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日未来馆以六年、三届的基础为一个小目标。其实第一年的时候,我们的想法就是源于未来的三十年。当时我们不敢说三十年,大概是五到三十年的一个美术馆的可能性。因为我们今天看到的所有美术馆的可能性都是观众来到作品面前,十分钟就看完了,就是说艺术家自己做的这个展览和观众毫无关系,他们只是完成了自己的仪式,而且艺术家跟观众也很难达成所有的共鸣可能性。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反倒是传统的结合,比如说我们做新艺术和这种理想的时候,你就会觉得你特别没有能量,特别不想去做。虽然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就真的是基于未来的美术馆是什么样的?二十年后,三十年后,那未来的美术馆应该承载什么样的艺术形式?
所以当时第一年的时候我们想的方式就是三种,我们认为未来的五到十年至少是有实体馆、虚拟馆和现场互动的,就是VR、AR各种方式。三届做完之后,我们才完成第一轮的基本的实验项目。包括我们对未来艺术馆、未来观众和未来艺术形式的基本探索才算告一段落。因为它具体落地的时候有很多困难,资金的困难、设备的困难、场地的困难。还有就是有没有这种类型的艺术家,因为展览最大的问题是,你有一套理论,但是没有人能够撑住你的艺术作品和展览,你等于白说。你还需要一个更高层次的需求,你必须再把它化解成公众能够听懂的语言,才能完成对于公众认知的一种引导。
——高鹏
谭平:
我这几年离艺术教育领域越来越远,今天想来也有一定的好处,因为有了距离,特别是不在第一线之后,我再回头看过去自己对艺术教育的想法,包括艺术学院现在的状况,思路可能比以前更加清楚。
现在艺术教育的趋势是强调素质教育和跨学科学习,包括新媒体教育等等,模式多种多样,教学结构不断地调整和变化,课程越来越多。但是我觉得要解决艺术教育问题,还是要不忘初心,就是如何让每个学生都能对自己有一个深入和全面的认识,这个很重要。过去,可能我们想的是给予学生什么、灌输什么,把他们塑造成什么样的艺术家。而今天的教育是提供一个新的开放的知识系统,让他们能够自我塑造、自我建构。所以我们在设定很多核心课程的时候,如何让他们掌握已有的专业知识、技术和技能,不是重点,包括新媒体的技术也是一样的。重点是能够通过多种方式对自己有一个充分和系统的认识,然后能够选择自己适合的媒介去学习研究。
艺术教育是一个面对每个人的教育问题。每个人有自己的个性和视角。事实上,由于扩招造成师生比过大,我们现在的教育现象就是老师离学生越来越远,老师站得越来越高。教师无法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另外,自助餐式的教学方式也造成学生忙于选课与学分获得。所以,看似学生学了很多课程,涉猎的领域也很宽,但是,有些课程与自己的关系并没有产生关联,真正的问题并未解决。
再有一个是思维方式的问题,我们过去的思维方式是基于古典主义的观察方法,没有应对今天数字时代的变化对艺术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我们今天要做的数字联盟就是面对这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形成的。数字的思维方式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是一个如何看待世界的哲学理念。我们需要在一起共同探讨在数字化新形态的背景下今天的艺术教育如何开展。这个联盟就是一个平台,一个新的网络将多领域、多学科的人聚集到一起,共同探讨新的合作模式和教育模式,通过实验为未来提供一种新的可能性。
邓国源:
现在我们的教学方式、包括我们整个的学院美术教育,就是在教技术,各个专业都在教技术,甚至新媒体专业其实也在教技术——显而易见,整个美术教育方式的改变,是目前最为迫切的问题,因为我不能从艺术现象谈现象,还是回归本质问题。当然,我相信,之前的一些先驱者,当时有可能想一起促成中国美术教育的格局性改变,但是这事没成,当时真的很难受,就变成了现在各自孤军作战的面貌。而现在的中国美术教育到了必改的时候,因为在这个媒体时代,如果你还在固守用传统的教育方式来做美术教育,就完全是扭曲的。你看我们几大美院、综合院校,等等这些个艺术学院和设计学院所有的专业的设置、学科的布局、课程的体系、教课的方式,基本上完全一样,差异化和特色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没有高低之分。