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代诗歌鉴赏历来是语文高考中一道分值较大(2013年全国各地赋分为6—11分)的试题。随着考查形式改为主观题,答题的难度也随之增加。考生往往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准确找到答题的切入点,即使写了一大堆,却言不中,得分率自然很低。其实,诗歌鉴赏,无论是阅读还是解答都是有“法”可依的。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明了高考对诗歌鉴赏的基本要求——它是命题者命题的依据和设置问题的方向,也是考生答题的方向和切入口。增强这一意识,做到心中有数,“顺藤摸瓜”,就能迅速找到试题与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要求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答案的准确率。
一、眼观五路,考纲考点烂熟于心
《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要求是两大点五小点,即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可以这样说,任何一道高考诗歌鉴赏题,不管它的问法有何变化,都不会超出这五点,所以考生必须烂熟于心。陆游曾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因此,在考前,考生必须根据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要求,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分类梳理,以便能在高考答题中实现知识的成功迁移。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高度融合的结晶,是浸润了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意象。包括人物形象(诗人自身形象和作品中描绘的人物形象)和具体描绘的事物、景物。在鉴赏诗歌时,只有了解诗歌塑造的形象,才能正确评价其内容,深入领会其情感。
1.意象。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鉴赏意象,第一步是要分析客观事物本身的特点。比如竹的特点是直、有节、中间是空的;比如月是有圆有缺的,月光是白的、空明的等等。第二步是分析诗人附着在物上的意,即情感。比如竹,往往表达诗人正直、有气节、谦虚等思想感情。在古代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所以熟悉一些固定意象有助于理解作者在诗歌中的思想情感,从而直达答案的要点。对意象的考查,常见的有“某句描写了某物的哪些特点”“(2013年山东卷)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2013江西卷)概括‘兰’‘ 蕙’‘ 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意象 对应事物
坚贞高洁品质 松、菊、梅、竹
离愁别绪 杨柳、云、鹧鸪、长亭、灞桥
思乡思人 明月、白云、鸿雁、西风、泊舟、夜、浮云、烟霭、秋风
爱情 莲、红豆、鸳鸯
凄凉悲伤 梧桐、杜鹃、猿猴、寒蝉、乌鸦、霜
战争 投笔、请缨、楼兰、关山
自由惬意 鱼、鹰
孤独 沙鸥、夕阳
充满生机 春草、春雨、东风、朝阳
人生短暂 露水、江水、虹
与意象密切相关的是意境。“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指的是作者所创设的情境。“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意境 对应的描写词汇
雄浑壮丽 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
幽清明净 深远、空寂、幽静、幽美
和谐静谧 宁谧、恬静、自然、淳朴、朦胧
开阔苍凉 萧条、荒凉、冷寂
掌握了这些基本概念,在遇到“本诗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本诗是如何渲染孤寂气氛的”“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等类似问题时就可以根据具体内容灵活套用了。
2.人物形象。包括诗人自身形象和作品中描绘的人物形象。此类考查设题如“(2012年江苏卷)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
常见的人物形象
(1)矢志报国、忧国忧民的英雄形象。作者或借英雄抒发建功立业的抱负,如曹操《短歌行》;或借古人得志反衬自身蹉跎岁月碌碌无为,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或用之体现自己报国无门的悲愤,如辛弃疾、陆游、岳飞等人;或借此表达对古人的景仰之情。
(2)怀才不遇、贬谪他乡的文人骚客。多为羁旅行役之作,往往借景抒情,抒发贬谪之悲,漂泊之苦,宦海沉浮之叹。
(3)送别友人、思念故乡的形象。辞故土,游异乡,睹物而伤情,顿生亲人之思、家园之恋。明月、笛声、草木花卉,乃至季节更替都会触发诗人内心情感。
(4)独守空房、孤寂落寞的思妇形象。闺妇,每在夜深人静之际或季节更迭之时,别离的苦情、对游子的思念、凄冷寂寞的悲伤或美人迟暮之感便油然而生,另外还有作者假托思妇闺情寄寓自己人生感慨的。
(二)鉴赏诗歌的语言
