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毫无疑问,高考中诗歌鉴赏的8分不容忽视。于是很多高中语文教师从高一时便积极备考,不断地印发高考试题中的诗歌鉴赏题给学生做。那么这种急功近利的积极做法效果如何呢?说得保守一点叫事倍功半,说得不客气一点叫做无用功。其结果是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模拟考试常会有笑话出现:比如某次考试中,考察作者思想情感的小题中,很多同学答“厌弃官场,向往田园”。这样的答案与正确答案相去甚远,与这首诗歌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风马牛不相及。令阅卷教师啼笑皆非,因为他们清楚地记得,这不是上次模拟考试中诗歌鉴赏题的答案吗?这时候阅卷教师都会纷纷感慨“这些学生真是不动脑筋”。诚然,这部分学生是“不动脑筋”,但是反思我们教师的做法,不也应该为学生的“不动脑筋”负些责任吗?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诗歌积累,没有系统的诗歌鉴赏知识的储备,没有对一首诗歌整体把握的能力,没有一定的表达能力,那么在考试中只能是搜肠刮肚、胡乱拼凑。这样一来,在考试时每每闹出笑话也就不足为奇了。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呢?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考试中驾轻就熟,准确答题,并获得高分呢?首先教师要摒弃以前那种一开始就印发高考试题给学生做的急功近利的做法,要放平心态,稳步推进步步为营相信“磨刀不误砍柴工”,遵循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一步一个脚印地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经过几年探索,笔者总结出以下几个行之有效的步骤,在此与各位同仁探讨。
一、唤醒兴趣,调动学生自主能动性,丰富积累
诗,是自我燃烧;读诗,是自我陶醉。学生正处于诗一样的年龄段,每个学生内心深处都有对诗的渴望,只不过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诗歌太过于高深莫测,于是往往望诗而却步。针对此种情况,我们首要做的是唤醒学生的兴趣。笔者结合天气给学生抄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学生爱不释手,熟能成诵;结合季节抄给学生苏轼的《赠刘景文》,学生喜不自禁,心有戚戚焉;结合课本涉及的诗人抄给学生李煜的《相见欢》,学生学会了引用“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如此等等,举不胜举。渐渐地,学生迫不及待地要求介绍更多的诗歌给他们,班里的科代表主动与班主任协商,要在每周的星期一、三的读报课时间开展语文活动。我看时机成熟,学生兴趣渐浓,便大胆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他们自己去准备一首好诗,在科代表处登记,然后逐个安排,让学生自己走上讲台,与同学们分享自己喜爱的诗歌。同学们出乎意料地主动,每学期先后有二三十位同学走上讲台。
在这一过程中,并不着意学生是否能够透彻理解每一首诗歌,每次有点收获即可。比如有些诗歌了解作者的情感,有些诗歌注意语言或形象,而有些诗歌体会了其中的艺术手法……明显的成效是学生兴趣大增,能够主动地在课外也进行搜集积累,并和同学相互交换研读,这样一来,自然丰富了诗歌的积累。
二、明确考点,系统化诗歌鉴赏知识的储备
《考试大纲》明确规定:1.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在这个步骤中,让学生在明确考点的基础上系统化有关诗歌鉴赏知识的储备。
对诗歌形象鉴赏,首先让学生区分好物象和意象这组概念;其次让学生了解具有典型意义的物象,比如蝉、菊、荷花、柳、大雁、鹧鸪、杜鹃等。
针对语言鉴赏,首先让学生知道什么叫炼字,什么叫炼句;其次让学生了解一些代表诗人的语言风格,比如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杜牧的清丽自然,李商隐的典雅含蓄,陶渊明的质朴自然,辛弃疾的豪迈慷慨等。
针对鉴赏表达技巧,首先让学生区分艺术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技巧、修辞手法几个概念。表达技巧可以等同于艺术手法,他们包含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其次让学生掌握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如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偶、借代、双关等;同时掌握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比如白描、烘托、渲染、衬托、对比、细节刻画、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典抒情、借古讽今、直抒胸臆等。
而对于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须建立在学生读懂诗歌的基础上,多积累、多读,学生自然而然也就能够理解詩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了。
三、整体把握,放手鉴赏,自由表达
在有了一定诗歌积累系统化鉴赏知识,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鉴赏能力。这时候可以选较经典的诗歌让学生鉴赏。要求可以鉴赏诗歌的形象,也可以鉴赏诗歌的语言或表达技巧,还可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或评价诗人的观点态度。没有了条条框框,更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学生往往能够在整体把握一首诗的基础上,就自己感兴趣的一点发表意见;要求学生在鉴赏时做到言之成理,有理有据。这样能针对一点进行鉴赏就为能针对性的答题提供了可能;能够言之成理,有理有据就为能规范表述提供了可能。
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是让学生自行鉴赏,学会表述。
四、审准题目,规范表述,力争高分
在此基础上,则可将近年来高考中典型的诗歌鉴赏题拿来,让学生见识见识了。有了步骤一的积累,学生看着诗歌时不发怵,有了步骤二的知识储备学生看着题时心不慌,有了步骤三的实践学生做题时手不生。此时应首先训练学生审准题目:是鉴赏语言还是形象,是鉴赏表达技巧还是诗歌的思想感情,从而调动知识储备本着答其所问的原则组织答案;其次训练学生规范表述,诚然问什么应该答什么,但同时不要忽略了题目中隐性的要求,要学会“以诗解题”,每一个结论都要在原诗句中找到根据,能够结合诗句加以分析,这才谈得上有理有据;最后要想拿高分还得学会审时度势,看分答题,分析的详略应就所给分数高低而定。这样一来在诗歌鉴赏中拿高分就不再是难事了。
