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研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自编教育路径探索问卷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和全国大学生常模有显著差异,不同专业、年级、性别的大学生在部分健康因子上有差异。建议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具有针对性,在转变观念的前提下,加强队伍建设,完善教育内容,拓宽教育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SCL—90评定;心理健康状况
一、问题的提出
高职学生处于成长发展的特殊阶段。他们既面临着自身发展的种种机遇,同时也会遭遇种种困惑和矛盾,从而引发心理问题。早在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就曾明确指出:“如何指导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是学校德育工作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之后教育部又多次从不同侧面强调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指出了对各级各类大学生群体进行心理健康研究和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的必要性。了解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开展富有实效性和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者和每一位教师的紧迫任务。
本研究进行随机抽样调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现状及特点,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教育管理提供一定的心理学依据,也可弥补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不足。
二、调查方法
(一)问卷的选择
采用SCL-90(the Self-Report Symptom Inventory,Symptom Check-List 90)临床症状自评量表,该量表由Derogatis.L.R.于1975年编写,后由上海铁道医学院吴文源引进修订。临床证明,该量表真实性高,涉及内容广,能比较准确反映患者的病情及其严重程度,是目前运用最多的一种自评量表,适用于患者也适用一般健康人。该量表包含90个项目,每一个项目均采用五级评分制。90个项目包含10个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忧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睡眠及饮食状况等)。通过对总分和各因子的分析,可以判断大学生的健康状况。
(二)对象的选择
为了保证研究的真实性,必须考虑样本的代表性。本次调查对象涉及某高职院校普通高职学生、五年一贯制学生、三·二分段学生,共260名。
(三)施测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式,由主试将正式施测问卷发至学生手中,说明有关问题后团体作答。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276份,回收问卷270份,回收率97.8%。其中10份问卷因数据严重缺损或明显不合调查要求而剔除,故有效问卷260份,有效率96.3%。调查有效。
(四)数据分析与处理
采用SPSS10.0 for windows软件包进行数据的录入和处理。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1.调查对象各因子与国内大学生健康常模的比较
通过比较发现调查对象各健康因子和国内大学生健康常模之间有极显著差异,说明调查对象存在较明显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强迫症状、精神病性、焦虑、偏执、恐怖、抑郁等方面表现最为突出,值得引起特别关注。这是因为学生对大学和对自己的期望值较高,进入高职院校后,理想与现实不一致,使学生充满了矛盾和焦虑。同时到了大学,教师的授课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注重启发与引导,要求学生重新建构新的学习模式,这就使有些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还有部分同学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已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学习热情低、主动性差,以至于产生厌学、烦恼等心理问题。
2.不同类型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比较
(1)不同年级、班级学生之间心理健康状况差异
从表1可以看出,不同年级、班级的学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偏执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这是因为不同年级的学生有着不同的问题,新生主要是适应问题,包括生活适应问题、学习适应问题、专业问题、人际交往适应问题和失去奋斗目标的失落心理等。中年级主要是人际交往、自我发展、恋爱与情感问题。毕业班的学生主要是择业与就业问题、情感问题、未来发展问题等。
(2)不同性别学生之间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
从表2可以看出,不同性别的学生在精神病性、偏执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在焦虑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他方面差异不明显,总体上男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如女生。这是因为,男女两性的社会角色期待不一致,男性“坚强、勇敢、独立、挑战、具有主动性和攻击性”,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往往采取抗争、否认、孤立、攻击等应对方式,而女性“温柔、体贴、依赖、谨慎、服从、守规矩”,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往往采取补偿、回避、求助、人际退缩等应对方式。另外,男性承受的社会压力和事业压力往往比女性大,使得男性把更多的痛苦和挫折深深埋在内心而不外露,因此,造成男性有更多和更严重的心理问题。
四、建议
(一)充分认识心理健康重要性,不断深化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健康是人最重要最宝贵的财富。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是学校的责任,创设条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是学校的义务。作为学校,要充分认识到在社会变革日益快速的今天,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在适应社会变革的时候,理想与现实、精神与物质、情感与理智总是在不断的发生碰撞,不良社会风尚、不健康的思想意识、不良的社会设施、不文明的大众传播等对大学生心理都会产生诸多不良影响。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工作的范畴,纳入教学计划,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教育,让每个学生都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在个体发展中重要性,使他们都来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并积极寻找有效途径减轻心理压力,塑造自己的健全人格。
(二)充实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全方位关心学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该以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和主要原因为依据,教育应有重点、有针对性。调查显示学生的主要问题是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偏执和焦虑等,引起的主要原因是学习困难、人际关系、家庭原因、情感问题等。因而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侧重学习辅导,交往辅导,人格教育,情感调控,如何正确认识自我、社会、家庭、他人等方面。当然,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是学生本人,所以不管哪一方面的辅导,最终任务都应该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建立阶段性、个性化的教育机制
