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文箴:木化石雎刻第一人

来源 :新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远古奇石成雕塑
  
  漫步在“建筑师郑文箴木化石奇石艺术雕刻展”的展厅,91件展品件件特色纷呈、格外诱人:树的皮、干、桩、节彰显年轮的沧桑,然而它们又是实实在在的玉石;《大师》寥寥几刀便勾勒出齐白石老人的仙风道骨,嶙峋层叠的木纹化做齐白石大师的,胡须、衣褶;《练》将木纹石壁化为舞台,上面玛瑙石化成芭蕾舞者的纱裙、晶莹的肌肤……展厅里,无论是罕见的黑色木化石、来自东北的玛瑙木化石、黄色的钟乳石和绿色的矿物石,都能成为巧夺天工的艺术品。
  这些都出自72岁的老建筑师郑文箴的奇思妙想。郑文箴出生于雕刻之乡福建省泉州市,自幼喜爱木雕石刻。1964年他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建筑专业,分配到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工作,上世纪80年代他南下支援深圳建设,深圳的老市政府大楼就是他设计的,如今市委大院和孺子牛塑像,已经成为深圳市改革开放十大标志性建筑之一。市政府大院办公楼竣工后的1986年,郑文箴受组织委派到香港工作。1991年他从香港回来便下海搞起装修公司,一直到退休。奔波劳顿几十年的郑文箴,除了心爱的建筑设计,更把许多心思用在了雕刻艺术上。
  
  10年辛苦不寻常
  
  1998年初的某一天,郑文箴在深圳的工艺品市场上闲逛,一截外表是木头而内里如玉石的石头吸引了他,店家告知他此为木化石,是在大约一亿五千万年前,埋入地下的树木在地球成岩作用下形成的。由于木化石外表绚丽多彩,打磨抛光后更显晶莹温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郑文箴买回家细细研究:“何不利用它来进行雕刻,保留其外表天然纹理发掘其内在的玉石晶丽?”念头一起他便挥之不去。
  自此10年来,郑文箴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木化石雕刻创作上。每得到一块石头,他都要360度的观察,横看竖看。他奔波于各地工艺品市场,选购木化石、矿石、灵璧石,构思设计,绘制图纸,然后再运回泉州老家的惠安县山里的作坊,细加雕琢。因为住的地方离作坊较远,每天他都是6点起床,坐将近两小时车到作坊去创作,一年里几乎有半年的时间,郑文箴住在泉州。如今郑老已完成百余件雕塑品。
  
