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潘集一矿11-2煤层层间滑动构造研究

来源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rryliu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潘集一矿11-2煤层间滑动构造发育,层滑构造特征表现为顶底板揉皱楔入煤层中使 得煤层破碎,煤质变差,顶底板凹凸变化。煤层厚度变化大,稳定性差,薄煤带发育。矿区 层滑构造主要分布于中西区浅及中深部位置,对煤层厚度影响较大。为了探明矿区层滑构造 的成因机理,对矿区层滑构造特征及其类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潘集一矿11-2煤层滑 构 造主要表现形式为断裂式层间滑动,说明矿区层滑构造主要是受矿区断层的牵引作用所致。 将11-2煤层滑构造分为揉皱型、断滑型和断裂型,矿区西部层滑构造主要表现为断裂型和 断 滑型,中部主要表现为揉皱型和断裂型,东部未开采区主要表现为断滑型,为矿区生产部署 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煤系地层;层滑构造;特征;类型
  中图分类号:P618.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098(2009)03-0001-06
  
  层滑构造的主要特点是软弱带发生层间滑动,对矿井生产产生极大影响[1]。而在 有些矿井,这种构造常被误认为是小型褶曲式断层[2]。层滑运动造成固态流变[3],是制约煤与瓦斯突出最重要的因素[4-5]。探讨矿井层滑构造的基 本特征[6],认识了层滑构造的形成机制、构造对瓦斯突出的控制作用[7] 及与煤层流变的关系[8-10]。层滑构造使矿井构造类型复杂化,引起煤层赋存状 态的改变导致煤层突变,使其连续性、完整性遭到破坏,故对层滑构造的特征及表现类型进 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1 井田构造特征
  
  潘一井田位于潘集背斜南翼及东西部倾伏转折端南翼,井田内以斜切张扭性断层为主, 压扭性断层次之。张扭性断层按走向可分为二组:一组为NEE及EW向,倾向SE及S,倾角50° ~ 75°。落差大小不一,为本井田主要断层,是影响矿井开拓、生产的主要地质因素。另一组 走向为NW及NWW向,倾向SW及NE,倾角50°~75°,落差较小,有些仅呈裂隙发育。井田内 主 要压扭性断层为走向和背斜轴轴向基本一致或二者交角20°~30°的逆断层,其落差较大, 是 确定井田边界及采区边界的地质依据,根据潘集一矿的开采情况将其分为已采区和未采区两 部分。
  
   2 11-2煤层层滑构造特征
  
  11-2煤层滑构造多发育于构造复杂的应力集中区,如中部层间滑动带和西部中深部层间滑 动带,在断层附近,F4和F5断层的应力集中区,层滑构造往往受断层牵引应力控制。11-2 煤层增厚、薄化条带的延展与层间滑动滑行方向垂直;波状折曲及小折曲轴向与滑行力方向 垂直;扭动断层的走向与滑动方向呈斜交。11-2煤层层滑构造的出现具有一定的间距性或 等距性,在东部、中部、西部薄煤带展布都有间距性的特点。11-2煤层层滑构造大多是由 侧向 水平构造应力作用的产物。层滑构造导致的煤层增厚薄化、波状折曲、煤岩层遭到破坏的程 度、层滑构造形迹的复杂程度、密集度等,都具有强弱区段分布的对应性。
  
  3 层滑构造表现形式
  
  层滑是煤层构造最基本的构造形迹,它使煤层结构遭到破坏,煤厚发生变化。具体表现 为煤层顶底板单滑、煤层揉皱破碎、伴生断裂构造等。
  (1) 煤层顶底板单滑 煤层顶底板单滑表现为顶断底不断、底断顶不断和顶底皆断,层 滑面、层滑带显示较清晰,顶底板表现为水平方向延伸较远,垂向上相对影响较小。
  (2) 煤层揉皱破碎 潘一矿11-2煤层顶底板岩性主要为砂质泥岩,有时出现分煤层的复 合顶底板,伪顶覆盖的情况也分布较广,此种岩性组合方式时常导致煤层在发生层间滑动时 ,顶底板揉皱楔入煤层中使得煤层破碎,煤质变差,顶底板凹凸变化,如在二水平2611(1 )下顺槽(见图1),导致煤层厚度变化,厚度稳定性差。这是由于当煤层顶板或底板较软 弱时,煤岩层韧性或粘性多变,滑动带煤层结构强烈破坏,表现为煤层或夹矸层整体揉皱呈 漩涡状或向某一方向流变,使得某一部位煤层突然变化,形态极不规则,有时煤层中穿插有 破碎岩石。煤层揉皱破碎后特征表现为煤层层理紊乱,煤体破碎,呈粒状或粉末状。
  