对于词语,主要考查对关键词的理解与鉴赏,包括词语的表层含义(词典意义)、语境意义(诗中意义)、深层含义(附着的情感意义)。如“(2006年江苏卷)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2013年湖南卷)简析首句中‘净’字的妙处”。回答时一定要结合意象、意境和情感。此外,对诗歌语言的考查还涉及语言风格,例如“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點”。再如“(2013年天津卷)‘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豪放的特点”。为此,考生可以积累常用的语言风格术语,主要有清新、平淡质朴、绚丽、明快、含蓄等。
(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从表现手法看,表达技巧主要有用典、衬托、渲染、象征、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想象、联想、白描、细描、写景角度。
从抒情方式看,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叙事抒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情)等。
从结构章法看,主要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卒章显志、先扬后抑、先抑后扬、过渡、铺垫、伏笔等。
从修辞手法看,主要有对偶、比喻、比拟、借代、夸张、设问、反问、对比、引用、双关、排比等。
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一般的问法有不定向如“……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2013年山东卷)诗人是如何描写烟的”“(2013年辽宁卷)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或定向考查“……是怎样融情于景的”“(2013 年浙江卷)赏析这首诗的对比艺术特色”等。答题时,先回答这些技巧的一般用法、艺术效果,再结合诗歌的具体情境阐明其当前的特殊艺术效果。 (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思想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1. 忧国伤时:反映社会的黑暗,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抒发爱国情怀。
2. 报国立业: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3. 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思念亲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
4. 生活杂感:抒发寄情山水、田园生活怡然自得,表明对大自然的喜爱,表达昔胜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倾诉青春易逝的伤感,抒发仕途失意的苦闷。
5. 长亭送别:抒发依依不舍的留念,或情深意长的勉励;借送别来坦陈心志,抒发个人得失沉浮感慨。思想感情的考查,一般问得比较直接,如“分析詞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的观点态度常见的有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二、顺藤摸瓜,读题答题切中肯綮
明了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要求(“眼观五路”),并依其梳理了所学知识,答题就是我们对知识迁移的过程。而有效答题的前提是对诗歌的准确解读,采集有效信息。如何收集有效信息,并合理加工,做到答题一语中的,这就是我们下面要探讨的问题。
(一)读题:“眼观五路”纵横联系,收集有用信息
可以这么说,凡是试卷上出现的内容都是有用信息,如果提供的内容没有被使用到,则答案很可能是不全面甚至是错误的;相反,充分收集所有有用信息,并充分利用则能事半功倍。有用信息主要包括标题、作者、诗、注释及题干这五项,同样也需要“眼观五路”。所以阅读的思路是:标题——作者(+朝代)——诗歌——注释——题干。
1.读标题。诗歌的标题往往暗藏着诸多信息。如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和主旨等,是解读诗歌的重要切入点。
如《旅夜书怀》,“旅”交代羁旅他乡,暗含漂泊的艰辛,“夜”表明创作时间,和诗歌的前两联写景呼应,“书怀”抒发内心所感,呼应颈联、尾联的内容。结合平时所学,不难知道,它表现的是游子的羁旅之思。同时,可以按图索骥分析诗歌的写景和抒情,把握诗歌内容——自感身世孤苦飘零的沉郁之作。
2.读作者。了解作者,抓风格和背景,知人论世、论诗。一切优秀的诗歌作品,都应该是时代的产物;一切优秀的诗人,都应该用自己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丰富的社会和当时的时代精神,表现个人的观点与情趣。因此,在鉴赏古代诗歌时要顾及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注意作品的风格流派,才能较确凿地思考作品的意旨,评价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态度。
如 “(2012 年江苏卷)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如果了解“花间鼻祖”温庭筠的词风——绮丽香艳,创作题材——擅长写闺怨,读过他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那么就不难理解这里“恨极在天涯”之“恨”是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而非岳飞式“民族恨”、柳宗元的“迁谪恨”。
