辟修甘川公路,摩云关遂废。
据兰州文化工作者调查,关山岭有古道遗存。阿干镇西沟沿河道向南,经苟家湾到坪岭村,这里旧时叫和尚铺,分大楞干、桐条沟、沟窝子等几段。桐条沟以前车马店较多,是古代商旅们出兰州城后的歇脚处。沟窝子坡山大沟深,路面窄,用红石板铺成。《七里河区志》记载,1998年,和尚铺以南至关山岭尚保留长约1000米、宽3~4米凿岩为磴的遗迹。上沟窝子坡就到了关山岭。翻越关山岭到达马泉沟村,出村下行,顺着山沟行三四公里处就是这条古道有名的五虎峡:路在大石头上开凿出,宽仅四五米,行走困难。出五虎峡就到临洮县中铺镇白崖子村,再行3公里,到关沟门,与兰临公路相接。
阿干河是这条古道上的生命河。阿干河发源于榆中县南部的马衔山北麓,向北流入七里河区境内,全长44.6公里,沿途有山寨沟、铁冶沟、琅峪沟、和尚铺沟和大沟等几条支流汇入,源头处榆中段为羊寿河,流出榆中县银山乡大石头河,进入七里河区境后始称阿干河。阿干镇铁冶段称柴沟河,从八里镇(原为花寨子乡)岘口子开始叫作水磨沟。也有人把阿干河谷统称水磨沟,在阿干河下游,把华林山与伏龙坪之间,从孙家台南端一直到交汇入黄河处的一段叫作雷坛河,因为附近河边上金天观的雷坛而得名。从雷坛河进入黄河交汇口,逆河口上行1里许有金天观,面西为华林山,唐代建有禅院,后改平远堂,明改华林寺。传说玄奘经雷坛河谷入兰州,且在华林寺休憩后,渡白马浪到金城关。
水磨沟因水磨而名,沟内许多地名直接来自水车,磨沟沿、甘家磨、水磨滩、打磨沟等。史载,沿阿干河上溯,河边水磨房一座接一座。水磨曾是甘肃手工业最广泛的动力装置,用于磨面、酿酒、造纸、制香、榨油等行业。唐肃州刺史王方翼撰文说:“出私钱用水石畏,溥其羸以济饥疗。”宋元时期,水磨在岷州、河州等地普遍使用。明代河州人王经亦《水磨赋》记载:“北临隆庆,东历漳水,渭源东畔,泾水上游。俱有水磨运于中流。予观其气数之盛,制作之优,未有过河州也。”清嘉庆巳卯(1555),河州“有水磨共一千八百有奇”。明代兰州水磨有93盘,明正德十四年(1519),引阿干河水分为东西两渠,河上和渠上共有立轮水磨93盘、水碾4盘。兰州名宿彭泽给两条引渠起名为“溥惠渠”,该渠东到今城关区下沟、王马巷、南城巷,西至七里河区上西园和下西园,为城里人提供生活用水。清乾隆年间,水磨发展到93盘、水碾12盘;道光年间有265盘。民国三十年(1941),兰州附近30公里内有215盘,其中水磨沟55盘,五泉山30盘、方家泉10盘、响水子120盘。解放初,还有水磨90盘、水碾4盘。
水磨的兴盛表明兰州周边生态环境良好,也客观印证了兰州作为古丝绸之路重镇的繁忙。古时,从狄道(今临洮)到兰州只有这一条路可走,《兰州古今注》《兰州市志·邮政志》《七里河区文史资料》等文献均有记载。据《三国志·陈泰传》记载,蜀将姜维围攻临洮,凉州军自金城南经沃干阪(今阿干镇)驰援。《晋书·张轨传》记载,咸和初(326),辛岩督运金城,为刘胤袭败于沃干岭。唐玄奘也是通过这条路到达兰州。752年,边塞诗人高适从长安取道狄道、兰州,前往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写过数首咏赞兰州的诗。唐天宝年间,诗人岑参从长安西行,赴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经过兰州时写下脍炙人口的五律《题金城临河驿楼》。明清时期,出兰州城袖川门(今解放门),过洪门子、八里窑、二十里铺、岘口子、阿干镇西沟、和尚铺、摩云关,可达狄道州(今临洮县),進而下甘南、四川,或东往天水、陕西。清道光年间,狄道翰林张廷选改筑山南马泉沟路,较前路平坦,又缩短10余里,可行轿车子、大车、驮轿、骡帮、驼帮,亦为邮路、塘汛之路。民国二十四年(1935),甘川公路修成兰州至会川段后,此路废弃。