  (3) 伴生断裂构造 层间滑动过程中引起的次生断裂面与层滑面相互改造,形成断裂滑 动面,消失于煤层中或煤层顶底板接触面上,伴有牵引现象,断裂滑动面在走向上与煤层走 向夹角较小,煤层结构呈鳞片状、粉末状,滑动带的煤厚变化大,有时剧减[11], 有时增厚。11-2煤层顶底板与煤层力学差异较大,为层滑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其顶 底板大部分为硬岩类,层滑基本上产生脆性断裂构造,如在1662(1)下顺槽(见图2)。11 -2煤层滑构造次生断裂常组合成主要发育地台式、地垒式、地堑式和部分牵引式层滑断裂 构造。
  


  (4) 穿刺构造 穿刺构造一般是指煤层顶底板强硬岩层楔入煤层(软弱岩层)中的现象 ,主要是在层间滑动过程中软弱岩层发生塑性流动,而强硬岩层发生破裂变形,从而楔入煤 层。“刺、锲”体岩层能见滑痕、岩石破碎,与煤层接触关系能见较明显的挤压痕迹[ 12]。 由于层滑构造作用,加上煤层直接顶、底板薄化,煤层顶或底板细砂岩穿刺进入煤层,其根 部未脱离砂岩原层,以顶板穿刺较为多见,穿刺部位的煤层受挤压明显,且厚度变薄。
  (5) 波状褶曲、卷曲 11-2煤层褶曲主要表现有:煤层呈“S”型或反“S”型褶曲,煤 层顶底板起伏等。致使煤层增厚或薄化,甚至出现滑脱夹矸。“S”型或反“S”型褶曲:在 应力集中区,受层滑构造影响,煤层在走向上和倾向上均产生“S”型弯曲。同时,由于煤 层的塑性流动,在“S”或反“S”型褶曲的轴部煤层厚度增大,最厚超过10 m 。11-2煤层巷 道掘进中,发现煤层顶、底板呈波状起伏,其连续性未遭破坏,煤层的揉皱 与顶底板弯曲 基本一致,煤层厚度随顶、 底板起伏时厚时薄如在二水平2662(1)下顺槽(见图3)。
  


  (6) 裂缝聚煤 由于层滑滑动的过程导致煤层与顶底板发生断裂,形成空间,此时煤层 变顺着断裂方向充填如断裂空间中,形成裂缝聚煤,如在-530 m水平1151(1) 上风巷(见图4)所示。
  


  (7) 煤层增厚或薄化 由滑动面两侧煤层相互错动使得大片的煤层被携带迁移和堆积, 造成大片煤层变薄、缺失或变厚,如在二水平2611(1)上风巷(见图5)所示。
  


  (8) 岩层和煤层错断 层滑构造导致煤层与顶底板发生错动位移,使得煤层及顶底板倾 向发生变化,如在-530m水平西二采区西翼八阶段上风巷层滑导致岩煤层发生错位(见图6) 。
  


  (9) 劈理及片理构造 劈理主要发育于主滑面附近,呈“S”形或弧形。11-2煤矿沿煤 层顶界面滑动中,常使滑动面之上的顶板岩石中出现“S”形劈理,滑动面之下煤层中出现 片理化煤带。这种构造导致顶板破碎,造成顶板管理十分困难。
  
