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读书于语文教师来说非常重要,是其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可以促使教师完善专业技巧,提高专业素养,增强专业幸福指数。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一些教师少读书甚而没读书的现象却大量存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复杂,不清楚读什么从而产生对读书的畏难情绪,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只有从根本上厘清了读书思想,才会养成广大语文教师喜读书、勤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
关键词:读书 语文教师 文本
读罢钱之俊老师关于语文教师读书的文章——《不读书是个大问题》,很有感触,读书之于语文教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这一简单的道理在现实中却执行得越来越艰难,钱老师呼唤读书的声音再一次令我们感受到事情的严峻,正如他所说:“语文教师不读书,提高自身素养就会成为无根之游谈。”但对于文中提及的语文教师读了哪些书、多数教师不读书等,笔者认为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一
钱老师在文中谈到,“目前在语文学界有一个最突出的问题是,除了教材、教辅之外,很多语文教师根本不读其他书(包括本专业的重要刊物)。”这也就是说,多数语文教师们已经读了教材、教辅,只不过不读之外的书,从而导致教师素养成问题。扪心自问,教材也好,教辅也罢,我们读了吗?充其量就是一种泡沫化的阅读而已。正如首都师大的朱贻渊老师所说:“阅读教学乃至全部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任务就是教学生‘读懂’。既然要教学生‘读懂’,那教师自己得先读懂。它意味着对文本的‘读通’、‘读透’、‘读活’。”
笔者曾于2010年就语文教师对新教材的适应性在贵州的五所中学发放调查问卷、走访交流,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新教材编排的知识体系,2.5%的教师非常适应,52.5%的教师比较适应,45%的教师一般适应,不适应的教师没有;对于新教材选取的内容素材,5%的老师非常适应,55%的老师比较适应,40%的老师适应程度为一般,没有不适应的老师;对于新教材语言表述的方式,15%老师非常适应,52.5%的老师比较适应,25%的老师一般适应,7.5%的老师不适应;对于新教材的难易程度适应情况调查显示,7.5%的老师非常适应,50%的老师比较适应,37.5%的教师适应程度为一般,有5%的老师不适应,虽然以上数据不能完全代表广大语文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情况,但至少表明了对于教材,我们还并不熟悉。更多的时候,当事者对文本的解读处于“失语”状态,教辅“说了什么”,并没有真正弄明白,当然也就缺乏独立的判断,只能是教辅怎么说,也就怎么教,“我”只是一个执行者。倘若没有辅助性材料,我们自己能不能也“说些什么”,能否读出一些别样的“味道”来。教材是例子,只有把例子读懂了,弄明白了,才可能举一反三。如若不然,拓展与迁移就只能是镜中月、水中花。研读文本是语文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尤其对于青年教师来说,读文本更是非常重要,切莫舍本逐利,未读课文就忙着查资料、找辅导,然后把这些“丰富”的资料展示给学生,教师就是一个“传声筒”,这样教师将越来越不会思考,教学水平也会发育缓慢,教学之路必定走得踉踉跄跄。想要说读懂了语文教材,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攀爬的过程纵然艰辛,但我们又不能因为它是“高山”就仰止,只有跨越了这道山梁,才算踏上了合格语文教师的道路,开始了优秀教师、名师的旅程。
二
目前教师的阅读量现状的确不容乐观,钱老师在其文中用2011年《中国教师报》的调查数据(4.6%的教师年读书量在10本以上,43.1%的教师年度数量仅为1-3本)客观地说明了这一情况。笔者关于中学语文教师读书量的调查也显示,在抽样的教师中,42.5%的教师读过1-2本教育理论方面的著作,42.5%的教师读了3-6本,读过7本以上的仅占2.5%,而有12.5%的教师从不曾读过。这个调查的结果是很让人忧心的,但这些数据只是表明多数教师没读多少书这一客观事实,如果理解为教师不读书,是否有些牵强。按照马斯洛的观点:“基本需要是一种人类本能,人类天生具有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人几乎总是在希望什么,这是贯穿入整个一生的特点。”语文教师的读书认知欲望就跟需要吃饭、穿衣一样,有一种内在的冲动,这种内在冲动获得满足就会让教师主观上产生满意感与终极体验。另外,从现今教育的客观现实来说,竞争无比激烈,升学、考试等压力都是无法回避的问题,教学效果不仅影响到学生,也更具体地影响到教师。说得更直白一点,教师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到自己的饭碗,而良好教学效果的获得又跟教师是否读书有着很大的关系。在这种现状下,有谁敢不读书呢?当然不敢。