马衔山地处兴隆山南侧,在榆中、临洮两县交界处,属祁连山脉向东延伸余脉,是陇中高原最高山峰,也是洮河与阿干河、宛川河的分水岭。马衔山对齐家玉文化的兴盛至关重要。2015年4月,我陪同王仁湘、叶舒宪、易华等学者,从临洮峡口镇上马衔山寻访过古代玉矿遗址。这两次,则是从兰州向南考察阿干河流域文化遗存。
4月1日下午,先到八里镇,参观彭维国建成的阿干河人文历史馆。多年来,他搜集古道上的文物、民俗文化方面物品、阿干镇历史上的瓷器及煤矿、工业时代遗物,乃至刚刚淡出记忆的门牌号,等等,非常杂,像阿干河流域的“百科全书”。院子里随便摆放的瓦当引起我的兴趣。这些瓦当实际上不算“瓦”,应该是瓷——阿干镇旧有阿干窑,陶瓷闻名全省。“瓦当”有滴水和护木椽头两类。图案与常见的汉唐以来狮子、花卉纹饰有渊源,但又有地方色彩。彭维国拿过两个狮子纹瓦当比较,一个认真、写实,另一个则简洁、凝练,图式抽象,富于表现力。彭维国认为这是工匠“偷工减料”、无意中创造出的“抽象派”雕塑作品。是啊,抽象源于具象,抽象不是无病呻吟。旧门牌、顾子惠先生书写的“兰州铸管厂”牌、砂锅、手摇警报器,以及建筑物残件中的一块马衔山黄玉和一个长条石斧,都是他从阿干河里捡到的。石斧两头开刃,器形完整、优美,史前人类可能用于砍伐石佛沟里的树木吧,魏国人吟唱的“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于此也适合。花寨子发现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遗址,这是阿干河流域最早的史前人类遗址。多年来,彭维国一直怀揣梦想,仔细拾掇阿干河流域人文历史的碎片。目前,石佛沟正在打造旅游区,在这个形势下若能建成阿干河人文历史馆,对阿干镇来说也算一件文化盛事。 参观完毕,我们从阿干镇出发,沿古道进山。曾经车水马龙的古道,如今非常幽静。山腰间一树一树的野桃花虽然努力绽开,但因色彩浅显,反倒衬托得愈加寂静。山坡梯田里冬麥青青,柳枝飘摇。初春时节,寒意料峭,大多梯田与百合还在沉睡中。彭维国经常在这条古道上探访,非常熟悉。他做向导,轻车熟路,翻山越岭,逶迤“远上白云间”,古道今道交错前行。边走边看,观摩和尚铺车马店烟熏火燎的窑洞、有古朴图腾画的铁眼泉、淹没在荒草沟里的车辙印迹,等等。途中,我们徒步探访几处古道。
相对而言,这里地势比七道梁低缓。不过快到山顶时,道路却非常陡,我们走到沟窝子坡,绕行一个大“之”字形山路才上到关山岭。当年旅客要从山腰直接上去,行路之难,非同一般。古人选择这里设置摩云关,确实是最险要、最关键处。
站在关山岭高处,举目四望,一道道山岭如同巨龙飞舞,气势颇大。
彭维国讲了他这些年寻访古道的经历和古今轶事,史料中的大小地名都鲜活起来,而那些未曾见诸于史料的“将台”“营盘地”之类地名,透露出古代军事枢纽的重要信息。马泉沟、后沟岭、山庄、马泉沟村交汇的山坡上,亦即“营盘地”边,残存一座烽火台,彭维国上次发现一片夯筑层里的黑瓷仍在原处。通往马泉沟古道边的岩石上,赫然遗留一个人工开凿的长方形深槽,不远处又有一排小榫眼,不知功用。这道坡非常陡,“之”字形遗址比较明显,有些地方被洪水冲成深沟峡谷。
接着,驱车沿乡村道到马泉沟村口,步行返回,进入马泉沟,地面岩石上车辙印迹明显。旁边石崖下有眼清泉,滴水不断,叮咚回响,如同箜篌演奏古音。
在马泉沟,偶然捡到一块少女拳头般大小的黄玉。这是地地道道的马衔山玉,尽管品相一般,不入齐家人法眼,但时空距离瞬间消失了。
阿干河古道也是玉帛之路上的一个重要分支!
