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与深入,习题的变式教学成为一种有效甚至高效的课堂教学常用形式。本文通过对当前变式教学中存在的缺陷进行分析,对如何设计有效的化學习题变式问题进行探讨,让习题的变式教学越变越有味道,越变越精彩。
【关键词】习题变式教学 变式问题的有效设计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1.问题的提出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推进与深入,如何使课堂教学有效甚至高效倍受关注.。习题的变式教学是化学课堂教学的一种常用形式,他对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导向和评价作用。笔者通过近阶段的听课发现:越来越多的化学教师正尝试着利用变式这一“法宝”进行教学,这种形式的教学使化学课堂变得生动而精彩,其效果也十分明显,但笔者在听课的过程中同时也发现了“变式”教学中的一些不和谐,由此萌发了对化学习题变式教学有效性的探讨与分析。
2.当前变式教学中存在的缺陷
要想让习题的变式问题为课堂教学创“收”,使变式的价值得以充分的体现,变式问题的设计还要克服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
2.1 教师在教学中片面追求习题变式这一形式,对变式后问题所起的作用认识不清,对变式的时机、过程无法有效掌控。
2.2 教师对变式问题没有预先准备,只是根据变式的一些方法、原则,如变换问题的条件、结论或通过简单的对比,再根据已有的教学经验作问题的变式,具有很强的随意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了非正式甚至是不严谨的学习体验。
2.3 习题变式问题的设计无法真正达到班级大部分同学民主参与的意向。
2.4 变式问题对学生的后续学习起不到示范作用。
3.如何设计有效的化学习题变式问题
3.1 一个有效的化学习题变式问题的任务。
(1)变式后的问题须有明确的目标取向。变式的期望、对变式所达到的目标应该清晰,而不能是含混不清,它表达了教师改造习题的意愿。
例1.用NA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25℃。时pH=13的1.0L Ba(OH)2溶液中含有的OH-数目为0.2NA
B.标准情况下2.24L Cl2与过量稀NaOH溶液反应,转移的电子总数为0.2NA
C. 室温下21.0g乙烯和丁烯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碳原子数目为1.5NA
D.标准状况下,22.4L甲醇中含有的氧原子数为1.0NA
在评讲时A选项可做以下变式:
变式1: 25℃1.0L0.1mol/L的Ba(OH)2溶液中含有的OH-数目为〖CD#4〗,溶液的pH为〖CD#4〗。
变式2: 25℃将500ml PH=13的Ba(OH)2溶液与1LPH=12的Ba(OH)2溶液混合,溶液中OH-数目为〖CD#4〗。
变式3: 25℃1.0LPH=1的H2SO4溶液与1.0L0.01mol/L的Ba(OH)2溶液混合, 溶液的pH为〖CD#4〗。
变式1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求溶液中H+或OH-浓度或数目时,在已知条件为pH时与物质组成无关,而已知条件为物质的量浓度时与物质的组成有关;变式2是为了让学生领会计算混合溶液pH时,当溶液呈碱性时要抓住溶液OH-浓度,而酸性溶液中则要抓住H+的浓度计算;变式3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如果物质之间能发生反应,首先要将它们反应完后再分析,从而再回到变式2,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化学素养。以上3个变式问题的设计意图明显,有效地落实了教学目标。
(2)变式问题的设计安排要适时、合理。变式问题是对教材理解的合理补充、拓展,有效的习题变式问题能高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发散思维。因此,习题的变式问题编排要合理、适时,否则变式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例2.将80.0gCuSO4溶解在水中配成500mL溶液,所得的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变式1: 将含SO42-为3.01×1023个的CuSO4溶解在水中,配成500mL溶液,求所得溶液中SO42-的物质的量是多少?
