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早中期江南地区书风的嬗变潜流

来源 :美与时代·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neto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纵观明初书坛,风格单调,基本不出台阁体藩篱。明人《李梦阳等十三家行书屋舟篇》则表明了明初台阁体的消亡趋势,是作在明代的书法作品中尤为特殊,充分体现了个性解放的审美特质,可视作吴门书派的先声。吴门书派经沈周、吴宽、李应祯等至文征明、祝枝山才基本形成风气,但其形成过程并不局限于吴中这个狭小的区域,很多苏州周边乃至京师的书家都对吴门书派的形成与流行起到了关键作用。
  关键词:台阁体;个性;吴门书派
  明初书风基本不出台阁体藩篱,不过自成化至嘉靖间,吴门书派的兴起则改变了此种书坛风尚。笔者以为,在明初台阁体可视为“主流”,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的“才子书风”则为“潜流”。到了明代中叶,政治中心北移,统治者不再像明初对江南文人采取高压政策,江南书家方从台阁体的笼罩中解脱出来。就书风嬗变而言,此前的“潜流”渐趋主流之势。此可从《李梦阳等十三家行书屋舟篇》(图1)中看出端倪。
  《李梦阳等十三家行书屋舟篇》成于明代中叶,由京口的一位钱姓医生约请杨一清、翟銮、乔宇、费宏、李梦阳、钱溥、王守仁等十三位名家书写。京口向来有隐逸文化的传统,在此地拥有一艘行走江湖的“书画船”当是高士的理想生活状态。“书画船”为中国艺术史上一个极其特殊的文化现象。“书画船”既可以舟为屋,自由地任意西东,相忘于江湖,也可在此邀友雅集。此幅《李梦阳等十三家行书屋舟篇》显然为舟屋雅集的产物。书家中有政治家杨一清(1454—1530年),历经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此作署官职名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其上任此职的时间为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所以此卷应完成于其任职后的一段时间。由此不难看出钱医生的社会影响力。总之,他约请到了此卷中的十三位名流。杨一清、翟銮、乔宇等均为进士出身,其中杨一清、翟銮又官至内阁首揆。明初洪武帝朱元璋为巩固皇权,防止“宰相专权”,借故杀掉了胡惟庸等宰相,至此以后不再设宰相一职,故由文渊阁大学士等组成的内阁,往往被等同为宰相,内阁首辅一职更是官位显赫。李梦阳(1473—1530年)为明代以文学变革著称的“前七子”中的核心人物。明初,无论书法、诗歌都有台阁体现象,文学变革亦包括对台阁体诗的改革。李梦阳的行草作品字取平势,但草意纵横,颇有颜真卿《祭侄文稿》(图2)一类雄强的笔调,这对当时千篇一律的台阁体书风是一种绝对的离经叛道。钱溥是正统四年(1439年)进士,书法取法宋克,以此卷钱溥行楷书诗(图3)看,就很似宋克书法。宋克为明代初期闻名于书坛的书法家“三宋二沈”之一,其书以笔法劲健、形态婉美为特点,开创了所谓台阁体书法。钱溥与其弟钱博的书法皆类似宋克的风格,都是笔画劲挺,笔锋尖露,合称“二钱”。台阁体书风在明早期至中叶的影响在这二位的书迹中可见一斑。上面仅略介绍十三人中三人的书法,其他人也大多记载于相关的书史著述,都是当时善书的名人。晚明大书画家徐渭曾提出“古人论右军(王羲之)以书掩人,新建先生(王守仁)乃不然,以人掩其书”的论断。这句话提及的是十三位书家中的哲学家王守仁(1472—1529年)。哲学家是西方的说法,中国古称理学家,以阐发儒学为主。理学发展至明中后期,以王守仁最著名,改倡宋代理学为心学,主张“心即理”,提倡“格物致知”。王守仁的书法取法《集王圣教序》,兼取李北海和黄山谷,笔力精劲,结意刚猛,线条清健,略有刻薄感,他的文字风格对以王羲之书法为宗后博取众家之长的文征明所创立的风格(图4)有很强的借鉴意义。虽然文征明是否临习过王阳明的书法无从得知,可是这种书学风尚对后来者文征明一定是有影响的。观十三家中诸人,都有各自经历,但又不单以书闻名,现在看来,诸家书字反倒自然不拘,各随己态。
  纵观明初书坛,风格单调,基本不出台阁体书风的藩篱。明人《李梦阳等十三家行书屋舟篇》表明了自明初弥漫朝野的台阁体之风渐趋消亡之势,是作在明代的书法作品中尤为特殊,充分体现了个性解放的审美特质。笔者以为,这可以看作是吴门书派的先声。吴门书派经沈周、吴宽、李应祯等至文征明、祝枝山才基本形成风气,但其形成产生并不应该局限于吴中这个狭小的区域,很多江南地区的书家都对吴门书派的形成与流行贡献不小。