需要强调的是,诗人的创作风格也是变化的,比如婉约派词人李清照也有豪放之作。所以,分析诗作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时,知人论事固然是一条捷径,但更多地还要结合诗作具体内容来分析、验证。
3.读诗歌。认真阅读诗歌本身,首先要读懂字面意义,再读懂深层意义,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4.读注释。如果诗歌下面出现注释,那么这个注释就非常重要,必须充分运用,因为它往往会暗示作者的身份、个人经历、当时的处境和社会背景,这些有助于理解思想和情感甚至形象。
例如(2013年湖北卷)《临江仙》,诗下注释:“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对于回答“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这个问题,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注释对诗歌进行分析,词人贬任异乡,同第友人远道来访,词人回顾过去,金銮同第,意气风发;如今官老天涯,久别重逢之情、宦海沉浮之悲自然托出。而朋友又将赴任阆州,离愁难尽。
再如(2011年江苏卷)《春日忆李白》,注释:“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联系诗歌标题来看,标题总领全诗内容,既是“忆李白”, 作者实是用庾信、鲍照来类比李白的诗才、诗风,这是“忆”的原因。由此,就不难回答“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和“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这两个问题了。
又如(2013年重庆卷)《鹧鸪天 酬孝峙》,注释:“[作者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入清不仕,撰有《菊农词》。”关注“明朝曾为官,入清不仕”这样的关键处,结合文本,也就不难把握“怎样理解‘折腰久矣谢无能’”这个问题了,水到渠成地答出“我为官很久了,要我再出任官职,则以没有能力为借口来推辞。表现了词人坚决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
5.读题干。至于题干,则或明或暗地提示你答题的范围(如结合全诗、首联等)和答题方向,所以应在关键字眼下做上记号,以时时提醒自己顺藤摸瓜。
例如,阅读下面这首诗(2013年江苏卷),回答问题。
醉眠
唐庚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语言、意象及对诗歌思想内容的理解。从题干“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来看,需结合文本说说哪些是平淡简约之笔,如何通过平淡简约之笔表达出激烈情感的。可如此作答:“门掩世味”“提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山”“馀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
(二)答题:揣摩命题意图,找准答题角度
从纵向“眼观五路”,牢记了高考诗歌鉴赏五点要求后,拿到任何一道试题,应立即用这五点去筛选,明确本小题考查的是其中的哪一点或哪几点,进而结合横向“眼观五路”准确、全面地把握诗歌内容,揣摩命题意图,确定答题方向,再结合掌握的相关知识,找准答题入口,从而避免漫无边际,言不中的。下面以高考试题为例略作说明。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2013 年辽宁卷),完成问题。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注]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盘香。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
(1)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第一题,“描写精妙”,可将这个问题转化成三个子问题:寫了什么?表现了什么情感?怎么写的(运用哪些手法)?实则考查的是诗歌的形象、内容、情感和表达技巧。 明确了答题角度,首先,梳理第二联所含形象:竹梢清影;静坐品茗的诗人;篆烟飞起;随着篆烟轻轻飘来的竹叶的响声。两句景物描写观察入微,上句竹梢的影子好像通过茶碗细细落在轩中,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下句写篆烟飞起,竹叶的音响随着篆烟轻轻飘来。其次,结合诗句思考其中运用的描写的角度、手法、修辞等,如视听结合、动静结合、比拟手法。妙在何处?诗人静观外物、将自然之景和清雅之事结合起来,写得自然清丽,别有意趣,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
第二题,考查诗歌的人物形象及其特点概括。可结合诗中意象及人物活动分点分析。抓住诗歌中反映人物生活环境的意象“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特点,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从诗中对人物活动的叙述,通过“品茗”“焚香”“倦卧”“闲吟”等反应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从自然意象“竹”“雪”“梅”等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因而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人物形象。切入点准确了,答案就明确了。
