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首先指出了国内校园霸凌多发频发以及其引发了恶性事件和严重态势并受到社会公众和学界关注和重视这一现象,然后对国内外关于校园霸凌的研究进行了文献梳理,总结了国内学术界现有的关于校园霸凌理论研究和治理路径研究存在的不足,进而指出这也给社会工作提供了介入的空间,并从个体与环境两个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结合日本在处理校园霸凌问题上丰富的经验提出了解决方法。最后总结了社会工作作为一个重要主体在校园霸凌治理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校园霸凌;个体;环境;社会工作
一、问题提出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校园霸凌问题可能会困扰着各个年龄段的学生,给被霸凌者身心健康成长带来巨大伤害和终身的阴影,甚至导致自杀行为。日本文部省在2015年进行的2014年霸凌事件和自杀事件的调查中发现,自杀的中学生中,有11.1%是由于其遭受到了校园霸凌[1]。校园霸凌带来的危害不仅涉及到个体,还破坏了校园安全,影响到家庭关系和社区环境,而且无论霸凌者还是被霸凌者都可能成为危害社会安全的暴力行为者。对校园霸凌冷漠的态度和容忍的氛围又会影响个人,在这种恶性循环中,所有人可能会受到无法弥补的伤害。
二、文献综述
中国从2002年以来,对“校园暴力”、“校园欺凌”、“校园霸凌”的研究热度在总体上是持续增加的。2002年以后,越来越多的学者使用“校园欺凌”,研究校园霸凌的文章直到2010年才有[2]。根据主题相关性,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可归纳为三类。一是校园霸凌概念的研究。二是校园霸凌形成原因的研究,包括心理因素说、社会因素说和综合说。三是关于校园霸凌解决路径的研究,包括心理干预、文化引导与事后教育和综合治理。对校园霸凌定义的探讨,西方国家始于20世纪70年代,1987年国际反霸凌运动更是推动了各国(地区)对校园霸凌的研究。为有效遏制校园霸凌事件,学术界对于校园霸凌的研究根据主题相关性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理论研究。如文化传递理论、结构性紧张理论、社会控制理论、标签理论和破窗理论等。二是实践研究。主要从法律、教育和社会氛围三个方面进行校园霸凌防治。
三、个体与环境:社会工作介入校园霸凌的行动策略
结合现有研究的思路,从个体与环境介入出发,通过对日本经验的学习,从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角度,为我国防治校园霸凌提供有效合理的行动策略。
(一)对个体的介入
1. 对被霸凌者个人的介入
对于受害者,社会工作者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及时发现受害者。对于遭受过或者正在遭受霸凌的学生,社会工作者需要让他们知道错的是那些霸凌你的人,错的是那些起哄的人,很多时候霸凌不会因为你的容忍而停止。首先自己要坚强起来,否则连那些想要帮助我们的人也只能是爱莫能助。二是对受害者进行救助。校园霸凌对受害学生的负面影响最大。社会工作者必须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个案、小组与社区方法,帮助他们缓解和消除上述不良影响,避免其再次成为校园霸凌的受害者。
2. 对霸凌者个人的介入
社会工作者对霸凌者进行介入主要从家庭访视和社区调查两个方面入手,联动学校、家庭,重点防控不良学生、行为,对不良行为学生的学校、班级、家长进行交流合作。帮助霸凌者回归学校、社会也是社会工作者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有过暴力行为的学生,社会工作者不另眼相看,用爱的教育,正确的情绪疏导和优势视角来引导学生,帮助受罚者能更好地回归校园生活、社会生活。
3. 对霸凌结构中旁观者的介入
霸凌的构造里除了霸凌者和被霸凌者,最外面还有一圈人数最多的叫旁观者,这个旁观者里面有父母、老师、朋友和同学。很多被霸凌者选择沉默,可能是因为他们即使跟别人说了也无济于事,学生一直被灌输要好好学习,却很少有人去关心他们的内心健不健康。社会工作者应该改变家长会被学生成绩的话题垄断的状况,适当加入家庭教育的内容。为了帮助解决霸凌,在日本每一位老师都要学习怎么处理霸凌问题。我国应该重视对教师的教育、培训工作,使教师重视霸凌对学生造成的影响。