只有扎实做好以上四个方面的功课,才能让学生真正具备鉴赏诗歌的能力,才能让学生在考试中不再像热锅上的蚂蚁,也不再像无头的苍蝇,不再是我们口中所说的“不动脑筋”。愿所有同仁都抛弃急功近利的思想,不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是坚信“磨刀不误砍柴工”,扎扎实实地做好以上四个方面,让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不再是空中楼阁。
(作者单位:眉山市眉山中学)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呢?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考试中驾轻就熟,准确答题,并获得高分呢?首先教师要摒弃以前那种一开始就印发高考试题给学生做的急功近利的做法,要放平心态,稳步推进步步为营相信“磨刀不误砍柴工”,遵循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一步一个脚印地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经过几年探索,笔者总结出以下几个行之有效的步骤,在此与各位同仁探讨。
一、唤醒兴趣,调动学生自主能动性,丰富积累
诗,是自我燃烧;读诗,是自我陶醉。学生正处于诗一样的年龄段,每个学生内心深处都有对诗的渴望,只不过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诗歌太过于高深莫测,于是往往望诗而却步。针对此种情况,我们首要做的是唤醒学生的兴趣。笔者结合天气给学生抄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学生爱不释手,熟能成诵;结合季节抄给学生苏轼的《赠刘景文》,学生喜不自禁,心有戚戚焉;结合课本涉及的诗人抄给学生李煜的《相见欢》,学生学会了引用“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如此等等,举不胜举。渐渐地,学生迫不及待地要求介绍更多的诗歌给他们,班里的科代表主动与班主任协商,要在每周的星期一、三的读报课时间开展语文活动。我看时机成熟,学生兴趣渐浓,便大胆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他们自己去准备一首好诗,在科代表处登记,然后逐个安排,让学生自己走上讲台,与同学们分享自己喜爱的诗歌。同学们出乎意料地主动,每学期先后有二三十位同学走上讲台。
在这一过程中,并不着意学生是否能够透彻理解每一首诗歌,每次有点收获即可。比如有些诗歌了解作者的情感,有些诗歌注意语言或形象,而有些诗歌体会了其中的艺术手法……明显的成效是学生兴趣大增,能够主动地在课外也进行搜集积累,并和同学相互交换研读,这样一来,自然丰富了诗歌的积累。
二、明确考点,系统化诗歌鉴赏知识的储备
《考试大纲》明确规定:1.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在这个步骤中,让学生在明确考点的基础上系统化有关诗歌鉴赏知识的储备。
对诗歌形象鉴赏,首先让学生区分好物象和意象这组概念;其次让学生了解具有典型意义的物象,比如蝉、菊、荷花、柳、大雁、鹧鸪、杜鹃等。
针对语言鉴赏,首先让学生知道什么叫炼字,什么叫炼句;其次让学生了解一些代表诗人的语言风格,比如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杜牧的清丽自然,李商隐的典雅含蓄,陶渊明的质朴自然,辛弃疾的豪迈慷慨等。
针对鉴赏表达技巧,首先让学生区分艺术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技巧、修辞手法几个概念。表达技巧可以等同于艺术手法,他们包含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其次让学生掌握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如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偶、借代、双关等;同时掌握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比如白描、烘托、渲染、衬托、对比、细节刻画、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典抒情、借古讽今、直抒胸臆等。
而对于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须建立在学生读懂诗歌的基础上,多积累、多读,学生自然而然也就能够理解詩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了。
三、整体把握,放手鉴赏,自由表达
在有了一定诗歌积累系统化鉴赏知识,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鉴赏能力。这时候可以选较经典的诗歌让学生鉴赏。要求可以鉴赏诗歌的形象,也可以鉴赏诗歌的语言或表达技巧,还可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或评价诗人的观点态度。没有了条条框框,更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学生往往能够在整体把握一首诗的基础上,就自己感兴趣的一点发表意见;要求学生在鉴赏时做到言之成理,有理有据。这样能针对一点进行鉴赏就为能针对性的答题提供了可能;能够言之成理,有理有据就为能规范表述提供了可能。
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是让学生自行鉴赏,学会表述。
四、审准题目,规范表述,力争高分
在此基础上,则可将近年来高考中典型的诗歌鉴赏题拿来,让学生见识见识了。有了步骤一的积累,学生看着诗歌时不发怵,有了步骤二的知识储备学生看着题时心不慌,有了步骤三的实践学生做题时手不生。此时应首先训练学生审准题目:是鉴赏语言还是形象,是鉴赏表达技巧还是诗歌的思想感情,从而调动知识储备本着答其所问的原则组织答案;其次训练学生规范表述,诚然问什么应该答什么,但同时不要忽略了题目中隐性的要求,要学会“以诗解题”,每一个结论都要在原诗句中找到根据,能够结合诗句加以分析,这才谈得上有理有据;最后要想拿高分还得学会审时度势,看分答题,分析的详略应就所给分数高低而定。这样一来在诗歌鉴赏中拿高分就不再是难事了。
只有扎实做好以上四个方面的功课,才能让学生真正具备鉴赏诗歌的能力,才能让学生在考试中不再像热锅上的蚂蚁,也不再像无头的苍蝇,不再是我们口中所说的“不动脑筋”。愿所有同仁都抛弃急功近利的思想,不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是坚信“磨刀不误砍柴工”,扎扎实实地做好以上四个方面,让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不再是空中楼阁。
(作者单位:眉山市眉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