高考对诗歌鉴赏的五个小点,实际上是有一定逻辑顺序的,说得直白一些,就是彼此是有梯度的。理解意象是最基础的,而分析思想是最高层次的,所以分析的思路是从意象——意境——技巧——情感——思想。近年来的高考命题趋势越来越走向整体与综合,这就要求考生认真审题,眼观五路,顺藤摸瓜,读透诗歌,才能切中肯綮,准确作答。
一、眼观五路,考纲考点烂熟于心
《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要求是两大点五小点,即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可以这样说,任何一道高考诗歌鉴赏题,不管它的问法有何变化,都不会超出这五点,所以考生必须烂熟于心。陆游曾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因此,在考前,考生必须根据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要求,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分类梳理,以便能在高考答题中实现知识的成功迁移。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高度融合的结晶,是浸润了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意象。包括人物形象(诗人自身形象和作品中描绘的人物形象)和具体描绘的事物、景物。在鉴赏诗歌时,只有了解诗歌塑造的形象,才能正确评价其内容,深入领会其情感。
1.意象。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鉴赏意象,第一步是要分析客观事物本身的特点。比如竹的特点是直、有节、中间是空的;比如月是有圆有缺的,月光是白的、空明的等等。第二步是分析诗人附着在物上的意,即情感。比如竹,往往表达诗人正直、有气节、谦虚等思想感情。在古代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所以熟悉一些固定意象有助于理解作者在诗歌中的思想情感,从而直达答案的要点。对意象的考查,常见的有“某句描写了某物的哪些特点”“(2013年山东卷)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2013江西卷)概括‘兰’‘ 蕙’‘ 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意象 对应事物
坚贞高洁品质 松、菊、梅、竹
离愁别绪 杨柳、云、鹧鸪、长亭、灞桥
思乡思人 明月、白云、鸿雁、西风、泊舟、夜、浮云、烟霭、秋风
爱情 莲、红豆、鸳鸯
凄凉悲伤 梧桐、杜鹃、猿猴、寒蝉、乌鸦、霜
战争 投笔、请缨、楼兰、关山
自由惬意 鱼、鹰
孤独 沙鸥、夕阳
充满生机 春草、春雨、东风、朝阳
人生短暂 露水、江水、虹
与意象密切相关的是意境。“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指的是作者所创设的情境。“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意境 对应的描写词汇
雄浑壮丽 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
幽清明净 深远、空寂、幽静、幽美
和谐静谧 宁谧、恬静、自然、淳朴、朦胧
开阔苍凉 萧条、荒凉、冷寂
掌握了这些基本概念,在遇到“本诗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本诗是如何渲染孤寂气氛的”“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等类似问题时就可以根据具体内容灵活套用了。
2.人物形象。包括诗人自身形象和作品中描绘的人物形象。此类考查设题如“(2012年江苏卷)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
常见的人物形象
(1)矢志报国、忧国忧民的英雄形象。作者或借英雄抒发建功立业的抱负,如曹操《短歌行》;或借古人得志反衬自身蹉跎岁月碌碌无为,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或用之体现自己报国无门的悲愤,如辛弃疾、陆游、岳飞等人;或借此表达对古人的景仰之情。
(2)怀才不遇、贬谪他乡的文人骚客。多为羁旅行役之作,往往借景抒情,抒发贬谪之悲,漂泊之苦,宦海沉浮之叹。
(3)送别友人、思念故乡的形象。辞故土,游异乡,睹物而伤情,顿生亲人之思、家园之恋。明月、笛声、草木花卉,乃至季节更替都会触发诗人内心情感。
(4)独守空房、孤寂落寞的思妇形象。闺妇,每在夜深人静之际或季节更迭之时,别离的苦情、对游子的思念、凄冷寂寞的悲伤或美人迟暮之感便油然而生,另外还有作者假托思妇闺情寄寓自己人生感慨的。
(二)鉴赏诗歌的语言
对于词语,主要考查对关键词的理解与鉴赏,包括词语的表层含义(词典意义)、语境意义(诗中意义)、深层含义(附着的情感意义)。如“(2006年江苏卷)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2013年湖南卷)简析首句中‘净’字的妙处”。回答时一定要结合意象、意境和情感。此外,对诗歌语言的考查还涉及语言风格,例如“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點”。再如“(2013年天津卷)‘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豪放的特点”。为此,考生可以积累常用的语言风格术语,主要有清新、平淡质朴、绚丽、明快、含蓄等。
