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刀不误砍柴工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yp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毫无疑问,高考中诗歌鉴赏的8分不容忽视。于是很多高中语文教师从高一时便积极备考,不断地印发高考试题中的诗歌鉴赏题给学生做。那么这种急功近利的积极做法效果如何呢?说得保守一点叫事倍功半,说得不客气一点叫做无用功。其结果是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模拟考试常会有笑话出现:比如某次考试中,考察作者思想情感的小题中,很多同学答“厌弃官场,向往田园”。这样的答案与正确答案相去甚远,与这首诗歌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风马牛不相及。令阅卷教师啼笑皆非,因为他们清楚地记得,这不是上次模拟考试中诗歌鉴赏题的答案吗?这时候阅卷教师都会纷纷感慨“这些学生真是不动脑筋”。诚然,这部分学生是“不动脑筋”,但是反思我们教师的做法,不也应该为学生的“不动脑筋”负些责任吗?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诗歌积累,没有系统的诗歌鉴赏知识的储备,没有对一首诗歌整体把握的能力,没有一定的表达能力,那么在考试中只能是搜肠刮肚、胡乱拼凑。这样一来,在考试时每每闹出笑话也就不足为奇了。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呢?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考试中驾轻就熟,准确答题,并获得高分呢?首先教师要摒弃以前那种一开始就印发高考试题给学生做的急功近利的做法,要放平心态,稳步推进步步为营相信“磨刀不误砍柴工”,遵循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一步一个脚印地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经过几年探索,笔者总结出以下几个行之有效的步骤,在此与各位同仁探讨。
  一、唤醒兴趣,调动学生自主能动性,丰富积累
  诗,是自我燃烧;读诗,是自我陶醉。学生正处于诗一样的年龄段,每个学生内心深处都有对诗的渴望,只不过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诗歌太过于高深莫测,于是往往望诗而却步。针对此种情况,我们首要做的是唤醒学生的兴趣。笔者结合天气给学生抄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学生爱不释手,熟能成诵;结合季节抄给学生苏轼的《赠刘景文》,学生喜不自禁,心有戚戚焉;结合课本涉及的诗人抄给学生李煜的《相见欢》,学生学会了引用“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如此等等,举不胜举。渐渐地,学生迫不及待地要求介绍更多的诗歌给他们,班里的科代表主动与班主任协商,要在每周的星期一、三的读报课时间开展语文活动。我看时机成熟,学生兴趣渐浓,便大胆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他们自己去准备一首好诗,在科代表处登记,然后逐个安排,让学生自己走上讲台,与同学们分享自己喜爱的诗歌。同学们出乎意料地主动,每学期先后有二三十位同学走上讲台。
  在这一过程中,并不着意学生是否能够透彻理解每一首诗歌,每次有点收获即可。比如有些诗歌了解作者的情感,有些诗歌注意语言或形象,而有些诗歌体会了其中的艺术手法……明显的成效是学生兴趣大增,能够主动地在课外也进行搜集积累,并和同学相互交换研读,这样一来,自然丰富了诗歌的积累。
  二、明确考点,系统化诗歌鉴赏知识的储备
  《考试大纲》明确规定:1.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在这个步骤中,让学生在明确考点的基础上系统化有关诗歌鉴赏知识的储备。
  对诗歌形象鉴赏,首先让学生区分好物象和意象这组概念;其次让学生了解具有典型意义的物象,比如蝉、菊、荷花、柳、大雁、鹧鸪、杜鹃等。
  针对语言鉴赏,首先让学生知道什么叫炼字,什么叫炼句;其次让学生了解一些代表诗人的语言风格,比如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杜牧的清丽自然,李商隐的典雅含蓄,陶渊明的质朴自然,辛弃疾的豪迈慷慨等。
  针对鉴赏表达技巧,首先让学生区分艺术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技巧、修辞手法几个概念。表达技巧可以等同于艺术手法,他们包含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其次让学生掌握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如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偶、借代、双关等;同时掌握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比如白描、烘托、渲染、衬托、对比、细节刻画、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典抒情、借古讽今、直抒胸臆等。
  而对于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须建立在学生读懂诗歌的基础上,多积累、多读,学生自然而然也就能够理解詩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了。
  三、整体把握,放手鉴赏,自由表达
  在有了一定诗歌积累系统化鉴赏知识,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鉴赏能力。这时候可以选较经典的诗歌让学生鉴赏。要求可以鉴赏诗歌的形象,也可以鉴赏诗歌的语言或表达技巧,还可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或评价诗人的观点态度。没有了条条框框,更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学生往往能够在整体把握一首诗的基础上,就自己感兴趣的一点发表意见;要求学生在鉴赏时做到言之成理,有理有据。这样能针对一点进行鉴赏就为能针对性的答题提供了可能;能够言之成理,有理有据就为能规范表述提供了可能。
  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是让学生自行鉴赏,学会表述。
  四、审准题目,规范表述,力争高分