返回时,我们走关山岭下的琅峪沟。阿干镇境内蕴藏煤炭,为甘肃省最早煤矿区,也是历史上有名的“瓷都”,顺路探访。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礼堂、标语、电影院遗址、矿车、铁轨、用铁条焊成的喜鹊和“飞天”护栏等,无不彰显着曾经的热闹。矿区仍有一些留守职工,热情朴实,仿佛世外桃源。实际上这里距兰州市区很近,并且有阿干古道经过,如果将来把矿区建成遗址公园,将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亮点。
2018年4月7日下午,我们又从榆中县城经兴隆山,穿越羊寿河、大石头河谷,途经马坡、羊寨、张家寺及普济寺路口,从银山乡进入阿干镇。
马衔山气韵悠长,还有很多历史文化需要挖掘。匆匆两次考察,算作探路吧。
兰州之南,有彼高山。巍巍矗立,摩接云端。南山北山,相对不厌。黄河穿过,波涛甚欢。念慈君子,如水似山。气宇轩昂,星汉灿烂。光阴飞度,如梭似箭。又逢佳节,遥祝康健!
2018年4月1日下午,与文化学者、作家、《兰州晚报》记者彭维国相约,考察摩云关及古道。彭维国有情怀,自觉运用“四重证据法”研究、书写地方文化,极用心。4月7日下午,我们又从榆中马衔山北麓沿羊泉河、大石头河顺流而下考察。
根据史料和地方学者考察,摩云关设在兰州南部山区摩云岭——该山岭现名关山岭,位于兰州七里河区与临洮交界处,是马衔山向西延伸支脉,山高岭峻,地势险要,终年云雾缭绕,似乎伸手可摸云朵,故有“摸云关”“摸云岭”“摸天岭”之称,它南通临洮、临夏、甘南、岷县,北达靖远、宁夏,西通河西走廊。明代,依摩云岭山险设巡检司,立关卡稽查来往行旅,遂改名“摩云关”,因关卡驻址随行人之所趋迁徙,又有上关、下关之设。清代,废明巡检司,另置摩云驿,旋改名摩云驿运所,为传递军政命令之专设机构,属清代驿站制之中等驿站,配驿马38匹、牛18头、驿夫18名。
也有学者认为摩云关关址在七道梁。彭维国则认为摩云关应在阿干关山岭,1935年,西果园七道子梁辟修甘川公路,摩云关遂废。
据兰州文化工作者调查,关山岭有古道遗存。阿干镇西沟沿河道向南,经苟家湾到坪岭村,这里旧时叫和尚铺,分大楞干、桐条沟、沟窝子等几段。桐条沟以前车马店较多,是古代商旅们出兰州城后的歇脚处。沟窝子坡山大沟深,路面窄,用红石板铺成。《七里河区志》记载,1998年,和尚铺以南至关山岭尚保留长约1000米、宽3~4米凿岩为磴的遗迹。上沟窝子坡就到了关山岭。翻越关山岭到达马泉沟村,出村下行,顺着山沟行三四公里处就是这条古道有名的五虎峡:路在大石头上开凿出,宽仅四五米,行走困难。出五虎峡就到临洮县中铺镇白崖子村,再行3公里,到关沟门,与兰临公路相接。
阿干河是这条古道上的生命河。阿干河发源于榆中县南部的马衔山北麓,向北流入七里河区境内,全长44.6公里,沿途有山寨沟、铁冶沟、琅峪沟、和尚铺沟和大沟等几条支流汇入,源头处榆中段为羊寿河,流出榆中县银山乡大石头河,进入七里河区境后始称阿干河。阿干镇铁冶段称柴沟河,从八里镇(原为花寨子乡)岘口子开始叫作水磨沟。也有人把阿干河谷统称水磨沟,在阿干河下游,把华林山与伏龙坪之间,从孙家台南端一直到交汇入黄河处的一段叫作雷坛河,因为附近河边上金天观的雷坛而得名。从雷坛河进入黄河交汇口,逆河口上行1里许有金天观,面西为华林山,唐代建有禅院,后改平远堂,明改华林寺。传说玄奘经雷坛河谷入兰州,且在华林寺休憩后,渡白马浪到金城关。