  这里有个案例可以辅证,当时居住在镇江丹阳南山的孙七峰(孙育)与《李梦阳等十三家行书屋舟篇》作品中的杨一清为姻亲关系。据《韵石斋笔谈》:
  外大父七峰孙君,吾阳高士也。与唐六如、祝希哲、杨邃庵、陈石亭、张石川诸名彦称莫逆交,相思命驾,群贤毕集,往往见之图咏,流传人间。孙氏所居之南山,石壁奇峭,屹立江湄。正德庚辰岁,七峰与诸君修禊于石壁之下,题名岩表,镌之以纪胜游,其悬崖挥翰者,乃杨文襄也,唐六如图之,兼题长歌于帧首,虽西园雅集不是过也。
  其中杨文襄即杨一清。由上可知,孙七峰不仅与杨一清为亲家,而且关系极为亲密。与杨一清交好的内臣萧敬出于讨好杨一清的目的曾设法把皇宫里的一部宋刻《淳化帖》刻版送给曾游于京师的孙七峰。这里笔者着重探讨孙七峰得到这个“可与宋拓阁帖方驾”的碑版后对吴门书派文征明、祝枝山等人的影响。这里要强调一下宋拓阁帖在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其对帖学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见孙七峰这块媲美宋拓阁帖刻版的珍贵性。
  孙七峰得到刻版后,邀吴门书派领袖文征明、祝枝山等一同赏玩,随后分开拓印成多本刻帖,一时求者络绎不绝。此石作为宫中御物,又是不当取得,被人告发必是重罪,但孙七峰不以为然,对此一向稳重著称的文征明也没有对孙七峰过于招摇的行为予以制止,他们都过分沉浸于此石鉴赏品评的愉悦中。文征明的刻帖交往直接触发了其以“停云馆”之名自行刻帖的念头,此帖也当收入其中,《停云馆帖》的流布亦是法帖刊刻界的一件盛事。从此刻版在吴中地区所受的狂热追捧来看,这个事件对吴门书派的书法影响还是巨大的,虽然这个案例并不能说明杨一清参与了吴门书派的形成,但是正是由于杨一清的作用,这场孙七峰与吴门领袖文征明、祝枝山等对刻版的拓印之风才得以形成,加上刻帖拓本、印刷技术在吴中地区的流行,各个阶级得以一览王氏法书。从这个意义来讲杨一清是吴门书派形成发展的促成者之一。再者从文学大家李东阳致杨一清的手札中以“邃庵先生”称杨一清,我们可以知晓李东阳与杨一清作为同门师兄弟甚有交情。李东阳作为书法家,篆隶草行真五体皆善,真书师法颜真卿、欧阳询,自成一家,可谓吴门书派的先导,而杨一清与李东阳的交游也势必对李东阳书法的增进有益,杨一清甚至还促成了李东阳与《李梦阳等十三家行书屋舟篇》中另一书家李梦阳的师友关系,从这个意义来讲杨一清无疑是吴门书派至少是这种书学风尚形成的促成者。
  概而言之,明早中期的江南书风看似仍笼罩在台阁体的阴影下,但类似《李梦阳等十三家行书屋舟篇》作品中彰显的艺术个性则意味着明代江南书风潜在的嬗变趋向,不失为吴门书派的先声。
  参考文献:
  [1]黄惇.中国书法史:元明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
  [2]傅申.书画鉴定与艺术史十二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
  [3]孙岳颂.影印文渊四库全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4]肖燕翼.观远山庄藏明人法书记[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
  [5]姜绍书.韵石斋笔谈[M]//纪昀.四库全书:子部.文津阁藏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作者单位:
  江苏大学艺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当代,新工笔画整体呈现出审美、娱乐、教化、真理和象征等艺术价值融合的趋势。以当代新工笔画家代表徐累的作品为例,其作品就呈现出了多重艺术价值的融合。对其新工笔画创作进行分析,可以为当代新工笔画创作提供方向。  关键词:新工笔画;徐累;艺术价值  新工笔是当代中国绘画的新景象,其概念系批评家杭春晓于2006年在《灰色的影调——“新工笔”收藏价值浅说》中初次提出,并一直沿用至今,近年来引起社会
期刊
摘 要:袁运生的造型观念受到了中西艺术各方的影响,兼具中国传统审美及西方审美趣味, 其壁画作品结合了西方绘画技法与中国传统绘画的用线技法,构图饱满,人物传神,造型曲线优美,用笔巧妙,色彩浓丽却不艳俗,极具形式美感,体现了画家深厚的艺术功底和对生活敏锐的洞察力。他的壁画作品个人风格强烈,融入了他的主观情感与个人生活体验。以袁运生的壁画作品《泼水节·生命的赞歌》为例,从人物动态设计、人物身体特征的艺术