调查显示,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偏执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在精神病性、焦虑、偏执上男女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而心理健康教育应建立阶段性、个性化教育机制。一年级的学生各方面都会出现暂时的不适应。对一年级新生可通过入学教育、班会、专题讲座、新老学生座谈会、参观、形势政策课等形式进行生涯规划教育、学习方法教育和人际关系教育等,使他们尽快完成角色转换,确立新的奋斗目标,以积极的心态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二年级是高职学生心理逐渐成熟的重要时期,他们的心理是相对稳定、健康的,但不稳定的因素也较多。对他们应进行抗挫折教育、民主法制教育以及正确恋爱观教育等。毕业班学生的心理发展已趋于稳定成熟,因此就着重对毕业班年级进行毕业教育、就业指导和咨询、适应社会教育等,使他们顺利完成学业,踏入社会。对男女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根据社会角色、生理特点进行相应的指导。
(四)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骨干队伍
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人,他们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这项工作对教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要求较高。高校心理咨询,来访者具有较高的自身素质,无形中对咨询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不高,一方面会影响心理咨询效果,另一方面也影响心理咨询在大学生中的威信。因此,高职院校应尽快将当前的以兼职教师为主转变为以专职教师为主。严格规范、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努力实现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实践化和研究化。一方面成立由心理学领域专业人员组成的心理辅导队伍,举办讲座,普及心理卫生知识,从事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等。另一方面,将热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德育课教师、学生工作干部、班主任、辅导员、学生等组织起来加以培训,使学生的问题得以及时发现、解决。
(五)完善健康教育途径,构建立体式的教育模式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应该是立体的,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合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一,建立心理辅导机构,加强学生的个别辅导。开设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咨询热线电话、咨询信箱、咨询网站等,对大学生发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疏导和矫正。第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讲座,训练学生自我疏导技能。第三,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中渗透“心育”。第四,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了解学生发展动态。第五,营造良好的校园精神环境、家庭氛围和社会环境。
没有心理健康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在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的同时,也要强调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共同关注,齐抓共管,不断优化和改善育人环境,帮助大学生尽快走出阴影,以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投入到大学生活之中去。
参考文献
[1]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Z].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增刊,1993.
[2]汤雅婷.大学生心理状况与心理健康教育[J].金刚山医专学报,2002(3).
[3]李运华.大学专科生心理健康调查与分析[J].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基金项目:本文是海南省高等学校科研资助项目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路径的调查研究(hjsk2009-13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唐丁方(1967—),男,四川隆昌人,硕士,心理学副教授,主要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教育管理研究。
郑一新(1970—),女,海南琼海人,英语副教授,主要从事应用英语方向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SCL—90评定;心理健康状况
一、问题的提出
高职学生处于成长发展的特殊阶段。他们既面临着自身发展的种种机遇,同时也会遭遇种种困惑和矛盾,从而引发心理问题。早在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就曾明确指出:“如何指导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是学校德育工作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之后教育部又多次从不同侧面强调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指出了对各级各类大学生群体进行心理健康研究和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的必要性。了解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开展富有实效性和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者和每一位教师的紧迫任务。
本研究进行随机抽样调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现状及特点,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教育管理提供一定的心理学依据,也可弥补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不足。
二、调查方法
(一)问卷的选择
采用SCL-90(the Self-Report Symptom Inventory,Symptom Check-List 90)临床症状自评量表,该量表由Derogatis.L.R.于1975年编写,后由上海铁道医学院吴文源引进修订。临床证明,该量表真实性高,涉及内容广,能比较准确反映患者的病情及其严重程度,是目前运用最多的一种自评量表,适用于患者也适用一般健康人。该量表包含90个项目,每一个项目均采用五级评分制。90个项目包含10个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忧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睡眠及饮食状况等)。通过对总分和各因子的分析,可以判断大学生的健康状况。
(二)对象的选择
为了保证研究的真实性,必须考虑样本的代表性。本次调查对象涉及某高职院校普通高职学生、五年一贯制学生、三·二分段学生,共260名。
(三)施测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式,由主试将正式施测问卷发至学生手中,说明有关问题后团体作答。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276份,回收问卷270份,回收率97.8%。其中10份问卷因数据严重缺损或明显不合调查要求而剔除,故有效问卷260份,有效率96.3%。调查有效。
(四)数据分析与处理
采用SPSS10.0 for windows软件包进行数据的录入和处理。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1.调查对象各因子与国内大学生健康常模的比较
通过比较发现调查对象各健康因子和国内大学生健康常模之间有极显著差异,说明调查对象存在较明显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强迫症状、精神病性、焦虑、偏执、恐怖、抑郁等方面表现最为突出,值得引起特别关注。这是因为学生对大学和对自己的期望值较高,进入高职院校后,理想与现实不一致,使学生充满了矛盾和焦虑。同时到了大学,教师的授课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注重启发与引导,要求学生重新建构新的学习模式,这就使有些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还有部分同学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已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学习热情低、主动性差,以至于产生厌学、烦恼等心理问题。
2.不同类型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比较
(1)不同年级、班级学生之间心理健康状况差异