不仅在教育相对发达的城市,就是在农村地区,教师们对于自己专业素养的提高愿望也是比较强烈的。笔者曾就相关问题与农村部分语文教师交流过,他们对于进修学习、教学研讨等也是比较积极的,面对自己学校教学资源薄弱、学校没图书馆或藏书量少的状况,有的教师已做出了积极应对,或自费掏钱购买专业书籍、教学刊物,或同行之间共享图书资源,或到就近的县、区图书馆借阅图书等,得过且过、不求进取的教师毕竟只是少数。
三
至于为什么会存在多数教师读书少或者没读这一突出问题,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工作的繁忙绝不成其为没读书的主要原因。毛主席曾说:“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一代伟人尚且有时间读书,何况我们呢?但是本最应该读书的教师却没有读书,这恐怕跟我们把读书看得太神圣有着很大的关系。“读书神圣论”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我们的部分语文老师,使他们产生畏惧阅读的心理,从而发怵不敢读,久而久之也就什么都没读,教学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这种畏惧阅读心理容易导致两个问题,一是对读什么搞不清楚,什么也没读,仅仅依靠经验来教学,丢失了教育的活水源头,殊不知只要是有益于我们身心健康的一切材料都可以用来阅读,而天天用于教学的语文教科书就是语文教师最好的阅读材料,甚至是一个重要的阅读领域,只有深刻理解了文本,才谈得上对文本的激活与创造,达到用教材教的理想境界,即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既是例子,也就是说为我们提供了诸多典范,要能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教师必得说好语文文本这个典范,在文本中渗透进教师的独特体验。当然,读文本这个功课不是孤立的,还得为这个作业准备相关材料,要围绕着文本这一领域展开一系列相关阅读,可以说,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师阅读的起点与落脚点。久而久之,教师的把握文本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专业素养也会提高;二是畏惧阅读但又迫于形势不得不读,容易滋生盲目的读书状态,泛泛而读,没有略读与精读之分,也没有了解与体悟之别,用同一把标尺衡量所读材料,即通常所说的“不会读书”,读了也不见效果。就拿必读书籍教育学、心理学来说,教师们都读过,然而一到教育实践之中,有的教师就失语了,不能将理论较好地转化实践,所读、所学只是看过、背过、考过而已。
正是因为不知道读什么书,不会读书,导致有的教师体会不到读书的乐趣,使读书变得可有可无。只有真正理解了读书的重要性,明白了读什么,怎么去读,“多读书”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关键词:读书 语文教师 文本
读罢钱之俊老师关于语文教师读书的文章——《不读书是个大问题》,很有感触,读书之于语文教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这一简单的道理在现实中却执行得越来越艰难,钱老师呼唤读书的声音再一次令我们感受到事情的严峻,正如他所说:“语文教师不读书,提高自身素养就会成为无根之游谈。”但对于文中提及的语文教师读了哪些书、多数教师不读书等,笔者认为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一
钱老师在文中谈到,“目前在语文学界有一个最突出的问题是,除了教材、教辅之外,很多语文教师根本不读其他书(包括本专业的重要刊物)。”这也就是说,多数语文教师们已经读了教材、教辅,只不过不读之外的书,从而导致教师素养成问题。扪心自问,教材也好,教辅也罢,我们读了吗?充其量就是一种泡沫化的阅读而已。正如首都师大的朱贻渊老师所说:“阅读教学乃至全部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任务就是教学生‘读懂’。既然要教学生‘读懂’,那教师自己得先读懂。它意味着对文本的‘读通’、‘读透’、‘读活’。”
笔者曾于2010年就语文教师对新教材的适应性在贵州的五所中学发放调查问卷、走访交流,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新教材编排的知识体系,2.5%的教师非常适应,52.5%的教师比较适应,45%的教师一般适应,不适应的教师没有;对于新教材选取的内容素材,5%的老师非常适应,55%的老师比较适应,40%的老师适应程度为一般,没有不适应的老师;对于新教材语言表述的方式,15%老师非常适应,52.5%的老师比较适应,25%的老师一般适应,7.5%的老师不适应;对于新教材的难易程度适应情况调查显示,7.5%的老师非常适应,50%的老师比较适应,37.5%的教师适应程度为一般,有5%的老师不适应,虽然以上数据不能完全代表广大语文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情况,但至少表明了对于教材,我们还并不熟悉。