变式2: 将80.0g CuSO4.5H2O 溶解在水中配成500mL的溶液,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变式3: 将80.0g CuSO4 溶解在500mL水中,溶液密度为dg/cm3 ,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变式1通过SO42-微粒数求 SO42-物质的量,而这个内容是讲物质的量概念时的一个重点,因此变式1所达到的仅仅是对旧知识的复习巩固;变式2将无水盐改成带结晶水的盐,要求用晶体的摩尔质量代入计算;变式3是讲溶液体积改为溶剂体积。变式2、3的目的是在应用c=n/v 这一公式时,必须要想办法寻找溶质的物质的量和溶液的体积,而不是溶剂的体积,既让学生深刻理解这一公式的内涵,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化学思维,由此可知变式2、3是必要而且有效的,而变式1却是不适宜的。
(3)变式问题的设计必须对目标的游离程度进行必要的掌控。对目标的游离程度是指与原问题目标的相关程度。对目标游离程度越大与原问题目标的相关性就越小,反之亦然。对目标的游离程度越小,学生做变式训练时很容易依样画葫芦,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帮助不大;对目标的游离程度太大,会使原问题的结构特征受到破坏,进而产生全新的问题,难以实现对目标的调控。因此,在设计习题的变式问题时应调控好对目标的游离程度。
例3.前面例1中B选项可作如下变式。
变式1: 标况下44.8LCl2 与过量稀 NaOH 溶液反应,转移的电子总数为多少?
变式2: 标况下22.4 LCl2 与过量Fe 反应,转移电子数为多少?
对于上述以上两个变式,我们发现变式1对目标游离程度较低,学生很容易获得结论,从而使变式的价值降低;变式2通过对物质的交换使基本事件发生了变化,从而引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变式也因此产生了探索的价值,变式2对目标游离程度的调控比较成功。 3.2 一个有效的化学习题变式问题的解决过程。
(1)具备可参与性和可接受性。一个有效、理想的变式问题是离不开学生民主参与的,同时它也是课堂教学中各层次学生的现实需求。因此,变式要贴近学生,体现“以人为本”的关怀取向,这是教科书无法达到的。按这样的要求设计变式,有利于学生融入于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也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例4.比较NH4Cl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
变式1:比较等体积、等浓度的NH4Cl与HCl混合后,溶液中各离子浓度大小。
变式2:等浓度、等体积的NH4Cl与稀氨水溶液混合后,溶液呈碱性,比较各离子濃度大小。
变式3:NH4Cl与稀氨水溶液混合,溶液呈酸性,比较溶液中各离子浓度大小。
变式4:NH4Cl与稀氨水溶液混合,溶液呈中性,比较溶液中各离子浓度大小。
变式5:NH4Cl与稀氨水溶液混合,溶液呈碱性,比较溶液中各离子浓度大小。
变式6:1mol/LNH4Cl 溶液500ml 与1mol/LL NaOH 溶液250ml混合,求各离子浓度大小。
课堂通过这一连串由浅入深的变式,不仅有效地解决了离子浓度大小比较中出现的难点,同时保证了各层次学生参与的需求。因此教师针对教材,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习题变式问题,是行之有效的。
(2)具备开放性和可探究性。一个有效的习题变式,应当能让学生通过问题获得参与的欲望。进而迸发出探究、探索的热情。一个具备探究式的变式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通过习题学习化学知识与技能,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和学习科学方法,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是化学新课程重点倡导的基本理念。
例5.下列试剂可用来鉴别Na2CO3 和 NaHCO3溶液的是( )
A.Ca(OH)2 B.CaCl2 C.H2O D. NaOH
变式:设计实验区别Na2CO3和NaHCO3.
变式后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设计实验方案,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方面,再引导学生从实验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简约性进行评价,最后选择实验进行探究,拟定实验步骤,观察实验现象,处理实验结果,获得实验结论。通过这一变式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学生获得充分的学习体验,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提高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效果显而易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化学实验现象、调查、参观、讨论等多种方式方法解决问题,是落实有效教学的有益尝试。
3.3 一个有效的化学习题变式问题的效果。
一个有效地化学习题变式问题应具有一定的生成性和发展性。通过变式学生解决的不仅仅是变式后问题的个体,更是根据问题解决的思路、变式的体验、结论的类比等产生的一系列新的问题。
通过例5变式的示范,学生不仅掌握了如何区别Na2CO3和NaHCO3,同时通过变式后的实验探究,使学生获得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思维,培养了学生化学学科的科学思维,使得变式从问题的设计到结论的出现整个操作过程成为后续学习的示范,这样的生成发展了学生的能力,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
总之,教师在设计化学习题变式问题时,必须精心准备,对设计的变式问题作出评价、预测,杜绝随意性,以提高教学效益,从而让变式在教学中越变越有味道,越变越精彩。
参考文献
[1] 黎齐.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2-53.
