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至今,随着新闻传播的细分化、深入化和地方化,社区新闻的波及面越来越宽,全国各地的都市报纷纷开辟“社区(新闻)”版,使其成为报纸在媒体竞争时代的一个新的发展策略。本文将以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来重新解读社区新闻的内涵:静态的新闻在英语中即news,是指新闻、新消息或者新闻报道;动态的新闻则是Joumalism,是指新闻业、新闻工作,或者说是新闻传播活动。
社区新闻追溯
关于社区新闻的产生约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产生于欧洲,早在19世纪后期,在欧洲一些国家就出现了在一定区域内的讣告和社交新闻,人们认为那是早期的社区新闻。另一种说法则针对社区报的产生,这种具有明显区域划分的报纸被认为产生于300年前的美国,那时没有“社区报”这种提法,在乡村发行的是乡村报(country newspaper)、家乡报(hometown newspaper)。而社区新闻的真正发展是在二战之后,西方媒体开始成规模地报道地区性家庭新闻,这是以社区之中“户”这一单位为主要报道对象,开始了对市民生活状态的关注。同时,随着城市化和郊区化的浪潮,加拿大、美国等北美地区国家的都市社区报也逐渐取代了传统的乡村报。上世纪80年代末,美国“公民新闻事业运动”也为社区新闻的发展提供了支持,这时出现了全面、系统、规范的平民社区新闻报道,换句话说,社区新闻在美国就是实现“公共新闻”理想的一种表现形态。
社区新闻对于中国而言属于舶来品。新中国成立后,出现了社区中的新闻报道,表现为社区行政组织服务、宣传的样式,比如那时非常流行的墙报、居委会简报,向辖区居民介绍大到怎样学习政府文件以及小到如何消灭蚊虫、预防传染病等信息。这就是社区新闻在国内最早的呈现状态。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初。当前,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新闻传播逐步与国际接轨,在西方新闻发达国家的影响之下,我国的社区新闻在都市新闻中逐渐拉开帷幕。
社区新闻内涵的静态体现——概念界定
由于社区新闻本身不断地演绎变化,迄今为止,学界和业界对其并没有公认的定义。我们将从新闻报道的几个关键点来对其界定:
其一,这类新闻的关注对象和范围。社区新闻关注的是城市之中聚居在一定区域里的居民。虽然关注的是普通老百姓,但社区新闻的范围需要有地域这一层限制。这样,发生在学校医院、商务楼宇、商场宾馆、闹市码头、街头广场的都市新闻,尽管仍贴近百姓,但都不属于社区新闻。
其二,这类新闻所报道反映的内容。社区新闻主要反映居民生活的状况和条件,包括社区之中的环境、文化、情感、休闲、趣闻、纠纷、冲突等。社区是一个小社会,其内容是广泛的,除了政治、经济外,还包括文化、科技、体育、家庭、人物,社区生活内容有多丰富,其题材就有多丰富。在国内,媒体传播者认为,社区新闻应是发生在住宅小区的非事件性新闻,原则上不涉及发生在社区的灾难(事故)新闻、犯罪新闻,而是重点关注植根于普通百姓的身边事,贴近生活的要紧事,提供经验的家里事,百姓身上的感人事,不同寻常的有趣事。
其三,这类新闻的报道宗旨和目的。社区新闻因为包涵了社区居民的共生关系,将主要表现出和谐、平衡、共和的居民生活主旨,这是它与社会新闻以及民生新闻所不同的;但同时社区新闻也表现民主的精神,因为社区是最基层的自主、自治群体,是普通居民依托的物质载体,社区新闻反映的内容必然贴近民生,这也是当前时代赋予它的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也是为何国内社区新闻一般不涉及灾难、事故新闻,而突出情谊、感动、趣味的原因。
基于以上综述,不妨将社区新闻进行这样魄概括,即:社区新闻是以城市之中聚居在一起的普通居民为关注对象,主要反映居民生活的状况和条件,包括社区之中的环境、文化、情感、休闲、趣闻、纠纷、冲突等内容,以表现或促进和谐、民主、公共的社区或社会生活的一种新闻形态。
社区新闻内涵的动态体现——传播特征
新闻信息(或新闻素材)的来源是何处。(1)深入社区,驻地采访。如上所讲,社区新闻的信息内容具有广泛性、贴近性,社区新闻的采访应该是广泛而深入的。目前,很多都市报的社区新闻部门都设有一定数量的驻社区记者,要深入报道老百姓的真实生活,就需要深入社区之中,与社区的居民或社区组织的负责人深入交流,在社区中建立广泛的人际关系,才能及时、全面地掌握信息。社区新闻是真正贴近居民的新闻,而记者只有长时间驻守在社区中才能不放过重要的新闻线索。