水磨沟因水磨而名,沟内许多地名直接来自水车,磨沟沿、甘家磨、水磨滩、打磨沟等。史载,沿阿干河上溯,河边水磨房一座接一座。水磨曾是甘肃手工业最广泛的动力装置,用于磨面、酿酒、造纸、制香、榨油等行业。唐肃州刺史王方翼撰文说:“出私钱用水石畏,溥其羸以济饥疗。”宋元时期,水磨在岷州、河州等地普遍使用。明代河州人王经亦《水磨赋》记载:“北临隆庆,东历漳水,渭源东畔,泾水上游。俱有水磨运于中流。予观其气数之盛,制作之优,未有过河州也。”清嘉庆巳卯(1555),河州“有水磨共一千八百有奇”。明代兰州水磨有93盘,明正德十四年(1519),引阿干河水分为东西两渠,河上和渠上共有立轮水磨93盘、水碾4盘。兰州名宿彭泽给两条引渠起名为“溥惠渠”,该渠东到今城关区下沟、王马巷、南城巷,西至七里河区上西园和下西园,为城里人提供生活用水。清乾隆年间,水磨发展到93盘、水碾12盘;道光年间有265盘。民国三十年(1941),兰州附近30公里内有215盘,其中水磨沟55盘,五泉山30盘、方家泉10盘、响水子120盘。解放初,还有水磨90盘、水碾4盘。
水磨的兴盛表明兰州周边生态环境良好,也客观印证了兰州作为古丝绸之路重镇的繁忙。古时,从狄道(今临洮)到兰州只有这一条路可走,《兰州古今注》《兰州市志·邮政志》《七里河区文史资料》等文献均有记载。据《三国志·陈泰传》记载,蜀将姜维围攻临洮,凉州军自金城南经沃干阪(今阿干镇)驰援。《晋书·张轨传》记载,咸和初(326),辛岩督运金城,为刘胤袭败于沃干岭。唐玄奘也是通过这条路到达兰州。752年,边塞诗人高适从长安取道狄道、兰州,前往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写过数首咏赞兰州的诗。唐天宝年间,诗人岑参从长安西行,赴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经过兰州时写下脍炙人口的五律《题金城临河驿楼》。明清时期,出兰州城袖川门(今解放门),过洪门子、八里窑、二十里铺、岘口子、阿干镇西沟、和尚铺、摩云关,可达狄道州(今临洮县),進而下甘南、四川,或东往天水、陕西。清道光年间,狄道翰林张廷选改筑山南马泉沟路,较前路平坦,又缩短10余里,可行轿车子、大车、驮轿、骡帮、驼帮,亦为邮路、塘汛之路。民国二十四年(1935),甘川公路修成兰州至会川段后,此路废弃。
马衔山地处兴隆山南侧,在榆中、临洮两县交界处,属祁连山脉向东延伸余脉,是陇中高原最高山峰,也是洮河与阿干河、宛川河的分水岭。马衔山对齐家玉文化的兴盛至关重要。2015年4月,我陪同王仁湘、叶舒宪、易华等学者,从临洮峡口镇上马衔山寻访过古代玉矿遗址。这两次,则是从兰州向南考察阿干河流域文化遗存。
4月1日下午,先到八里镇,参观彭维国建成的阿干河人文历史馆。多年来,他搜集古道上的文物、民俗文化方面物品、阿干镇历史上的瓷器及煤矿、工业时代遗物,乃至刚刚淡出记忆的门牌号,等等,非常杂,像阿干河流域的“百科全书”。院子里随便摆放的瓦当引起我的兴趣。这些瓦当实际上不算“瓦”,应该是瓷——阿干镇旧有阿干窑,陶瓷闻名全省。“瓦当”有滴水和护木椽头两类。图案与常见的汉唐以来狮子、花卉纹饰有渊源,但又有地方色彩。彭维国拿过两个狮子纹瓦当比较,一个认真、写实,另一个则简洁、凝练,图式抽象,富于表现力。彭维国认为这是工匠“偷工减料”、无意中创造出的“抽象派”雕塑作品。是啊,抽象源于具象,抽象不是无病呻吟。