【关键词】习题变式教学 变式问题的有效设计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1.问题的提出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推进与深入,如何使课堂教学有效甚至高效倍受关注.。习题的变式教学是化学课堂教学的一种常用形式,他对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导向和评价作用。笔者通过近阶段的听课发现:越来越多的化学教师正尝试着利用变式这一“法宝”进行教学,这种形式的教学使化学课堂变得生动而精彩,其效果也十分明显,但笔者在听课的过程中同时也发现了“变式”教学中的一些不和谐,由此萌发了对化学习题变式教学有效性的探讨与分析。
2.当前变式教学中存在的缺陷
要想让习题的变式问题为课堂教学创“收”,使变式的价值得以充分的体现,变式问题的设计还要克服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
2.1 教师在教学中片面追求习题变式这一形式,对变式后问题所起的作用认识不清,对变式的时机、过程无法有效掌控。
2.2 教师对变式问题没有预先准备,只是根据变式的一些方法、原则,如变换问题的条件、结论或通过简单的对比,再根据已有的教学经验作问题的变式,具有很强的随意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了非正式甚至是不严谨的学习体验。
2.3 习题变式问题的设计无法真正达到班级大部分同学民主参与的意向。
2.4 变式问题对学生的后续学习起不到示范作用。
3.如何设计有效的化学习题变式问题
3.1 一个有效的化学习题变式问题的任务。
(1)变式后的问题须有明确的目标取向。变式的期望、对变式所达到的目标应该清晰,而不能是含混不清,它表达了教师改造习题的意愿。
例1.用NA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25℃。时pH=13的1.0L Ba(OH)2溶液中含有的OH-数目为0.2NA
B.标准情况下2.24L Cl2与过量稀NaOH溶液反应,转移的电子总数为0.2NA
C. 室温下21.0g乙烯和丁烯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碳原子数目为1.5NA
D.标准状况下,22.4L甲醇中含有的氧原子数为1.0NA
在评讲时A选项可做以下变式:
变式1: 25℃1.0L0.1mol/L的Ba(OH)2溶液中含有的OH-数目为〖CD#4〗,溶液的pH为〖CD#4〗。
变式2: 25℃将500ml PH=13的Ba(OH)2溶液与1LPH=12的Ba(OH)2溶液混合,溶液中OH-数目为〖CD#4〗。
变式3: 25℃1.0LPH=1的H2SO4溶液与1.0L0.01mol/L的Ba(OH)2溶液混合, 溶液的pH为〖CD#4〗。
变式1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求溶液中H+或OH-浓度或数目时,在已知条件为pH时与物质组成无关,而已知条件为物质的量浓度时与物质的组成有关;变式2是为了让学生领会计算混合溶液pH时,当溶液呈碱性时要抓住溶液OH-浓度,而酸性溶液中则要抓住H+的浓度计算;变式3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如果物质之间能发生反应,首先要将它们反应完后再分析,从而再回到变式2,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化学素养。以上3个变式问题的设计意图明显,有效地落实了教学目标。
(2)变式问题的设计安排要适时、合理。变式问题是对教材理解的合理补充、拓展,有效的习题变式问题能高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发散思维。因此,习题的变式问题编排要合理、适时,否则变式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例2.将80.0gCuSO4溶解在水中配成500mL溶液,所得的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变式1: 将含SO42-为3.01×1023个的CuSO4溶解在水中,配成500mL溶液,求所得溶液中SO42-的物质的量是多少?