(二)对环境的介入
1. 对家庭和社区的介入
家庭,是个体社会化最基本的单位,个人的发展乃是个人与多维的生态系统交互影响的过程,社会中的个人必然受到邻居、社区以及其他外部社会环境的共同影响霸凌者的的暴力行为往往与原生家庭关系密切,被霸凌者选择默默接受也与家庭的忽视有关,对家庭和社区的介入要求社会工作者对当事学生的学习状况、人际关系与家庭生活进行深入了解及關怀,积极提供协助、主动辅导。
2. 对学校的介入
学校作为校园霸凌最直接的防治主体,在整体防治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首先,社会工作应该协助学校一起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进行反校园霸凌的宣传,形成反霸凌的文化。日本从15年开始,NHK在开学后每周都会播放击退霸凌系列节目,帮助大家了解霸凌。其次,社会工作应与学校进行对话,倡导设立专门防治校园霸凌的组织机构。为了保护学生,日本文部省公布了《霸凌防止对策推进法》,并设立二十四小时求助热线,让有需要的学生随时拨打求救。最后,应推动将校园霸凌的管控处理作为重要项目被纳入学校考核评估中。
四、总结与讨论
受过他人伤害的小孩子可能长成了伤害他人的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接受法律审判,需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时候支持死刑的人一直强调,伤害行为已经发生,我们不去了解也不想了解犯人的心情,也没有必要去了解他,对他不幸的出身毫无兴趣,犯罪动机是什么也无所谓。在校园霸凌中,法律需要发挥事后惩罚补救的作用,而社会各个主体需要发挥预防犯罪的作用,让每个小孩家庭幸福美满,获得周边亲人和朋友的关爱,接受良好的学校教育,远离社会不良文化影响,有高的品格和底线,身心健全、善良且有尊严地长大,去创造一个健康的成人世界,让社会的良好氛围去影响个体,形成积极的循环。社会工作层面,社会工作应该作为一个介入主体,联动政府、公众等多元力量和主体去服务个人的发展,通过对个体与环境的介入去防治校园霸凌。
参考文献
[1] 孙晓冰,柳海民. 理性认知校园霸凌:从校园暴力到校园霸凌[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5(31):26-29.
关键词:校园霸凌;个体;环境;社会工作
一、问题提出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校园霸凌问题可能会困扰着各个年龄段的学生,给被霸凌者身心健康成长带来巨大伤害和终身的阴影,甚至导致自杀行为。日本文部省在2015年进行的2014年霸凌事件和自杀事件的调查中发现,自杀的中学生中,有11.1%是由于其遭受到了校园霸凌[1]。校园霸凌带来的危害不仅涉及到个体,还破坏了校园安全,影响到家庭关系和社区环境,而且无论霸凌者还是被霸凌者都可能成为危害社会安全的暴力行为者。对校园霸凌冷漠的态度和容忍的氛围又会影响个人,在这种恶性循环中,所有人可能会受到无法弥补的伤害。
二、文献综述
中国从2002年以来,对“校园暴力”、“校园欺凌”、“校园霸凌”的研究热度在总体上是持续增加的。2002年以后,越来越多的学者使用“校园欺凌”,研究校园霸凌的文章直到2010年才有[2]。根据主题相关性,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可归纳为三类。一是校园霸凌概念的研究。二是校园霸凌形成原因的研究,包括心理因素说、社会因素说和综合说。三是关于校园霸凌解决路径的研究,包括心理干预、文化引导与事后教育和综合治理。对校园霸凌定义的探讨,西方国家始于20世纪70年代,1987年国际反霸凌运动更是推动了各国(地区)对校园霸凌的研究。为有效遏制校园霸凌事件,学术界对于校园霸凌的研究根据主题相关性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理论研究。如文化传递理论、结构性紧张理论、社会控制理论、标签理论和破窗理论等。二是实践研究。主要从法律、教育和社会氛围三个方面进行校园霸凌防治。
三、个体与环境:社会工作介入校园霸凌的行动策略