  不羁灵感描万物
  
  刚开始,郑老先从雕刻小动物入手,买了大量动物画册揣摩神态,力求件件传神。后来,他不再局限于单纯的工艺,想象越来越丰富,比如一个名为甜妹的灵璧石雕刻摆件,郑老介绍说,这件天然完整的灵璧石形似苗族少女的头部,而恰在脸部位置有白石核,其大小位置完全符合人脸的尺度位置,于是他利用材质特征,将其雕刻成一位天真甜美、笑容可掬的小姑娘。其他的天然纹理完全保留,有如苗族少女头上的银饰。
  中华青铜鼎是郑老向往的题材,一直苦于没有合适的石材,直到偶然觅到一块巨型印度木化石。郑老花了5万余元,又购买了全套青铜器的图书,仔细揣摩,设计出自己心目中最理想的鼎的形象,花了3个多月亲自把它雕刻完成。因为担心口中的呼气影响眼镜,郑老工作时从不戴口罩,一天下来,不但满脸漆黑,连唾沫、鼻孔里都是黑色的石粉。如今有人说,这座《中华宝鼎》价值百万。
  环顾展室,那肩负石头的愚公、悠然品茶的长者、昂首执剑的郑成功、冰清玉洁的莲花、笨拙可爱的犀牛、穿着纱丽的印度美女……皆有非一般的意义。“我的作品不是手工艺品,不是用来把玩消遣的,我希望它们能带给大家艺术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在每件作品下,郑老都配上自己创作的诗词或者是一段富有哲理的短句,从面提升了作品的境界。“隐影瞪眼水中伏,岸上爬行貌踯躅。忽遇猎物身前过,一击撕咬猛似虎。”这是对作品鳄鱼的描述;“此君虽无言,天性爱后代。但觉有险情、招儿藏入袋。”刻画的是袋鼠。
  郑老透露,因为钟爱木化石雕刻,自己用于购买原料和加工木化石的资金投入已经超过了百万元。郑老笑称,有朋友说他如今已是“走火入魔”,钻进去再也放不下。“我做这个并不是为了名利,完全是为了玩和爱好。”正因为如此,有的作品开价达十几万他都不卖。“作品就如同自己的孩子一样,舍不得啊。”郑老笑着说。尽管一些家乡的匠人受到郑老的影响也开始木化石雕刻,但郑老还是目前国内木化石雕刻第一人。
  随着年事见长,郑老说要逐渐减少每年的作品数量,但是遇到自己极想表达的题材,或者是合适的石材,他会立刻投入到创作中。这些年搞雕刻很辛苦,郑老虽然没有什么保养方法,但是身体却很好,思维也很敏捷。无纶现实生活中的某一件事抑或一句唐诗,都能触动郑老的灵感。在展览会现场,很多参观了展览的老观众们都握着郑老的手说:“您作品与众不同,精神更加可贵,我们都应该向您学习。”
其他文献
2008年8月,成都市70岁的黄启林的两首歌曲《草原上的格桑梅朵》和《故乡的月亮》双双崭获“中国流行歌曲十大金曲金奖”。十大金曲中两首出自于同一作者,这在中国音协的评奖史上也十分罕见。  黄河本名黄启林,是重庆市涪陵市第14中学的退休教师,而他的音乐创作梦,源自他年轻的时候。  54年前,16岁的黄河从重庆涪陵市被特招进入铁道兵文工团,成为一名歌唱演员。两年后,被下派到铁道兵所属的黑龙江军垦农场文
期刊
平地起波澜,我的连襟老陈最近与结婚50载的妻子闹离婚,要和邻居纪女士结婚。一时间,朋友邻居说什么的都有。有的嘲笑:“如今年轻人婚姻常出轨,70多岁的人了还追求什么爱情,太风流了!”有的不解:“儿子在美国,女儿在日本,多少孝敬钱?难道说真是饱暖思淫欲,让他回到困难时期,每天饭也吃不饱,看他还有心思追求什么爱情?”有的人赞同:“婚姻法上没有规定70多岁老人不准离婚,追求夫妻生活和谐幸福不是年轻人、中年
期刊
我从小就有一个理想——当作家。当作家自然要掌握文字技巧,还要有丰富的知识,善于思索的头脑……总之,那是不容易的事。那时,学校组织兴趣小组,我参加的是文学小组。小组的活动主要是请老师讲写作知识,同学们一起交流写作体会,还办了一个油印小报——《萌芽》,刊登大家的习作。我的文章也经常被《萌芽》选登。  后来我把大家认可的文章投寄给报刊,没想到在初中三年级时,竟有几篇被报刊选用。后来,在上高中、大学以及参
期刊
退休是人生重要的转折,是上班族回归自我的一个温馨驿站,也是告别昨天迎来全新生活的开始。这个十字路口不可徘徊。这时候,我选择了读书。  读书即是静止地交流,能解脱忧思。  常言道:钢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就落后。当退下来后,一定要真心理解这是自然规律,切不可乱了方寸,徒增忧伤,给健康埋下伏笔。要告诫自己,虽不再冲刺上班了,也不能懒散下去。要培养自制能力,增强独立学习的能力。  每年我自费订阅8种报刊
期刊
2008年8月22日,重庆市南滨路美心金色大厅里,正在进行一场精彩演出。  台下2000多个座位爆满,台上飘起点点“雪花”,“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轻柔、凄美的歌声在剧场回荡,面对东家杨白劳的逼债,身着红袄青裤的喜儿,踮着脚尖旋转、跳跃、劈叉,舞姿时而舒缓缠绵,时而热烈奔放,把内心的情绪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踮起足尖跳芭蕾的人既不是专业演员,更不是妙龄女子,
期刊
周末,我带着儿子回乡下。儿子一跨进小院,就惊奇地大叫:“爷爷家怎么变样了?”原先的小院只有几只鸡鸭,空荡荡的,现在,墙沿上攀爬着绿油油的藤蔓,西红柿青青的果粒挂在枝头,小白菜娇娇嫩嫩的,好一幅农家乐的美景!  父亲闻声而来,乐呵呵地说:“我种了菜,就等着小华回来一起吃呢。屋角还留着一块荒地,想送给小华,种菜很好玩的。”儿子一听就乐了,跳着说:“我要种菜!我要种菜!”  爷爷和孙子,一老一少,蹲在了
期刊
方教授今年已经95岁了,她还是那么优雅。每次学校组织活动,我总能看见她穿着时尚化着淡妆,笑盈盈地站在大门口等候大家聚齐出发,而身边紧紧搀扶她的是一位容颜慈祥的老先生,他衣着整洁、腰背挺拔、反应敏捷,时不时地凑到方教授耳畔细声地说着什么。遇到熟人致意问候,方教授总是点头笑答:“哦,你好啊,我很好,现在我什么也不用自己操心,多亏他照应。”说完,她侧过头望望身旁的老先生,脸上浮起一片红霞。  在方教授8
期刊
得知爸爸妈妈编辑出版了自己的文集,我为他们感到高兴的同时,作为女儿更是思绪万千,儿时的情景又一次浮现在我的眼前……  我的童年是和已年过古稀的姥姥姥爷、父母一起生活在北京礼士胡同。那时几乎是伴着父母不断地出差、开会、加班和午夜亮着的台灯度过的。当年,他们“上有老下有小”,一家人生活的重担都挑在肩上。那时候没有洗衣机,全家人衣被洗涮都要靠妈妈的双手完成。我们住的是平房,天冷了我和爸爸一起往木窗格上糊
期刊
为纪念改革开放3 0周年,由求是杂志社、光明日报社共同举办的“新天地·阳光之星一一中央直属机关、中央国家机关离退休干部才艺展示活动”于10月底圆满结束。41家部委的300余名离退休干部报名参加,一千多人前来观摩。他们离退休后的新学之作,彰显着长者的气韵风骨,也映射出改革开放的时代风华和历史的光辉。此为颁奖演出现场。  正如光明日报总编辑苟天林在颁奖仪式上说的:从这次活动中,我们又一次看到了老同志所
期刊
我参加工作半年了,有了自己的收入,便打算春节回老家时买些礼物送给父亲(我入大学不久母亲就去世了)。逛街时,渐冷的天气提醒我,该买套衣服带回去给父亲了。  将衣服递给父亲后我就上床休息了。躺下不一会儿,就听见轻轻的哭泣声,哭声是从父亲房间传出来的。我感觉不妙,一骨碌爬起推开父亲房门,见他穿着我送的衣服坐在床边哭泣。  “什么事让您这么伤心呀?”我着急地问。  父亲哽咽着说:“不是伤心,是你的孝顺……
期刊