(2)挖掘、培养社区“通讯员”。除了报社自己的记者驻守社区外,还可以挖掘或培养其他的社区“通讯员”,这些通讯员可以是其他媒体或其他行业的撰文者,还可以是社区之中的业余通讯员。一方面,可以通过通讯员的方式拿到更多更详细的线索,甚至是独家;另一方面,在长期的回馈与交流中,记者可以寻找和培养固定的信息报料者,充实自己零散的信息搜寻。
(3)通过社区网络找寻新闻线索。记者和社区居民的交流不仅仅局限于面对面的方式,也可以通过在社区网络的BBS中完成。尤其在一些新兴的城市住宅小区,住户多是年轻繁忙的上班族,不像老的街道社区里住的多是老年人,容易接受采访。这样通过网络长期关注那些小区的BBS,则能很好地接触这一类居民的生活状况,获得新闻线索。
新闻写作的方式。采访之后,便是新闻材料的整理,最后写作成稿,这就涉及新闻写作的方方面面,我们在这里要说的主要包括三点,即新闻写作的立场、体式和语言。
(1)如何展开社区新闻的写作,这需要给自己明确一个宏观的报道立场;而社区新闻的这个立场首先要以平民视角介入,再以小见大地反映更高一层的意义。要达到新闻内容的广泛性与贴近性,社区新闻的写作视角必须下移,即以平民或普通人的眼光和姿态来写作。社区新闻在贴近、下移之后,仍需要很重要的一点——提升其报道的深度和高度。以社区小事情、小人物为切人口,以“一滴水可见阳光”之势,跳出社区,站在时代变迁、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待社区中的人和事,关注人们的思想变化,关注历史、地域下的文化底蕴,建构丰富的社区新闻价值空间。
(2)写作体式注重故事性的情节设置。要选择市民角度,博得市民关注,除了把新闻做深、做广之外,还需要做软。故事化的讲述可以“帮助人们感觉到自身的环境”,可以“激发想象力,联系情感,刺激幻想,读者、听众和观众预测故事结局并获得快乐”。新闻不应该作为一种文化工具机械地发挥作用,针对普通大众而言,他们更向往故事的吸引,何况社区新闻写的都是身边人、身边事,讲述的是社区老百姓的故事,在活生生的社区生活中,写照 生活原生态,记录生活流程,述说着来自街头巷尾的人物故事和人情风俗。因此,如果把社区新闻当作严肃的党政、时政新闻来写作是非常可怕的,也必将失去读者。因此,社区新闻记者更应该加强学习讲故事的艺术。
(3)用带有人文关怀和情感的语言写作。语言决不是干瘪的符号,它的力量和文化一样是无限的,社区新闻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发挥这样的力量,将文字涂抹得有声有色。本雅明在自己的《讲故事的人》一文中曾说“实用关怀是天才讲故事的人所特有的倾向”。社区新闻往往讲求以故事吸引人,同时以情感打动人,并始终秉持人文关怀。具体而言,“社区新闻就是要写夫妻爱情、家庭亲情、邻里感情、社会爱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和关系之美好和谐的生活图景”,它的最终立场是放在弘扬美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和文化、树立健康的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发展之上的。这些富有情感和关怀的语言,在时代的变迁中也需要改变策略,不要因为它的立场向上而采用宏大的主题式抒情,而应该还原至人性最本质的感情,笔者认为,它至少需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来写作,如采用一些符合普通百姓接受心理与接受能力的“软性”表达,一方面使用简洁细密的语言、口语化的表达、短小的句子;另一方面用带有浓浓市井味和地域味的语言(即本地方言)通俗而鲜活地展现人情味的故事,将故事长留于人们心中,使他们产生“拉家常”的亲切感和愉悦感。二是让民众在新闻报道中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对民生问题的看法和观点,再加上电话热线、短信平台等交流形式,使媒体成为民众言说公共事务的公共领域,较好地发挥传媒的舆论监督作用。三是新闻报道者可以在语言中一定程度地注入自己的情感倾向,这需要新闻人首先有一颗平常心并自己感动在事件或人物之中,才能用有感情的语言打动其他人,这并不违反新闻规律,反而能促进新闻的传播。正如本雅明提出的“实用关怀”,所谓“实用”就是作者将关怀和情感融入语言的点点滴滴之中,蕴藏了一种伦理观念或实用建议,实现对人们的某种道德训诫;就像我们了解的传统寓言故事一样,讲故事的人都向读者提出了忠告。