期刊
作者简介:   鐘楠,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画(人物方向)。
期刊
摘 要:明代画坛上,沈周成就极高,他是吴门画派的创始人,对后代画家影响极大。在四十岁以前,沈周的画作为盈尺小幅,笔法细劲,人称“细沈”;中年后画作拓为大幅,笔墨坚实豪放,人称“粗沈”。《庐山高图》就是这两种风格兼具的代表。此作品堪称沈周的经典之作,是他转型时期的代表作。《庐山高图》中的技法纯熟,笔墨浑厚,多处体现了牛毛皴、披麻皴与解索皴等皴法的巧妙融合。对沈周《庐山高图》中笔墨技法的运用进行探析具
期刊
摘 要:纵观张晓刚各个时期的作品,最引人瞩目的无疑是“大家庭”系列。这一系列的油画作品承载了那个特殊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反映出大背景下群体的盲目性。而荒木经惟几乎是用充斥着色情暴力美学意味的摄影作品来挑衅我们的视觉系统。他们二人用不同的艺术语言和方式,表达着对群体时代人们的盲从、麻木与冷漠现象的批判。  关键词:群体时代;张晓刚;荒木经惟;暴力美学  一、《大家庭》与群体时代的精神暴力  张晓刚出
期刊
摘要:在晚清民国时期的画坛中有这样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他的书法、诗词和篆刻造诣颇深,绘画风格独树一帜,在书画圈和收藏界被公认为是无人不晓的画坛巨擘。他就是20世纪初杰出的海派书画大家——吴昌硕先生。无论是从吴昌硕自身的绘画艺术水准还是从他的作品在市场流通中的价格走向来看,他能够受到海内外收藏大家的青睐,那绝对是无可厚非的。而单论吴昌硕先生的绘画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的独辟蹊径,那也是前无古人的。但在内行
期刊
摘 要:《洛神赋图》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东晋顾恺之根据曹植的文学作品《洛神赋》所作,是我国诗画结合的典范。画作以描绘曹植与洛神之间的故事为主线,以描绘人物为主,是一幅优秀的人物画作。这幅画还有一个独特的意义便是,它是中国山水画的雏形,大规模的山川景物在人物画中描绘,这在之前是很难出现的。《洛神赋图》中的山水比例历来被后人所诟病,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就对魏晋时期的山水画评论:“其画山水
期刊
摘 要:纵观郑惠生先生的学术路径,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开阔的历史视野是其突出的特点。郑惠生先生在多年批评实践基础上,提出了“文艺学批评”的理论主张:它作为实践,是一种以文艺学为批评对象的科学活动;作为理论,是对文艺学批评实践活动的科学研究;就任务而言,它要探索文艺学的特性和规律,揭示文艺学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以此来促进文艺学的健康发展。郑惠生先生所倡导的“文艺学批评”主张可以从三个方面作出深入探
期刊
摘 要:近年来,伴随网络“吃播热潮”的过度娱乐化、商业化导致审丑消费主义乱象。以“吃播丑象”为切入点,从理论研究的角度阐释丑的本质、梳理审丑的历史渊源,并在大众文化的视野下分析当前网络吃播的审丑异化现象及其特征与成因,树立正确审丑观,最终“化丑为美”。  关键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审丑观;网络吃播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语境下的大众文化
期刊
摘 要:作为国内进行实验电子音乐以及电脑编程作曲的最早探索者之一,王长存常用自己对声音的理解表达对世界的看法。在他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鲜明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尤其是在声音领域,他致力打破原有秩序,重塑新的价值,深入声音文本从而展现其对生命的探索。从其个展《逻辑的感觉》入手,以后现代主义视角,通过对展品的解读,能够更好地分析王长存风格的独特艺术形式。  关键词:王长存;后现代主义;声音艺术  王长存是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