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棚室经济正成为大庆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农业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其集约化、高效化的特点已经在发展过程中得到显现。调查发现,走无害化之路也是市场竞争立于不败之地的必然选择,只有发展和生产无公害蔬菜,大庆市棚室经济才能可持续发展。其技术措施如下,仅供生产者参考。
关键词:无公害蔬菜;肥水管理;病虫害管理
中图分类号:S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6-0125-1
1 产地环境选择
无公害蔬菜,是指产地生态环境清洁,按照特定的技术操作规程进行生产,将有害物含量控制在规定标准内,并由授权部门审定批准,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安全、优质、营养型蔬菜。商品蔬菜中的有害物指农药残留、硝酸盐、“三废”等有害物质及病原微生物等有害微生物。所以要求产地区域和灌溉上游无或不直接接受工业三废、城镇生活、医疗废弃物污染,避开土壤重金属含量高的区域。
2 无公害蔬菜生产栽培与肥水管理技术
茬口提倡轮作,十字花科、茄科、葫芦科蔬菜切忌连作。品种选择要抗逆能力强、商品性好、农药和硝酸盐富集能力低的品种。种子消毒采用晒种、温汤浸种。无公害蔬菜施肥以提高土壤肥力、降低蔬菜硝酸盐含量、改善品质和提高产量为原则,应用配方施肥技术、氮磷钾合理搭配。以有机肥为主,控氮、稳磷、增钾,针对性施用微肥,提倡施用蔬菜专用肥和生物肥,重视基肥少施早施追肥,收获前20天不施氮肥。以下肥料禁止使用:未经国家或省级农业部门登记的化肥或生物肥料;硝态氮肥、重金属含量超标的有机或无机肥;未腐熟的有机肥;以生物产量为商品的蔬菜收获期不允许使用粪水追肥。采用综合防治技术控制病虫害是无公害蔬菜生产最关键的一个环节。
3 无公害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采用农业、物理、生物防治,科学配合使用化学防治,合理使用无公害农药(生物活体农药、生物源农药、生物激素农药、矿物源农药和有机合成农药),根据病虫预测预报,对有害生物进行综合防治,将病虫为害控制在允许的经济阀值以下,达到生产安全、优质无公害蔬菜产品的目的。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高残留、高生物富集性、高“三致”(致畸、致癌、致突变)农药,严禁用未核准登记的农药,农药的使用应严格执行国家标准。
3.1 农业防治
利用农业生产中的耕作技术来消灭、避免、或减轻病虫害的方法。选育(用)抗病、虫能力强、抗逆性强、适应性强的品种;选用无病虫种子或对种子进行物理消毒(温汤浸种,磷酸三钠浸种等);严格进行场地(苗床、定植田)无害化消毒(清除病残体后用物理法消毒);合理进行轮作、间作、套种等;嫁接换根,培育壮苗,增强自身抗逆性;及时深翻土地、晒土,起垄栽培,使部分病菌、虫死亡;产后及时清园,减少病原菌,产中及时消毁病残体;适期播种,使生长期避开不良气候、季节;加强环境调控,合理追肥浇水:采用膜下暗灌、滴灌,选择晴天上午浇水,适时通风降湿;有机肥料必须腐熟,防止N肥过多(N肥过多,组织柔嫩,抗病、虫力差)。选用良种,合理轮作,清洁田园。
3.2 物理防治
利用防虫网:一般用聚乙烯为原料,寿命在5年以上。常用22~24目(每英寸内的孔数);黄板诱杀,银灰色膜驱避蚜虫、白粉虱等;温汤浸种,高温焖棚;黑光灯、振频式杀虫灯诱杀蛾类、甲虫、直翅目害虫。黑光灯发出以3650埃为主的紫外光,对害虫引诱力最强;糖醋诱杀:田间蛾类成虫发生盛期可用糖:醋:酒:水按6:3:1:10的比例配合并加入敌百虫来诱杀成虫。诱杀地蛆成虫可用糖:醋:水按1:1:2.5的比例配合,并在每1升药液中加入50~100g敌百虫;人工捕杀成虫,去除卵块等。
3.3 生物防治
利用生物天敌、杀虫微生物、农用抗生素及其他生物制剂防治蔬菜病虫害。用草岭、瓢虫等捕食性昆虫防治蚜虫、红蜘蛛等;用赤眼蜂、丽蚜小蜂等寄生性昆虫防治菜青虫、白粉虱、烟青虫等。用生物源农药(直接利用生物活体或生物代谢产物中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或从生物体中提取的物质)防治病虫。
3.4 化学防治
利用化学防治时必须在限期内限量使用限定的有机合成的低毒、高效、低残留农药,将病虫危害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并保证蔬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量低于国家标准和对生态环境无污染。
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和无“三证”或“三证”不齐的农药;在充分了解农药性能和使用方法的基础上,根据防治病虫害种类,选用合适的农药类型或剂型;根据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严格掌握最佳防治时期,做到适时用药;要注意交替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不能长期单一化,防止病原菌或害虫产生抗药性,利于保持药剂的防治效果和使用年限;施药时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病虫害的发生特点确定植株不同部位为靶标,进行針对性施药。达到及时控制病虫害发生,减少病原和压低虫口数的目的,从而减少用药;采用混合用药方法,达到一次施药控制多种病虫危害的目的。但农药混配要以保持原有效成分或有增效作用,不增加对人畜的毒性并具有良好的物理性状为前提;严格控制有机合成农药的使用浓度、用药量,不得随意增加使用浓度和次数;要严格按照期限执行农药安全间隔及用药次数。