由此,我们可以从动态的角度归纳为:社区新闻是媒体以平民视角介入,再以小见大地反映社会价值为立场,深入社区进行交流互动式采访,用故事化的情节设置,以及带有人文关怀和情感的语言来进行写作的新闻报道方式。
社区新闻追溯
关于社区新闻的产生约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产生于欧洲,早在19世纪后期,在欧洲一些国家就出现了在一定区域内的讣告和社交新闻,人们认为那是早期的社区新闻。另一种说法则针对社区报的产生,这种具有明显区域划分的报纸被认为产生于300年前的美国,那时没有“社区报”这种提法,在乡村发行的是乡村报(country newspaper)、家乡报(hometown newspaper)。而社区新闻的真正发展是在二战之后,西方媒体开始成规模地报道地区性家庭新闻,这是以社区之中“户”这一单位为主要报道对象,开始了对市民生活状态的关注。同时,随着城市化和郊区化的浪潮,加拿大、美国等北美地区国家的都市社区报也逐渐取代了传统的乡村报。上世纪80年代末,美国“公民新闻事业运动”也为社区新闻的发展提供了支持,这时出现了全面、系统、规范的平民社区新闻报道,换句话说,社区新闻在美国就是实现“公共新闻”理想的一种表现形态。
社区新闻对于中国而言属于舶来品。新中国成立后,出现了社区中的新闻报道,表现为社区行政组织服务、宣传的样式,比如那时非常流行的墙报、居委会简报,向辖区居民介绍大到怎样学习政府文件以及小到如何消灭蚊虫、预防传染病等信息。这就是社区新闻在国内最早的呈现状态。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初。当前,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新闻传播逐步与国际接轨,在西方新闻发达国家的影响之下,我国的社区新闻在都市新闻中逐渐拉开帷幕。
社区新闻内涵的静态体现——概念界定
由于社区新闻本身不断地演绎变化,迄今为止,学界和业界对其并没有公认的定义。我们将从新闻报道的几个关键点来对其界定:
其一,这类新闻的关注对象和范围。社区新闻关注的是城市之中聚居在一定区域里的居民。虽然关注的是普通老百姓,但社区新闻的范围需要有地域这一层限制。这样,发生在学校医院、商务楼宇、商场宾馆、闹市码头、街头广场的都市新闻,尽管仍贴近百姓,但都不属于社区新闻。
其二,这类新闻所报道反映的内容。社区新闻主要反映居民生活的状况和条件,包括社区之中的环境、文化、情感、休闲、趣闻、纠纷、冲突等。社区是一个小社会,其内容是广泛的,除了政治、经济外,还包括文化、科技、体育、家庭、人物,社区生活内容有多丰富,其题材就有多丰富。在国内,媒体传播者认为,社区新闻应是发生在住宅小区的非事件性新闻,原则上不涉及发生在社区的灾难(事故)新闻、犯罪新闻,而是重点关注植根于普通百姓的身边事,贴近生活的要紧事,提供经验的家里事,百姓身上的感人事,不同寻常的有趣事。
其三,这类新闻的报道宗旨和目的。社区新闻因为包涵了社区居民的共生关系,将主要表现出和谐、平衡、共和的居民生活主旨,这是它与社会新闻以及民生新闻所不同的;但同时社区新闻也表现民主的精神,因为社区是最基层的自主、自治群体,是普通居民依托的物质载体,社区新闻反映的内容必然贴近民生,这也是当前时代赋予它的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也是为何国内社区新闻一般不涉及灾难、事故新闻,而突出情谊、感动、趣味的原因。
基于以上综述,不妨将社区新闻进行这样魄概括,即:社区新闻是以城市之中聚居在一起的普通居民为关注对象,主要反映居民生活的状况和条件,包括社区之中的环境、文化、情感、休闲、趣闻、纠纷、冲突等内容,以表现或促进和谐、民主、公共的社区或社会生活的一种新闻形态。
社区新闻内涵的动态体现——传播特征
新闻信息(或新闻素材)的来源是何处。(1)深入社区,驻地采访。如上所讲,社区新闻的信息内容具有广泛性、贴近性,社区新闻的采访应该是广泛而深入的。目前,很多都市报的社区新闻部门都设有一定数量的驻社区记者,要深入报道老百姓的真实生活,就需要深入社区之中,与社区的居民或社区组织的负责人深入交流,在社区中建立广泛的人际关系,才能及时、全面地掌握信息。社区新闻是真正贴近居民的新闻,而记者只有长时间驻守在社区中才能不放过重要的新闻线索。
(2)挖掘、培养社区“通讯员”。除了报社自己的记者驻守社区外,还可以挖掘或培养其他的社区“通讯员”,这些通讯员可以是其他媒体或其他行业的撰文者,还可以是社区之中的业余通讯员。一方面,可以通过通讯员的方式拿到更多更详细的线索,甚至是独家;另一方面,在长期的回馈与交流中,记者可以寻找和培养固定的信息报料者,充实自己零散的信息搜寻。