旧门牌、顾子惠先生书写的“兰州铸管厂”牌、砂锅、手摇警报器,以及建筑物残件中的一块马衔山黄玉和一个长条石斧,都是他从阿干河里捡到的。石斧两头开刃,器形完整、优美,史前人类可能用于砍伐石佛沟里的树木吧,魏国人吟唱的“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于此也适合。花寨子发现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遗址,这是阿干河流域最早的史前人类遗址。多年来,彭维国一直怀揣梦想,仔细拾掇阿干河流域人文历史的碎片。目前,石佛沟正在打造旅游区,在这个形势下若能建成阿干河人文历史馆,对阿干镇来说也算一件文化盛事。 参观完毕,我们从阿干镇出发,沿古道进山。曾经车水马龙的古道,如今非常幽静。山腰间一树一树的野桃花虽然努力绽开,但因色彩浅显,反倒衬托得愈加寂静。山坡梯田里冬麥青青,柳枝飘摇。初春时节,寒意料峭,大多梯田与百合还在沉睡中。彭维国经常在这条古道上探访,非常熟悉。他做向导,轻车熟路,翻山越岭,逶迤“远上白云间”,古道今道交错前行。边走边看,观摩和尚铺车马店烟熏火燎的窑洞、有古朴图腾画的铁眼泉、淹没在荒草沟里的车辙印迹,等等。途中,我们徒步探访几处古道。
相对而言,这里地势比七道梁低缓。不过快到山顶时,道路却非常陡,我们走到沟窝子坡,绕行一个大“之”字形山路才上到关山岭。当年旅客要从山腰直接上去,行路之难,非同一般。古人选择这里设置摩云关,确实是最险要、最关键处。
站在关山岭高处,举目四望,一道道山岭如同巨龙飞舞,气势颇大。
彭维国讲了他这些年寻访古道的经历和古今轶事,史料中的大小地名都鲜活起来,而那些未曾见诸于史料的“将台”“营盘地”之类地名,透露出古代军事枢纽的重要信息。马泉沟、后沟岭、山庄、马泉沟村交汇的山坡上,亦即“营盘地”边,残存一座烽火台,彭维国上次发现一片夯筑层里的黑瓷仍在原处。通往马泉沟古道边的岩石上,赫然遗留一个人工开凿的长方形深槽,不远处又有一排小榫眼,不知功用。这道坡非常陡,“之”字形遗址比较明显,有些地方被洪水冲成深沟峡谷。
接着,驱车沿乡村道到马泉沟村口,步行返回,进入马泉沟,地面岩石上车辙印迹明显。旁边石崖下有眼清泉,滴水不断,叮咚回响,如同箜篌演奏古音。
在马泉沟,偶然捡到一块少女拳头般大小的黄玉。这是地地道道的马衔山玉,尽管品相一般,不入齐家人法眼,但时空距离瞬间消失了。
阿干河古道也是玉帛之路上的一个重要分支!
返回时,我们走关山岭下的琅峪沟。阿干镇境内蕴藏煤炭,为甘肃省最早煤矿区,也是历史上有名的“瓷都”,顺路探访。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礼堂、标语、电影院遗址、矿车、铁轨、用铁条焊成的喜鹊和“飞天”护栏等,无不彰显着曾经的热闹。矿区仍有一些留守职工,热情朴实,仿佛世外桃源。实际上这里距兰州市区很近,并且有阿干古道经过,如果将来把矿区建成遗址公园,将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亮点。
2018年4月7日下午,我们又从榆中县城经兴隆山,穿越羊寿河、大石头河谷,途经马坡、羊寨、张家寺及普济寺路口,从银山乡进入阿干镇。
马衔山气韵悠长,还有很多历史文化需要挖掘。匆匆两次考察,算作探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