作者简介:曲凤臣(1963-),男,汉族,大专文化,黑龙江绥化人,就职于黑龙江省大庆市肇源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从事植保工作。
关键词:无公害蔬菜;肥水管理;病虫害管理
中图分类号:S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6-0125-1
1 产地环境选择
无公害蔬菜,是指产地生态环境清洁,按照特定的技术操作规程进行生产,将有害物含量控制在规定标准内,并由授权部门审定批准,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安全、优质、营养型蔬菜。商品蔬菜中的有害物指农药残留、硝酸盐、“三废”等有害物质及病原微生物等有害微生物。所以要求产地区域和灌溉上游无或不直接接受工业三废、城镇生活、医疗废弃物污染,避开土壤重金属含量高的区域。
2 无公害蔬菜生产栽培与肥水管理技术
茬口提倡轮作,十字花科、茄科、葫芦科蔬菜切忌连作。品种选择要抗逆能力强、商品性好、农药和硝酸盐富集能力低的品种。种子消毒采用晒种、温汤浸种。无公害蔬菜施肥以提高土壤肥力、降低蔬菜硝酸盐含量、改善品质和提高产量为原则,应用配方施肥技术、氮磷钾合理搭配。以有机肥为主,控氮、稳磷、增钾,针对性施用微肥,提倡施用蔬菜专用肥和生物肥,重视基肥少施早施追肥,收获前20天不施氮肥。以下肥料禁止使用:未经国家或省级农业部门登记的化肥或生物肥料;硝态氮肥、重金属含量超标的有机或无机肥;未腐熟的有机肥;以生物产量为商品的蔬菜收获期不允许使用粪水追肥。采用综合防治技术控制病虫害是无公害蔬菜生产最关键的一个环节。
3 无公害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采用农业、物理、生物防治,科学配合使用化学防治,合理使用无公害农药(生物活体农药、生物源农药、生物激素农药、矿物源农药和有机合成农药),根据病虫预测预报,对有害生物进行综合防治,将病虫为害控制在允许的经济阀值以下,达到生产安全、优质无公害蔬菜产品的目的。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高残留、高生物富集性、高“三致”(致畸、致癌、致突变)农药,严禁用未核准登记的农药,农药的使用应严格执行国家标准。
3.1 农业防治
利用农业生产中的耕作技术来消灭、避免、或减轻病虫害的方法。选育(用)抗病、虫能力强、抗逆性强、适应性强的品种;选用无病虫种子或对种子进行物理消毒(温汤浸种,磷酸三钠浸种等);严格进行场地(苗床、定植田)无害化消毒(清除病残体后用物理法消毒);合理进行轮作、间作、套种等;嫁接换根,培育壮苗,增强自身抗逆性;及时深翻土地、晒土,起垄栽培,使部分病菌、虫死亡;产后及时清园,减少病原菌,产中及时消毁病残体;适期播种,使生长期避开不良气候、季节;加强环境调控,合理追肥浇水:采用膜下暗灌、滴灌,选择晴天上午浇水,适时通风降湿;有机肥料必须腐熟,防止N肥过多(N肥过多,组织柔嫩,抗病、虫力差)。选用良种,合理轮作,清洁田园。
3.2 物理防治
利用防虫网:一般用聚乙烯为原料,寿命在5年以上。常用22~24目(每英寸内的孔数);黄板诱杀,银灰色膜驱避蚜虫、白粉虱等;温汤浸种,高温焖棚;黑光灯、振频式杀虫灯诱杀蛾类、甲虫、直翅目害虫。黑光灯发出以3650埃为主的紫外光,对害虫引诱力最强;糖醋诱杀:田间蛾类成虫发生盛期可用糖:醋:酒:水按6:3:1:10的比例配合并加入敌百虫来诱杀成虫。诱杀地蛆成虫可用糖:醋:水按1:1:2.5的比例配合,并在每1升药液中加入50~100g敌百虫;人工捕杀成虫,去除卵块等。
3.3 生物防治
利用生物天敌、杀虫微生物、农用抗生素及其他生物制剂防治蔬菜病虫害。用草岭、瓢虫等捕食性昆虫防治蚜虫、红蜘蛛等;用赤眼蜂、丽蚜小蜂等寄生性昆虫防治菜青虫、白粉虱、烟青虫等。用生物源农药(直接利用生物活体或生物代谢产物中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或从生物体中提取的物质)防治病虫。
3.4 化学防治
利用化学防治时必须在限期内限量使用限定的有机合成的低毒、高效、低残留农药,将病虫危害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并保证蔬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量低于国家标准和对生态环境无污染。
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和无“三证”或“三证”不齐的农药;在充分了解农药性能和使用方法的基础上,根据防治病虫害种类,选用合适的农药类型或剂型;根据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严格掌握最佳防治时期,做到适时用药;要注意交替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不能长期单一化,防止病原菌或害虫产生抗药性,利于保持药剂的防治效果和使用年限;施药时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病虫害的发生特点确定植株不同部位为靶标,进行針对性施药。达到及时控制病虫害发生,减少病原和压低虫口数的目的,从而减少用药;采用混合用药方法,达到一次施药控制多种病虫危害的目的。但农药混配要以保持原有效成分或有增效作用,不增加对人畜的毒性并具有良好的物理性状为前提;严格控制有机合成农药的使用浓度、用药量,不得随意增加使用浓度和次数;要严格按照期限执行农药安全间隔及用药次数。
作者简介:曲凤臣(1963-),男,汉族,大专文化,黑龙江绥化人,就职于黑龙江省大庆市肇源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从事植保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