结合现有研究的思路,从个体与环境介入出发,通过对日本经验的学习,从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角度,为我国防治校园霸凌提供有效合理的行动策略。
(一)对个体的介入
1. 对被霸凌者个人的介入
对于受害者,社会工作者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及时发现受害者。对于遭受过或者正在遭受霸凌的学生,社会工作者需要让他们知道错的是那些霸凌你的人,错的是那些起哄的人,很多时候霸凌不会因为你的容忍而停止。首先自己要坚强起来,否则连那些想要帮助我们的人也只能是爱莫能助。二是对受害者进行救助。校园霸凌对受害学生的负面影响最大。社会工作者必须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个案、小组与社区方法,帮助他们缓解和消除上述不良影响,避免其再次成为校园霸凌的受害者。
2. 对霸凌者个人的介入
社会工作者对霸凌者进行介入主要从家庭访视和社区调查两个方面入手,联动学校、家庭,重点防控不良学生、行为,对不良行为学生的学校、班级、家长进行交流合作。帮助霸凌者回归学校、社会也是社会工作者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有过暴力行为的学生,社会工作者不另眼相看,用爱的教育,正确的情绪疏导和优势视角来引导学生,帮助受罚者能更好地回归校园生活、社会生活。
3. 对霸凌结构中旁观者的介入
霸凌的构造里除了霸凌者和被霸凌者,最外面还有一圈人数最多的叫旁观者,这个旁观者里面有父母、老师、朋友和同学。很多被霸凌者选择沉默,可能是因为他们即使跟别人说了也无济于事,学生一直被灌输要好好学习,却很少有人去关心他们的内心健不健康。社会工作者应该改变家长会被学生成绩的话题垄断的状况,适当加入家庭教育的内容。为了帮助解决霸凌,在日本每一位老师都要学习怎么处理霸凌问题。我国应该重视对教师的教育、培训工作,使教师重视霸凌对学生造成的影响。
(二)对环境的介入
1. 对家庭和社区的介入
家庭,是个体社会化最基本的单位,个人的发展乃是个人与多维的生态系统交互影响的过程,社会中的个人必然受到邻居、社区以及其他外部社会环境的共同影响霸凌者的的暴力行为往往与原生家庭关系密切,被霸凌者选择默默接受也与家庭的忽视有关,对家庭和社区的介入要求社会工作者对当事学生的学习状况、人际关系与家庭生活进行深入了解及關怀,积极提供协助、主动辅导。
2. 对学校的介入
学校作为校园霸凌最直接的防治主体,在整体防治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首先,社会工作应该协助学校一起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进行反校园霸凌的宣传,形成反霸凌的文化。日本从15年开始,NHK在开学后每周都会播放击退霸凌系列节目,帮助大家了解霸凌。其次,社会工作应与学校进行对话,倡导设立专门防治校园霸凌的组织机构。为了保护学生,日本文部省公布了《霸凌防止对策推进法》,并设立二十四小时求助热线,让有需要的学生随时拨打求救。最后,应推动将校园霸凌的管控处理作为重要项目被纳入学校考核评估中。
四、总结与讨论
受过他人伤害的小孩子可能长成了伤害他人的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接受法律审判,需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时候支持死刑的人一直强调,伤害行为已经发生,我们不去了解也不想了解犯人的心情,也没有必要去了解他,对他不幸的出身毫无兴趣,犯罪动机是什么也无所谓。在校园霸凌中,法律需要发挥事后惩罚补救的作用,而社会各个主体需要发挥预防犯罪的作用,让每个小孩家庭幸福美满,获得周边亲人和朋友的关爱,接受良好的学校教育,远离社会不良文化影响,有高的品格和底线,身心健全、善良且有尊严地长大,去创造一个健康的成人世界,让社会的良好氛围去影响个体,形成积极的循环。社会工作层面,社会工作应该作为一个介入主体,联动政府、公众等多元力量和主体去服务个人的发展,通过对个体与环境的介入去防治校园霸凌。
参考文献
[1] 孙晓冰,柳海民. 理性认知校园霸凌:从校园暴力到校园霸凌[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5(31):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