从表1可以看出,不同年级、班级的学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偏执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这是因为不同年级的学生有着不同的问题,新生主要是适应问题,包括生活适应问题、学习适应问题、专业问题、人际交往适应问题和失去奋斗目标的失落心理等。中年级主要是人际交往、自我发展、恋爱与情感问题。毕业班的学生主要是择业与就业问题、情感问题、未来发展问题等。
(2)不同性别学生之间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
从表2可以看出,不同性别的学生在精神病性、偏执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在焦虑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他方面差异不明显,总体上男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如女生。这是因为,男女两性的社会角色期待不一致,男性“坚强、勇敢、独立、挑战、具有主动性和攻击性”,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往往采取抗争、否认、孤立、攻击等应对方式,而女性“温柔、体贴、依赖、谨慎、服从、守规矩”,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往往采取补偿、回避、求助、人际退缩等应对方式。另外,男性承受的社会压力和事业压力往往比女性大,使得男性把更多的痛苦和挫折深深埋在内心而不外露,因此,造成男性有更多和更严重的心理问题。
四、建议
(一)充分认识心理健康重要性,不断深化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健康是人最重要最宝贵的财富。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是学校的责任,创设条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是学校的义务。作为学校,要充分认识到在社会变革日益快速的今天,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在适应社会变革的时候,理想与现实、精神与物质、情感与理智总是在不断的发生碰撞,不良社会风尚、不健康的思想意识、不良的社会设施、不文明的大众传播等对大学生心理都会产生诸多不良影响。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工作的范畴,纳入教学计划,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教育,让每个学生都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在个体发展中重要性,使他们都来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并积极寻找有效途径减轻心理压力,塑造自己的健全人格。
(二)充实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全方位关心学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该以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和主要原因为依据,教育应有重点、有针对性。调查显示学生的主要问题是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偏执和焦虑等,引起的主要原因是学习困难、人际关系、家庭原因、情感问题等。因而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侧重学习辅导,交往辅导,人格教育,情感调控,如何正确认识自我、社会、家庭、他人等方面。当然,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是学生本人,所以不管哪一方面的辅导,最终任务都应该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建立阶段性、个性化的教育机制
调查显示,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偏执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在精神病性、焦虑、偏执上男女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而心理健康教育应建立阶段性、个性化教育机制。一年级的学生各方面都会出现暂时的不适应。对一年级新生可通过入学教育、班会、专题讲座、新老学生座谈会、参观、形势政策课等形式进行生涯规划教育、学习方法教育和人际关系教育等,使他们尽快完成角色转换,确立新的奋斗目标,以积极的心态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二年级是高职学生心理逐渐成熟的重要时期,他们的心理是相对稳定、健康的,但不稳定的因素也较多。对他们应进行抗挫折教育、民主法制教育以及正确恋爱观教育等。毕业班学生的心理发展已趋于稳定成熟,因此就着重对毕业班年级进行毕业教育、就业指导和咨询、适应社会教育等,使他们顺利完成学业,踏入社会。对男女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根据社会角色、生理特点进行相应的指导。
(四)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骨干队伍
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人,他们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这项工作对教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要求较高。高校心理咨询,来访者具有较高的自身素质,无形中对咨询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不高,一方面会影响心理咨询效果,另一方面也影响心理咨询在大学生中的威信。因此,高职院校应尽快将当前的以兼职教师为主转变为以专职教师为主。严格规范、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努力实现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实践化和研究化。一方面成立由心理学领域专业人员组成的心理辅导队伍,举办讲座,普及心理卫生知识,从事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等。另一方面,将热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德育课教师、学生工作干部、班主任、辅导员、学生等组织起来加以培训,使学生的问题得以及时发现、解决。
(五)完善健康教育途径,构建立体式的教育模式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应该是立体的,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合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一,建立心理辅导机构,加强学生的个别辅导。开设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咨询热线电话、咨询信箱、咨询网站等,对大学生发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疏导和矫正。第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讲座,训练学生自我疏导技能。第三,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中渗透“心育”。第四,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了解学生发展动态。第五,营造良好的校园精神环境、家庭氛围和社会环境。
没有心理健康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在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的同时,也要强调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共同关注,齐抓共管,不断优化和改善育人环境,帮助大学生尽快走出阴影,以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投入到大学生活之中去。
参考文献
[1]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Z].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增刊,1993.
[2]汤雅婷.大学生心理状况与心理健康教育[J].金刚山医专学报,2002(3).
[3]李运华.大学专科生心理健康调查与分析[J].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基金项目:本文是海南省高等学校科研资助项目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路径的调查研究(hjsk2009-13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唐丁方(1967—),男,四川隆昌人,硕士,心理学副教授,主要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教育管理研究。
郑一新(1970—),女,海南琼海人,英语副教授,主要从事应用英语方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