比如我们说中央美院教得好,因为他是经过传统的洗礼而巩固、承继下来的,当然学生也好。所以你看,沧州学院跟央美教的一模一样,很多学生就是美院毕业的,在那当老师,又把谭平老师的精神传承了,把他的教学传统都沿袭下来了,一直在教(笑)。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看,美术教育的变革一定要到来。但是我们也从不同方向找突破点:你比如说,能不能通过美术馆来实现呢?把我们对教育的理想,借助新媒体时代,在美术馆将美术教育的变革做一个落地的实验?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朱青生:
如何利用新的媒介,来使教育的方法发生改变,包括究竟如何去教育使用媒介的方法,用一种更新的方式来进行创作,这是我们最近一年来反复地、频繁地讨论的问题。很多宋庄的艺术家,从理论上或者从情感上来说,他们几乎每一个人都是最好的艺术家,真的把生命,把所有的状态全部都投在艺术里面,但是他依然不能脱颖而出,为什么?就他个人而言,他可能已经完成了艺术的所有,但是他却并不能得到更多,我们其实实际上是在讨论在新媒体发生之后,我们的美术馆作为一个实验的基地,作为一个展示的空间,如何在这个进程中间起到关鍵(推进)的作用。
我们其实一直试图同今日美术馆进行合作,就是我们来推进一些长期的联合艺术项目,把我们平时的研究跟你们的研究与实际的展览工作经验结合起来。
另外,我们也希望,你们如果明确了当代艺术的某种方向,持续向前推进的话,也未必不可以把我们进行的教学试验中的一些设想,以及有一些跟国际联络的项目结合起来。它们是一个个开放的展览,更是窗口,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可能是一个“前店后厂”的模式,我们一起在幕后研究,然后适时、及时通过你们美术馆的窗口将成果以展览的形式推出,表面上看,可能还是一个普通的展览,但是我们的动机、运作模式、行为方式,都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不再为了做展览而做展览。而是出于对于公民美育和专业艺术教育的审美取向的持续推进与检验。
我们这些做艺术的人,这么多年、将近半个世纪,一代人的时间,包括这么多的新生力量都在为了艺术而努力,但如果落实到公众和潜在的艺术受众群体层面,一个人说想到艺术还是想要看一幅油画或者看一幅书法,看一件雕塑的话,那我们这些人的工作可以说毫无价值,没有起到引领时代推动进步的任何作用,也说明这个国家的公民美育没有到达和时代切实相关的当代性中。如果没有到达这一点,你很难想象谁可以引领世界,不能引领世界,它就没有民族复兴,所有事务都沦为口号。
所以当时第一年的时候我们想的方式就是三种,我们认为未来的五到十年至少是有实体馆、虚拟馆和现场互动的,就是VR、AR各种方式。三届做完之后,我们才完成第一轮的基本的实验项目。包括我们对未来艺术馆、未来观众和未来艺术形式的基本探索才算告一段落。因为它具体落地的时候有很多困难,资金的困难、设备的困难、场地的困难。还有就是有没有这种类型的艺术家,因为展览最大的问题是,你有一套理论,但是没有人能够撑住你的艺术作品和展览,你等于白说。你还需要一个更高层次的需求,你必须再把它化解成公众能够听懂的语言,才能完成对于公众认知的一种引导。
——高鹏
谭平:
我这几年离艺术教育领域越来越远,今天想来也有一定的好处,因为有了距离,特别是不在第一线之后,我再回头看过去自己对艺术教育的想法,包括艺术学院现在的状况,思路可能比以前更加清楚。
现在艺术教育的趋势是强调素质教育和跨学科学习,包括新媒体教育等等,模式多种多样,教学结构不断地调整和变化,课程越来越多。但是我觉得要解决艺术教育问题,还是要不忘初心,就是如何让每个学生都能对自己有一个深入和全面的认识,这个很重要。过去,可能我们想的是给予学生什么、灌输什么,把他们塑造成什么样的艺术家。而今天的教育是提供一个新的开放的知识系统,让他们能够自我塑造、自我建构。所以我们在设定很多核心课程的时候,如何让他们掌握已有的专业知识、技术和技能,不是重点,包括新媒体的技术也是一样的。重点是能够通过多种方式对自己有一个充分和系统的认识,然后能够选择自己适合的媒介去学习研究。
艺术教育是一个面对每个人的教育问题。每个人有自己的个性和视角。事实上,由于扩招造成师生比过大,我们现在的教育现象就是老师离学生越来越远,老师站得越来越高。教师无法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另外,自助餐式的教学方式也造成学生忙于选课与学分获得。所以,看似学生学了很多课程,涉猎的领域也很宽,但是,有些课程与自己的关系并没有产生关联,真正的问题并未解决。