  在此基础上,则可将近年来高考中典型的诗歌鉴赏题拿来,让学生见识见识了。有了步骤一的积累,学生看着诗歌时不发怵,有了步骤二的知识储备学生看着题时心不慌,有了步骤三的实践学生做题时手不生。此时应首先训练学生审准题目:是鉴赏语言还是形象,是鉴赏表达技巧还是诗歌的思想感情,从而调动知识储备本着答其所问的原则组织答案;其次训练学生规范表述,诚然问什么应该答什么,但同时不要忽略了题目中隐性的要求,要学会“以诗解题”,每一个结论都要在原诗句中找到根据,能够结合诗句加以分析,这才谈得上有理有据;最后要想拿高分还得学会审时度势,看分答题,分析的详略应就所给分数高低而定。这样一来在诗歌鉴赏中拿高分就不再是难事了。
  只有扎实做好以上四个方面的功课,才能让学生真正具备鉴赏诗歌的能力,才能让学生在考试中不再像热锅上的蚂蚁,也不再像无头的苍蝇,不再是我们口中所说的“不动脑筋”。愿所有同仁都抛弃急功近利的思想,不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是坚信“磨刀不误砍柴工”,扎扎实实地做好以上四个方面,让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不再是空中楼阁。
  (作者单位:眉山市眉山中学)
其他文献
提升文化论著的研读能力已经作为一项重要语文素养要求被写进了新课程标准,所谓文化论著研读能力主要包括对原始文本的阅读能力,对作者思想观点的分析提炼和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关键问题是,我们就某一种文化论著比如《论语》,如何有效提高这种能力。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周正逵先生借古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把这种研读概括为“学”(通读与博采)、“问”(质疑与设问)、“思”(比照与思考)、
唐代诗歌的繁荣成就了“中国是诗的国度”的美名,名家名作层出不穷、诗歌流派纷呈、形式各异、技法多样。送别诗即是其中一  颗璀璨的明珠。  多情自古伤离别,无论是初唐陈子昂还是盛唐李颀、李白或晚唐杜牧等诗人都写过很多脍炙人口的离别诗。纵观唐代诗人的足迹,我们可以将他们的送别诗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哀怨忧伤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离别常常让诗人流露出哀怨忧伤的情感。王勃《别薛华》“送送多
充满诗意的课堂,是审美的艺术的课堂,是充满生命的灵动和张力的课堂,是回归语文本色的课堂,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至高境界。因为曲高,所以和寡,语文课堂诗意的缺失成了不争的事实,就连诗歌教学也难觅诗性的踪迹,这种至纯文学因为她的古怪精灵成了我们语文人难言的痛,于是乎就有了“诗尤其不可教”之说。但是对诗意课堂心怀虔诚的语文人始终孜孜以求,令人敬仰。例如李新平老师写的《让诗歌教学富有诗味》一文,文中对诗歌如何进
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是一篇将款款的深情与精致的景物描写完美结合的佳作。文中所绘之景与作者胸中之情巧妙结合,体现了王国维先生所说的“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的艺术表现规律。  从作者精心描摹的景物之中体会其丰富的情感蕴藉,是解读这篇佳作的关键。然而景物中所蕴含的情感往往含蓄而隐晦,在阅读过程中如果不能抓住关键的切入点,则很容易被景物描写本身的意象组合和文学性语言的含蓄性、跳跃性所迷惑,如雾里
来自武汉武外英中的高三女生毛玥,前阵子被纽约大学阿布扎比分校录取,拿到了将近214万元人民币的高额奖学金。而该所大学是世界上最难考的大学之一,录取率在世界范围仅有0.94%,毛玥作为进入该大学中为数不多的中国人,她的天赋和努力得到了所有人的肯定。不少人认为,这样的超级学霸一定是个为梦想坚持不懈的人。然而超级学霸却告诉你:除了坚持,方法也很重要。  学习成绩优异的毛玥在其他方面也十分突出。她在学校担
日前,上视综合新闻访我,讨论现在一些大学生为什么动辄就是捅人,或者下毒。结论是人格教育太缺失。  难道又是学校的问题吗?我说,孩子的教育无非两个地方,课堂和饭桌,如今把责任统统推到课堂未免不公平,因为人格教育恰恰是学校不能包揽的,被疏忽的恰恰是饭桌。  成功的人格教育总在饭桌、茶几甚至在洗手间点点滴滴地进行。比如夹菜不能像抄底;说话要轻声;小便不能淅沥一地;打喷嚏要遮嘴等等。主导饭桌的当然是大人—
同学们或许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看一部电视剧,若第一集懸念迭出,你还会惦记着第二集;读一篇文章,若开篇文采飞扬,你也会一气读完方才罢休;听人演讲,若开场精彩纷呈,你会满怀期盼,耐心倾听。“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与他人交谈中,好的“开场白”也显得尤为重要。  精彩的开场白既要向别人巧妙传递你讲话的主要信息,还要体现新颖、奇趣、智慧,紧紧地吸引住对方。怎样写出这样的开场白呢?同学们不妨从下面三点入手:
新课程改革后,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体例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以专题组织学习材料,构建多重对话平台;以人文话题统领专题,促进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以探究为核心设计专题,引导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以开放的弹性机制,提供选择和创造的空间。在具体编排形式上,突出以主题单元为教材组成形式,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以文体特征为语文知识支撑点的结构体例,而代之以立足于学生思维力的多元发展、对学生进行人生意义、道德取舍、个
编者按: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 争胜利70周年之际,2015年1月中宣部党建杂志社以增刊形式刊出长篇报告文学《根据地——冀鲁豫的中国故事》。为充分展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进一步唱响共产党好的主旋律,中宣部党建杂志社联合中 国作协创研部、文艺报社、《中国报告文学》杂志社、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作协、山东省菏泽市于4月20日共同 召开“人民是党永远的根据地——长篇报告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J课堂”微视频促进普陀区教育教学变革的实施方案,即从项目团队组建到微视频开发、“J课堂”云平台建设,再到区域学校形成各自特色的微视频应用模式,提出以微视频有效推进基础教育课堂教学变革的思路,以期为区域基础教育课堂教学变革提供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微视频;课堂教学变革;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6)21-009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