更多的时候,当事者对文本的解读处于“失语”状态,教辅“说了什么”,并没有真正弄明白,当然也就缺乏独立的判断,只能是教辅怎么说,也就怎么教,“我”只是一个执行者。倘若没有辅助性材料,我们自己能不能也“说些什么”,能否读出一些别样的“味道”来。教材是例子,只有把例子读懂了,弄明白了,才可能举一反三。如若不然,拓展与迁移就只能是镜中月、水中花。研读文本是语文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尤其对于青年教师来说,读文本更是非常重要,切莫舍本逐利,未读课文就忙着查资料、找辅导,然后把这些“丰富”的资料展示给学生,教师就是一个“传声筒”,这样教师将越来越不会思考,教学水平也会发育缓慢,教学之路必定走得踉踉跄跄。想要说读懂了语文教材,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攀爬的过程纵然艰辛,但我们又不能因为它是“高山”就仰止,只有跨越了这道山梁,才算踏上了合格语文教师的道路,开始了优秀教师、名师的旅程。
二
目前教师的阅读量现状的确不容乐观,钱老师在其文中用2011年《中国教师报》的调查数据(4.6%的教师年读书量在10本以上,43.1%的教师年度数量仅为1-3本)客观地说明了这一情况。笔者关于中学语文教师读书量的调查也显示,在抽样的教师中,42.5%的教师读过1-2本教育理论方面的著作,42.5%的教师读了3-6本,读过7本以上的仅占2.5%,而有12.5%的教师从不曾读过。这个调查的结果是很让人忧心的,但这些数据只是表明多数教师没读多少书这一客观事实,如果理解为教师不读书,是否有些牵强。按照马斯洛的观点:“基本需要是一种人类本能,人类天生具有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人几乎总是在希望什么,这是贯穿入整个一生的特点。”语文教师的读书认知欲望就跟需要吃饭、穿衣一样,有一种内在的冲动,这种内在冲动获得满足就会让教师主观上产生满意感与终极体验。另外,从现今教育的客观现实来说,竞争无比激烈,升学、考试等压力都是无法回避的问题,教学效果不仅影响到学生,也更具体地影响到教师。说得更直白一点,教师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到自己的饭碗,而良好教学效果的获得又跟教师是否读书有着很大的关系。在这种现状下,有谁敢不读书呢?当然不敢。
不仅在教育相对发达的城市,就是在农村地区,教师们对于自己专业素养的提高愿望也是比较强烈的。笔者曾就相关问题与农村部分语文教师交流过,他们对于进修学习、教学研讨等也是比较积极的,面对自己学校教学资源薄弱、学校没图书馆或藏书量少的状况,有的教师已做出了积极应对,或自费掏钱购买专业书籍、教学刊物,或同行之间共享图书资源,或到就近的县、区图书馆借阅图书等,得过且过、不求进取的教师毕竟只是少数。
三
至于为什么会存在多数教师读书少或者没读这一突出问题,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工作的繁忙绝不成其为没读书的主要原因。毛主席曾说:“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一代伟人尚且有时间读书,何况我们呢?但是本最应该读书的教师却没有读书,这恐怕跟我们把读书看得太神圣有着很大的关系。“读书神圣论”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我们的部分语文老师,使他们产生畏惧阅读的心理,从而发怵不敢读,久而久之也就什么都没读,教学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这种畏惧阅读心理容易导致两个问题,一是对读什么搞不清楚,什么也没读,仅仅依靠经验来教学,丢失了教育的活水源头,殊不知只要是有益于我们身心健康的一切材料都可以用来阅读,而天天用于教学的语文教科书就是语文教师最好的阅读材料,甚至是一个重要的阅读领域,只有深刻理解了文本,才谈得上对文本的激活与创造,达到用教材教的理想境界,即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既是例子,也就是说为我们提供了诸多典范,要能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教师必得说好语文文本这个典范,在文本中渗透进教师的独特体验。当然,读文本这个功课不是孤立的,还得为这个作业准备相关材料,要围绕着文本这一领域展开一系列相关阅读,可以说,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师阅读的起点与落脚点。久而久之,教师的把握文本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专业素养也会提高;二是畏惧阅读但又迫于形势不得不读,容易滋生盲目的读书状态,泛泛而读,没有略读与精读之分,也没有了解与体悟之别,用同一把标尺衡量所读材料,即通常所说的“不会读书”,读了也不见效果。就拿必读书籍教育学、心理学来说,教师们都读过,然而一到教育实践之中,有的教师就失语了,不能将理论较好地转化实践,所读、所学只是看过、背过、考过而已。
正是因为不知道读什么书,不会读书,导致有的教师体会不到读书的乐趣,使读书变得可有可无。只有真正理解了读书的重要性,明白了读什么,怎么去读,“多读书”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