再有一个是思维方式的问题,我们过去的思维方式是基于古典主义的观察方法,没有应对今天数字时代的变化对艺术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我们今天要做的数字联盟就是面对这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形成的。数字的思维方式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是一个如何看待世界的哲学理念。我们需要在一起共同探讨在数字化新形态的背景下今天的艺术教育如何开展。这个联盟就是一个平台,一个新的网络将多领域、多学科的人聚集到一起,共同探讨新的合作模式和教育模式,通过实验为未来提供一种新的可能性。
邓国源:
现在我们的教学方式、包括我们整个的学院美术教育,就是在教技术,各个专业都在教技术,甚至新媒体专业其实也在教技术——显而易见,整个美术教育方式的改变,是目前最为迫切的问题,因为我不能从艺术现象谈现象,还是回归本质问题。当然,我相信,之前的一些先驱者,当时有可能想一起促成中国美术教育的格局性改变,但是这事没成,当时真的很难受,就变成了现在各自孤军作战的面貌。而现在的中国美术教育到了必改的时候,因为在这个媒体时代,如果你还在固守用传统的教育方式来做美术教育,就完全是扭曲的。你看我们几大美院、综合院校,等等这些个艺术学院和设计学院所有的专业的设置、学科的布局、课程的体系、教课的方式,基本上完全一样,差异化和特色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没有高低之分。比如我们说中央美院教得好,因为他是经过传统的洗礼而巩固、承继下来的,当然学生也好。所以你看,沧州学院跟央美教的一模一样,很多学生就是美院毕业的,在那当老师,又把谭平老师的精神传承了,把他的教学传统都沿袭下来了,一直在教(笑)。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看,美术教育的变革一定要到来。但是我们也从不同方向找突破点:你比如说,能不能通过美术馆来实现呢?把我们对教育的理想,借助新媒体时代,在美术馆将美术教育的变革做一个落地的实验?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朱青生:
如何利用新的媒介,来使教育的方法发生改变,包括究竟如何去教育使用媒介的方法,用一种更新的方式来进行创作,这是我们最近一年来反复地、频繁地讨论的问题。很多宋庄的艺术家,从理论上或者从情感上来说,他们几乎每一个人都是最好的艺术家,真的把生命,把所有的状态全部都投在艺术里面,但是他依然不能脱颖而出,为什么?就他个人而言,他可能已经完成了艺术的所有,但是他却并不能得到更多,我们其实实际上是在讨论在新媒体发生之后,我们的美术馆作为一个实验的基地,作为一个展示的空间,如何在这个进程中间起到关鍵(推进)的作用。
我们其实一直试图同今日美术馆进行合作,就是我们来推进一些长期的联合艺术项目,把我们平时的研究跟你们的研究与实际的展览工作经验结合起来。
另外,我们也希望,你们如果明确了当代艺术的某种方向,持续向前推进的话,也未必不可以把我们进行的教学试验中的一些设想,以及有一些跟国际联络的项目结合起来。它们是一个个开放的展览,更是窗口,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可能是一个“前店后厂”的模式,我们一起在幕后研究,然后适时、及时通过你们美术馆的窗口将成果以展览的形式推出,表面上看,可能还是一个普通的展览,但是我们的动机、运作模式、行为方式,都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不再为了做展览而做展览。而是出于对于公民美育和专业艺术教育的审美取向的持续推进与检验。
我们这些做艺术的人,这么多年、将近半个世纪,一代人的时间,包括这么多的新生力量都在为了艺术而努力,但如果落实到公众和潜在的艺术受众群体层面,一个人说想到艺术还是想要看一幅油画或者看一幅书法,看一件雕塑的话,那我们这些人的工作可以说毫无价值,没有起到引领时代推动进步的任何作用,也说明这个国家的公民美育没有到达和时代切实相关的当代性中。如果没有到达这一点,你很难想象谁可以引领世界,不能引领世界,它就没有民族复兴,所有事务都沦为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