(3)通过社区网络找寻新闻线索。记者和社区居民的交流不仅仅局限于面对面的方式,也可以通过在社区网络的BBS中完成。尤其在一些新兴的城市住宅小区,住户多是年轻繁忙的上班族,不像老的街道社区里住的多是老年人,容易接受采访。这样通过网络长期关注那些小区的BBS,则能很好地接触这一类居民的生活状况,获得新闻线索。
新闻写作的方式。采访之后,便是新闻材料的整理,最后写作成稿,这就涉及新闻写作的方方面面,我们在这里要说的主要包括三点,即新闻写作的立场、体式和语言。
(1)如何展开社区新闻的写作,这需要给自己明确一个宏观的报道立场;而社区新闻的这个立场首先要以平民视角介入,再以小见大地反映更高一层的意义。要达到新闻内容的广泛性与贴近性,社区新闻的写作视角必须下移,即以平民或普通人的眼光和姿态来写作。社区新闻在贴近、下移之后,仍需要很重要的一点——提升其报道的深度和高度。以社区小事情、小人物为切人口,以“一滴水可见阳光”之势,跳出社区,站在时代变迁、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待社区中的人和事,关注人们的思想变化,关注历史、地域下的文化底蕴,建构丰富的社区新闻价值空间。
(2)写作体式注重故事性的情节设置。要选择市民角度,博得市民关注,除了把新闻做深、做广之外,还需要做软。故事化的讲述可以“帮助人们感觉到自身的环境”,可以“激发想象力,联系情感,刺激幻想,读者、听众和观众预测故事结局并获得快乐”。新闻不应该作为一种文化工具机械地发挥作用,针对普通大众而言,他们更向往故事的吸引,何况社区新闻写的都是身边人、身边事,讲述的是社区老百姓的故事,在活生生的社区生活中,写照 生活原生态,记录生活流程,述说着来自街头巷尾的人物故事和人情风俗。因此,如果把社区新闻当作严肃的党政、时政新闻来写作是非常可怕的,也必将失去读者。因此,社区新闻记者更应该加强学习讲故事的艺术。
(3)用带有人文关怀和情感的语言写作。语言决不是干瘪的符号,它的力量和文化一样是无限的,社区新闻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发挥这样的力量,将文字涂抹得有声有色。本雅明在自己的《讲故事的人》一文中曾说“实用关怀是天才讲故事的人所特有的倾向”。社区新闻往往讲求以故事吸引人,同时以情感打动人,并始终秉持人文关怀。具体而言,“社区新闻就是要写夫妻爱情、家庭亲情、邻里感情、社会爱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和关系之美好和谐的生活图景”,它的最终立场是放在弘扬美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和文化、树立健康的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发展之上的。这些富有情感和关怀的语言,在时代的变迁中也需要改变策略,不要因为它的立场向上而采用宏大的主题式抒情,而应该还原至人性最本质的感情,笔者认为,它至少需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来写作,如采用一些符合普通百姓接受心理与接受能力的“软性”表达,一方面使用简洁细密的语言、口语化的表达、短小的句子;另一方面用带有浓浓市井味和地域味的语言(即本地方言)通俗而鲜活地展现人情味的故事,将故事长留于人们心中,使他们产生“拉家常”的亲切感和愉悦感。二是让民众在新闻报道中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对民生问题的看法和观点,再加上电话热线、短信平台等交流形式,使媒体成为民众言说公共事务的公共领域,较好地发挥传媒的舆论监督作用。三是新闻报道者可以在语言中一定程度地注入自己的情感倾向,这需要新闻人首先有一颗平常心并自己感动在事件或人物之中,才能用有感情的语言打动其他人,这并不违反新闻规律,反而能促进新闻的传播。正如本雅明提出的“实用关怀”,所谓“实用”就是作者将关怀和情感融入语言的点点滴滴之中,蕴藏了一种伦理观念或实用建议,实现对人们的某种道德训诫;就像我们了解的传统寓言故事一样,讲故事的人都向读者提出了忠告。
由此,我们可以从动态的角度归纳为:社区新闻是媒体以平民视角介入,再以小见大地反映社会价值为立场,深入社区进行交流互动式采访,用故事化的情节设置,以及带有人文关怀和情感的语言来进行写作的新闻报道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