  4 层滑构造类型
  
  根据11-2煤层层滑构造特点,可将层滑构造细分为4个大类,分别从矿区层滑构造的滑动类 型、力学性质、形态特征和滑动面发育的位置对矿区层滑构造类型进行分析研究。
  4.1 根据滑动形式层滑构造的分类
  (1) 破裂型层滑构造 主要表现为脆性变形,层滑带煤岩层破坏较严重,主滑面和次滑 面表现较明显,水平方向延伸较远,垂向上相对影响较小,该类型在11-2煤中对煤层厚度 影 响较小。根据层滑面的多少分为单滑面,如在1141(1)上风巷的单滑式层滑构造(见图7) 或多滑面滑动,如在2652(1)上风巷的多滑式层滑构造(见图8),也可按照层滑面的形式 可分为线型、铲型、椅型等。
  


  (2) 揉皱型层滑构造 揉皱型层滑构造表现 为煤岩层成韧性或粘性变形, 主要表现为煤岩的流变, 煤层滑动带内煤层结构破坏强烈,表现为煤层或夹矸层整体揉皱或向某一方向流变, 主滑面不明显。
  (3) 揉裂型层滑构造 揉裂型层滑表现为煤岩层处于脆性与韧性的过渡变形,既有揉皱 型特点又有断裂型特点,在滑动带内部一般变现为揉皱型变形,而层滑带与围岩接触处多表 现为断裂变形。其层滑发育区构造一般较为复杂,强度大,影响范围广。
  4.2 根据力学性质层滑构造的分类
  剪切挤压型是在区域挤压应力场的作用下,煤岩层沿某破裂面滑动或整体揉皱产生的层间滑 动,主滑面切割能力强,受力机制与区域应力场相匹配,一般上盘向上滑动,如在1474(1 )上风巷书斜式层滑构造(见图9),及西三皮带机下山的牵引式层滑构造(见图10)。
  


  4.3 根据形态特征层滑构造的分类
  根据层滑构造在地质剖面中的滑面、裂面及煤层形变程度等形态特征,将层滑构造分为 揉皱型、断滑型和断裂型3个大类。
  (1) 揉皱型层滑构造 包括底滑顶褶式、顶滑底褶式和顶底滑褶式3个小类,如西一东 翼一阶段岩石集中运输巷底褶式层滑构造(见图11a),2331(1)下顺槽顶褶式 (见 图11b) 及1132(1)切眼顶底滑褶式(见图11c)。主要表现为滑动规模较大;断裂面和滑动面显示 均不清晰,且滑动面形态上为一复杂形变煤体破碎带;主滑面为煤层组中的某一界面,煤层 面为次滑面,整个煤层为一滑动带;煤体剧烈形变,以塑性变形为主。a 底褶式b 顶褶式c 顶底滑褶式
  


  (2) 断滑型层滑构造 这类 层滑构造具体包括滑裂式,和裂滑式2个小类,如在东一皮带机下山的滑裂式层滑构造和134 2(1)(见图12a)下顺槽的裂滑式层滑构造(见图12b)。其总体特征为:断裂面和滑动面 均发育;煤体形变较剧烈,以刚性变形为主,成层性尚好;煤体破碎严重,多为构造煤;断 层产状较平缓,滑面可发育于煤层中或煤层顶底板界面上。a 裂滑式b 滑裂式
  


  (3) 断裂型层滑构造 包括顺层滑动式,如在1661下 顺槽(见图13)、正断性层滑式及逆断性层滑式,如在2331(1)下顺槽(图14)。断裂型层滑 构造的总体特征是:规模较小;断裂面和滑动面能明显区分;断裂面规则平直,滑动面沿煤 层或某一岩层发育,二者交角较大;煤体变形较小,成层性尚好;多发育于中厚煤层形变严 重部位,煤层与顶底板接触关系正常。
  


  4.4 根据滑动面发育的位置层滑构造的分类
  (1) 煤层层内滑动:煤层滑动面在同组煤层内较为发育,此类滑动断层落差不大于一 个煤厚。断层落差等于或近似等于煤厚时,滑动面沿煤层顶、底界面发育,由于滑动的方向 不同,而造成在滑动带上煤层缺失或者煤层重复,如2652(1)上风巷(见图15);当断层落 差小于煤厚时,滑动面既可以沿煤层顶(底)界面滑动,也可以沿煤层内某一润滑层发育。
  