(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从表现手法看,表达技巧主要有用典、衬托、渲染、象征、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想象、联想、白描、细描、写景角度。
从抒情方式看,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叙事抒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情)等。
从结构章法看,主要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卒章显志、先扬后抑、先抑后扬、过渡、铺垫、伏笔等。
从修辞手法看,主要有对偶、比喻、比拟、借代、夸张、设问、反问、对比、引用、双关、排比等。
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一般的问法有不定向如“……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2013年山东卷)诗人是如何描写烟的”“(2013年辽宁卷)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或定向考查“……是怎样融情于景的”“(2013 年浙江卷)赏析这首诗的对比艺术特色”等。答题时,先回答这些技巧的一般用法、艺术效果,再结合诗歌的具体情境阐明其当前的特殊艺术效果。 (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思想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1. 忧国伤时:反映社会的黑暗,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抒发爱国情怀。
2. 报国立业: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3. 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思念亲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
4. 生活杂感:抒发寄情山水、田园生活怡然自得,表明对大自然的喜爱,表达昔胜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倾诉青春易逝的伤感,抒发仕途失意的苦闷。
5. 长亭送别:抒发依依不舍的留念,或情深意长的勉励;借送别来坦陈心志,抒发个人得失沉浮感慨。思想感情的考查,一般问得比较直接,如“分析詞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的观点态度常见的有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二、顺藤摸瓜,读题答题切中肯綮
明了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要求(“眼观五路”),并依其梳理了所学知识,答题就是我们对知识迁移的过程。而有效答题的前提是对诗歌的准确解读,采集有效信息。如何收集有效信息,并合理加工,做到答题一语中的,这就是我们下面要探讨的问题。
(一)读题:“眼观五路”纵横联系,收集有用信息
可以这么说,凡是试卷上出现的内容都是有用信息,如果提供的内容没有被使用到,则答案很可能是不全面甚至是错误的;相反,充分收集所有有用信息,并充分利用则能事半功倍。有用信息主要包括标题、作者、诗、注释及题干这五项,同样也需要“眼观五路”。所以阅读的思路是:标题——作者(+朝代)——诗歌——注释——题干。
1.读标题。诗歌的标题往往暗藏着诸多信息。如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和主旨等,是解读诗歌的重要切入点。
如《旅夜书怀》,“旅”交代羁旅他乡,暗含漂泊的艰辛,“夜”表明创作时间,和诗歌的前两联写景呼应,“书怀”抒发内心所感,呼应颈联、尾联的内容。结合平时所学,不难知道,它表现的是游子的羁旅之思。同时,可以按图索骥分析诗歌的写景和抒情,把握诗歌内容——自感身世孤苦飘零的沉郁之作。
2.读作者。了解作者,抓风格和背景,知人论世、论诗。一切优秀的诗歌作品,都应该是时代的产物;一切优秀的诗人,都应该用自己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丰富的社会和当时的时代精神,表现个人的观点与情趣。因此,在鉴赏古代诗歌时要顾及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注意作品的风格流派,才能较确凿地思考作品的意旨,评价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态度。
如 “(2012 年江苏卷)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如果了解“花间鼻祖”温庭筠的词风——绮丽香艳,创作题材——擅长写闺怨,读过他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那么就不难理解这里“恨极在天涯”之“恨”是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而非岳飞式“民族恨”、柳宗元的“迁谪恨”。
需要强调的是,诗人的创作风格也是变化的,比如婉约派词人李清照也有豪放之作。所以,分析诗作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时,知人论事固然是一条捷径,但更多地还要结合诗作具体内容来分析、验证。
3.读诗歌。认真阅读诗歌本身,首先要读懂字面意义,再读懂深层意义,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4.读注释。如果诗歌下面出现注释,那么这个注释就非常重要,必须充分运用,因为它往往会暗示作者的身份、个人经历、当时的处境和社会背景,这些有助于理解思想和情感甚至形象。