变式2: 将80.0g CuSO4.5H2O 溶解在水中配成500mL的溶液,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变式3: 将80.0g CuSO4 溶解在500mL水中,溶液密度为dg/cm3 ,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变式1通过SO42-微粒数求 SO42-物质的量,而这个内容是讲物质的量概念时的一个重点,因此变式1所达到的仅仅是对旧知识的复习巩固;变式2将无水盐改成带结晶水的盐,要求用晶体的摩尔质量代入计算;变式3是讲溶液体积改为溶剂体积。变式2、3的目的是在应用c=n/v 这一公式时,必须要想办法寻找溶质的物质的量和溶液的体积,而不是溶剂的体积,既让学生深刻理解这一公式的内涵,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化学思维,由此可知变式2、3是必要而且有效的,而变式1却是不适宜的。
(3)变式问题的设计必须对目标的游离程度进行必要的掌控。对目标的游离程度是指与原问题目标的相关程度。对目标游离程度越大与原问题目标的相关性就越小,反之亦然。对目标的游离程度越小,学生做变式训练时很容易依样画葫芦,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帮助不大;对目标的游离程度太大,会使原问题的结构特征受到破坏,进而产生全新的问题,难以实现对目标的调控。因此,在设计习题的变式问题时应调控好对目标的游离程度。
例3.前面例1中B选项可作如下变式。
变式1: 标况下44.8LCl2 与过量稀 NaOH 溶液反应,转移的电子总数为多少?
变式2: 标况下22.4 LCl2 与过量Fe 反应,转移电子数为多少?
对于上述以上两个变式,我们发现变式1对目标游离程度较低,学生很容易获得结论,从而使变式的价值降低;变式2通过对物质的交换使基本事件发生了变化,从而引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变式也因此产生了探索的价值,变式2对目标游离程度的调控比较成功。 3.2 一个有效的化学习题变式问题的解决过程。
(1)具备可参与性和可接受性。一个有效、理想的变式问题是离不开学生民主参与的,同时它也是课堂教学中各层次学生的现实需求。因此,变式要贴近学生,体现“以人为本”的关怀取向,这是教科书无法达到的。按这样的要求设计变式,有利于学生融入于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也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例4.比较NH4Cl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
变式1:比较等体积、等浓度的NH4Cl与HCl混合后,溶液中各离子浓度大小。
变式2:等浓度、等体积的NH4Cl与稀氨水溶液混合后,溶液呈碱性,比较各离子濃度大小。
变式3:NH4Cl与稀氨水溶液混合,溶液呈酸性,比较溶液中各离子浓度大小。
变式4:NH4Cl与稀氨水溶液混合,溶液呈中性,比较溶液中各离子浓度大小。
变式5:NH4Cl与稀氨水溶液混合,溶液呈碱性,比较溶液中各离子浓度大小。
变式6:1mol/LNH4Cl 溶液500ml 与1mol/LL NaOH 溶液250ml混合,求各离子浓度大小。
课堂通过这一连串由浅入深的变式,不仅有效地解决了离子浓度大小比较中出现的难点,同时保证了各层次学生参与的需求。因此教师针对教材,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习题变式问题,是行之有效的。
(2)具备开放性和可探究性。一个有效的习题变式,应当能让学生通过问题获得参与的欲望。进而迸发出探究、探索的热情。一个具备探究式的变式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通过习题学习化学知识与技能,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和学习科学方法,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是化学新课程重点倡导的基本理念。
例5.下列试剂可用来鉴别Na2CO3 和 NaHCO3溶液的是( )
A.Ca(OH)2 B.CaCl2 C.H2O D. NaOH
变式:设计实验区别Na2CO3和NaHCO3.
变式后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设计实验方案,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方面,再引导学生从实验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简约性进行评价,最后选择实验进行探究,拟定实验步骤,观察实验现象,处理实验结果,获得实验结论。通过这一变式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学生获得充分的学习体验,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提高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效果显而易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化学实验现象、调查、参观、讨论等多种方式方法解决问题,是落实有效教学的有益尝试。
3.3 一个有效的化学习题变式问题的效果。
一个有效地化学习题变式问题应具有一定的生成性和发展性。通过变式学生解决的不仅仅是变式后问题的个体,更是根据问题解决的思路、变式的体验、结论的类比等产生的一系列新的问题。
通过例5变式的示范,学生不仅掌握了如何区别Na2CO3和NaHCO3,同时通过变式后的实验探究,使学生获得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思维,培养了学生化学学科的科学思维,使得变式从问题的设计到结论的出现整个操作过程成为后续学习的示范,这样的生成发展了学生的能力,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
总之,教师在设计化学习题变式问题时,必须精心准备,对设计的变式问题作出评价、预测,杜绝随意性,以提高教学效益,从而让变式在教学中越变越有味道,越变越精彩。
参考文献
[1] 黎齐.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