  (2)煤层外滑动煤层:煤层外滑动包括两种类型:完全层外滑动和非完全层外滑动。 完全层外滑动是指滑动面沿煤层顶、底板岩中某些“软弱层”发育,如在2171(1)下顺槽 (见图16),此类层滑构造,断层的落差一般都大于煤厚,非完全层外滑动是指由于断层的 作用,使得断层一盘的煤层与另一盘邻组煤层相连接,而使得滑动面在不同组的煤层发育, 此类层滑构造,断层的落差既可以大于煤厚,也可以小于煤厚。
  


  
  5 结论
  
  (1) 潘集一矿11-2煤层层滑构造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伴生断裂构造、伴生小褶皱、穿刺 构 造、劈理及片理构造等,而伴生断裂式构造相比于其他表现形式较发育,主要是由于矿区层 滑构造受矿区断层的牵引作用所致。
  (2) 根据矿区层滑构造的滑动类型、力学性质、形态特征和滑动面发育的位置对矿区层滑 构造类型进行分析研究,将矿区煤层滑构造细分为4个大类,潘集一矿11-2煤层滑构造主 要 表现形式为断裂式层间滑动,按层滑构造形态特征将11-2煤层滑构造分为揉皱型、断滑型 和 断裂型,矿区西部层滑构造主要表现为断裂型和断滑型,中部表现为揉皱型和断裂型,东部 未开采区主要表现为断滑型。在矿区西部主要分布符合矿区实际条件,为矿区生产部署提供 了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王生全.渭北煤田小型层滑构造的成因模式[J].中国煤田地质,1996,8(4): 1-3.
  [2] 姚多喜,吴基文,张海阁.孟庄井田的层滑构造及其形成机制分析[J ].煤田地质与勘探,2002,30(2):16-18.
  [3] 孙岩,施泽进.层滑—倾滑断裂构造与油气地质研究[M].南京:南京 大学出版社,1991:1-6.
  [4] 彭立世,陈凯德.构造煤与瓦斯突出机制[J].焦作矿业学院学报,1988(3) :23-25.
  [5] 王桂梁,徐凤银.芙蓉矿区层滑构造对瓦斯形成富集的制约作用[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1999,28(1):9-13.
  [6] 曹运兴,彭立世,侯泉林.顺煤层断层的基本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地质论 评,1993,39(6):522-528.
  [7] 李康,钟大赉.煤岩的显微构造特征及其与瓦斯突出的关系[J].地质学报,1992,66(2):148-157.
  [8] 曹运兴,彭立世.顺煤断层的基本类型及其对瓦斯突出带的控制作用[J]. 煤炭学报,1995,20(4):413-417.
  [9] 王桂梁,朱炎铭.论煤层流变[J].中国矿业学院学报,1988,17(3):16-2 5.
  [10] 琚宜文,姜波,王桂梁,等.层滑构造煤岩体微观特征及其应力应变 分析[J].地质科学,2004,39(1):50-62.
  [11] 吴基文.煤系层间滑动伴生构造特征研究[J].中国煤田地质,1997,9(4 ):7-9.
  [12] 张建奎,沈佩霞.登封煤田白坪井田层滑构造研究[J].中国煤田地 质,2005,17(6):4-6.
  (责任编辑:宋晓梅)
其他文献
摘要: 运用pADxsi系统制备可表达人PDX1与PAX4双基因的重组5型腺病毒。从pEGFP-N1-PDX1质粒上酶切下目的基因PDX1并酶连到腺病毒穿梭质粒pShuttle-EGFP-CMV上,替换EGFP而得到pShuttle-CMV-PDX1;再将PAX4从pEGFP-N1-PAX4质粒上酶切下连到pShuttle-CMV-PDX1的多克隆酶切位点而得到穿梭质粒pShuttle-CMV-P
期刊
问 “dam2”是我国土地面积的法定计量单位吗?  答 关于“dam2”,20世纪90年代,国家技术监督局单位制办公室在《改革全国土地面积计量单位宣传讲座》中指出:“国际单位制的面积单位是以平方米为主单位,同时包括其倍数单位和分数单位,适用到有关土地面积的计量单位为:平方千米(平方公里、km2),1平方千米等于100万平方米;平方百米(hm2),1平方百米等于1万平方米;平方十米(dam
期刊
摘要:在建筑物附近进行爆破作业产生的爆破振动,会引起结构一定程度的损伤,对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产生影响。根据现场工程情况,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砌体结构的计算模型,对爆破地震波作用下其受力和变形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研究表明,爆破地震波作用时,房屋门、窗户的四角部位和墙角等是易产生应力集中和破坏的关键部位;结构对爆破振动的响应程度随着结构物高度的增加而增大;砌体结构设计施工和在砌体结构附近进行爆