例如(2013年湖北卷)《临江仙》,诗下注释:“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对于回答“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这个问题,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注释对诗歌进行分析,词人贬任异乡,同第友人远道来访,词人回顾过去,金銮同第,意气风发;如今官老天涯,久别重逢之情、宦海沉浮之悲自然托出。而朋友又将赴任阆州,离愁难尽。
再如(2011年江苏卷)《春日忆李白》,注释:“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联系诗歌标题来看,标题总领全诗内容,既是“忆李白”, 作者实是用庾信、鲍照来类比李白的诗才、诗风,这是“忆”的原因。由此,就不难回答“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和“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这两个问题了。
又如(2013年重庆卷)《鹧鸪天 酬孝峙》,注释:“[作者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入清不仕,撰有《菊农词》。”关注“明朝曾为官,入清不仕”这样的关键处,结合文本,也就不难把握“怎样理解‘折腰久矣谢无能’”这个问题了,水到渠成地答出“我为官很久了,要我再出任官职,则以没有能力为借口来推辞。表现了词人坚决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
5.读题干。至于题干,则或明或暗地提示你答题的范围(如结合全诗、首联等)和答题方向,所以应在关键字眼下做上记号,以时时提醒自己顺藤摸瓜。
例如,阅读下面这首诗(2013年江苏卷),回答问题。
醉眠
唐庚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语言、意象及对诗歌思想内容的理解。从题干“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来看,需结合文本说说哪些是平淡简约之笔,如何通过平淡简约之笔表达出激烈情感的。可如此作答:“门掩世味”“提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山”“馀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
(二)答题:揣摩命题意图,找准答题角度
从纵向“眼观五路”,牢记了高考诗歌鉴赏五点要求后,拿到任何一道试题,应立即用这五点去筛选,明确本小题考查的是其中的哪一点或哪几点,进而结合横向“眼观五路”准确、全面地把握诗歌内容,揣摩命题意图,确定答题方向,再结合掌握的相关知识,找准答题入口,从而避免漫无边际,言不中的。下面以高考试题为例略作说明。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2013 年辽宁卷),完成问题。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注]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盘香。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
(1)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第一题,“描写精妙”,可将这个问题转化成三个子问题:寫了什么?表现了什么情感?怎么写的(运用哪些手法)?实则考查的是诗歌的形象、内容、情感和表达技巧。 明确了答题角度,首先,梳理第二联所含形象:竹梢清影;静坐品茗的诗人;篆烟飞起;随着篆烟轻轻飘来的竹叶的响声。两句景物描写观察入微,上句竹梢的影子好像通过茶碗细细落在轩中,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下句写篆烟飞起,竹叶的音响随着篆烟轻轻飘来。其次,结合诗句思考其中运用的描写的角度、手法、修辞等,如视听结合、动静结合、比拟手法。妙在何处?诗人静观外物、将自然之景和清雅之事结合起来,写得自然清丽,别有意趣,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
第二题,考查诗歌的人物形象及其特点概括。可结合诗中意象及人物活动分点分析。抓住诗歌中反映人物生活环境的意象“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特点,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从诗中对人物活动的叙述,通过“品茗”“焚香”“倦卧”“闲吟”等反应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从自然意象“竹”“雪”“梅”等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因而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人物形象。切入点准确了,答案就明确了。
高考对诗歌鉴赏的五个小点,实际上是有一定逻辑顺序的,说得直白一些,就是彼此是有梯度的。理解意象是最基础的,而分析思想是最高层次的,所以分析的思路是从意象——意境——技巧——情感——思想。近年来的高考命题趋势越来越走向整体与综合,这就要求考生认真审题,眼观五路,顺藤摸瓜,读透诗歌,才能切中肯綮,准确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