期刊
摘要:1,2-二氯乙烷裂解制备氯乙烯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对该过程进行模拟计算及灵敏度分析,可为节能降耗、提高过程经济性提供依据。在对某过程设计方案基础工况模拟计算的基础上进行了灵敏度分析,考察裂解反应转化率变化对裂解炉和激冷器热负荷、精馏塔再沸器热负荷及氯乙烯产品纯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2-二氯乙烷转化率控制在0.55附近为最优。  关键词:氯乙烯;1,2-二氯乙烷;模拟;灵敏度分析  中图分类号
期刊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年创刊,季刊,每期定价5.00元,全年定价20.00  元。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安徽理工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刊载地质工程、环境工程、测绘工程、采矿工程、安全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土木工程、建  筑学、机械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矿物加工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制药工程
期刊
摘 要: 详细分析了串并联补偿式UPS电源的控制策略和指令信号检测方式。通过研究谐波和 无功功率检测技术,以三相电路瞬时无功功率理论为基础实现了对谐波和无功电流的实时补 偿。在电源电压不是额定值且含有谐波电压、负载有谐波电流和无功电流的情况下,电源输 入电流被控制为正弦波、功率因数为1,负载电压被控制为额定值正弦波。仿真结果验证了 该控制策略的正确性。  关键词:串并联补偿式UPS;无功电流;谐波
期刊
摘 要::针对第四纪冲积层底部含水层疏水引发立井次生地压发生与变动的情况,展开次生地压分布规律的研究。通过将底部含水层之上的表土划分成若干薄板单元进行受力与变形的解析分析,揭示立井次生地压与原始地压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距地表距离的增大,立井次生地压显现出趋于稳定值的特征。因为次生地压的分布规律直接关系着作用于外井壁之上的竖向附加力分布规律,因此,研究结果对煤矿立井井壁破裂规律的研究具有重
期刊
摘 要: 为了环境保护的目的,采用盐酸浸泡和硝酸铜改性海泡石,并经高温煅烧制得改性海 泡石催化剂,在介质阻挡放电反应器中该催化剂协同低温等离子体氧化脱除汽车尾气中的NO 。试验证明低温等离子体协同改性海泡石催化剂能够有效脱除NO,反应器输入电压、酸浸浓 度以及催化剂煅烧温度对NO脱除率有显著影响。NO脱除率随输入电压增大而增加,等离子体 能够有效提高活性粒子和氧自由基浓度,以及增大催化剂的活性和吸
期刊
摘要:煤层底板岩体是沉积岩,具有显著的层状结构特点。为研究层状岩体压缩强度的结构面效应,通过FLAC3D数值软件,结合改进的遍布节理本构模型,建立层状岩体压缩数值模型,分析单轴、三轴压缩情况下的应力应变响应以及强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层状岩体压缩强度具有显著的结构面倾角效应。随着倾角的增大,层状岩体的压缩强度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当结构面倾角为40°~80°时,岩体强度整体较低,破裂面主要沿结构
期刊
摘要:为不降低环氧树脂的力学性能和热性能而实现增韧,近年来人们又发展了用耐热性高和力学性能良好的热塑性树脂增韧环氧树脂。采用聚芳醚酮树脂(PAEK)粉末为改性剂,制备高性能双组分环氧树脂材料,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热重/差热分析仪对材料的脆断断口形貌和碎末进行了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纯环氧树脂的升温DSC曲线表现为放热反应,而环氧树脂共混体系的升温DSC曲线表现为吸热反应;同时PAEK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